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應該很早就接觸了臺灣流行歌曲,比如說單卡或者雙卡錄音機裡放的鄧麗君的「靡靡之音」,又比如說劉文正用那溫溫柔柔的聲音,給我們帶來的充滿臺灣民謠風格的《三月裡的小雨》、《蘭花草》,再比如我們聽得很早,但是一直不知道是羅大佑的歌曲的《蝸牛與黃鸝鳥》。
但我們接觸到臺灣流行樂壇是什麼時候呢?
1989年,央視播出了兩期名為《潮——來自臺灣的聲音》的音樂專題片,震撼不足以形容我當時的感受,目瞪口呆?醍醐灌頂?它確實是為我打開了一扇窗,可我看到的,不是村東頭的小溪,我看到了一個太平洋!
主持人趙曉君,氣質端莊高雅,聲音軟糯柔美,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臺灣腔吧?大不類於當時國內主持人的字正腔圓,聲音嘹亮。聽她說話,整個人都仿佛靜下來了。她的髮型和著裝也迅速風靡一時,我清楚記得我有位認得的大姐姐就是留著這樣的髮型,穿著類似的衣服,簡直就是我當時的偶像。
原來歌是可以這樣唱的,不是拿著話筒站在舞臺上,而是拍得像電影一樣,歌手、音樂、歌詞、背景、情節就這樣完美地融合為一體,而這一切的目的,只是為了讓你聽到一首好歌。後來知道這種音樂形式叫mtv,什麼時候改叫mv就不得而知了。
第一期第一首歌就是《雪在燒》,燃燒的火焰、低垂的夜幕、孤立的涼亭、翻飛的白紗、風中搖曳欲墜的燈籠,瘦削冷豔的歌手。我稚嫩的心靈如受重擊,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潮——來自臺灣的聲音》讓多少臺灣歌曲從此走進了我的生活,甚至陪著我,走到了今天。不是我刻意迴避現在的流行音樂,不是我想給自己立一個與時代脫節,因循守舊的人設,無奈實在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聽過了它們,從此入耳,入心。
我從小語文成績就很好,寫作文的時候,能熟練使用很多詞語、成語,可是,是這部專題片裡的一個個mv,讓我對那些詞語、成語從此有了立體的感受和影像的記憶。
《雪在燒》,讓我知道何謂飛蛾撲火的勇敢與悽涼;
《一場遊戲一場夢》,讓我知道玩機車的浪子,原來都是孤獨而悲苦的;
《人生就是戲》,讓我知道什麼是看破紅塵,遊戲人間;
《再回首》,撲面而來的滄桑感,讓你感同身受那股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東方女孩》,第一首來大陸取景的音樂製作,處處小橋流水,滿滿家國情懷。
《我的未來不是夢》,歌詞積極向上,張雨生的聲音高亢清亮。我初中的班主任很喜歡這首歌,在學校慣例每周四晚自習前的唱歌時間,強行要求我們把這首歌唱了三遍!
《潮——來自臺灣的聲音》很短,每一期都沒超過一小時。它只來得及為我們介紹了黃鶯鶯、王傑、蔡琴、千百惠、曹松章、張清芳、小虎隊、紅唇族、姜育恆、張雨生、葉歡、蔡幸娟、高勝美、東方快車、江淑娜。
正是這些臺灣歌手,使得我在以後不斷追尋她/他們的路上,又分外認識、了解、喜愛了更多的臺灣風情。西門町的繁華,媽祖廟的文化,淡水的古典,高雄的海港,花蓮的夏天,還有恆春的海角七號。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在我的記憶中,這部專題片的名字一直是《潮——來自臺灣的「聲音」》,可是我百度之後發現網上寫的都是《潮——來自臺灣的「歌聲」》。
我依然固執地在文章標準裡寫了「聲音」,而非「歌聲」,因為這部專題片帶給我的,遠不止是歌聲那麼簡單。可以說,它打開了我了解臺灣的大門,基本上主導了我十四到四十的審美趨向。
從前臺灣的文藝,從前文藝的臺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註: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