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南船北馬襄陽地,東連西接晉鄉情;米公祠感受晉商...

2020-12-26 澎湃新聞

晉襄兩地專家學者共同研討萬裡茶道,79歲的李治和現場展示手繪《萬裡茶道》示意圖,顯晉鄂兩地情深。

南船北馬襄陽地

東連西接晉鄉情

專家學者共同研討萬裡茶道

9月23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到達湖北省襄陽市。

與以往站點不同,襄陽站的採訪開始於一場主題為「南船北馬襄陽地東連西接晉鄉情」的座談會。

主辦方特別邀請到多位襄陽當地文化名人,以及在襄陽的山西老鄉、介休北辛武冀以中(立信堂)冀氏後人等諸多萬裡茶道相關專家、新晉商代表參加了討論會。3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各方人員就萬裡茶路襄陽段的相關情況,現存老碼頭、遺址遺蹟,申遺現狀等進行了分享。同時,襄陽新晉商代表也紛紛表示,在外做生意,絕不能丟老家人的臉,一定把晉商精神發揚光大。

萬裡茶道座談會現場。

張維東 萬裡茶道專業委員會主任

「膽子大」「走出去」是刻印在歷代晉商骨子裡的精神

「膽子大」「走出去」是刻印在歷代晉商骨子裡的精神。早在明朝,晉商就已經走遍幾乎整個中國。有資料顯示,曾有晉商後代遠赴新疆尋親的記載,而且在清軍入關前,就有晉商以包衣人的身份與滿人做生意。當時的社會階層是士農工商,商人被排在後面,是不被看重的行業,但是山西人重商,並且認為從商大有可為。很多山西人家裡的孩子,讀書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到商號裡當學徒,至少學習三年,端茶倒水、練毛筆字、打算盤,去的時候還得找人擔保,三年後才根據情況是否留用,真正出徒要五到七年。

「我們現在所討論的晉商,不一定都是大商戶,更多的是中小商人。他們之所以經商,其實還是為了養家餬口,是為生活所迫,從商是他們改變命運的途徑。在我們晉中很多縣的農村裡都留有舊時的豪宅大院,都是當年外出經商的人掙了錢回老家去蓋的。」萬裡茶道專業委員會主任張維東說。

晉商之所以有當時的成就,有幾個重要因素:首先是他們不管走到哪裡,誠實守信放在第一位,《行商遺要》《行商紀略》開篇都是先講天理,講不瞞老,不欺幼,義立四方,然後才是做生意的規矩;除了誠信,晉商做買賣很靈活,「上至綢緞,下至蔥蒜」,幾乎無所不營,茶葉是大宗生意,還有開油坊、磨坊,生豆芽,賣豆腐,基本上什麼掙錢做什麼;此外,還有管理制度的創新,由他們首創的總櫃經濟模式,與現代「總部經濟」模式有相似之處,茶票商們把總櫃設在老家,在產茶區與國內各大商埠設立分莊,最高決策層即東家和大掌柜,坐鎮總櫃,運籌帷幄,各分莊掌柜有職有權,靈活經營,產供銷運一條龍,而且四年一個帳期進行結算,從根本上解決了當時交通和通信的不便的問題;還有就是「東夥制」的創新,所謂「頂身股」,即確認茶票莊職員人力股份,與東家投資的銀股一樣享有股金分紅權,但不承擔虧賠責任。「頂身股」這種股權激勵管理模式,一方面促進商號實現了資本所有權與經營使用權的分離。另一方面,促使僱傭職工樹立了與商號榮辱與共、同舟共濟的主人翁意識。這些創新和精神,對當代的晉商都有著借鑑意義。

李治和 襄陽五中特級教師、襄陽民俗專家

手繪「萬裡茶道」示意圖顯晉鄂兩地情深

今年79歲的李治和,在襄陽民間非常有名。他退休後熱心於公益事業,為襄陽歷史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做了大量工作。研討會上,李治和開門見山地介紹自己中學就畢業於襄陽山陝會館所在的襄陽二中,拉近了與山西的距離。隨後,李治和講述了他在全國各地看到的山陝會館情況,以及自己和山西人的緣分。最令在場所有人感動的是,分享結束後,李治和當場展示出一張自己手繪的「萬裡茶道」示意圖,上面詳細標註著中俄萬裡茶道的諸多重要節點。

葉植 湖北文理學院教授

山西與襄陽緣分由來以久

葉植教授研究「萬裡茶道」歷史文化多年,曾撰寫《申遺背景下的襄陽港與萬裡茶道研究》《萬裡茶道襄陽節點申遺赴豫晉蒙冀沿線考察報告》等文章,並帶領學術團隊,協助襄陽市政府完成「萬裡茶道」襄陽節點申遺資源調查工作。

葉植說,為了多方收集襄陽和「萬裡茶道」關係的線索,他曾經在媒體上發出過現金獎勵的消息,但是一直沒有獎出去。沒想到,這次研討會上,讓他得到了山西介休冀家商號在襄陽的相關線索,收穫非常大。

襄陽與山西的緣分由來以久,魏晉南北朝時的名將柳元景祖籍便是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至曾祖父柳卓時才遷居襄陽郡(今湖北襄陽);還有大家熟知的關公,祖籍是山西,建功立業在湖北,晉商對關公的崇拜是凝固在血液中的,不論走到哪裡都要修關帝廟(春秋閣)。此外,襄陽也是山西歷代移民的重點地方。

漢水是中國古代內河最便捷、最暢達、最繁忙的「黃金水道」。在中國版圖上,只有漢水是南北向的,它連起了長江與黃河,連起了南方與北方。而襄陽正位於漢水中遊,其水路航線開發成效尤著,「到清代中期,漢江上漢口到襄陽的船每年約有兩萬隻,老河口到樊城、樊城到賒店,長期往返的船隻大概在1600艘。可見當時襄陽水運的發達。」葉植說。歷史上,從漢口到襄陽的漢水航線是推動襄陽經貿發展的動脈,尤其是晉商從漢口將茶葉運來,促進了襄陽清代中葉的繁榮。

「所以說,襄陽是萬裡茶道繞不開的點。」葉植說,襄陽的古城,20多個會館,30多個碼頭都屬於「萬裡茶道」申遺的遺產資源,雖然項目尚未正式對外公布結果,但是工作一直會堅持做下去。

李秀樺 襄陽地方文化研究者、襄陽文化遺產民間保護組織「拾穗者」發起人

清朝興建的山陝會館保存相對比較完整

作為襄陽地方文化研究者,李秀樺不僅對襄陽的歷史文化、會館文化非常了解,也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和時間。2006年,李秀樺在尋訪漢水上遊一個古鎮的會館時,不慎從戲樓掉下,造成腰椎骨折留下後遺症,走路不是很方便。即使如此,他對於地方文化遺產的熱愛,始終沒有變。他說,最初是因為個人喜好,看著那些遺產在逐漸消失覺得太可惜了,就想用筆用照片把它們記錄下來,發出去,希望能間接起到保護作用。

李秀樺介紹:清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各地商人在襄陽興建了山陝、福建、河南、浙江、徽州、湖南、武昌、黃州等21座會館,現存的有6座會館,其中4座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一座是襄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山陝會館保存相對比較完整,僅碑刻就有17通,是研究秦晉商幫和樊城商業文化的重要實物文獻。經整理的山陝會館碑刻文獻已有兩萬多字,較為完整地記錄了山陝會館由關帝廟—山陝廟—山陝會館的發展歷程,是釐清和研究山陝會館歷史沿革、形制和功能、經濟貿易史、與漢水流域其他地方會館和商號關係的珍貴文獻資料。

王夕平 襄陽文化名人

樊城區有條當鋪街山西冀家曾在此經營

作為一名生在老樊城、長在馬道口的襄陽人,王夕平不僅收藏老城青磚、柱礎、木構件、瓷器、老家具等老物件,還堅持用相機記錄城市變遷,拍攝老街老巷。王夕平曾耗時三年,製作了十米長卷,把樊城前街200多座商號、店鋪和街道巷子標註一清,他在用這些文化碎片,留住對故土的記憶。

王夕平說,山陝會館在襄陽是非常有名的。當地有句俗語「山陝會館金鑾寶殿,武昌會館三宮六院」,說的就是山陝會館建築之精美,工藝水平之高。不過,他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樊城區有一條街叫當鋪街,這條街的命名正是因為當年當鋪非常多,其中一家叫逢其源當鋪,俗稱「冀家當鋪」,就是山西商人開的,它在迎旭門碼頭附近,這個位置非常繁華,當鋪面積東西七間房,南北136步,它旁邊還有一個估衣鋪(小規模當鋪,主要當老百姓家裡衣服),這家老闆也姓冀。現在因為城市變遷,當鋪街成了小區的內部路,但還是存在的。

所以說,晉商對襄陽的文化、生活影響是很深的。

趙樂城 襄陽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

晉商的精神內核永遠不過時

趙樂城老家在山西忻州定襄,父母都是山西人。兩歲時,他隨父親到了部隊,1982年大學畢業後留在了襄陽,做了10年公務員後,1992年下海經商。商海幾經沉浮,他現如今是襄陽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經營一家企業諮詢公司。

趙樂城說,雖然自己不會講山西話,但是只要聽到山西話、見到山西人,就覺得特別親切。以前對晉商了解不是很多,只是覺得底蘊深厚,而且也一直在思考,為什麼當年的晉商要背井離鄉,到那麼遠的地方做生意。直到2016年,他回了一次老家,才解開了心中的疑惑。

「襄陽出發,正北方向900公裡就是忻州定襄。當時是4月,襄陽盎然春意,但是越往北走,綠色越少,到了我們定襄,就只看到黃土地了。」趙樂城說,當時,他就在想,晉商當年的出走,和當地農耕環境差、農業產業少有關係,而處於中部地區的地理位置,又恰好可以讓晉商在南北流通、物流方面做文章。

現如今這個年代,再去思考晉商精神,更多的還是尋找其內核,一個是滿足需求,一個是誠信,還有就是利用工具提高效率,這些經商現象最底層的精華,永遠不過時。

冀宏強 介休北辛武冀以中(立信堂)冀氏後人、公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踏實能吃苦是晉商的老傳統

作為晉商後人,感謝大家對晉商文化,晉商精神的關注。山西人為什麼要做生意,與地理條件、物質基礎是分不開的,從最早販鹽,到後來的茶、醋、燒酒,只有走出去,才能活下去。冀家從祖上從介休發家,一直經商,票號當鋪錢莊,當然也做茶生意,分號開到全國很多地方。僅清嘉慶到道光年間,冀家在湖北襄陽、樊城一帶的商號就有70多個,經營以當鋪為主,次為油坊、雜貨鋪,還有綢緞莊、京貨鋪、茶葉鋪、錢莊等。談晉商必須要談關公,他是每個晉商心中的「淨土」,議事要去春秋殿,當著關老爺的面,照亮內心的陰暗。山西人不貪錢,每年從山西來襄陽做生意的人都不少,雖然大多數做些基礎生意,但是都踏踏實實的。冀宏強說,他們一家幾兄弟,現在主要做紡織品原料生意,30多年了,從來沒有向人借過錢,有啥都是自己槓,吃苦耐勞是晉商的老傳統。

米公祠感受晉商文化

山陝會館念秦晉之好

採訪團走訪米公祠,不僅因為米芾祖籍山西,更是為了在這裡找到明清時期晉商參與襄陽城市建設的 印跡。

襄陽,是一座有著2800多年歷史的古城,這裡曾是兩位皇帝、16位宰相的誕生地,諸葛亮在此成就雄才大略,還有王粲登樓而賦、孟浩然吟誦《春曉》、米芾狂癲揮毫。這裡更是萬裡茶道的漢水中樞,曾經的襄陽城內日日生意興隆,夜夜燈火輝煌,是商賈雲集、貨流通暢的商品集散地。

當年,攜貨北上的晉商,離開漢口,經天門嶽口,逆水行舟20多天,到達樊城,然後換體積小些的商船,繼續北上,駛入狹窄的唐白河,到達河南南陽府賒店鎮(今社旗縣)。至此,「萬裡茶道」的水路運輸達到盡頭,茶貨上岸,改起高腳(騾馬馱運)行走陸路。

當地一位市民在公館門碼頭前耍空竹。

襄陽現有碼頭31個,其中漢江南岸有建成於明清時期用條石壘砌的碼頭9座。

出錢出力 晉商參與襄陽城建

9月23日下午,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在襄陽文化學者李治和、李秀樺以及晉商後人冀宏強等人的陪同下,來到漢江以北的樊城區,尋找明清時期「萬裡茶道」上晉商留下的印跡。

首先到達的是位於漢江之畔的米公祠,這裡原名米家庵,是為了紀念宋代著名書法家、畫家米芾而建。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嶽山人等。祖籍太原,後遷居湖北襄陽,長期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米芾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代四大書法家。其繪畫擅長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書法中的點入畫,用大筆觸水墨表現煙雲風雨變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稱「米氏雲山」,很富有創造性。

李治和說,來到米公祠不僅因為米芾祖籍山西,更是為了在這裡找到明清時期晉商參與襄陽城市建設的印跡。米公祠內有紀念性建築拜殿、寶晉齋、仰高堂等,並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後裔摹刻的米芾手書法帖45碣,其他碑刻145碣。此外,這裡的碑林中還存放著許多與襄陽歷史文化相關的碑刻。

在李秀樺的指引下,採訪團找到一塊《樊城新堤記》石碑,「道光八年(1828年),襄陽知府鄭敦允修襄陽大堤,將原來的土堤修成石堤,而且把碼頭建成了踏步式石砌碼頭,工程歷時兩年,這塊碑就是道光10年刻的。」李秀樺說,當時為了修繕大堤,很多官員、百姓、商人都參與了捐款,在另一塊捐款石碑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山陝館共捐錢叄千柒百壹拾貳串九百文」字樣,因捐款數額較大,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

另一塊捐款石碑上,採訪團看到了「復盛宇」「許萬盛」「孫清盛」等字樣。冀宏強介紹:盛宇、萬盛、清盛是晉商的商號,復、許、孫則是掌柜(帳房)的姓氏。

還有一塊石碑上有「冀復盛」「齊合盛」等字樣,同樣都是晉商商號,「其中就有我們冀家商號。」冀宏強自豪地說。

31座老碼頭 見證襄陽昔日繁華

出了米公祠,馬路正對面就是「千福碼頭」,又稱「米公祠碼頭」。

李秀樺說,襄陽共有碼頭31個,其中漢江南岸的襄城有9座,分別建成於明清時期,用條石壘砌而成,分別為檀溪、羅家、夫人城、臨漢門(小北門)、官亭、鐵樁、拱宸、長門、閘口;樊城碼頭共22個,依漢江北岸而建,分別為火星觀、米公祠、大碼頭、龍口、公館門、林家巷、左家巷、邵家巷、望峴亭、餘家巷、莫家巷、官碼頭、佔吉廟、五顯廟、回龍寺、漢陽書院、基峨巷、蘇家巷、湖南館、馬道口、梯子口、迎旭門。採訪團所處的「千福碼頭」便是其中之一。

採訪團專家、萬裡茶道專業委員會主任張維東介紹說,明清時期,樊城是漢水流域重要的商埠和集散中心,所以,晉商紛紛來此駐紮,開店經營,南來北往的晉商販運船隻也要在這裡停靠。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下馬襄陽郡,移舟漢陽驛。」這兩句杜甫和白居易的詩句,均生動再現了襄陽「南船北馬」交通便利的繁榮景象。

現如今部分碼頭依然在使用,只是不再進行貨運,更多的是客運和旅遊服務,遊船、畫舫停靠十分便利,「乘遊船可以夜遊漢江,燈光豔麗,景色很美。」李秀樺說。

沿大堤一路向東,採訪團一行依次路過了「大碼頭」「龍子口碼頭」「公館門碼頭」等,可以看到這些碼頭邊的條石依稀還是當年的模樣,石頭的拴船孔從清朝沿用至今,依然牢牢地拴著停靠的船隻。

「公館門」碼頭的下面,有一塊「民不能忘」的石匾,當年已經調任武昌糧儲道的鄭敦允為重修襄陽大堤,再次回到襄陽,沒想到五個月後積勞成疾,以生命謝任於襄陽,各方人士自發捐資修建鄭公祠,並留下這塊石匾。

據介紹,2019年3月,「萬裡茶道」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作為襄陽的遺產點,除了臨江的古城牆,就是這漢江兩岸眾多的條石碼頭。2019年10月16日,國務院核定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襄樊碼頭」作為古遺蹟類,赫然在列。這既是襄陽兩岸所有古碼頭的統稱,也是對整個漢水碼頭的褒獎。

山陝會館 襄陽的「金鑾寶殿」

出了「公館門」碼頭,沿大堤繼續向東,便是漢江大橋,這座始建於1970年的公鐵兩用特大橋,徹底改變了漢江兩岸靠渡船通行的歷史,當地人習慣叫它「一橋」。

順著橋北東路往北不遠,便來到了襄陽市二中,穿過操場往右一轉,採訪團一行終於見到了期盼以久的被襄陽民間稱為「金鑾寶殿」的山陝會館。

從武夷山一路走來,「山陝會館」這個詞語,曾無數次出現,它是江西鉛山石塘古鎮裡的一處新房;是河口古鎮裡的一塊石匾;是武漢漢正街博物館裡的一塊地界碑;是天門嶽口碼頭邊一棟白色建築物……直到這一刻,它才真正具象地出現在眾人面前。

只見氣宇軒昂的前殿兩側,左右分布著高臺式的鐘樓與鼓樓,歇山頂,四角高翹,方形藻井,鬥拱為網狀,榫卯結構十字架接的嚴謹工藝,沉穩睿智,令人嘆服。

此時正值課間休息,一邊是操場上嬉鬧的學生,一邊是「碧瓦飛甍千年魂,雕梁畫棟載崑崙」的精美絕倫,讓人恍惚穿梭於兩個時空。

隨行的專家告訴採訪團記者:上世紀30年代,會館聲勢日漸衰敗,這裡被有效利用,創辦了「樊城第一中心國民小學」,後改為「襄樊第一小學」,繼而創辦「襄樊市中學」,上世紀50年代改為「襄樊市二中」。山陝會館見證了襄陽市二中近百年的辦學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而會館也因為一直被教書育人的校園所包圍,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保護。1983年,山陝會館被襄陽市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湖北省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拾級而上,進入殿內,梁枋之上的彩繪壁畫,盡現鮮豔人物及花鳥圖案,分外自然清新,高雅別致。

會館的拜殿為四柱三間硬山頂,琉璃瓦蓋頂,拜殿通往正殿的雕花鏤空的木門緊閉著,中式窗格古典雅致,傳統浮雕生動傳神。因為會館尚在修復中,之前又曾是校舍的一部分,拜殿中依然擺放著許多桌椅板凳,應該是做過學生考場。

「山陝會館是樊城保存狀況最好的一座會館,其歷史可追溯到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由山西、陝西兩省商人共同建造,規模之宏偉浩大,建築之精美華麗,建築等級之高,均居樊城各會館之首。現在保留的面積僅是當年會館的十分之一多點。」寫過專著《襄陽會館》的李秀樺說。

李秀樺介紹:山陝會館裝飾最大特色是琉璃材料的大量運用。琉璃瓦在古代只有皇家建築才能使用,因為作為供奉關帝的廟宇,建築規格較高,而山西又是琉璃的故鄉,得地主之利,其建築構件應該是從山西長途運輸而來。

「聽老人們說過,當年為了修襄陽和社旗的山陝會館,我們介休當地建了專門的琉璃窯。」冀宏強說,據他了解,不僅是琉璃,許多磚雕木雕都是從山西運過來的,「就憑這點,也能說明咱晉商當年生意做得有多大。」

會館的拜殿與正殿之間的南北山牆上,或立或嵌入有12塊造型雍容大方的碑刻,主要記載了會館的歷史沿革、關公崇拜、清代山陝籍商人在襄陽的經商活動。

李秀樺說,山陝會館內的石碑一共有17通,他曾經數次來到這裡,一個字一個字地抄錄下來,經整理這些文獻共兩萬多字,是研究山陝會館歷史沿革、形制和功能、經濟貿易史、與漢水流域其他地方會館和商號關係的珍貴文獻資料。

隨後,在專家們的引導下,採訪團一行又繞行至山陝會館正門,只見大門兩邊琉璃八字影壁,壁心有團花雙龍戲珠、蓮花童子浮雕,右壁有紅日高照及十二神明浮雕,左壁有皓月當空及十二月將浮雕,四角有象徵福壽的蝙蝠瑞獸浮雕。影壁前一對青石獅,雕工精細,活潑可愛。

呼吸著金秋桂花的鬱香,仰望著琉璃的輝煌,似乎能清晰地感受到山陝商人在樊城商埠歷史上叱吒風雲的豪情。然而「徵夫懷遠路,遊子戀故鄉」,無論走到多遠,遊子的心總是牽掛著故鄉。

值得一提的是,整個走訪過程歷時一小時有餘,採訪團對全程進行了網絡直播,至結束時,共有99.4萬人次瀏覽,諸多網友留言互動,紛紛表示跟隨採訪團的腳步,收穫滿滿。

山陝會館,襄陽的「金鑾寶殿」。

「七省通衢」南船北馬道蒼茫

「商賈連檣」襄陽晉商話傳奇

「日有千帆,夜有萬燈,行商坐賈,客至如林。」千年商埠襄陽,素有「七省通衢」「南船北馬」之稱,它曾是三千裡漢江的重要碼頭,也是東南客商舟船北上、換乘車馬的中轉站。

作為晉商萬裡茶路上重要的「黃金水道」,襄陽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站。明清時期,晉商先輩們的茶船必須經過襄陽碼頭卸貨,再換裝小船,出漢水,入唐白河,到水路終點——河南賒店鎮(今社旗縣)走陸路轉運北上。

茶葉貿易促進了千年古都襄陽的繁榮,並給襄陽留下許多寶貴財富。據記載,當時,襄陽建有20多個商業會館、30多個碼頭,商業輻射到黃河上下、大江南北。

襄陽的繁榮靠的是各路商幫的支撐,深藏在商海之中的一支晉商勁旅,那就是山西介休冀家,當時,冀家商脈主要切分為三支,一支在襄陽一帶,一支在北京一帶,一支留在了山西。

9月23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抵達襄陽,順著漢水沿岸老碼頭,尋找晉商鼻祖們的遺蹟,更有幸採訪到介休冀家後人冀宏強及其大哥冀大真、二哥冀大祥,探尋晉商巨賈家族興盛的秘笈。

介休晉商巨族冀家後人冀宏強正在講述家族故事。山西晚報記者 寇寧 攝

A 冀宏強:小時候聽爺爺講述祖輩傳奇,成年後到山西尋根問祖

冀家世代從商,造福於人,利人達濟,口口相傳商道。「從小我就聽爺爺冀鈺全講冀家人行走天下可以不帶銀兩,走哪裡都有人接待。那時爺爺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冀家金馬銀馬,屙金尿銀。』」自幼聽著冀家的傳奇故事,那時,冀宏強對家族並沒有太多概念,只知道家族影響力很大,興盛過,衰敗過。

直到15歲那年,受祖輩影響,他開始思考晉商到底是什麼?並給介休市政府寫了封信,信中冀宏強介紹自己是介休北辛武村人,想找到冀家親人,想回去看看,表達著內心深切的期望,這封信被他視為「故鄉的家書」。

寄出去的信件遙遙無期沒有回應,卻給冀宏強埋下更深的信念:回山西,去尋找那些爺爺口中的記憶,去尋找冀家親人,那裡才是故鄉。參加工作後,冀宏強和二哥帶著家譜奔赴山西尋根問祖。他們滿村尋找,最終在一間老屋子裡找到熟悉祖輩們的老人,老人幫助他們修復家譜,並和他們說,北辛武村,就是你們爺爺口中的冀家,這個村子就是你們要找的故鄉。當時,兄弟倆激動得熱淚盈眶。

回山西尋根,並沒有見到太多冀家親人,卻追尋到冀家祖脈歷史,冀宏強開始重新認識大家族。

B 冀家數代人的販茶貿易,形成了介休特有的茶俗文化

家族傳承,不是財富的傳承,而是家族風氣、精神、品格的一脈相承。

冀宏強介紹,介休盛產富商,道光初年,張原村皇商範家、清道光年設立票號「匯通天下」的北賈侯、北辛武村的冀家被稱為商賈三大巨族。冀家從商很早,發跡很早,涉及行業頗多。

冀家祖輩做茶講究點山頭,以產茶區源頭為主,將每個茶葉山頭生產的海拔、雨水等必備條件都要了解透徹。他家講究「炒陽茶和炒陰茶」之分,從種茶、採茶到曬茶每個細節都頗為講究,嚴格遵循晝夜季節自然規律。冀家數代人的販茶貿易,形成了介休特有的茶俗文化。當時,在湖北襄陽等地的商鋪有70多家,主要經營當鋪、油房、雜貨鋪等。

冀家雖富但都不願意露富,「處世無才惟守拙,容身有地不求寬。」冀家祖輩冀國定更是以這樣的對聯掩飾富有。低調、藏富、不忘形。這些成為冀宏強對家族興盛的第一總結。

說罷,現場冀宏強小心翼翼拿出一個袋子,取出珍藏已久的「冀家字號」(公盛號)各分號印章,這些老印章形狀不一,卻透露著冀家家族的嚴謹、認真、風雅學識等,有的印章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排小字,作為冀家商號唯一性、安全性、權威性的保護。

在中國,冀家當鋪和錢莊極具代表性,後又在平遙開啟了包括「乾盛亨」「其昌德」在內的多家票號。冀家家族興盛離不開冀國定四房馬太夫人,冀宏強介紹,平遙縣開標時,如冀家馬太夫人不到,就開不了,因為不知她是放還是收。後馬太夫人把冀氏三百餘年「誠信為本」的經商理念傳示後人,取名「五信堂」,可見當時勢力之大。

從冀家家譜裡可以看出,冀家成為巨族還有一大原因:晉商巨賈聯姻。當時,冀家和範家、侯家、喬家、郝家、韓家等晉中大亨建立聯姻,成為沾親巨賈。

C 晉商名門豪族行天下後人解讀心中要有面鏡子

「人人都有一面鏡子,照亮著我們。」談到冀家折射的晉商精神,冀宏強說,祖輩們先天敏銳的商業嗅覺,實則是以社會民生供需為基礎,從事販鹽、油行、棉花、雜貨鋪等生意,解決的就是當地百姓需求,介休冀家和範家聯手向新疆販運「軍糧」,則是從社會環境出發。

冀家商業不敗的秘笈之一在於「立」。錢莊、當鋪以及後來的票號都是冀家立於規則、遵循客戶的創新方式。

販茶的萬裡茶路上,冀宏強的祖輩們從俄蒙地帶飲食切入,深知茶可以解當地飲食之油膩,對脾胃、新陳代謝有所幫助;冀宏強的爺爺做甘蔗易貨貿易、母親做「土蚊香」貿易,將介休祖輩尋找活路、創造商機的精神延續下來。這是商業不敗的另一秘笈「承」,傳承沿襲生活常識,善於解決生活問題,從而創造經濟。

冀宏強介紹,山西人之所以要經商,晉中之所以為晉商故裡,核心是「闖出去」的生存之道。闖出去,才有了活路。

其次,就是品質正,走正路。從小他聽到爺爺講的家族傳奇,提及最多的就是「冀家處世哲學」,商人絕不是爾虞我詐,更不是「天生算計」,而是為人剛正,三觀端正,商道才能走正。此外,出手大方,出手義氣。冀宏強認為「以義制利」背後實質是舍與得,不能拔刀相助,不能捨出,必然不會有所得。

D 家族後人不斷代傳承為了復興再旺盛

喜做善事的冀家大家族,興於善念,敗於善舉,又復興於善行。人本性善,這是冀家家族代代相傳的核心家規。

冀家大族從古至今,代代傳承善事,所做的善事頗有盛名。古時,介休北辛武村「不可鄰裡有餓、有流亡者」,冀家祖輩們經常給全村解決難題;在襄陽,冀宏強的爺爺遇到鎮上乞丐、聾啞、大脖子病的鄉親們,都會花「一毛兩分錢」買一份素麵給予安撫。只要有難有需要資助的地方,冀家都會出手解囊,且世代傳承做善事無斷層。

和藏富不露富理念相近,冀家人還習慣「做好事不留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冀宏強公司承擔了襄陽全城的防疫服,並主動捐贈出30餘萬隻口罩。當他拿到「襄陽抗疫家庭」愛心證書時,很是意外,畢竟他們祖輩奉行默默做貢獻,不張揚,不主動上報。

談到冀家襄陽脈絡後人們的現狀,冀宏強表示,和其他家族不同,他們兄弟四人堅持從商,雖然沒有達到冀家祖輩們的輝煌,但是盡力將冀家商業精神延續下來。

做鐘錶、辦工廠。上世紀90年代,紡織業很發達。1982年,冀宏強便與兄長共同創業,以針織、紡織品原料生產加工為主,整個創業公司沒有一個推銷員,但卻憑藉客戶口口相傳,將生意越做越大。

從事紡織業並不容易,紡紗、織布、染色等,那時候,整個行業存在摻假情況,社會上一度出現「黑心棉、黑心被」等現象。冀宏強兄弟們秉承家風家訓,向客戶承諾,只要買冀家產品,任何時候,對客戶包退包換,以品質和誠信贏得口碑。

後來,冀宏強想過從紡織行業轉型,他試圖尋找新的行業,他說,直到目前,他並沒有完全脫離紡織原料行業,沒有完全轉型。但是,在蹚路子、謀發展的過程裡,冀宏強得到了蛻變與轉型,他擔起了創業導師、天使投資人的多重身份。

冀宏強創立了湖北公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從紡織原料企業生產經營者轉向一家資產投資管理公司,進行了項目孵化、股權投資、資產管理諮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現在,冀宏強的微信名叫「順勢而為」,他說,這也是復興家族的又一秘笈,從商要懂得與時俱進,要藉助機會、藉助社會力量,緊抓發展趨勢,這是另一種商業敏銳。

大多數時候,冀宏強所做的創投項目都是從生活需求出發,原生態黑皮雞樅菌食品、心臟房顫智能硬體、智慧機器人公司等,也曾因堅定地投資原則錯失了遊戲紅利的黃金投資機遇,還曾婉拒過國內頂尖投資人的融資。談起他的創投思路,冀宏強表示,經商要兼顧社會冷暖,要從利國利民利他人的思路出發。

冀宏強笑稱自己是一個「老年創業者」,他說平常心看待創業,但是會創業至老,學習終生。家族的成功與失敗需要幾代人的積澱,創業者不是奮鬥就必須成功。但是,若不奮鬥,就會失去機會。

直到如今,冀宏強家裡的中堂仍堅持供著一尊關春秋神像,30年都沒有更換。平日裡,冀宏強接人待客,都會讓他們看看關帝,冀宏強說,這是晉商鼻祖們的習慣,也是他堅持的習慣,看著關帝的時候,不僅會「照」他人的正邪,更會折射自己心中的善與惡,人心養人,人心也致命,他希望能夠持之以恆做事情,把事業做到極致、趨正、向好。

結束採訪時,已是深夜。冀宏強拋出一句感嘆:好多人不了解山西,質疑咱山西有什麼。其實,看看山西票號,其實,裡面啥都有。

圖說

山陝會館在襄陽「留」了下來

曾經的襄陽城內日日生意興隆,夜夜燈火輝煌,是商賈雲集、貨流通暢的商品集散地。當年,攜貨北上的晉商,離開漢口,經天門嶽口,逆水行舟20多天,到達樊城,然後換體積小的商船,繼續北上,駛入狹窄的唐白河,到達河南南陽社旗。至此,萬裡茶道的南方水路運輸終於達到盡頭。

襄陽,是一座有著2800年建城史的古城,漢江與唐白河相匯於此,是東西南北交通要道,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這裡是「萬裡茶道」的漢水中樞,北上茶船從漢口逆漢水西行,抵達樊城碼頭。當年,攜貨北上的晉商,離開漢口,經天門嶽口,逆水行舟20多天,到達樊城,然後換體積小的商船,繼續北上,駛入狹窄的唐白河,到達河南南陽社旗。至此,「萬裡茶道」的南方水路運輸終於達到盡頭。

山陝會館是樊城保存狀況最好的一座會館,其歷史可追溯到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由山西、陝西兩省商人共同建造,規模之宏偉浩大,建築之精美華麗,建築等級之高,均居樊城各會館之首。

「千福碼頭」又稱「米公祠碼頭」,晉商船隻主要停靠在這裡。

在襄陽,採訪團先後走訪了米公祠、漢江碼頭梯子口、晏公廟等地,米公祠是祖籍太原的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故居,現存記載清代襄樊修築堤壩和炮岸向幾百家會館和商號集資的情況,山陝會館捐資位居首位。

1983年,山陝會館被襄陽市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湖北省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襄陽,採訪團終於見到了不太完整的山陝會館。山陝會館是山西、陝西兩省商人聯鄉誼、奉關公的處所。從武夷山一路走來,山陝會館這個詞語,曾無數次出現。在江西鉛山,石塘古鎮裡的山西會館原址已被一棟新樓替代;在河口古鎮,山西會館僅剩一塊石匾;在武漢,山西會館僅是漢正街博物館裡的一塊地界碑……採訪團戲稱,一路的山西(山陝)會館都是傳說,而襄陽的山陝會館,雖說由於前些年修建鐵路、公路,被拆掉了大部分,但曾經作為襄陽市二中校舍的一小部分被保留了下來,真真實實地展現在採訪團面前,其精美的琉璃瓦、木雕磚雕,無不讓人感嘆晉商曾經的輝煌。

山陝會館位於襄陽二中校園內,作為校舍被保留下來。其精美的琉璃瓦、木雕、磚雕,無不讓人感嘆晉商曾經的輝煌。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佳森 趙琴

攝影: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寇寧

原標題:《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南船北馬襄陽地,東連西接晉鄉情;米公祠感受晉商文化,山陝會館念秦晉之好》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恐龍之鄉,白雲悠悠說驛站風雲;中蒙邊境,寒風...
    那時,從南方辦茶而後北上的晉商,進入內蒙古後,無論走西口還是走東口,最終殊途同歸,多數會來到這裡,經過短暫休息和調整後沿張庫大道繼續北行。  對於晉商而言,不管前行路上有多少艱難險阻,環境如何陌生惡劣,生活方式如何不適應,只要有商機,那就要去拓展。故鄉在身後已是遠方,每走一步都面臨巨大挑戰。但商路永無止盡,晉商的無所畏懼、不斷創新也永無止盡。
  • 忻代走古城,風雪探雁門|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忻州站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山西晚報採訪團在路上…… 忻州站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張家口站:上下兩堡兩相望,目送晉商南來北往...
    隨著蒙漢邊貿日趨活絡,這座地處華北平原與塞外草原銜接處的兇險「武堡」,搖身變為與「西口」殺虎口相齊名的耀眼「商堡」,成為晉商萬裡茶路的重要節點和中轉站。當年,晉商的販茶馱隊由南至北,翻越雁門關,從大同、陽高,過天鎮「便行橋」,前去「東口」——張家口,然後沿張庫大道,進入蒙古大草原,經二連浩特,過烏蘭巴託(庫倫),到蒙俄邊境恰克圖,將茶葉銷往蒙俄及歐洲諸國。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祁縣:悠悠老街寫滿晉商故事 錚錚本翹彰顯濟世情懷
    隨後,採訪團一行從北關村出發,經劉家堖、來遠鎮、盤陀村、過子洪口出太行山,經魯村、走官道,在太平橋報平安,經團柏鋪、官道莊,一直向北到白圭鎮,再到曉義村、北堡村,沿著幾百年前晉商經商販茶的萬裡茶路,一路向北,繼續尋訪萬裡茶路遺蹟遺址,追溯萬裡茶路內涵,探訪當代晉商,探尋「以義制利、家國天下」的晉商精神。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包頭站:鄉愁濃濃,跨草原融匯晉蒙兄弟情誼;茶路...
    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包頭更是憑藉其得天獨厚的水陸交通條件,成為畜產、皮毛、糧食等商品的中轉地和集散地,號稱「塞上水旱碼頭」。在這裡,萬裡茶路也被賦予更多的意義,它與草原絲綢之路、西口文化完美融合共通,成為一條商業貿易的大通路。  如果說晉商在南方產茶區的探索是一種創新,那翻越了千山萬水以後的晉商,更多的是冷靜思考。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民國老照片:歸綏地區的駱駝商隊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山西晚報採訪團在路上……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11月24日傍晚,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結束包頭的採訪,抵達呼和浩特市。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介休站:太和巖琉璃牌樓流光溢彩印證晉商興盛...
    介休不僅名人望士輩出,還是「萬裡茶路」開拓者之一的冀家、八大皇商之一的範家、以及「侯百萬」侯家為代表的眾多晉商大家的故裡。他們憑藉自己開拓進取、勇於創新的精神所取得的輝煌及財富,在整個山西歷史,乃至整個中國商業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右玉站:哥哥走西口,唱盡千年晉商萋萋滿別情...
    這條充滿烽火和兇險的北方軍事通道,卻在精明的晉商腳下被踏成一條通往蒙俄境內的國際貿易大通道——萬裡茶路。當年,由南而至的販茶晉商馱隊,來到雁門關黃花梁歧道地,眼前出現兩條通往蒙古大草原的商路:一條經大同、陽高,過天鎮「便行橋」,前去「東口」張家口;另一條是過大同「懷德橋」後,一路向西,經左雲、右玉,去往「西口」殺虎口。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太谷:金太谷!金太谷!一部回味無窮的歷史奇書
    本次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活動,是立足國家「一帶一路」宏大戰略,旨在探索、發現、整合茶路歷史文化資源,講述晉商故事,傳播山西聲音,推動山西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有機整合新時代茶路沿線晉商資源,搭建與沿線國家、省份經濟交流合作橋梁,助力晉中乃至山西經濟轉型發展的同時,結合山西三大旅遊板塊戰略,打造「全域旅遊」的新格局,並在國內外打響晉中「晉商故裡、中和福地」的新品牌。
  • 訪百年茶路,品萬裡茶香,追溯茶文化傳奇,傳承晉商茶道雄風丨 「重...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弘揚萬裡茶路精神就是要弘揚晉商精神,本次活動要尋訪、總結、弘揚晉商及晉商一手締造的商業歷史和現在。」晉中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孫軍軍介紹。在活動過程中,山西晚報將廣邀學者專家舉辦「壯行會」,為萬裡行提供路線建議、文化培訓等智力支持;舉辦「研討會」,搭建起學界和政府以及各地之間共同發展晉中的平臺。
  • 山西晚報記者節特別策劃——我們走在萬裡茶路上
    9月23日,採訪團到達湖北省襄陽市,採訪開始於一場主題為「南船北馬襄陽地東連西接晉鄉情」的座談會。 在21天的採訪途中,共舉行過4場有一定規模的研討座談會。參加者既有專門考證萬裡茶路的學者專家,也有許多痴情萬裡茶路研究的草根學者。
  • 【萬裡茶道集結賽】山西:萬裡茶道譜寫晉商傳奇
    三晉大地縱橫萬裡,見證過多少晉商傳奇,萬裡茶路三百年歷史,是他們風雨兼程血和淚的史詩。錦繡山西,晉商故裡,多年前,他們就是從這裡出發,憑藉敏銳的商業嗅覺,用生命和汗水,從武夷山等茶產區開拓了一條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向北延伸、途經蒙古國、最終抵達俄羅斯的亞歐經濟文化交流大動脈「萬裡茶道」。
  • 「晉商」茶即將上市 | 重塑萬裡茶路晉商輝煌
    2020年9月4日,中國晉商俱樂部高級理事晉城市魯純土特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馮貴紅與雲南雙江冰島老寨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昆明晉商商會會長常勝利籤署正式合作協議。雙方強強合作共同推出「晉商」品牌茶品,讓萬裡茶路上的晉商再現神韻。
  • 【遊山西,就是在讀匯通天下晉商史】
    拍攝:杜金棟 趙亮 製作:趙亮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從這裡出發!  山西晚報訊(記者 孫佳森)9月11日上午,在淅淅瀝瀝的秋雨中,在風景如畫的武夷山下,在晉商萬裡茶路起點下梅村,「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採訪活動出徵發車儀式隆重舉行。
  • 大力弘揚晉商精神 全力推動山西高質量發展
    訪百年茶路,品萬裡茶香,追溯茶文化傳奇,傳承晉商茶道雄風。8月26日,「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跨國採訪報導活動新聞發布會暨啟動儀式在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昭餘古城舉行,一場集結國內媒體力量、匯聚多省優勢資源、探索茶路歷史文化、追求創新視聽傳播的思想及文化盛宴正式開啟。  「匯通天下,貨通天下。」
  • 【萬裡茶道集結賽】河南:南船北馬 萬裡茶道的集散重鎮
    河南賒店,北走汴洛、南船北馬、總集百貨、迢迢萬裡,無不印證著發生在這裡的商旅傳奇。循跡萬裡茶路,走進河南,溫山陝會館昔日盛況,品廣盛鏢局俠義風骨,感受「百日千帆過,夜間萬盞燈」的繁華古城和茶道上耐人尋味的故事。
  • 羊樓洞:逢亂世罹戰火晉商打造新基地;聶市鎮:老宅院舊墳冢見證晉湘...
    9月19日,山西晚報重走晉商萬裡茶道採訪團來到了湖北省赤壁市,近距離探訪湘鄂交界處的羊樓洞古鎮,感受晉商雲集的茶葉重鎮的魅力。 羊樓洞老街街景。
  • 歷史上八大晉商為何集體覆滅?
    晉商的意思是什麼?晉商俗稱「山西幫」,亦稱「西商」、「山賈」。在漫長的歷史中,晉商以山西富有的鹽、鐵、麥、棉、皮、毛、木材、旱菸等特產,進行長途販運,設號銷售,套換江南的絲、綢、茶、米,又轉銷西北、蒙、俄等地,其販運銷售活動遍及全國範圍,形成了成為能與南方徽幫相抗衡的最有經營實力的北方晉幫集團。
  • 晉商「大盛魁」創始人王相卿(組圖)
    晉商博物館講解員馬媛媛在講解。  一  晉商是中國最早的商人,其歷史可遠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晉商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在中國商界稱雄達500年之久。晉商之家族不同於一般官紳家族,它是具有商業烙印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家族。
  • 遊山西祁縣是晉商「萬裡茶道」的中樞
    中國是世界唯一的茶樹起源中心,是茶的發祥地。山西本不產茶,明清晉商卻奇蹟般創造了萬裡茶道的輝煌歷程。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俄羅斯時,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中提到,在300年前有跨國商貿大動脈——萬裡茶道,它和中俄油氣管道被稱為聯通兩國的「世紀動脈」,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