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跟唐朝的情況大體相似,蒙古帝國(包括蒙古汗國和元朝)的女人們在政壇上通常扮演著關鍵角色,參與、幹涉乃至專斷朝政的皇后並不在少數,但能把國家管理好的卻很少,甚至還有人險些把帝國帶向毀滅之路。比如,作為蒙古帝國最糟糕的攝政女主,欽淑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又稱海迷失後),便是失敗者的典型。
海迷失出身於斡亦剌部(即瓦剌,居住在阿爾泰山山麓至色楞格河下遊,與蒙古「黃金家族」世代通婚)由於史料記載闕如,其生年、家世、何時嫁給貴由(成吉思汗之孫,窩闊臺的長子)等情況俱不詳。貴由有妻妾數人,其中海迷失排行第3,所以史書中又稱呼她為「三皇后」。海迷失雖非正宮皇后,但最受貴由的寵幸,並且生下3位皇子(忽察、腦忽、禾忽),因而在朝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貴由畫像
作為蒙古帝國第三任大汗,貴由自幼性格懦弱、體弱多病,加之在位期間沉溺酒色、施政混亂,因而形象很差、名聲不佳,諸王常常對他陽奉陰違,根本不把大汗的命令當回事,尤其以欽察可汗拔都(成吉思汗之孫,貴由的堂兄)為甚。在這種情況下,意在樹立權威的貴由,決定以「西巡」為名義,率大軍討伐拔都。
1248年春,貴由正式率領大軍西行,3個月後抵達橫相乙兒(今新疆額敏縣附近),並派人將拔都召來問罪。但就在此時,貴由突然罹患重病,在橫相乙兒駐紮沒幾天便撒手人寰,終年43歲。根據隨軍法國教士魯不魯乞、義大利傳教士加賓尼的著述,貴由並非自然死亡,而是被拔都派人刺死或毒死的。但無論真相如何,貴由的突然離世,給本已危機重重的蒙古帝國,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
海迷失後畫像
按照「父死子繼」的原則,貴由的汗位理應由長子忽察來繼承,但由於貴由當年繼位時便帶有極大的爭議性,因而包括拔都等在內的多數藩王並不贊同由忽察來「接班」,更是要求通過忽裡勒臺(蒙古諸王大會)公開推舉大汗。在這種情況下,為避免汗位落到其他家族的手中,窩闊臺系諸王經過商議後,聯合推舉海迷失出任攝政,由她暫時治理國家,然後再想辦法解決汗位之爭。
海迷失上臺後,迫於各種壓力,只好表示無意於讓3個兒子繼承汗位,而是把皇侄失烈門(貴由異母弟闊出之子,窩闊臺在位時曾想把他立為儲君)立為準儲君,每天抱著他臨朝攝政,並承諾待他長大後一定會將其扶上汗位。對於海迷失的做法,還沒等拔都等人發表意見,忽察、腦忽便率先跳出來反對,另建府邸跟母親相對抗,以致出現「一國三主」的亂象,嚴重削弱海迷失的統治合法性。
海迷失後劇照
更加糟糕的是,海迷失完全沒有政治智慧,執政3年間對諸王濫行賞賜,並賜予他們各種特權,極盡籠絡之能事。結果,這樣做不僅導致國庫入不敷出、百姓遭受盤剝的局面出現,而且造成帝國上下號令不一、各自為政的亂象,導致帝國的局勢日益危急。
就在海迷失把國家搞得一團糟的同時,大規模的旱災強勢來襲,使蒙古草原出現「河水盡涸,野草自焚,牛馬十死八九」的慘景(見《元史·卷二》)。但是,面對多年未見的災情,海迷失並沒有進行積極賑災,反而頒布詔令大幅提升稅率,要求家家戶戶每十頭牲畜就要交納一頭,結果導致民怨沸騰,反抗運動此起彼伏,使蒙古帝國面臨崩潰的危險。
蒙哥汗畫像
海迷失的亂作為,無疑為拔都等反對派諸王提供「反攻倒算」的口實,擇立一位年輕有為、深孚眾望的藩王擔任大汗,成為帝國上下共同的呼聲。在這種情況下,貴由的嬸母唆魯禾帖尼(託雷之妻)果斷出手,積極拉攏拔都等宗王,請求他們擁立自己的長子蒙哥為大汗。拔都等人大多感念唆魯禾帖尼或託雷的恩德,加上憎恨海迷失後的行為,便在1251年7月聯合擁立蒙哥為大汗。
在蒙哥被推戴為大汗的同時,海迷失被廢黜、幽禁,但她並不甘心退出政治舞臺,而是在暗中策動窩闊臺系的宗王反叛,並且施巫術以暗害蒙哥,但不久便被人檢舉揭發。對於海迷失的做法,已升任太后的唆魯禾帖尼果斷採取霹靂手段,下令處死海迷失後、失烈門,並對窩闊臺系諸王進行殘酷的清洗。從此,蒙古大汗的位子便在拖雷的子孫中進行傳承,而窩闊臺的子孫則失去繼承權。
唆魯禾帖尼畫像
雖然海迷失統治蒙古帝國3年時間,但由於她施政混亂,一度把帝國推向崩潰、瓦解的地步,加之她最終落得被殺的下場,因而後世對她的評價非常低,而正史中關於她的記載也是極為簡略,因而毫無爭議地成為蒙古帝國最沒有存在感的攝政女主。海迷失雖然是一位政治失敗者,但元世祖在位時,依然為她追上皇后的諡號,這也算是某種安慰吧。
史料來源:《元史》、《新元史》、《草原帝國》、《蒙古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