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省份來算,臺灣的天才兒童真不算少,而且長大後還沒崩塌的,也不是少數。現任政府的IT大臣唐鳳也是天才兒童,疫情期對臺灣的貢獻有目共睹。我們今天要聊一聊的是江璟亮。
江璟亮在一個單親家庭長大,媽媽是輔導班的鋼琴老師。他今年16歲,已是NYU(紐約大學)大三的學生。很早以前江璟亮就想要讀紐約大學,因為家人罹患小腦萎縮——一種基因遺傳的罕見疾病。紐約大學醫學系有基因方面的研究,同時有知名的藝術系,可以兼顧江璟亮自小的音樂興趣。
江璟亮去年升大二時順利主修了神經科學和音樂雙學位,同時還指導幾位剛入學的大一新生,只是學弟學妹們不知道,這位師哥其實比他們還年輕,他13歲就讀大學了。現在的江璟亮正朝著基因醫學邁進,完成他想幫助有罕見疾病的病人康復、避免遺傳的夢想。
江璟亮從小就是文化課和藝術課都很優秀的小孩。他6歲學鋼琴、7歲學小提琴;拿到音樂獎無數,還有臺北市兒童美術創作金牌和全國體能錦標賽銀牌;9歲時拿到劍橋英檢大學程度,成為亞洲第一人;10歲託福考試得117分(滿分為120分);美國能力測驗SAT1480分,全美排名前1%,世界排名前2%;13歲被紐約大學錄取,是NYU創校以來最年輕的大學生。
英國Mensa天才協會測驗江璟亮的智商是160。普通人的智商大概在80~110,120~140就是聰明人,140分以上就可以稱為天才了。教導過江璟亮的每一位老師受訪時最常說的話就是「沒有適合的教材,他太聰明了。」
天才江璟亮是哪個學校教出來的?開什麼玩笑,他最主要的學習模式是——自學。自學沒有掃到學校教育的臉,恰恰是臺灣教育局對學校教育難以輔助天才開拓出的坦途。
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在臺灣的正式名稱是: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臺灣在家自學要追溯至1998年,四位從美國返臺的家長在臺北市開始試辦,間接影響政府修正《國民教育法》。
個人、團體與機構都可以申請自學。教育局通過後,對自學生會有定期訪視,也有定期報告。孩子學籍會放在戶籍學校,也有班級和學號,但不用去上課。學校會有一些活動邀請自學生一起參加,學生和學校、社會還是有定期聯繫,也接受中期鑑定。
小學時江媽媽讓江璟亮一樣穿著制服去讀小學,只在課餘時間自學,滿足他求知慾極強的心。國中(初中)後則完全自學,只上學校的體育課,其他學科都不上。
如果你以為自學的天才會在家放逐自己,應該是錯的,至少江璟亮沒有。他在臺灣成長的13年裡,不斷取得亮眼的成績,除了天賦異稟外,他勤奮學習的心一直很堅定。
多年來他始終是10點睡覺、7點起床,不打電動,也不碰手機、平板、社群網路,專心在學業上。上初中後他自訂的學習時間表雷打不動,可謂不浪費一分一秒,而且全部執行到位。
江璟亮的確是非常自律且效率極高的孩子,非常擅長運用時間。他說自己也迷戀過iPad裡的遊戲,發現自己變笨了,便馬上戒掉——神童就是不一樣
江璟亮還是一個很有語言天賦的人。他是臺灣土生土長的小孩,沒有出國經歷,但他開口說的第一個詞竟然是英文,他5歲前的記憶也只有英文。這種神奇的事件,無法找到解釋。他媽媽一度不知所措,懷疑自己生了一個「有問題」的兒子,因為自己英文程度不好,很長時間裡只能用翻譯機來跟兒子溝通。
江璟亮先天對英文的熟悉,連自己也「無法解釋」,好像天生就覺得英文是他的母語。6歲那年,他發現自己與眾不同,周圍的朋友、老師沒人是說英文的,漸漸他不喜歡自己的「不一樣」。他告訴媽媽他再也不說英文了。
但同一年,江璟亮也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決定之一——「我想去美國讀大學」。他媽媽震驚不已,但「身為一個單親母親,我能做的就是支持他每一個決定」——亮亮就又開始說英文了。江媽媽和亮亮用了7年的時間一起「試試看」,完成了6歲時的夢想。
當業餘老師的江媽媽無法籌足赴美留學的學費,她也不想讓江璟亮半工半讀不能全力投入學習,她辦了一年休學。一年後的2018年,行政院長賴清德牽頭,幫助籌得1320萬新臺幣,江璟亮赴美留學成功。
天才江璟亮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單親家庭,家長一份微薄的薪水無法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他家的房子都是租來的。
儘管江媽媽想給孩子一個多元的成長環境,但如果臺北的大環境無法提供助力,亮亮也很難成為一個不輕易放棄、擁有健康心理並達成夢想的天才。
江媽媽無數次說:一路走來身邊一直環繞著無數幫助他們的貴人,提供各種助力,螞蟻搬象似的終於走到今天。
魯迅先生說,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天才要有培育天才的土壤。
我在今天的臺灣還沒聽到任何一個智力過人的天才因為窮困而潦倒的案例。的確,塑造好泥土,才有可能有好花從泥土裡長出來,長高,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