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復仇者聯盟3》中滅霸的一個響指之後,不少漫威粉的心就這樣懸了一年。4月24日,《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全球首映於中國,小編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購買了首映票,第一時間享受了這場恢宏的觀影盛宴。
想到大家還有很多人沒看,為了大家的幸福著想(以及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和社交圈穩定性考慮),小編控制住了自己躁動的劇透欲望(並且快憋死了)。
「復仇者聯盟」系列的火爆票房固然是受到超級英雄們的英武表現與人氣的影響,但其中的反派角色「滅霸」,也受到一眾漫威迷的追捧。
「滅霸」冷酷,執著,犧牲的精神,著實讓人又愛又恨。毀滅半個宇宙的生命只為實現資源的平衡,如此無情而又偉大的志向,或者說一場革命,自然有其思想淵源。
欲要細察其究,首先必須重新審視滅霸其獨有的「政治哲學」,(小編已經做好了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準備)
滅霸,泰坦族,早期親身經歷了由於資源不足導致的泰坦族危機,提出無差別消滅一半的泰坦人的計劃,因而被族人放逐。
其實當時他的力量已經足以消滅一半的泰坦星人,但由於仁慈他接受了放逐的安排,卻看到了族群的毀滅。他感到十分內疚,因為他覺得如果不是他的優柔寡斷就可以救回一半人。
這樣的屈辱與自責變相地促成了一種使命感的誕生。滅霸不希望別人再經歷毀滅的悲劇,於是想要消滅半個宇宙的生命來維持宇宙資源的平衡,從而實現永續的發展。
由此觀之,滅霸的想法有完善的功利主義自洽性,這就讓我們不得不追溯到功利主義的奠基人——邊沁的理論體系。
邊沁認為,自然將人置於樂和苦兩大主宰之下,由此決定我們應當做什麼,將會做什麼。
這種影響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是非準則,而另一方面則是人行為的因果關係鏈。
基於這種基礎,邊沁以功利原則的價值判斷為基石,認為:快樂就是好的,痛苦就是壞的,因為人的行為都趨利避害。
所以任何正確的行動和政治方針都必須做到產生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並且將痛苦縮減到最少,甚至在必要情況下可以犧牲少部分人的利益。這就是著名的「最大化原則」。
滅霸在「復聯3」中的主張,明顯承繼自上述的理論體系。「與其全部滅絕,不如屠殺一半」,在滅霸看來,這是一種冰冷而殘酷的「善」,而為了這種至善的實現,他甘心像耶穌那樣犧牲。
為了確保宇宙的協調發展,他選擇將寶石銷毀,拼上了半條命的代價,最終定居在一個美麗的星球上,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然後是少量劇透劇情,請注意跳過)
時間反轉之後,過去的滅霸通過某種方式回到了未來,他發現消滅一半生命會讓另一半帶著對與過去的留戀活著。因此,他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想要毀滅整個宇宙,再重建一個新的宇宙,一個感恩的宇宙。
從柏拉圖的視角來看,滅霸擁有著近乎於哲學王的形象。
按照漫威官方的設定,滅霸「知曉永恆之族的所有超人的哲理」,換而言之,即具有最高的理性,能夠窺探生滅世界之外的真理。他的思想也確是如此。
在滅霸眼中,宇宙的至高真理就是協調,但生滅宇宙中的熵卻在不可避免地增加。
正如柏拉圖的哲學中,政治本身永遠會變得更壞,哲學的意義便在於「拉住」政治的敗壞。
哲學王們並不願意成為統治者,他們只是為了城邦的利益「迫使」自己成為統治者,滅霸同樣對於權力和力量沒有絲毫的留戀,計劃實現之後,便選擇了引退,將寶石統統毀掉以避免重蹈覆轍。
然而,滅霸絕不能說是個柏拉圖式的人物。
他的主張同樣包含了鮮明的馬克思主義色彩,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色彩。
當滅霸重返未來再次拿起無限手套之時,其臺詞「I am inevitable」(我是天命),道出了他對於歷史發展規律的信奉。
柏拉圖只是想要從哲學的天堂降臨下來,去治理人間,而滅霸代表了真理與宿命,試圖以此徹底改造客觀世界。
與馬克思對於社會經濟條件和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重視不同,滅霸的歷史唯物主義建立在更遼闊的宇宙尺度上,即宇宙有限論,他關注的是一個永恆的問題——資源與生命的對立。
他將柏拉圖式的城邦重建以馬克思式的革命手段加以實現,讓生命重新成為一張白紙,從而通過教育的方式實現新世界中的協調。
在這一尺度上,他完全抹去了階級的差異,於滅霸而言,生命是完全平等的。
這又暗合了利維坦中對於人的自然狀態的定義。滅霸之所以將消滅一半人口看成是一種正義,或許源於其對於自然權利的霍布斯式理解。
《利維坦》中認為每個人都天然地對一切事物有自然權利,因此對於事物權利的互相衝突導致了人與人的戰爭狀態。
因此,消滅一半人就意味著這一半人對另一半人的權利讓渡,對於後者而言,這理應是一種恩賜。因此,殺戮不再是一種罪孽,而只是一種為剩下的人謀求幸福的手段。
「一部為了理想的利維坦所寫就的共產黨宣言」,這話用來描述滅霸的政治哲學或許並不過分。
綜合了幾位思想巨擘的掌握了至高理性的滅霸,在《復聯四》中的命運又會是如何呢,趕緊去影院看看吧(然後就可以給別人劇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