中國有盜版,北美也有。中國有劇透,北美也不遑多讓。所以如果讓中國的上映日期晚於北美,內地的觀眾也有可能被提前劇透或者獲得盜版連結。
那麼好萊塢就需要算一筆帳,究竟是北美損失影響大,還是中國損失影響大?從現在來看,好萊塢越來越捨不得損失中國市場。
來源丨第一院線(www.yuanxian1.com)
作者丨達倫糕
近階段的中國票房市場已經成了好萊塢大片的天下,從《復聯4》到《皮卡丘》,再到《哥斯拉2》,以及新一版的《蜘蛛俠:英雄遠徵》,片單一直排到了暑期檔之前的6月底。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好萊塢大片在中國收割票房的節奏越來越緊密,檔期的選擇也開始出現各種「巧妙玄機」。
最新消息,剛剛回歸漫威大部隊的《蜘蛛俠:英雄遠徵》網傳將定檔今年6月28日,足足提前北美5天,美國上映日期為7月2日——雖然官方並沒有正式確認,但現在豆瓣平臺已經默默地將該片的上映日期改了時間。
與此同時,又一部福斯的超級大片《X戰警:黑鳳凰》也宣布內地定檔提前美國,6月6號的上映日期比北美也早了1天。
從現在來看,好萊塢電影提前上映將會成為一種新趨勢,《蜘蛛俠》和《X戰警》並不是偶然的單例,包括《海王》,《復聯4》等影片盡皆採取了提前上映的策略,只不過提早的時間範圍各有不同。
不怕劇透,無懼盜版,好萊塢大片紛紛提前上映,顯然有其長遠的圖謀。
《海王》打開票房新局面,
效仿者越來越多
現在我們都知道《復聯4》內地上映時間比北美要早2天,其實該片早在今年初就確定了北美4月26日、香港4月24日上映的日期,只是內地市場一直沒有消息,直到3月。
平心而論,《復聯4》在中國提前上映的決定可能早就確定了,但是一直拖到3月29日這天才最終確定和香港同步上映——中國影迷盼了許久,還是一片歡聲雀躍。
如果放在過去的話,《復聯4》這樣的影片應該要晚於北美10-20天上映;不過從去年開始,好萊塢的分帳大片們紛紛開始走上了提前上映的道路。
最知名的例子就是2018年12月上映的《海王》。12月7日,提前北美兩周,DC的這部超級英雄大片率先在內地開畫,創提前的最大幅度。
《海王》北美檔期是12月21日,這是北美電影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個檔期,不亞於中國的「春節檔」。同日上映的有迪士尼超級大IP《歡樂滿人間2》,以及變形金剛首部衍生片《大黃蜂》。
詹姆斯·卡梅隆監製的《阿麗塔:戰鬥天使》本來也是這個檔期,後延期到19年2月。有不少人認為,檔期競爭太過激烈是原因之一。
所以客觀來說,《海王》在中國提前上映,一方面是為了在競爭中突出重圍,國際發行上有別於其他競爭者。電影上映非常講究檔期,在12月底的聖誕檔期,是電影的「兵家必爭之地」,外加電影如果要參加明年的電影節頒獎季,都會在年底扎堆上映,所以這些原因造就了12月底全球的票房競爭非常巨大,如果加入混戰,將無法保證電影最終票房;即使電影本身質量過硬,在這個時候,票房仍不能確保有多好。
另一方面,《海王》的發行策略之所以對中國市場大幅傾斜,也是因為中國票房比重逐漸提高,另外還在於能帶動影片首周海外口碑開出紅盤,從而反過來刺激北美本土市場。
果不其然,儘管DC之前出品的電影《蝙蝠俠大戰超人》以及《正義聯盟》都票房不佳,不過《海王》卻硬是打了一個翻身仗。
《海王》在中國內地票房總收入超過20億元,北美雖然比內地後開畫,晚兩周,但是卻未受任何影響。票房還超過了內地,這也推動《海王》的全球總票房達到了10.9億美元,約73億元。《海王》還超過了《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成為DC電影最高票房記錄。
雖然《海王》本身的完片質量是主要因素,但是中國提前兩周上映還是對於總體口碑和票房的提升起到了極大推動。
《海王》的成功為後來的好萊塢電影們樹立了一個良好先例。自此之後,好萊塢所有在內地上映的超級英雄電影,不一定都會提前,但是至少再也沒有推遲過。
3月8日《驚奇隊長》北美內地同步上映,4月5日《雷霆沙贊!》北美內地同步上映,4月24日《復聯4》內地比北美提前兩天上映——從這些大片的上映時間我們不難看出,好萊塢對於內地市場的重視程度已經不亞於北美本土,有時甚至還有過之。
於是乎,《X戰警》《蜘蛛俠》等大IP影片也紛紛效法,為好萊塢電影在華發行創造了一股新潮流。
提前上映有風險,
但是遠小於帶來的收益
不為人關注的是,好萊塢這樣精心設計的「提前策略」並不是現在才構思出來的。實際上,中國香港地區以前就是好萊塢大片全球最先上映的地區,甚至都要早於北美地區,比如《復仇者聯盟》前三部都是要比北美上映早。
這一次《復聯4》也毫不例外在香港將提前上映,而且早於中國提前上映的發布時間。除了香港之外,中國臺灣地區每一次好萊塢大片的上映時間也和香港不相上下,基本也是提前的。
為什麼好萊塢會有這樣的安排呢?我們都知道通常影片上映的時間都是周五,即使在北美也不例外,但是到了香港或臺灣之後,會發現他們通常會選擇周三這一天上映,會正好提早兩天;其實之所以會這樣,主要還是因為時差原因,畢竟香港和臺灣比北美快了接近13個小時。
這樣的策略以往在中國是不可行的,因為存在「風險」和「不可控性」。
進口電影按道理需要通過廣電總局的嚴格審查,首先要通過初審和技審,初審一般都是要審查電影中的內容,所以只要初審通過,技審基本就不會出現錯誤;之後再是拷貝片源,因為內地人口、電影院眾多,所以這樣比其他地區會花費更多時間在拷貝片源上。
除了硬性規定,檔期選擇的另外一大風險就是「盜版」和「劇透」。2018年的《復仇者聯盟3》在內地之所以會比北美要晚兩周上映,主要並不是因為廣電總局的流程,而是因為迪士尼害怕洩露片源,盜版肆虐,所以遲遲不敢定檔。而後來發現北美上映時間與內地技審所需的時間剛巧碰上,這也導致最終晚了兩周上映——公允地說,這兩周的延誤潛在損失了幾個億的票房!
劇透的尷尬也是一大因素,雖然其經濟損失比之盜版要小很多。在《復聯4》上映之前,導演羅素兄弟就曾特別發布聲明呼籲大家不要劇透《復聯4》,並表示這部影片將是「11年布局的最後一部影片,包含參與創作人員的心血,希望能畫上完美的句點。」
可現實就是劇透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內地市場成了《復聯4》全球影市最先上映的地區,本是好事一件,但國內影迷和觀眾市場情緒得到了盡情釋放之後,市場隱疾隨之爆發。
上映首日,從零點開始《復聯4》便成功制霸微博熱搜,劇透、屏攝、槍版資源大肆入侵成了最熱話題,「熱搜標題即劇透」肆虐網絡。相關熱門微博更是將整個影片扒得精光,劇情發展、主要角色的結局被曝光得一乾二淨。
問題來了,為什麼明明有盜版和劇透風險,可是好萊塢大片卻還要繼續提前上映呢——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因此能夠獲得的利益已經超出了潛在的損失。好萊塢都是精明的生意人,實施任何策略之前肯定都會好好算一筆帳。
有媒體做過統計,自2008年《鋼鐵俠》開始,11年間已經有9部電影在中國上映時間早於北美。隨著中國市場成為好萊塢日益重要的票房福地,票房貢獻佔比從三分之一,到有時候接近50%——中國地區票房簡直是好萊塢大片成敗的關鍵,有時候會比北美本土票房更重要。
中國有盜版,北美也有。中國有劇透,北美也不遑多讓。所以如果讓中國的上映日期晚於北美,內地的觀眾也有可能被提前劇透或者獲得盜版連結。
那麼好萊塢就需要算一筆帳,究竟是北美損失影響大,還是中國損失影響大?
從現在來看,好萊塢越來越捨不得損失中國市場。不僅要提前上映,好萊塢這些年在國內舉辦了許多超級大片的首映禮,幾乎一個不拉,而且片方都習慣帶著主創明星前來內地宣傳,這也是為何中國觀眾已經習慣了好萊塢各大明星的到來。
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也被視為好萊塢電影的救市靈藥。雖然《戰狼2》《流浪地球》這樣的國產大片在中國市場屢創新高,但是《速度與激情8》《復聯4》這樣的超級IP在中國市場的票房體量還是30億上下級別,拋開進口片的分帳因素,因為好萊塢一部影片背後不會老是有20多家聯合出品方,所以這些好萊塢影片的投資回報其實比國產大片要好很多。
更誇張的是,從前幾年開始還出現了所謂「中倉片「的概念。越來越多的影片可以失之北美,收之內地,靠「中國爸爸」完成票房救贖——許多好萊塢電影乾脆製作初期就瞄準內地市場。對於好萊塢影片來說,中國票房市場既能錦上添花,也可以雪中送炭。
除此之外,中國本土片崛起也是「倒逼」好萊塢大片在中國提前上映的一個原因。利益雖大,蛋糕雖巨,但是也必須通過競爭獲得。好萊塢也有不少失敗的例子存在,不可能像過去一樣總是輕鬆碾壓中國國產片,在同檔期也會被名不見經傳的國產片逆襲。某種程度上來說,提檔上映也要計算國產影片的潛在檔期。
從《海王》,《復聯4》再到《X戰警》,《蜘蛛俠》,這一切並不是巧合,而是代表著好萊塢趨勢性的全球發行策略調整——好戲現在得讓中國觀眾先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