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老照片:歸綏地區的駱駝商隊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山西晚報採訪團在路上……
往期回顧
▼
呼和浩特站
▲採訪團在呼和浩特合影
歸化城
綿延駝隊縱橫通衢之地
大盛魁
旅蒙晉商書寫茶路傳奇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11月24日傍晚,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結束包頭的採訪,抵達呼和浩特市。剛下車就受到了內蒙古山西商會的熱烈歡迎,雖然天氣寒冷,但在異地見到山西老鄉,心裡還是暖暖的。
▲呼市街頭的駝隊雕塑。
呼和浩特市是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觀黃河、東眺京津的重要旅遊集散中心之一。有戰國趙、秦漢、明朝的古長城;有北魏盛樂古城遺址;有見證胡漢和親、被譽為民族團結象徵金字塔的昭君博物院;有黃教寺廟大召。有清朝管轄漠南、漠北等地的將軍衙署;有現存中國和世界唯一的蒙古文標註的天文石刻圖的金鋼座舍利寶塔;有遼代萬部華嚴經塔(白塔);有清康熙帝六女兒和碩恪靖公主府;有號稱「召城瑰寶」的席力圖召。
▲大召寺,漢名「無量寺」。
數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北方最有名氣的佛剎之一,
現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內蒙古博物院,和藹可親的老院長塔拉,詳細介紹了呼和浩特在萬裡茶路上的歷史地位,讓採訪團觀看了館內珍藏的當年晉商使用的廣告宣傳單、在茶葉裡放置的商標、帳本等。
「一個大盛魁,半座歸化城」。走訪大盛魁、元盛德遺址,文物資料介紹和研究者們的講述,為我們揭開了塵封的歷史記憶。大盛魁是最著名的旅蒙商號,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股份制企業,由清代山西人王相卿、張杰、史大學三個普通小販開辦,他們最初都是在草原上走包串戶的貨郎。晉商稱雄數百年,離不開勤勞質樸、誠實守信、創新思變的傳統,無論是著名的祁縣喬家、榆次常家、靈石王家,還是大盛魁,都離不開這樣的品質。
▲在內蒙古博物院發現晉商運貨的帳本。
呼和浩特好比茶路上的一座燈塔,照亮南來北往的茶商。在萬裡茶路鼎盛時期,呼和浩特曾經聚集了20萬峰駱駝,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駝城。四通八達的駝道使呼和浩特成為八方通衢之地。無論是中原、南方諸地,還是遙遠的歐洲城市莫斯科,人們對歸化城(呼和浩特舊稱)這個名字都不陌生。這一切充分證明了呼和浩特在萬裡茶路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內蒙古博物院收藏的「萬裡茶道」上商隊使用的
銅印、皮馱箱、鐵駝鈴等。
山西人的另一種生存
向死而生走口外
謀生立業到歸綏
過雁門關,闖殺虎口,從晉北繼續北行就到了「口外」。舊時,山西多地連逢大旱,「走口外」便成了一條生路,也是寄託希望的所在。風餐露宿、爬冰臥雪、生死與共,大量山西人陸續抵達呼和浩特、包頭等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學手藝、拉駱駝、做買賣……
對老一代呼和浩特人來說,山西從不陌生,更不遙遠。走在當地的街上,總能尋找到山西印跡,遇到山西人或者祖籍山西的內蒙古人。
這裡的人爽朗、熱情、厚道,建築風貌、民俗習慣、口音、飲食等與山西相近,讓採訪團成員一下子對這座城市熟稔起來。
▲呼和浩特大召釋迦八塔,
此八塔是為了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的八大功德而建造。
歷史上的「山西歸綏道」
呼和浩特,通稱呼市,它是解放後綏蒙合併的名稱。舊時,又叫歸綏城,即歸化城與綏遠城合併。
呼和浩特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城市,以呼和浩特為中心,輻射周邊,直達草原貿易,搭起了農耕文化與草原文明的橋梁。曾經,貿易往來的客商們,奠定了呼和浩特國際商都的地位。當地人稱這些商人為「旅蒙商人」,旅蒙商人順延內蒙一路向北,將生意做到了蒙、俄以及延伸至歐洲。
在老呼和浩特人心中,有這樣的畫面:在歸化城,駱駝比人多;在綏遠城,馬比人多。這是因為,很久以前,晉商商號大部分在歸化城,而滿族八旗兵主要在綏遠城。
呼市話和太原話很相似,石頭剪子布,讀「猜齊齊」。小罐,讀「缽缽」。小夥子稱之為「後生」,形容人虛偽為「假眉三道」。採訪團一行來到呼和浩特,走街串巷,正如回到「家鄉」一般熟悉。當地文化名人曹建成和樊肅成介紹,呼市老城也就是大家說的歸化城,「山西味兒」更重一些,歸綏道在清朝時期屬山西管轄範圍,道臺衙門就在歸化城,也是人們說的呼和浩特舊城。
此外,還有冀寧道、雁平道、河東道,呼和浩特很多漢語方言也是山西話演變過來的,除了與太原話相近,還有西口語言帶過來的晉語系方言、大包片方言和張呼片方言。呼市話細分,寧武話、大同話等晉語都能尋到遺蹟,比如諞(音pie),「作甚」,幹得不錯叫「真油呢」,角落叫「旮旯旯」,有本事叫「日能」。
樊肅成介紹,呼市話漢語方言也是民族融合,有蒙語、回族語,還有綏遠城裡與「京腔」接近的滿族語。樊肅成是老呼市人,當時就住在繁華的老城區,其實他的祖籍是山西原平。樊肅成表示,晉蒙一家親,這是血緣之親,也是文明融合之親。
▲呼市的得勝街,
在我省大同市有一個堡叫「得勝堡」
歸綏城裡的「街巷文化」
西口文化在內蒙古的影響很深。曹建成說,不僅呼和浩特歷史上曾歸屬山西管轄,還有「走西口」的山西人帶來太多的晉文化。一個城市的文明除了流通的方言外,還有那些老街、官巷、民居的命名。
萬裡茶路上的歸化城,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地方,也被視為晉商崛起的發祥地之一。老呼市人心裡,更是將歸化城視為「平安之城」,解讀為「歸化城,歸化城,很多災難歸到這裡就會化了」。1986年,呼和浩特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與老街、老字號、老文物分不開。
▲元盛德的這處四合院,迄今為止保存完好,
多年來未作任何添建改動,維修也很少,
歷經百年滄桑,至今還保持了原有的建築風格,
代表了清代歸化城(呼和浩特舊稱)居民的建築特點。
「在呼市,巷,通常讀『hang』,街巷文化成為城市重要的記憶。」樊肅成帶領著採訪團來到了歸化城大召寺西牆往北位置一個路牌旁,只見這個藍色的路牌上面寫著「寧武街」。據說當年這裡居住的山西寧武人特別多,便叫為寧武巷,現在又更名為寧武街。此外,還有席力圖召東南方向的定襄巷、通順南街的壽陽巷,薩拉齊有大同巷、忻州巷。而位於呼和浩特周邊的代州墳、榆次營子、祁縣營子、五臺營子、崞縣營子等,也是以山西地市區縣名城所命名。
呼和浩特街道還有與近鄰大同市城區街道完全同名的命名,比如大東街、大西街、大北街、大南街、太平街、大什字、四眼井巷、城隍廟街等街道,街道同名,這些也是地緣近親。隨著歸綏城貿易興盛,許多老街巷名字還會以老字號而來,比如日盛茂街、聚隆昌街等。
老街老巷,還有那些「討生計」「學手藝」「吆喝叫賣」的山西人身影,長治縣剃頭匠、定襄縣和大同的鐵匠、原平槓房匠和水果商販、平遙糧油商販、祁縣豆腐郎、五臺縣泥瓦匠等,來自大同的「崔鐵爐」更成為呼和浩特老字號代表之一。
如今,呼和浩特早已不是歸化城、綏遠城之劃分,舊城、新城記憶停留在了老一代人們心裡,許多新的建築、新街道、新牌坊,都蓋去了「老痕跡」,但那些老街道、老街坊卻成為了城市裡不可磨滅的記憶。
舌尖上的「晉蒙文化」
呼和浩特,還稱「青城」,蒙古語解讀為「青色的城市」,四處都是青磚石、天空藍。後來,當地百姓也會理解為一座「青磚茶之城」。
呼和浩特不生產茶,但是家家戶戶都飲茶。呼和浩特百姓生活中最常見的茶為青磚茶,以羊樓洞、趙李橋青磚茶最常見,以晉商萬裡茶路上開拓的「川」字牌茶最為盛,內蒙古奶茶就是以青磚茶為基底,進行熬製。
此外,大部分居民喜愛喝小葉搬磚茶,坊間還傳:「小葉搬磚,喝得心寬。」其實,山西很多地區也是以茉莉花茶飲為主,介休、寧武、應縣、運城等地都有茉莉花茶飲習慣。現在,呼和浩特人開始從青磚茶逐步到喝紅茶,居民家裡除奶茶之外,也以現泡紅茶為主要待客方式。
一壺奶茶,再配上幾籠屜燒麥,開啟一天愜意的呼和浩特生活。舊時,燒麥也習慣用「稍美」二字,當地人還稱吃燒麥稱為「喝茶」「喝稍美」。
曹建成和樊肅成介紹,歸化舊城呼市人們心裡的味道與醋息息相關,那種醋味兒也是晉味道。吃燒麥、吃莜麵配醋料……在玉泉區,當年還有一條不足百米的街道名為晉陽樓巷,就是山西菜館命名而來;還有祁縣人開的呼和浩特老字號「麥香村」飯莊,過油肉、銅鍋仔、莜麵墩墩、晉中剔魚子、拿糕、紅面擦擦、大同渾源涼粉、燜面……晉商巨賈從外歸來或出發前,總會到這樣的山西菜館,來一桌熱騰騰的家鄉菜。
很多晉菜隨著走西口,落戶在歸化城,成為呼和浩特城市烙印。如今,過油肉仍為老呼市人最愛的傳統炒菜之一,西口味道逐步改良,結合當地水土,成為新味覺記憶。
大盛魁帳房先生題名的「召院匾額」
說到呼和浩特,必須提及召廟,「召」在藏語裡有寺廟之意。「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個免名召」,有學者將「免名召」稱為「綿綿召」,與大同當地盛傳的「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個綿綿巷」相呼應。
「大召」和「小召」(已毀)、席力圖召、五塔寺等召廟構成了奇特召廟景觀。呼和浩特也因召廟多,一度被稱為「召城」。如今,召廟所剩不多,但也是代表性建築,成為萬裡茶路呼和浩特段A類申遺點。
▲「一個大盛魁,半座歸化城」。
大盛魁是內蒙古最著名的旅蒙商號。
該商號由清代山西人王相卿、張杰、史大學三個普通小販開辦,
最初他們都是在草原上走包串戶的貨郎。
召廟與晉商淵源至深。當時,盛行一極的晉商們駐紮於此,開著商行、商鋪、票號,並樂善好施,為附近召廟集資募捐。呼和浩特召廟盛傳的名匾,都與榆次人王用楨相關。
王用楨是名譽天下晉商老字號「大盛魁」的帳房先生,也是一名書法家。席力圖召菩提過殿門上寫著「陰山古剎」的匾額,大召寺「九邊第一泉」匾額均出自他手,「九邊第一泉」匾額也是當時400多家商戶「飲水思源」,感恩玉泉井所集資敬獻。
▲大盛魁商號裡收藏的各種老物件。
從商道義之一乃感恩,關於「九邊第一泉」還有一種說法,當時王用楨用木棍裹著棉花球,蘸著墨汁所提。九邊,則指當時榆林、寧夏、甘肅、宣化等九個重鎮,不幸的是,當時親筆書寫的匾額早已被拆,現存均為後人復刻仿製留存。
▲漠南第一府「將軍衙署」,
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地位等級最高的
清代邊疆駐防將軍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