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斯伯格之死——「惡名昭彰」的美國司法政治

2020-12-24 瘋範兒

在11月3日美國大選前45天,最高法院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病逝,毫無懸念地掀起政治角力,甚至可能左右選情。金斯伯格生前獲稱「惡名昭彰的RGB」以表彰其不畏強權,是名貶實褒的反語,但若以「惡名昭彰」形容司法任命的政治鬥爭,則是絕對的名副其實。

壽登耄耋的金斯伯格八十有七,近年多次進出醫院,兩年前跌傷入院證實肋骨骨折,今年亦因肝臟病變而接受化療。兩名仍在世的前法官甘迺迪(Anthony Kennedy)及奧康納(Sandra Day O'Connor)分別在82歲及76歲時退休,金斯伯格至死方休是愛還是責任?她不欲騰出空缺,讓總統川普提名人選,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距離新一任總統就職日尚有124日,參議院會期結束107日,金斯伯格此時撒手人寰,政治角力隨即展開。川普表示會提名女法官,現年48歲的第七巡迴上訴法院法官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呼聲甚高。

根據規定,美國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須由總統提名,參議院通過,目前兩者皆由共和黨控制,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揚言會儘快處理川普的提名。若能三個多月內走完程序,不但意味川普在這屆任期內任命了三名法官,亦代表最高法院被視為保守派的法官將達六人,索託馬約爾(Sonia Sotomayor)、布雷耶(Stephen Breyer)和卡根(Elena Kagan)更形少數。

政治化的法官任命

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為兵家必爭之地,在美國可謂見慣不怪。當中1987年列根提名的博克(Robert Bork)被民主黨佔多數的參議院否決,被視為近年提名程序激化的關鍵點。其名「Bork」更成為動詞,意指阻撓或否決。

保守派法官斯卡利亞(Antonin Scalia)於四年前的2月逝世,同樣掀起政治鬥爭,成為兩黨選情的籌碼。諷刺的是麥康奈爾當時聲稱,由於空缺出於歐巴馬任期最後一年,故參議院不會處理其提名,要留待選民在大選先表態。四年後,麥康奈爾不惜說出完全相反、自我矛盾的一番話,不但反映其詞虛偽,更說明了司法任命對於政客而言只是政治操作。

面對共和黨人撕破臉,民主黨人也不遑多讓。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威脅說,若共和黨人倉促任命,他們來屆在國會「什麼都做得出」(Nothing is off the table);眾議院喬甘迺迪三世(Joe Kennedy III)說得更坦白,「如果他在2020年提名法官,我們明年就擴充法院。就是這麼簡單。」

若說參議院少數黨在任命程序中拉布是1987年以來之常態,擴充法院則要追溯至1937年。美國最高法院之人數非由憲法所定,九人之定例乃基於1869年國會法案,故此國會及總統聯手亦可改變此例。其時總統羅斯福不滿新政常被法院推翻,欲增加最高法院人數至15人,透過任命一批新法官以擺脫司法制衡。此擴充計劃轟動一時,後在國會反對及最高法院幾宗有利政府的裁決下,終沒有成事。

再葬送司法公信力?

自斯卡利亞死後,共和黨先擱置了歐巴馬對加蘭(Merrick Garland)之提名,川普上任後又順利任命了戈薩奇(Neil Gorsuch)及卡瓦諾(Brett Kavanaugh),如今或將再添一員。雖然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去年曾言之鑿鑿,「我不會擴充法院。我們加三人,下次輸了控制權,他們又添三人。這樣法院之公信力將蕩然無存」,但面對民主黨國會議員之壓力,他會否同意以擴充最高法院至12人,實為未知。

以牙還牙之弊不難看見,但更麻煩的是不論怎樣,結果似乎都是雙輸。保守派專欄作家杜塔特(Ross Douthat)在《紐約時報》預測,若然共和黨人將任命機會留給民主黨,那麼在拜登任內最高法院將重新傾向自由派,右翼民眾在下屆大選勢將捲土重來;若然川普順利再任命多一名法官,拜登上臺後或真與民主黨擴充法院,不但令最高法院失去公信力,右翼的不滿情緒更肯定達到極致。

美國政壇要走出惡性循環,擺在前面最少有兩條道路。一是兩黨重拾妥協及合作精神,任命兩黨都能接受的法官人選。另一是改革制度,例如為最高法院法官設下任期或退休年齡,避免再出現總統任命法官進最高法院在位長達二、三十年的情況。事實上,杜塔特在其文章便形容在位27年的金斯伯格幾近蘇維埃政治局,耶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莫伊(Samuel Moyn)亦在左翼雜誌《雅各賓》中形容最高法院儼如元老院。「最高法院(空缺)是大好良機,保守派若得到第六票,將比起控制參議院甚或取得總統大位更重要」,莫伊說。

美國採用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麥迪遜等開國元勳更是參考了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但世上並沒有完美的制度,而且相當視乎人在其中如何操作。美國司法政治的問題惡名昭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羅伯茨(John Roberts)四年前曾明言,兩黨在大法官提名過程中相爭,令社會誤以為法官不再是中立球證,而是有份落場的球員。惟四年過去,政治鬥爭更赤裸,改革的呼聲亦未見能進入國會山莊的議程之內,意味更大可能的並非兩條出路,而是繼續惡化。

相關焦點

  • 奇人女大法官金斯伯格,及其身後的政治大戲
    昔日偉光正的政治決心,最後只不過是為權謀計的政治手段。| 頭戴皇冠,穿著黑袍,戴上有珍珠的圍領,成為網紅金斯伯格的標誌最為轟動的是2018年一部以金斯伯格名字首字母打頭的紀錄片《臭名昭著的RGB:羅斯·百德·金斯伯格的生活和時光》,這部獲得當年奧斯卡提名的紀錄片既涉及了她從草根一路走向美國司法巔峰的異見者歷程
  • 外媒眼中的藍綠血腥之戰:放蕩不羈,惡名昭彰
    「拳頭和豬膽飛舞」「尤其夢幻」「拳頭和豬內臟在臺灣立法機構關於美國豬肉的爭論中飛舞」,路透社27日以此為題報導稱,因為臺灣民進黨政府決定從明年1月1日起允許進口含有被稱為「瘦肉精」的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臺灣稱為萊豬),兩黨「立委」27日爆發激烈但短暫的衝突。
  • 《惡名昭彰》官網域名重新續約 PS5獨佔新作要來了?
    當年PS4發售時《惡名昭彰:私生子(InFamous: Second Son)》作為護航大作一同發售,但多年過去仍然沒有新作的消息。隨著PS5即將到來,很多玩家也想起了這個索尼獨佔的《惡名昭彰》。
  • 為紀念《惡名昭彰》發售十周年,製作組透露了創作時的幾個「小秘密」
    它就是初代《惡名昭彰》。從題材上講,初代《惡名昭彰》的超級英雄題材非常符合玩家們當時的口味,但它在國內的影響力卻遠不如比自己晚一個月上市,題材和玩法元素都非常相似的《虐殺原形》。這主要是由《惡名昭彰》的獨佔特性決定,但實際上它同樣也稱得上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遊戲。
  • 美國大法官金斯伯格為女性鞠躬盡瘁,死後卻被女網友大肆抨擊謾罵
    在川普上臺之初,更大肆抨擊川普,以至於引得川普怒火中燒,憤怒發推要求她「立刻辭職」——美國大法官是終身制的,所以大法官不辭職,就只能等待其人老病而死,而這一制度設計的原因,就算保障司法獨立,不受立法權和行政權的影響。但哪怕立場迥異,兼有過節,但川普在驚聞訃訊後,卻竟自然的流露出了悲傷的神情。
  • 《惡名昭彰 次子》劇情DLC破曉8月26日發售
  • 美國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做一個淑女,但要保持獨立
    2020年9月18日,美國最高法院宣布,大法官魯斯·巴德·金斯伯格去世,終年87歲,白宮降半旗誌哀。在得知消息後,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發悼文:「金斯伯格大法官為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女性鋪平了道理。再也不會有像她一樣的人了。謝謝金斯伯格。」
  • hualun、忽左忽右:「聲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和她難以復刻的網...
    她的特殊之處在於,每次一有關於她身體健康的消息,全美就會立刻關注,你可以從社交媒體、新聞報導等各個渠道搜到相關消息。這可能跟她和疾病鬥爭的經歷密切相關。享年87歲的金斯伯格,曾三次罹患癌症,且屢戰屢勝。第一次是1999年結腸癌,第二次是2009年被稱為「癌症之王」的胰腺癌,第三次是2018年接受肺癌手術,當時手術結束後幾周,金斯伯格就回到美國最高法工作。
  • 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美兩黨加速提名博弈 成為選舉戰中的一張牌
    司法格局會否直接影響還有50天不到就要展開的大選? 季衛東:目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中有五名屬於保守右派陣營,包括金斯伯格在內的另外四名是自由左派。金斯伯格大法官以87歲高齡感染新冠病毒,從7月14日起開始住院,她最擔心的就是被保守派取代,造成最高法院完全右傾化,希望自己能堅持到新總統產生之後再辭世。
  • 為紀念《惡名昭彰》發售十周年 開發商透露遊戲開發中的趣聞
    今天是《惡名昭彰》初代發售十周年。
  • 撒旦的門徒:美國史上最惡名昭彰的連環殺人犯「黑夜跟蹤狂」
    該片紀錄了美國史上最惡名昭彰的連環殺人犯受到追捕,最後終被繩之以法的過程。概要1985 年的夏天,破紀錄的熱浪席捲洛杉磯,連串的謀殺和性侵案也同時發生。「黑夜跟蹤狂」其人理察·拉米雷茲於 1960 年 2 月 29 日出生於美國德州的邊境城市,他的父親是一位墨西哥移民,先前於墨西哥擔任警察,後來移居美國,則成了一名「鐵路工人」。
  • 美國大法官「失言」風波
    有網民力挺大法官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共和黨支持者痛批她逾越司法界限,自由派律師則對「失言」事件表示遺憾,也有人從憲法角度強調尊重大法官的言論自由。 為什麼是她 身高不足5英尺、體重不足一百磅的她,站在最高法院,一不小心就被同事遮擋。一席話,在美國政壇掀起滔天巨浪,金斯伯格大法官究竟何許人也?
  • 臺灣議場被外媒評「惡名昭彰」,林為洲:若能擋下萊豬願道歉
    此事更登上外媒版面,英國《BBC》報導指出,臺當局立法機構屢發生衝突,已是「惡名昭彰」。對此,國民黨黨團總召林為洲在臉書表示,若因這次抗爭,再增一次臺灣立法機構惡名,但卻能擋下萊豬(瘦肉精美豬),他願意向臺灣道歉,並登廣告在BBC同一版面(網絡新聞)。
  • 美國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再也不會有像她那樣的人了」
    因為美國最高法院目前的格局,是5名保守派,4名自由派,她要守住自由派為數不多的席位。但是,金斯伯格逝世後,意味著川普可能會在任內第三次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這對美國司法制度和未來幾十年社會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因為大法官是終身制。但是無論如何,這位用自己的優秀和專業走出一條路的女性,她的一生有太多閃光點值得被我們永遠銘記、學習。
  •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巴德·金斯伯格病逝 選戰、政壇面臨...
    美國媒體評價,距離2020總統大選只有不到2個月的時間,金斯伯格的去世對美國大選和政局將造成重大影響。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滕建群指出,這一說法反映出,美國社會的政治撕裂已經延伸到了司法系統。
  • 金斯伯格繼任者之爭背後:被忽視的遺願、黨爭與分裂的民意
    人們在華盛頓特區最高法院外為金斯伯格舉行守夜活動金斯伯格去世後,美國總統川普隨即表示將在當地時間9月26日宣布接替金斯伯格職位的提名人選。4年過去,人們意識到,當初所謂「民眾的呼聲」只是被當作了政治籌碼,提名誰來做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由誰來提名,其核心問題始終是誰能讓最高法院的判決最具合法性,誰能像金斯伯格一樣用理性的辯論帶來法律的正義,誰能像金斯伯格一樣給美國帶來更多的可能,塑造這個國家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未來。
  • 金斯伯格身後各方勢力紛紛登場:叛變、彈劾、暴動……大戲將開演
    如果川普如預期的那樣選擇一名保守派法官繼任,則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將擁有「6:3」的壓倒性多數,這一點有可能導致在諸如墮胎、LGBTQ權益及移民等議題的表決上,出現有利於保守派的結果,從而使美國的司法根基在意識形態上右移。
  • 從新加坡到德國 臺媒體人預言臺灣「口罩外交」結局:恐惡名昭彰
    黃暐瀚在政論節目《新聞深喉嚨》中表示,他並不是反對蔡當局的政策,但網路上不少臺灣網友得知新加坡與德國反應後,紛紛出徵對方臉書、推特,因而引起網絡大戰,黃暐瀚說這實在不是一個好現象,這樣下去臺灣恐會變得惡名昭彰。
  • 「我們失去了一位巨人」:金斯伯格大法官離世
    2020年,風雨飄搖,在自然災害和疫情還在肆虐之時,今秋又染上了新一抹悲傷的色彩。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性別議題上的「明星法官」,AKA 「Notorious  R.B.G「,魯斯·巴德·金斯伯格女士於9月18日去世,享年87歲。1956年秋天,金斯伯格成為了當年被哈佛法學院錄取的九位女學生之一。
  • 美國紀錄片 女大法官金斯伯格.RBG.2018
    1993年,金斯伯格被提名進入最高法院,有人稱她法學院的男同學都以bitch來稱呼她。她悍然回應:「被人叫悍婦,總好過膽小鬼」(Better bitch than mouse)導演: 朱莉·科昂 / 貝齊·韋斯特主演: 魯斯·巴德·金斯伯格 / 比爾·柯林頓 / 奧林·G·哈奇 / 拉什·林博 / 安東寧·斯卡利亞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