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欲揚先抑之說,就先吐槽下吧。
對學科外的素人讀者不是很友好的一本書:
1. 沒有一張圖。人物之類的也就罷了,所述歷史階段的同期地圖,一張都沒有,這是默認讀者都是圈子內的吧。
2. 缺少註解。如果使用的是當時地名,備註一下現在的名稱就好了。需要隨時手動百度。
3. 古人名有許多生僻字,如果有備註就好了,比如迺賢(迺,同「乃」)。
除此以外,看完全書,總覺得書名不夠確切,書裡分明講的是「元朝末期統治下的高麗」。
關鍵詞有:妥懽帖睦爾(懽,音「歡」)、恭愍王、奇皇后、紅巾軍。
讀書的過程中,忽然有些理解,為什麼以前會在韓國古裝劇中見到包含了渤海灣地區的古地圖,也有些理解了為什麼韓國會拍攝《奇皇后》。
書中作者也說,現有研究中,對於元朝皇帝,更多關注黃金時代的幾位著名人物,至於後期、末期,比如書中提到的妥懽帖睦爾,很是「冷清」。
書中提到的紅巾軍入侵高麗的歷史,是第一次接觸。以前對紅巾軍的印象模糊的很,要跟元末起義、明太祖朱元璋聯繫到一起,才能有些記憶。有限的記憶裡,大體會覺得紅巾軍是在中原尤其是東南江浙的反元勢力,在這本書裡,第一次知道,原來紅巾軍的範圍這樣廣泛,遼東,甚至佔了平壤(書中高麗時代的「西京」),打到當時高麗的都城開京(今朝鮮「開城」),朝鮮李氏王朝的開國君主李成桂,最重要的功績之一就是抵抗紅巾軍。
紅巾軍曾經在朝鮮半島的歷史上有這樣重要的影響,通過本書是第一次知道。
歷史是由人創造的。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這種感受更加真切。開篇,作者講到研究歷史可能需要具備相應的語言能力。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是作者更多是基於韓國學者的角度,援引參考更多的是韓國研究內容。有了這種奇妙感受之後,再回過頭去看,雖然作者提過去日本、中國訪問研究的經歷,但是作者提到的是學習了韓國語,原來是這個原因嗎。
一旦有了角度的感受,閱讀的體驗就會有一些特別。不自覺地帶上了懷疑,在看作者文字的時候。閱讀的同時,忍不住自我檢討,對作者講述立場的感受,會不會也同時影響了自己接受信息的客觀。明明自以為可以抱持客觀閱讀,這時候卻不那麼確定了。
閱讀是學習的過程,也是自省的過程。
以上。
書籍基本信息
原名:Empire’s Twilight: Northeast Asia Under the Mongols
作者:魯大維(美)
譯:李梅花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2月1版1次
原作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