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次照鏡子的時候,我還能勉強睜大眼睛,盯著鏡中人幾十秒。可當我打開相機,我連看鏡頭一秒的勇氣都沒有。偶爾勉強掃一眼,我只得感嘆:自己長得真是鬼斧神工。
跟我有相似情況的應該不少,當然有些是反過來的——拍照好看,照鏡子醜。無論哪一種,實則就一個情況,照片中的、鏡子裡的、別人眼中的你都有出入,甚至出入還比較大。於是,網上鋪天蓋地便有了以下這樣的問題:
鏡子裡和照片裡的,哪個才是真實的我?
鏡子裡的我好看,還是照片裡的我好看?
別人看到的我,是鏡子裡的我還是照片裡的我?
所謂上相不上相
就上相與否而言,五官相對緊湊且對稱程度高的臉,更容易上鏡,也即是更好看。所以那些不靠化妝的真正帥哥靚女,他們鏡子裡的自己和照片裡的自己,看起來基本是沒差別的。而長相中等或者偏下的人,你之所以看鏡中的自己和照片的自己不一樣,正是因為你的臉形和五官對稱程度較低所致。
比方說一個人的雙眼大小不一致,這個人照鏡子看到的自己,正好和實際的臉形反了。由於人們都是通過照鏡子來認識自己的,所以這個人腦海中的形象,和實際的形象是相反的。於是乎當這個人拍照的時候,他會突然看到一張和過去完全不一樣的臉。這張臉看起來是那麼陌生和扭曲,他甚至覺得照片中的自己是那麼醜,因為他腦子裡長期接受的是反過來的那個形象,對於他而言,他已經習慣那張反臉了。突然看到真實的臉,反倒有點不能適應了。
這世上沒有絕對對稱的臉形和五官,真實的情況是,你之所以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和照片裡的自己不一樣,就是因為你的真實臉形和五官對稱程度不高。承認吧,兩者差距越大的,說明對稱程度就越低,自然實際長相就越不好看。
所以,雖然有凍臉效應和自我感覺良好的腦補存在,但這兩者彌補不了多少先天的臉形不足,更多的只是讓你自己心裡好受一些,並不能徹底扭轉你的臉在外界的觀感。不過呢,長相確實不過關的也不必因此而悲傷,因為除了那些少數好看的,再除去那些少數真的太難看的,絕大多數的人臉,就是你我眼裡的路人甲乙丙丁。
凍臉效應與自我腦補
從照片的角度看,不上相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大家之所以覺得照片比真人難看,按心理學家給出的解釋是因為「凍臉效應」造成的。人的眼睛對靜態形象的捕捉和感知,通常沒有動態形象好看。這麼解釋的話,仿佛能夠讓為數不少的不上相者喘口氣了。
但別高興得太早,那些照鏡子還能看,拍照醜到爆炸的,也有人給出原因了。人們之所以覺得鏡中人更好看,是因為人的大腦能夠自動腦補和PS,通常人們照鏡子看到的自己比實際的自己要美30%。此話一出,想來又會讓一部分人重新透心涼。當然了,也有人堅決不認同腦補畫面的存在,而且還說這是一則謠言。
其實總結來看,無論是照鏡子美還是照片帥,對一些人而言,漂亮只存在一種形態裡,而在另外的形態下,無一例外都是怎麼看怎麼彆扭的。於是乎,圍繞著鏡子和相機,上相與眼球之爭,人們總想證明,至少在心底幻想著,那個漂亮的自己,才是別人眼裡真實的自己。
情人眼裡一定出西施?
通常意義上,人們走在大街上並不會對某個陌生人進行過多觀察,甚至在臉上停留的時間還不到一秒。這樣的一掃而過別說看清這個人的長相,實際上大腦中連這個人的輪廓都沒留下痕跡。這種無差別的臉部掃視,並不能區分出好看還是漂亮,於是走在大街上都是路人,每個人都不會主動和刻意去記錄所見者的面部特徵。
即使是對視,人們各自對臉部的觀察,大部分的時候也僅僅是針對重點部位,而且有時候因為光線、角度、面部表情等其他因素,導致對看到的臉形會產生錯誤的研判。這就是為何有的人眨眼看很醜,但仔細看越來越好看;有的人眨眼看很漂亮,但仔細觀察卻很一般的緣故。
只有在非常熟悉的群體之間,比如夫妻或者父母親人,相互間各自的臉部察看才是全方位的。但親友之間因為受到感情因素的影響,面部觀察實際上更具有主觀性。於是乎,情人眼中一定會出西施,哪怕在外人看來這個人長得實在不夠看。
可見,人類對好看與否的定義,並不僅僅停留在這個人到底長什麼樣的層面上。外表只是人的一個包裹層,感情、精神、言行等多個方面,隨時隨地在對這個包裹層施加影響。因此,人的美與醜,成了某種意義上的黏合劑,它粘連著人與人最表層的視覺往來,也充當著粘連之後所引起的化學反應和複雜變化。所以在現實世界,美麗與醜陋,往往伴隨深層次的試探和主觀意識的觸摸。
所以,每個人都看不到自己,而P圖本身,就是對看不見的自我修復,雖然它是想像中的。
來自:南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