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位新華村村民稱,早在「農業學大寨」、「割資本主義尾巴」等極左思想盛行的上世紀60年代,新華村就出現了村辦企業,「村民們白天下地幹活兒,晚上偷偷地編柳條筐,還成立了小五金廠生產鑰匙鏈。」
1973年,新華村成立了電子五金廠,率先在國內開始生產恆溫控制器。當時一個工人的月工資還不到20元,可一個恆溫控制器就可以賣到70多元,而且「成本材料便宜得一塌糊塗」,憑藉此項豐厚的利潤,新華村迅速富了起來。「當時就是遠近聞名的『明星村』,在整個江蘇省可以與華西村媲美」。
村辦企業帶來的豐厚收入激發了村民將企業做大做強的願望,為了籌辦更多的企業,村民挑土填平窪地,各家各戶掏錢集資,甚至把分到的責任田都交給了村集體蓋廠房。
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新華村陸續成立了多個專門生產家電製冷配件的企業,並註冊組建了常恆集團,集團產值逐年擴大,到2000年已達數億元人民幣。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生前曾到新華村調研,並欣然提筆寫下「新華村」和「中國常恆,配套巨人」的題詞。如今,「新華村」3個大字仍刻在了村口的大石上。
如今的新華村仍頂著「全國農村現代化建設試點村」、「全國創建精神文明工作先進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村」、「全國綠化造林千佳村」等諸多光環,村莊裡有寬敞的柏油路、規範的小區、富麗的賓館、綠樹成蔭的公園和塑膠籃球場,但村集體和村民的日子已大不如前。
在村辦企業最紅火之時,新華村村民可以享受到上小學免費、看病免費、吃水免費等「八項免費」,可如今,各個項目都需要村民自掏腰包。
一位村民稱:「一對夫妻都在企業上班,兩個人加一塊兒的年收入還不到3萬元,養個孩子都困難。」
一位村幹部介紹,現在新華村的收入主要有3個來源:土地、廠房的租用費,企業改制後村集體遺留下來的資產和將部分淨資產轉為借款收取的利息。
「一年下來,我們可以有1200多萬元的收入,但是目前我們村開銷很大,民生負擔很重,2010年交的社會保險費、包括老年人的補貼一共花了2700多萬元,今年還要承擔1500多萬元,再加上行政開支,總之已經入不敷出了。」
「新華村和常恆集團的發展是整個新華村人艱苦奮鬥的結果,是從做鑰匙鏈、編柳條筐一點點做起來的,不是金華友一個人的功勞,我們幾代人的努力怎麼一夜之間就成了他自己的呢?我們實在想不通。」一位村民說。
「現在很多村民問我,以前我們跟著你們幹企業吃了那麼多苦,現在怎麼不管我們了?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一位新華村的老書記黯然地對記者說。
相關文章
「明星村」巨額資產如何落入「第一家庭」囊中
「到時候出來了再和你們算帳」
鎮黨委副書記為何成了「非國家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