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和玉的臉譜藝術
江洵
尚和玉(1872—1957),本名璧,直隸寶坻人,前輩京劇武生名家。尚和玉出身貧農家庭,八歲入玉田縣九和春科班,習武生,十歲登臺,首演劇目為《蜈蚣嶺》。十九歲進京,搭嵩祝成班,任武戲配角,期間遍摩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俞菊笙、李春來、黃月山等各家之劇,葵傾於俞菊笙的卓絕技藝,遂立志學俞。次年經人指引,拜俞菊笙的內弟、春臺班管事張玉貴為師,又經張玉貴引薦,乃遂其願而親炙俞菊笙。
俞菊笙《長坂坡》劇照
俞菊笙愛尚和玉之才,知無不授,並贈以《四平山》雙錘與《挑滑車》大槍,以勵其志。而尚和玉也在潛心刻苦的學藝過程中,以及日經月緯的舞臺實踐中,結合自身條件,不斷對俞派藝術加以咀嚼、內化、提煉、升華。他弱化了俞派武生驍悍勇猛、火爆粗獷的藝術特點,而又突出了俞派武生遒勁穩練、威凝雄健的藝術特點,舉手投足之式,「皆重如泰山,屹然而不可少移」(語見方及《論尚和玉、楊小樓及時下諸武生》——《立言畫刊》1940年104期)。
在此基礎上,尚和玉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並最終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流派,成為堪與楊小樓比肩的一代武生宗師。眾所周知,俞菊笙之後,武生行聲譽最隆者,當屬楊小樓。楊小樓的個人條件的是上乘,這一點,尚和玉自然無法比擬。時人喜愛楊小樓那一條「響剛」的天賦佳嗓,對於尚和玉的喑啞嗓音,輒覺不夠動聽。而尚和玉偏偏又「面色不妍」(語見小隱《記尚和玉》——《戲雜誌》1922年第5期),扮相上也不如楊小樓俊朗秀偉、雍容華貴。以此,尚和玉享名遂居小樓之下。
尚和玉
尚和玉深知自身短長,而又深知揚長避短。他刻意避免演出重於唱念的劇目、或是突出「色相」的角色,例如《連環套》、《駱馬湖》、《八蜡廟》的黃天霸(其演《八蜡廟》,一般飾演費德功,偶或飾演褚彪,但絕不演黃天霸)、《八大錘》的陸文龍等,而更加側重演出講究工架、考驗武工的劇目,如長靠戲《長坂坡》、《鐵籠山》、《挑滑車》、《伐子都》、《戰滁州》、《詐歷城》、《神亭嶺》;短打戲《一箭仇》、《豔陽樓》、《蜈蚣嶺》、《金錢豹》等。
時人以為,其「武功卓絕,已臻爐火純青之境,自不待言。而其亮相之漂亮、起霸之穩練、架子之威武、氣魄之雄厚,實無與倫比。」(季敏《武生典型尚和玉》——《新天津畫報》1940年第12卷第10期)。
朱瘦竹曾在《修竹廬劇話》中以個別舉例的方式,具體論及楊、尚之別,他指出,同樣是演《鐵籠山》,楊小樓好在「起霸」、「傳令」、「馬趟子」,而尚和玉好在「開打」;演《豔陽樓》,楊小樓好在「趟馬比粗」,而尚和玉也是好在「開打」;演《挑滑車》,楊小樓好在「起霸」、「走邊」,而尚和玉好在「大挑滑車」,由此可以認為,楊小樓的好,得力在嘴裡念得出、腳下跨得開,體現了精而美的藝術風格;尚和玉的好,得力在眼明手快的尺寸,以及功夫的瓷實,體現了堅而實的藝術風格。
尚和玉《挑滑車》劇照
楊、尚並轡之時,識者以二人為一時瑜亮,藝術上難分軒輊,但尚的盛名終究不迨於楊。1938年,楊小樓病逝,人們再度重視尚和玉的卓絕技藝,而尚和玉也再振雄風,以逾花甲之年頻繁登臺演出,被譽為武生行的「魯殿靈光」。尚和玉一生潔身自好,不近菸酒女色,至晚年仍身強體健,粉墨登場,一絲不苟,英勇猶昔,老當益壯。又熱心戲曲教育事業,曾先後在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富連成社、榮春社、稽古社教戲。1950年,尚和玉以78歲高齡受聘為京劇實驗學校(中國戲曲學校前身)教授,傳授《豔陽樓》《鐵籠山》諸劇。
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其與郝壽臣、蕭長華、譚小培、馬德成等京劇老藝人聯合組織捐獻義演,期間演出了堪稱絕響的《晉陽宮》一劇。1957年12月26日,尚和玉病逝於北京,享年85歲。
尚和玉平生拿手的劇目中,勾臉武生戲佔了很大的比例。一般認為,武生這一行當,最初是整合了武老生、武小生的藝術特點和部分劇目而形成的,本無勾臉劇目。俞菊笙為了充實戲碼、豐富表演內容,又兼容並蓄地吸收一些武淨劇目,如《鐵籠山》《豔陽樓》《四平山》《金錢豹》《金沙灘》等,從而創立了勾臉武生這一行當類別。
尚和玉《晉陽宮》劇照
尚和玉在體型、扮相、嗓音等方面,都非常適合演勾臉戲,因此,他援師例,繼承、創排了一大批勾臉武生劇目,如《豔陽樓》(飾高登)、《鐵籠山》(飾姜維)、《戰宛城》(飾典韋)、《晉陽宮》(飾李元霸)、《惜惺惺》(飾李元霸)、《車輪戰》(飾宇文成都)、《四平山》(飾李元霸)、《水簾洞》(飾孫悟空)、《紅梅山》(飾金錢豹)、《收關勝》(飾關勝)、《金沙灘》(飾楊延嗣)、《戰馬超》(飾張飛)、《獨木關》(飾安殿寶)、《飛叉陣》(飾牛邈)、《寧國府》(飾朱亮祖)、《嘉興府》(飾鮑自安)、《英雄會》(飾黃三太)、《八蜡廟》(飾費德功)、《竊兵符》(第三本飾廉頗,勾臉)等等。
尚和玉精於勾臉戲,非特在表演、武工等方面被後學奉為圭臬,即在臉譜方面,也獨具一格、自成一派,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是楊小樓之外的第二大武生臉譜流派。可以說,當今舞臺上,凡武生而勾臉的,除個別臉譜的譜式另有所宗外,絕大多數仍是宗楊宗尚的。
尚和玉《竊兵符》劇照
尚和玉與楊小樓的臉譜,都以俞派為宗(楊小樓在學俞的基礎上,也兼學錢金福),但差別很大。一方面是因二人對劇中人物的理解不盡相同;另一方面,二人都懂得闊幅裁衣、適體為宜,按照自己的臉型找位置、定布局。楊小樓的臉型細長,腦門寬而兩頰窄,所以,他的眉瓦宜細宜挑,眼瓦宜長宜立,鼻瓦宜尖亦窄,因此,他的臉譜總顯得劍眉星目、英氣勃勃。尚和玉的臉型適中,屬於最適合勾臉的國字形臉,所以他勾臉時,大可放開來用筆,將各個部位加粗加厚,因此,他的臉譜總顯得龍眉虎目、雄姿栩栩。
簡而言之,楊小樓的臉譜特點是:立、細、英、秀;而尚和玉的臉譜特點是:圓、寬、雄、壯。「立」與「細」、「圓」與「寬」,是指筆法;而「英」與「秀」、「雄」與「壯」,是指風格,臉譜的不同筆法和不同風格,也體現了兩位武生宗師不同的美學取向和藝術追求。
尚和玉現存的勾臉戲劇照,常見的有與眾弟子合攝的《豔陽樓》一幅(尚和玉飾演高登、朱小義飾演花逢春、婁廷玉飾演呼延豹、丁秉春飾演秦仁、張德髮飾演徐世英),《鐵籠山》單人照兩幅(尚和玉飾演姜維,其中一幅攝於1938年4月),《獨木關》雙人照一幅(尚和玉飾演安殿寶、李吉瑞飾演薛仁貴,攝於1913年左右),《惜惺惺》單人、雙人照各一幅(尚和玉飾演李元霸。其中一幅帶阿瑪兆壽的,攝於1918年),《晉陽宮》單人照數幅(尚和玉飾演李元霸,攝於1951年)。
尚和玉《賺歷城》劇照
另外,尚和玉還有兩幅1928年攝於開明戲院的《金山寺》劇照,尚飾演伽藍、梅蘭芳飾演白素貞、朱桂芳飾演小青、朱湘泉飾演鶴童、沈三玉飾演鹿童,飾演法海者,一說喬玉林、一說李壽山。
尚和玉的伽藍,雖屬俊扮,但勾粗眉、額光,也具有一定的臉譜化特徵。除了尚和玉本人的劇照,當時的畫家劉奎齡以工筆畫法畫過他的《四平山》現場寫真;臉譜畫家魏伯剛(木廠)、劉冠英都曾摹過他的高登臉譜,翁偶虹摹過他的李元霸臉譜,劉曾復摹過他的高登、李元霸、姜維、黃三太、張飛、銀頭大仙,以及不勾「一筆虎」而勾大嘴老虎頭的楊延嗣等臉譜,丁思禹摹過他的高登、典韋臉譜;而他的傳人傅德威、張德發、侯永奎、賀永華等,都曾示範並教授過尚派的高登、姜維、李元霸等臉譜,賀永華還曾專門摹繪過尚和玉《竊兵符》的廉頗臉譜,勾紫六分臉、壽字眉,不同於現在流行於舞臺的裘、袁兩派新譜,古意盎然,彌足珍貴。
尚和玉的高登勾油白三塊瓦臉。高登的臉譜,從現存較早的資料來看,起初是勾細而立的直眉子,眼角微微出尖的直眼瓦,窄鼻瓦,印堂勾一筆倒掛的小紅雲子。後來,隨著臉譜的演變和發展,從俞菊笙開始,這個臉譜基本定型,改勾細長的尖眉子、大尖眼瓦、山字形尖鼻瓦。俞菊笙後,楊小樓、尚和玉、李菊笙、俞振庭等以此劇煊赫一時的名伶,均作此勾法。
尚和玉《拿高登》劇照
而這幾家的高登臉譜,在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以至各自成派,且皆有流傳。楊小樓的高登臉譜流傳最廣,其尖眉子勾得細長而捲曲,尖眼瓦下兜而上翹,山字形尖鼻瓦窄仄而小巧,眉心勾紅色短蝠;李菊笙則勾短而粗的尖眉子,長方形的尖眼瓦,山字形圓鼻瓦(有時也勾山字形尖鼻瓦),腦門至鼻梁勾紅色斜蝠;俞振庭的譜式與楊小樓相近,但眉子較直立,印堂窄,眉心勾一筆紅色梭形。
至於尚和玉的高登臉譜,則又是一番風採,蘊藉著他對這個經典勾臉武生角色的個人理解。翁偶虹先生曾在1943年吉祥戲院排演《開天闢地》的宴會上,親聆尚和玉對此譜的見解。尚和玉說,他的高登,畫的是大三角眼(大尖眼瓦),說明是高俅的狗子——高俅原勾水白臉,勾三角奸眼窩,而高登有武藝,又兇又暴,勾大三角眼合適。眉間勾一筆血道子,說明他心裡有一股煞氣,凝聚眉頭,表示他的下場躲不過血光之災。寥寥數語,深刻地揭示了尚和玉勾臉的「春秋筆法」。
尚和玉《豔陽樓》高登譜式 江洵繪
在具體勾法上,其眉子較楊小樓粗而平直,眉頭向上矗起尖角,底部壓在真眉毛上,然後壓著眉毛向後勾,至真眉梢處斜向上一點挑著勾到中鬢角。眉頭的小尖略向裡扣,向上還要接續著勾兩筆括號形的短鬚,直抵額頂。眼瓦較窄,眼角向上出尖,抵著眉頭前端,向後壓著上眼瞼勾過眼梢,再平著勾至齊耳處。眼角向下,要讓過真眼角一點,向外擴著環過眼袋,再向上斜挑著,接至眼瓦上沿位居真眼梢靠後些的位置,再平著向後勾至齊耳處。
尚的高登,眉子、眼瓦,平起上立、見稜見角,這是他的個人特色。山字形尖鼻瓦勾得較高較敞,頂端尖部的高度要超過眼瓦下沿一點,鼻瓦兩側要擴至兩頰。眉、眼、鼻瓦勾好後,用水墨油黑在眉眼間的白眉子上套勾一點一線,位置要靠後些。之後以黑筆在下巴上勾兩筆小鉤。最後,用油紅在眉心勾一筆兩頭尖、中間腴的梭形(即尚和玉所說的「血道子」),梭形上尖勾至額頂,下尖則抵於眉心,要勾出力道,不宜過細。
尚派的高登臉譜,還有一處細節應當注意,就是眉子、眼瓦、鼻瓦,乃至血道子,在勾畫之前,都要以淡藍作為襯色打底,勾畫之後,也要留出一點淡藍色的邊兒。據傅德威先生講,這麼勾,一方面是為了勾臉時便於修改(若直接用黑色勾,出現錯誤不宜擦改);另一方面,以藍色襯託黑、白二色,能夠使整個臉譜的色彩顯得更加乾淨,也更具立體感和層次感。
尚和玉曾於1900年庚子之亂後赴煙臺搭班演出,其間結識另外兩名武生大家李吉瑞、薛鳳池,三人組班合作演出,時間長達10年之久。尚和玉曾與李吉瑞合攝過《獨木關》劇照,現傳其中一幅。李吉瑞飾演的薛仁貴,拄槍而立,逼視尚和玉飾演的安殿寶,而尚和玉的安殿寶,上身後傾,提刀亮住,二人神態、表情、工架、造型皆嚴絲合縫、妙至毫巔。
尚和玉《獨木關》安殿寶譜式 江洵繪
尚和玉的安殿寶臉譜與高登同格,也是油白三塊瓦臉,但兩個人的性格、身份迥異,高登是個兇暴的酒色狂徒,而安殿寶是個悍勇的沙場猛將,所以在具體勾法上,安殿寶與高登是完全不同的。所不同者,高登的眉頭只向上出尖,而安殿寶則是上下皆尖,上尖較短,向上不再接續括號形的長鬚子,下尖則垂至眼角處。勾刀式的大三角形眼瓦,自眼角起筆,壓著上眼瞼向後勾至真眼梢,再略挑一點勾至齊耳處。眼瓦下沿自眼角起筆,斜向下勾,筆直地勾過顴骨,再筆直著向上勾至齊耳處收筆。
這個眼瓦,雖然也是個大三角形,但與高登的大三角形完全不同,高登是尖眼角、窄眼梢,呈鉤形,刻畫的是覷著眼睛伺機獵色的神態;而安殿寶是平眼角、寬眼梢,呈刀形,刻畫的是瞪著眼睛竭力應敵的神態。勾寬大的山字形立鼻瓦,露出鼻膽,鼻瓦上端的圓拱,要正衝著雙眼。最後,以油紅在印堂勾出懸膽形。
目前舞臺上的姜維臉譜共有兩派,一派勾細而挑的眉子,下兜上翹的眼瓦和山字形尖鼻瓦,這種勾法始自楊小樓,而又影響了絕大多數後學武生、乃至花臉演員,是姜維臉譜的主流勾法。另一派勾略粗而直的眉子,寬而平的眼瓦,以及圓鼻瓦,這是傳統譜式,無論銅錘戲《天水關》,還是武淨戲《鐵籠山》,都作此種勾法。尚和玉的姜維臉譜主要是沿用後者,而又有所微調。
尚和玉《鐵籠山》姜維譜式 江洵繪
尚和玉的姜維臉譜為油紅三塊瓦臉,眉子與楊小樓的勾法大體一致,都勾得細而上挑,同時,要稍稍勾出彎度,作出環抱著腦門太極的樣子。眼瓦則按老派勾法勾寬眼瓦,眼角略出尖角,向後壓著上眼瞼平著勾到真眼梢,然後向上弧著勾到齊平下鬢角的位置,再平著勾至齊耳處。眼瓦下沿環過眼袋,平著勾到近耳處,再向上逆著筆勾到與真眼梢齊平的位置,最後向外拐出,至齊耳處收筆出鋒。這個眼瓦雖取法老派,但在眼梢最寬的地方,勾出一個「鼓肚兒」,這是尚派姜維臉譜的一大特色。
勾圓鼻瓦,鼻翅兩旁的圓拱勾得較高,略向裡扣。鼻瓦靠上唇的位置要向裡微綹,靠嘴角的地方向外開寬,據郝壽臣先生講,這種鼻瓦,能夠開寬臉龐,「使鼻嘴之間增加一股秀氣樣兒」。腦門的太極勾得很大,作上寬下窄的卵形。下部勾在眉心靠上一點的位置,上部勾至額頂。
尚和玉《鐵籠山》姜維譜式 江洵繪
太極圖的陽魚在右,頭朝上,內嵌的黑色圓點較小;陰魚在左,頭朝下,內嵌的白色圓點較大。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太極圖不宜勾成正圓形,這一點,郝壽臣先生也是結合著自己的勾法作了說明:「(姜維)出場時高仰臉兒,眉頭往上一聳,在舞臺下遠看橢圓就變成了正圓」,這也是老先生們經過長期的舞臺實踐得到的寶貴經驗。
除此以外,尚和玉的姜維臉譜還有一種勾法,區別於眼瓦的不同。根據他1938年4月初在北平演出《鐵籠山》的現場照片,彼次他所勾的眼瓦,下沿並不是平的,而是到了真眼梢處向上微凹,這樣一來,臉龐就顯得更加寬腴了。
京劇中,涉及李元霸故事的劇目共有四本,總題為《晉陽宮》,分別是頭本《晉陽宮》、二本《惜惺惺》、三本《車輪戰》和四本《四平山》。這四本當中,除《車輪戰》以宇文成都為主而不上元霸外,其餘三本,均以元霸為主。俞菊笙將李元霸這個勾臉角色納歸武生範疇後,又分傳楊、尚二家。楊小樓以尚和玉更加適合這一角色,而將《惜惺惺》《車輪戰》《四平山》席讓於尚和玉,自己則只演《晉陽宮》。
而楊小樓在世時,尚和玉也獨不演《晉陽宮》,直到晚年,才又偶一露演。這體現了老輩名伶惺惺相惜、推賢讓能的高風亮節,被傳為梨園史上的一段佳話。
尚和玉《惜惺惺》劇照
楊、尚的李元霸戲雖均得俞菊笙之授,但臉譜也一如高登、姜維,路子完全不同。楊小樓的李元霸臉譜為黑紫色鳥臉,揉黑紫色膛子,勾上下出尖的鳥眼瓦,金色大火焰眉子,印堂、眼梢處勾三個金色圓光,內套紅色,鳥喙兩旁,勾金色火焰形的鳥翅。尚和玉的李元霸臉譜則為黑色鳥臉。
臉以油黑硬彩為主,不揉紫色。勾白色拱形眉頭,從眼角向上起筆,勾過眉毛,然後環下來,勾到真眉梢的位置收筆。這個眉頭,起筆要細,上拱要腴,收筆要圓。勾白色眉間紋,前端壓在拱眉頭梢部之下,緊貼著真眼梢處上眼瞼的位置起筆,向後逐漸放寬,上沿勾至中鬢角處收筆。抵著拱眉頭尾部的中間位置,勾兩筆相銜接的白色短雲子,短雲子與眉間紋之間,留出金色眉子的位置,寬度與眉間紋要一致。
短雲子要勾得較立,緊貼著拱眉頭和短雲子,勾一枚上寬下窄的卵形大額光,與姜維正額的太極圖一樣,這個額光底部也是勾在眉心靠上些的位置,向上也是勾至額頂,但是總體上要比姜維的太極窄一些。
尚和玉《四平山》李元霸譜式 江洵繪
眼角向下,用白色外擴著勾到眼珠正下方,然後從齊平鼻孔的位置,用白筆向上弧著勾至下眼瞼處,再向下環到齊嘴的位置,再向上環至真眼梢,形成一個大的、下突的圓環形狀,最後折筆勾至齊耳處,界出眼梢的位置。這筆「一波三折」的白色界紋將眼瓦定型成了一個酷似展翅大鵬的形象,獨具特色。勾鳥喙,以白筆環過鼻頭,一直向下勾至下頷。這個鳥喙的形狀是上圓下尖,外圈的白色界紋則是上寬下窄。
鳥喙兩旁勾三角形的鳥翅,從上唇起筆,護著鳥喙向上起一筆白色短鬚,勾過鳥眼瓦垂尖。應當注意的是,這一筆是勾在鳥眼瓦的垂尖與鼻頭之間的,而非勾在垂尖與圓環之間。下唇向下,也勾一筆護著鳥喙底端的白色短鬚,梢部要向外撇一些。在嘴角的位置,貼著上下短鬚,勾一個白色圓珠。然後護著圓珠,勾出鳥翅外沿的兩筆長鬚,要注意勾出弧度和筆鋒,長鬚梢部相接,向上彎曲,恰好託住眼瓦的圓環。
以上白色部分勾完後,整個臉譜的框架即已界出。然後用藍色套勾額光內心兒、眉梢短雲子下沿、鼻頭上部白紋下沿、嘴角圓珠內心兒。再略調水紅,襯暈在額光、眉梢、鼻頭的藍色之內。然後勾黑色,填完膛色、眼瓦、嘴旁鳥翅後,再以黑色織筆勾出眉梢短雲下沿、鼻頭白邊內圈、眼瓦環形白邊內圈的界紋、額光正中的「川」字紋,嘴角圓珠藍心兒外圈的界紋、眉間紋梢部的兩根刺紋,並在眉間紋前端勾一枚黑色圓點。最後,用金色填好已經預留出來的眉子、鼻頭,以及眼瓦下部圓環內的大金圓光即可。
伽藍例有俊扮與勾臉之分,勾臉者,作花元寶格,金額紫膛,眉心勾紅色佛珠,勾嘴岔不掛髯;俊扮者,輕勾眉眼,眉心抹高紅,加畫金色火焰或佛珠。尚和玉雖嗜演勾臉戲,但演《金山寺》的伽藍,仍遵武生扮相的典型,素麵不勾。
尚和玉《金山寺》伽藍譜式 江洵繪
但是,「素」,又不全「素」,他的眉子,不以煙子淡抹為清秀的劍眉,而以油黑重勾為粗大的刀眉,眉頭向上矗起,眉梢極寬,向上出鋒,呈刀形。印堂勾金色盾形,嵌在兩眉之間,盾形中心,也按李元霸的勾法,以油紅色勾「川」字紋。這個不能稱之為臉譜的臉譜,有意減弱了角色仙風道骨的氣質,而更加突出了勇猛剽悍的特徵,在《金山寺》這齣戲中,是完全符合人物性格和劇情戲理的。(錄自江洵《京劇名伶臉譜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