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文明旅遊還有多遠?
文| 陳冬豔 編輯| 何童
封面圖| 中新網
繼「西溪荷塘並蒂蓮開花一天就被折」「南京玄武湖首朵並蒂蓮被摘」「遊客強按孔雀拍照拔羽毛」等話題後,「女遊客接二連三推倒公示牌」這一體現部分遊客素質的話題於上周衝上微博熱搜。
曲某推倒景區告示牌引發網友評論 圖源微博@頭條新聞
每到旅遊旺季,發生在景區、公園內的各種遊客破壞事件屢見不鮮,甚至連央視名嘴朱廣權也發出呼籲:就算做不到泰戈爾的「天空沒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最起碼,不能來時滿面春風,走時寸草不生。文明出行,您也是最美的風景!
央視新聞截圖
「不就是一朵快敗的花嗎?」
7月26日,南京玄武湖公園「網紅」並蒂蓮被一名遊客擅自採摘,當事人被找到後卻理直氣壯:「我們不違法,不就是一朵快敗的花嗎?」
據此前報導,並蒂蓮的生長几率為10萬分之一,非常罕見。
公開視頻顯示,遊客曲某8月13日獨自一人於四川黃龍風景區遊玩。遊玩路上,曲某多次推倒景區告示牌和垃圾桶,後被警方帶走調查。經景區工作人員了解,曲某推倒景區公共設施是因為家庭矛盾導致心情不佳。
視頻來源@紅星新聞
而只要細心觀察,那你會發現,從大小景區都隨處可見的「xxx到此一遊」,到近日的景區景觀花被偷、公共設施被推倒,一到旅遊旺季,這類的「遊客素質」問題不斷引發持續關注。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遲毓凱分析:「基於出遊的匿名性,部分遊客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不會受到他人的關注、了解和幹涉,所以容易出現破壞行為。」
摘下並蒂蓮的遊客@央視新聞
他表示,處於公共場所的人們行為很容易受別人影響,部分遊客存在的從眾心理容易驅使他們去模仿某些不文明的行為。「無論是基於匿名心理還是從眾心理做出的破壞行為,歸根到底還是素質問題。」
高海拔地區的巡查
如果說普通地區的維護翻修工作尚且容易,那麼在特殊環境和氣候下,景區要採取的保護措施就艱難得多:以高海拔、高風險地區的景區為例,因為交通不便、氣候特殊等往往需要更嚴密高效的保護措施。
據《北京晚報》報導,7月中旬起,北京懷柔區對區內65.4公裡長城及兩側10米範圍內進行全線整治,主要包括清除亂寫亂刻,勘察長城本體出現的險情等,涵蓋敵樓、敵臺、關口284座,清理亂寫亂刻難度非常大。
微博「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截圖
筆者了解到,平均海拔在3300米左右的黃龍景區實行流動保潔分段包幹制度。旺季時每100米配備一名環衛人員,一個廁所配備兩個保潔員。曲某推倒景區公共設施的行為,不僅使自身受到了警察的教育批評和社會的指責,同時給景區工作增添了額外的工作量。
據四川黃龍景區公眾號「黃龍」快訊顯示,由於黃龍景區鈣景觀的特殊性,景區內不能存放任何汙濁物,景區內的垃圾均需工作人員收集,並徒步搬運至轉運站。為確保景區安全和景區環境的美觀,工作人員需在1700—3700米海拔的參觀範圍內來回巡查告示牌的擺放情況。
黃龍景區工作人員徒步將垃圾搬運至轉運站,圖源「黃龍」微信公眾號
不僅如此,面對」破壞王「們無理取鬧的喧譁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其他遊客的遊玩體驗。比如在公開視頻中,曲某質問制止其行為的遊客:「你有什麼權利管我?」對方回應:「有!我也是遊客!」
誰要為你的情緒買單?
眾多網友對曲某的行為表示不解,網友@老人家不需要堅強在評論區發問:憑什麼要讓別人為你的情緒買單?
除了增添景區工作負擔、影響其他遊客的遊玩體驗,數月以來,發生在景區內的不文明旅遊行為也導致珍稀古蹟和自然奇觀被破壞:
4月,一男子故意刻畫八達嶺長城牆磚,損壞古城牆文物。
7月,村民及網友擅闖陝西靖邊丹霞景區,肆意踩踏丹霞地貌。
7月12日,一男子翻越雷峰塔遺址拿走半塊磚。
8月8日,杭州西湖景區內,一中年男子衝上銅雕馬背拍照。
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無論是古城牆還是丹霞地貌,都是無法復刻的珍稀資源,一旦破壞,便會造成歷史文化與地理資源的雙重損失。
在採訪中,曾到廈門大學芙蓉隧道遊玩的一君對不文明的旅遊行為也有類似的疑惑。芙蓉隧道因為好看的塗鴉畫被稱為「中國最文藝的隧道」,慕名前往的一君卻覺得有些失望。
「畫是好看的,但是遊客的亂塗亂畫更刺眼。」她一邊舉著手機展示被格格不入的名字和字母破壞了美感的塗鴉畫,一邊表達內心的不快。
「廈門大學」微博上的塗鴉(左),與芙蓉隧道「畫蛇添足」塗鴉畫(右,圖源微博@高考美術傳播 )
「憑什麼要讓作畫的學生和別的遊客為他們的一時興起買單?」一君對該類遊客的素質提出質疑,「那些在廈大的牆畫上留下『我要考上廈大』的人,光是素質這塊兒,就配不上廈大。」
逸逸是一名重度旅行愛好者,她坦言:幾乎在長城上見到每一塊牆磚都會被刻上字。「去年10月我在雲岡石窟的時候看到,即使是在廣播不停循環說『不能開閃光燈拍照,容易損壞壁畫』也會有很多人這樣做。」
微博上的網友吐槽
對於這種不文明的行為,逸逸表示很無奈。
中國旅遊協會副會長王德剛認為:旅遊不僅僅是個體的娛樂和享受,也是自身修養的展示過程。遊客無論是出於何種心理推倒、破壞公共設施,同時也推倒了自身的素質之牆。
懲戒與自覺
其實有關部門和景區近年來也針對相關不文明的旅遊行為採取了相應的懲戒措施。自2006年起,國家旅遊局、國家文明辦等部門連續發布了《中國公民國內旅遊文明行為公約》《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行為指南》等措施,提出文明旅遊的倡議。
2015年3月,國家旅遊局辦公室制定了《遊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不文明旅遊如破壞公共環境衛生、公共設施,損毀、破壞旅遊目的地文物古蹟等行為將被記錄在案,信息保存期限1至5年。
聲勢不少,但收穫甚微。根據《中國旅遊報》2017年發布的中國遊客文明調查數據顯示,32.6%的受訪者認為文明旅遊對旅遊體驗影響一般,其基本不會對自身旅遊中行為進行約束;僅22.7%的受訪者知道《中國公民文明旅遊公約》。可以看出,中國遊客的旅遊素質仍舊需要提升。
我們也看到,有關部門正在為這類「無敵破壞王」的品行做出更嚴厲的評估和限制:
2020年4月6日起,八達嶺長城特區辦事處制定的《關於對破壞八達嶺長城景區文物行為的懲戒辦法》(簡稱《懲戒辦法》)正式實施。依據規定,景區將4月6日刻劃長城牆磚的男子及其同行掩護人列入了景區的「黑名單」,限制其購票參觀的資格。
2020年5月18日,三清山巨蟒峰損毀案二審宣判:駁回被告人上訴,維持原判。2017年4月,3名被告以破壞性方式攀爬地質遺蹟巨蟒峰,在花崗巖柱體鑽孔打入26個巖釘,造成嚴重損毀,3名被告中2人獲刑,3人連帶賠償環境資源損失600萬。
2020年8月4日,南京市文化旅遊局決定對偷摘南京玄武湖並蒂蓮的遊客罰款200元,其行為納入南京市旅遊不文明行為記錄,信息保存期限為2年。景區可拒絕為該旅客提供服務,航空鐵路等部門可對其採取警示約束措施。
但是,光靠相關部門層層圍堵的懲戒措施,真的能讓遊客們乖乖遵守「遊客禮儀」嗎?
在採訪中,逸逸和家人都很支持將不文明行為記錄在案的懲戒條例。她表示:「相較於新加坡在景區隨地吐痰至少就會罰款1000新元(約為5068元人民幣)的懲罰,記錄在案的處罰會在日常的限制中給受罰者施壓,使其更多地去反思自己的行為。」
而熱愛旅遊的資深驢友劉媛認為,文明的旅遊風氣的引導比嚴格的懲戒措施更為重要。「雖然(懲戒措施)會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只有培養良好的旅遊風氣才能從根本上減少這種破壞行為的發生。」劉媛說。
7月12日,一男子翻越雷峰塔遺址拿走的半塊磚,他再三強調:「我只想拿出來研究一下」,並表示自己去長城也曾拿過一塊磚,在上面刻下自己的名字。圖源:環球網
遲毓凱表示,相對嚴厲的懲戒措施與適度的媒體曝光度相結合,可以對素質較低遊客產生一定的心理震懾作用,從而減少不文明旅遊行為的發生。
在本月,人民日報也提出了「文明旅行十大倡議」,以鼓勵和教育遊客文明出行。
王德剛強調:「只有在整體上提高人們的素質和修養,真正認識到旅遊不僅僅是個體的娛樂和享受,而是自身修養的展示過程,文明旅遊才能夠成為所有遊客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自覺行動。」
但願,我們見到的不再是泡在藥水裡的並蒂蓮標本。
8月16日,並蒂蓮蓬標本被送回玄武湖公園隨後在公園盆景園內長期展示。圖源@中新網
(應受訪者要求,一君、逸逸為化名)
參考資料:
1. 中國旅遊報 《中國遊客文明調查結果》(2017)
2. 「黃龍」微信公眾號 《景區快訊|黃龍景區呼籲:請做文明遊客,珍惜鈣華景觀》
3. 王德剛. 讓文明旅遊內化於心外化於行[N]. 中國旅遊報,2018-09-12(003).
說說你見過的景區」無敵破壞王「?
留言區見
來源|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