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鎧甲-C1」彈炮結合防空系統在卡普斯京亞爾靶場進行試驗。
9М335飛彈和2А72高炮。
履帶式「鎧甲-C1」彈炮結合防空系統。
輪式「鎧甲-C1」彈炮結合防空系統。
戰車內部工位。
俄近程防空系統的拳頭產品
3月18日,在俄羅斯國家單一制企業圖拉儀表製造設計局舉行了10套「鎧甲-C1」彈炮結合防空飛彈系統列裝空軍的儀式。空軍主管防空的副總司令謝爾蓋·拉濟格拉耶夫參加了儀式。
一周前,國防部長阿納託利·謝爾久科夫視察了圖拉國防企業生產的最新技術裝備,後者將參加5月9日將在紅場舉行的閱兵式。國防部長說:「我很滿意,它處於良好狀態並已經準備裝運」。此外,國防部長說,第一批「鎧甲」系統將在莫斯科紅場閱兵之後馬上交付部隊。
目前,最新系統在來自艾列克特羅斯塔爾的訓練有素的近衛防空飛彈團戰鬥編組的操縱下,將完成從生產廠到阿拉比諾居民點300公裡的行軍,在那裡乘員們將為5月9日的紅場閱兵做準備。
去年12月底,俄羅斯空軍防空飛彈部隊的幾位專家參加了「鎧甲」系統操作培訓。他們將對來自即將裝備新系統的部隊的軍官進行培訓。
該系統的列裝在很大程度上將提高在無線電電子和火力對抗條件下的防空系統的效能和穩定性,並極大提高其對空襲兵器戰術技術性能及其作戰使用方法變化的適應性。
「鎧甲-C1」彈炮結合防空系統是國產近程防空系統的拳頭產品。它採用了彈炮結合綜合系統,能在整個殺傷範圍內對從遠方高空目標到突然出現的超低空小型目標進行射擊。
目前,系統中體現了通用近程防空飛彈系統的所有配置構想內容,它能確保對所有國外同類產品的優勢,使它成為最先進的21世紀高智能武器之一。
該系統1994年研製,在1995年的莫斯科航展上首次公開亮相。從那時起,「鎧甲」經過重大改進,最後一個著名的型別在2007年莫斯科航展上展出。預計,「鎧甲-C1」將取代俄軍現在裝備的「通古斯卡」彈炮結合防空系統。
「鎧甲-C1」是近程彈炮結合防空系統,安裝在卡車、拖車底盤上,或固定部署。由2-3名操縱員操作。由雙聯裝自動炮和無線電指令制導飛彈進行對空防禦。空中目標包括最小反射面積2-3平方米、飛行速度小於1000米/秒、最遠距離20000米、最大高度小於15000米的所有目標,包括直升機、無人機、巡航飛彈和制導炸彈。
2部獨立的制導設備——雷達和光電系統,能使系統同時攔截2 個目標。最大截獲速度每分鐘10個目標。
系統的核心是主動相控陣目標跟蹤雷達。「鎧甲-C1」的火控系統包括1部探測雷達、2部跟蹤雷達、2門2A38M型30毫米雙管高炮,射程4公裡,12枚57E6-E高超音速地空飛彈。
預計,未來幾年俄羅斯空軍將裝備超過20套「鎧甲-C1」彈炮結合防空系統。
研製過程
1990年,儀表製造設計局領受了為蘇聯防空部隊研製「鎧甲」防空系統的任務。該系統用於保衛機動部隊和分隊、重要的戰略軍事目標和工業目標(機場、軍事基地、通信樞紐和經濟設施)以及水面艦船。系統應能確保在近接近地上掩護С-300П遠程防空飛彈系統免遭空襲兵器的襲擊,同時要能夠消滅輕裝甲目標和步兵。考慮到所擔負的任務,「鎧甲」系統是在已經裝備防空部隊的「通古斯卡」彈炮結合防空系統的基礎上研製的,底盤採用了烏拉爾-5323.4輪式越野汽車(8×8,卡馬斯-7406發動機功率為260馬力)。使用汽車底盤的目的是降低系統成本,該系統是用於掩護後方目標的,而不是戰鬥隊形中的部隊。後來該系統被推薦給陸軍並開始被視為跨軍種的系統。1994年,儀表製造設計局研製和試驗了「鎧甲」系統戰車試驗樣車,並於1995年8月在茹科夫斯基市舉行的航展上向外界展示。但此前由於經濟危機,實際上俄當局停止了對系統研製工作的撥款。
1995型的「鎧甲-C1」裝備12枚9М335防空飛彈,其外觀和布局類似於「通古斯卡」系統的9М311飛彈(射程提高到12公裡,殺傷目標高度達8公裡,飛彈採用了功率更大的發動機和更重的戰鬥部,同時其直徑增加到90毫米,儀表艙直徑仍是以前的76毫米)。彈體為雙口徑,發動機位於第二分離級。飛彈起飛段飛行時間短。有效殺傷距離為12公裡,殺傷高度8公裡。戰鬥部重量20公斤。飛彈採用了空氣動力操舵裝置。系統可同時對3枚飛彈制導。飛彈制導系統為無線電指令制導。
火炮武器由2門30毫米的2А72單管自動炮組成,殺傷爆破燃燒彈和穿甲彈雙彈帶選擇式供彈。
安裝在戰車車廂頂部的戰鬥模塊包括2個飛彈組件(各6枚飛彈)、安裝在防空飛彈發射箱裡面的2門火炮、目標探測雷達和目標跟蹤雷達以及飛彈。還有火控系統光學通道。戰車車廂中設置了制導操縱員和車長的工位
1Л36-01 「羅曼」目標和飛彈跟蹤雷達是由「穩相加速器」公司於1994-1995年按照儀表製造設計局的訂貨研製的。1Л36-01「羅曼」雷達是雙波段(釐米波和毫米波)多功能雷達,用於跟蹤目標和引導飛彈。
據報導,系統不能在行進間開火,而且跨部門特別委員會和俄羅斯國防部一些研究所的專家認為,「鎧甲-C1」不能完成所擔負的任務以及對抗距離超過12公裡的高精度武器。因此在削減軍事技術裝備採購的情況下,防空部隊和陸軍失去了對它的興趣。
俄羅斯直到90年代後期才重拾「鎧甲」系統的研製工作。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對它很感興趣,該國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性能,這實際上是要求研製新的系統——包括2А38М速射自動高炮、新型防空飛彈(射程達20公裡)、新的目標探測雷達和火控雷達在內的新的戰鬥模塊。
2000年5月,儀表製造設計局與阿聯籤訂了總額7.34億美元的50套「鎧甲-C1」系統(輪式24套,履帶式26套)供應合同,其中50%由俄羅斯欠阿聯的國債抵帳。
在與阿聯籤訂合同的過程中還發生了一段插曲。當時俄羅斯另一家企業——伊熱夫斯克「圓頂」機電工廠也想獲得這一合同,該企業手中有已經批量生產的「託爾-M1」防空飛彈系統,該系統此前已經在阿聯的靶場成功地進行了演示射擊。但顯然是儀表製造設計局領導人А·Г·施普諾夫以個人魅力的力量說服阿聯同意購買當時尚未問世的「鎧甲-C1」系統。
根據合同條件,儀表製造設計局到2002年底以前應進行新的「鎧甲」系統的試驗設計工作,並在三年內(2003-2005年)分三批向阿聯交付50套系統(分別為12輛、24輛和14輛戰車)。阿聯向儀表製造設計局預先劃撥了科研和試驗設計經費(不超過1億美元)。
為阿聯研製該系統的工作儘管遇到一系列技術和組織上的困難,但進展總體上仍很順利。但是合同履行還是遇到了困難。人們認為,不能及時履行合同的主要原因是目標跟蹤和飛彈瞄準站的研製遇到了困難。
火控雷達的研製交給了以前研製「鎧甲」系統時的夥伴——「穩相加速器」公司。考慮到研製1Л36「羅曼」雷達的經驗,「穩相加速器」公司開始研製新的1РС2-Е「頭盔」雙波段雷達。
雷達站的基礎是雙波段雷達(釐米波和毫米波)。同時在兩個波段工作的高潛力發射裝置、統一的天線系統加上採用開放式結構的強大複合計算系統,提高了分辨能力、目標指示精度和武器引導精度、抗幹擾性以及系統的可靠性。
目標跟蹤和飛彈瞄準站的模塊化配置原則使得它能在採用各種底盤(輪式,履帶式,艦載)的彈炮結合防空系統上使用。
「頭盔」雷達的研製者不但拖延了研製期限,也沒有達到用戶的一系列技術要求。但據「穩相加速器」公司官方人士稱,該企業「完全履行了自己對儀表製造設計局的義務」。
鑑於業已形成的局面,儀表製造設計局決定自行研製多功能相控陣火控雷達,同時吸收拉特普公司參與(該企業參加了定相天線陣列波束控制系統試驗樣品的研製與生產)。
2005年,儀表製造設計局提出了新系統方案,研製它需要更長的時間。阿聯同意更改期限。按照新的時間表,第一批系統應於2006年交付,爾後在三年的時間裡向阿聯軍隊完成全部交貨任務。
2006型的系統安裝儀表製造設計局研製的新型多功能毫米波相控陣跟蹤雷達。修整後使系統的戰術技術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例如,能夠同時消滅的目標數量從2個增加到4個,截獲目標距離為200-20000米,高度為0-15000米(以前是1-10000米)。允許目標速度可達1000米/秒。儀表製造設計局承諾新的彈炮結合防空系統在受到無線電對抗時具有高度的穩定性。仔細研究了採用履帶式底盤(白俄羅斯的ГМ352М1Е型)或一系列輪式底盤(МЗКТ-7930、卡馬斯-6350、MAN等)的方案,以及作為固定設防的要地防空系統部署。顯然,交付給阿聯的將採用卡馬斯-6350 履帶式底盤和ГМ352М1Е輪式底盤。
2006年中期,「鎧甲-C1」彈炮結合防空系統在卡普斯京亞爾靶場成功地進行了試驗。阿聯延長了「鎧甲-C1」系統的交貨期限,即2007年交付12套,2008年交付24套,2009年交付14套。全部系統將採用8×8輪式底盤,阿聯打算採用MAN公司的汽車作為底盤。2006年底,儀表製造設計局向阿聯交付了演示樣品,用於在國外進行第一階段的測試。第二階段測試計劃2007年夏季進行。
同時,該系統的出口地理範圍在擴大。不久前獲悉與敘利亞籤訂了提供36套該系統的合同。此外,儀表製造設計局與阿爾及利亞籤訂了第三份供應「鎧甲」系統的合同。
該系統的主要部分在儀表製造設計局的3家下屬企業生產。1РС1-1Е分米波目標探測雷達由全俄無線電技術科學研究所研製。用於確保戰車之間交換數據的自動化通信設備系統由沃羅涅日通信研究所和「星座」康採恩股份公司合作研製。數據轉發設計由「光纖信息轉發系統中心」公司研製。
系統特點與戰術技術性能
「鎧甲-C1」彈炮結合防空系統的特點是:複合式彈炮結合武器;能在各種目標(首先是高精度武器及其載機)的作戰使用條件、對抗手段與方法的全部條件範圍內有效消滅之,並考慮到它們在2020-2025年前的發展前景;採用高智能、多體制、多波段、適應性的無線電定位-光學控制系統。具有很高的抗幹擾性,工作可靠;使用高速、高機動性防空飛彈,能高效摧毀各種目標(摧毀概率0.7-0.95);單獨作戰和在數輛戰車構成的分隊編成中都可保持自動作戰工作狀態;因為每個戰鬥單位都有探測、跟蹤和殺傷裝備,所以具備很高的作戰使用自持力;戰車配置採用模塊化原則,能搭載不同的運載工具,也能固定設置。
系統構成:1輛戰車(每連6輛),1個連指揮所,防空飛彈,30毫米炮彈,運輸裝填車(每2輛戰車配備1輛運輸裝填車),教學訓練器材,技術維護設備;
戰術技術性能:
分米波目標探測雷達的方位角與高低角探測範圍為360×60度;空中目標探測距離小於36公裡;自動測量方位、距離、高低角和速度;
毫米波相控陣目標跟蹤雷達的方位與高低角探測範圍為45×45度;空中目標探測距離小於28公裡;
空中和地面目標光電跟蹤系統的自動截獲與跟蹤距離小於18公裡;視場為1.8×2.7度;
57Э6-Е防空飛彈的彈長為3200毫米,直徑90/76 毫米(雙口徑);重量(箱中/無箱) 94 / 74.5公斤;戰鬥部重16公斤;目標殺傷距離1200-20000米;目標殺傷高度15-15000米;目標最大飛行速度小於1000米/秒;飛彈最大飛行速度1300米/秒;彈藥基數8-12枚;
高炮(2門2А38М)口徑為30毫米;射擊速度5000發/分鐘;炮彈初速度960米/秒;目標殺傷距離200-4000米;彈藥基數1400發;目標殺傷高度0-3000米;
系統展開時間為5分鐘;
戰車乘員編制人數3人;
戰車重量20噸;
反應時間4-6秒。
作者: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夫,亞歷山大·賓丘克,薩伊德·阿米諾夫
編譯:知遠/舒克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