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修養叫,遇事不指責

2021-02-21 人生名言


遇事不指責的人渾身散發著正能量,溫暖他人。


01

遇事不輕易指責


前段時間在朋友圈看到一張照片,發布者是江蘇省南通市某市屬集團的一位老總。



事件起因:一對夫妻開車回家時,妻子不小心將車開上消防栓導致翻車!兩口子都受了傷,驚魂未定、確定雙方都只是皮肉有恙無大礙後,丈夫提出和妻子合個影立此存照!他覺得和老婆一生經歷的所有糗事都值得記錄下來留作紀念……


其中看到一句很有意義的評論是這樣說的:


我老公也這樣,他認為財物失去就失去了,他說如果失去因為了某物品而去呵斥或訓斥相關的親人,那麼他這樣失去的有可能不止是單單一樣物品了。只要事後懂得如何避免不再發生就好,畢竟失去就是失去了,責怪誰也無法挽回的。


想想若換成平常的夫妻,丈夫或許早就開始責備妻子不會開車了,更厲害的甚至會爭吵起來。從翻車開始指責,可以追溯到當初為什麼買車,買車的錢又是怎麼向娘家借的,說得委屈了會哭,哭得狠了說不定就要說到離婚


夫妻關係的殺手,有時候並不是出軌、家暴,而是在我遇到困難時你沒有幫一把,在我痛苦難過時你依然在不依不饒地指責。


責備一出口,就意味著傷害,一個小傷口一旦撕裂便是一片的血色。其實這個時候受到莫大驚嚇的妻子最需要的只是丈夫的一句安慰或者一個擁抱而已。


成年人的生活當中,有一種修養叫做遇事不指責,指責傷害感情,遇事學會體諒,遇事解決事情才是最好的選擇。


02

遇事要學會體諒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由你對所發生事情如何反應決定。


《圍城》中,方鴻漸回到家時,妻子問他吃了沒有,說她們已經吃過了。方鴻漸沉著臉說:「我又沒有親戚家可以吃飯,當然沒有吃飯。」


因為這一點瑣事,夫妻倆吵起來,方鴻漸動手打了妻子,這一下鬧得左鄰右舍全知道了,妻子憤然離家而走,這段婚姻在憤怒與哭聲中走向終結。


事實上是方鴻漸就在5小時以前,還暗下決心要對妻子好一點,而妻子也正在家裡等鴻漸回來吃晚飯。


方鴻漸只是想說自己沒吃飯,說出來的話卻在指責妻子,從而爆發出兩個人不可挽留的終結。


其實這個時候的方鴻漸如果能夠將情緒的重點放在解決沒有吃飯的問題上面,而不是指責妻子的問題上面,一切的結局可能也就不同了。



想想生活當中的你有沒有做過這種「遷怒」的事情?


孩子生病需要照顧,妻子的心酸沒有受到體諒,丈夫還在指責她連孩子都照顧不好;
父母帶孩子不小心摔了跟頭,需要處理的是孩子的傷口,你卻在責怪他們沒有好好看管;
牛奶打翻濺到了丈夫的衣角,需要解決的是溼掉的衣角,你卻在抱怨丈夫沒有時間陪伴。


遇事不解決事情,反而第一時間尋找可以責怪的目標,這是一種只顧及自己的自私行為。責備只會將身邊的人推的越來越遠,家人之間的關係,往往就在某一個被責備的時刻轟然倒塌。


事情沒有做好當事人已經在接受它的後果,內心已經非常內疚難過,如果身邊的人依然不依不饒,不體諒不原諒,繼續責備說教,那麼就可能在不幸的基礎上雪上加霜。


家庭不是一個論對錯的地方,如果能將責備放下,不糾結對錯,得理依然饒過對方,遇事學會心平氣和地思考並一起努力解決問題,那麼你就會慢慢發現曾經疲憊無趣的婚姻生活在逐漸煥發光彩。


03

遇事要先解決事情


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就是發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出現一個可以指責的對象,工作上的事情尤其是這樣。職場上所有的人都希望遇到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一個遇事只會指責的人。


之前工作的地方老闆很強勢,但是公司人員流動性很大,一項工程的大小事情無法做到相應的交接。設計工程類的工作總是涉及到售後和保修,一項工程的最後收款都需要設計、銷售、人事等多個方面的接手。


有一次一件大型產品出現問題,需要售後維修,但是沒有人知道這件產品的保修應該找哪個廠家。時間很久了,一開始經手的負責人早就離開了,這個產品又決定這個項目的餘款是否能夠到帳。老闆發火了,當初到底是誰接觸的這件產品?


罵完銷售罵人事,罵完人事罵設計,但是沒人了解這個項目,負責人早就走了而且走得時候完全沒有交接,最了解這件事情的完全是老闆自己,這個項目明明就是之前兩個人的合作項目,人走了能怪誰呢?


有對比才會有結果,聽朋友說了他們組的一個小事情。一份大家一起收集的很大的電子文件不小心被刪除了,文件復原需要全組人額外工作半天才能夠補上,不完成的話肯定會影響每個人的工作。


領導找好當初的思路和之前分派的任務,大家通力合作小半天就完成了,全程完全沒有想要去找到這個刪文件的人是誰的意思,畢竟找到是誰刪除文件的人也不會影響任何的事實,最後朋友也不知道到底是哪個人不小心刪的文件。


遇事解決事情,不糾結與需要責備的人,是一種體諒,也是一種氣度。


對待家人,遇事要學會體諒;


對待工作,遇事也要學會解決;


對待生活,遇事不指責是一種修養。


老子說,「大道之行,不責於人」,人生最難的就是不責於人,這是很高的修養。


當我們處於優勢的時候,不能咄咄逼人;當我們處於劣勢的時候,也不能隨意指責他人。

相關焦點

  • 有一種頂級修養,叫遇事不指責
    無論利益感情,有關聯就意味著有摩擦,有碰撞。 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 金無足赤,人非完人,學會理解,學會寬容,才是人格成熟的標誌。 01 遇事不指責,是一種修養 有個名叫韓宗儒的人,喜吃羊肉且與蘇軾交情較深。 於是,他隔三岔五給蘇軾寫信,蘇軾回信後,他就拿蘇軾的手跡換錢,買羊肉吃。
  • 有一種修養,叫遇事不責備
    老子曾言,「大道之行,不責於人」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就是發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人生中最難的就是不責於人,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學問,也是一種修養。認識自我,就是一個不斷反省的過程,遇事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推卸不逃避責任,不一味地指責他人。一個人只有懂得了反躬自省,發現不足,去改變,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現實中,不難發現,我們很多人總是習慣地掩飾自己的錯誤,不敢面對,甚至是與別人鬧了矛盾,也只是一味地指責別人不對,從不懂得反躬自省。
  • 有一種家風,叫遇事不責備
    因為妻子第一次在高速公路上開車,駕駛水平不是很好,老公幾次指責老婆的開車技術,後來乾脆就讓她停車換自己來開。女子頓時覺得很委屈,執意要開,於是倆人便吵了起來。這才有了開頭的一幕:丈夫扔下妻子和車暴走高速。分明就是一件小事,卻因為丈夫的指責而將事越鬧越大、不受控制。
  • 遇事不指責,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文 | 一本叔 · 主播 | 宸聲來源 | 一星期一本書(ID: yer808)講的是一位學生因為失誤
  • 有一種修養叫,不隨意評價
    謹言慎行,這是一種自我素養的升華,注意說話的分寸,是做人的修養。不知道別人背後的故事,心酸,就請不要隨便評價,這是最基本的道德,而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你的隨意評價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傷害,打算正義的旗號去傷害別人,我想,這才是最可恨的人,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正義,都是偽正義。
  • 有一種修養,叫不說
    說話有尺,言語有度,是我們一輩子的修行。 1 不妄議,是尊重《增廣賢文》中有言:「守口如瓶,防意如誠,寧可負我,切莫負人。」大爺開始陰陽怪氣地賣慘:「不就一個座位嗎,啊?不坐我就累死了?累不死!就算這座位啊,我讓給這姑娘了,成不成啊?」可是,沒想到,眾人狂轟亂炸般的指責,開始向她撲面砸來:「我在這車上這麼久了,還真沒見過這樣的人!」
  • 不為難別人,是一種修養
    不為難別人,是一種修養有一天下班,在公交車站等車。晚高峰,等車的人很多。幾個女孩在我前面興高採烈地聊著晚上的安排。突然,一個中年男人從隊尾跑過來插隊,並跟其中一個女孩攀談起來。兩人好像是很久沒見的朋友,愉快地聊著。
  • 成年人的世界裡,有一種修養,叫「點到為止」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一種修養,叫做「點到為止」,這種對分寸剛好的把握,成為了成年人世界裡一個人的風度和氣度的最好的一把量尺:成年人的修養,是說話點到為止很多時候,我們為了得到對方的理解,會絮絮叨叨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希望兩個人之間理解的橋梁會被話語填滿,彌補對方理解的空缺。殊不知,這種喋喋不休的表達是極為容易引起對方的厭煩。
  • 有一種修養,叫為他人著想
    如今有些人活得很自私,他們不僅在大是大非上不會有絲毫的退讓,更在小事面前斤斤計較。可是到最後你會發現,真正聰明的人,不是事事精明只顧自己,而是那些哪怕在瑣碎日常中也為別人著想的人。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收穫別人的信賴、支持以及更多的好人緣。
  • 遇事不責備,才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特別贊同汪涵對於兩性關係的理解:「一個人時,善待自己;兩個人時,善待對方。」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也點出了婚姻長久的秘訣:「欲獲得美滿的婚姻,只需具有那種對於人類的缺點加以寬恕的友誼便夠。」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曾麟書只是指責和怪罪,會是另一番怎樣的情景?心理學上有個叫「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專有名詞,指的便是不認真解決問題,只顧著責備對方的溝通方式。臺灣心理諮詢師周慕姿在《情緒勒索》一書中提到這樣常見的現象:有對父母已經很久沒看到女兒了,接到女兒的電話說她終於放假了,但她的計劃卻是跟朋友出國旅遊。
  • 有一種智慧,叫遇事不較勁
    當她得知姐妹們也有時,冷冷地把宮花扔下了:「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會給我。」 也正是這樣處處要強的較勁性格,讓林黛玉在生活中經常因為一些瑣事而傷神,身體也每況愈下。 相比之下,薛寶釵就是一個懂得審時度勢的女子,曹公獨獨賞了她一個「時」字,可見對她的喜愛。 薛寶釵家境敗落時,她心裡難受卻不深陷其中,很快走出煩惱,跟母親一起分擔生計。
  • 一個極富哲理的佛經故事:遇事不妄下結論,是一種大智慧
    佛教經典《大莊嚴論經》中,講了這樣一個很有哲理的故事,讀後深受啟發。有一個媳婦,經常挨婆婆的罵,有一次兩人大吵一架後,媳婦一氣之下,便跑到樹林中準備自殺,但是她又有些猶豫,於是她爬到樹上,讓自己先冷靜一下。
  • 有一種修養,叫選擇性閉嘴
    不擺架子,雅俗共賞賈母出身名門,對藝術有著極高的修養和品味。她喝的是老君梅,泡茶用梅花雪水,聽戲也別出心裁,讓戲子們在藕香榭的亭子中表演,一陣風吹來,樂聲恍如仙曲。物盡其用,不把人分高低貴賤,能欣賞藝術,又不凌駕於他人之上,賈母才是真正的貴族。劉姥姥是個地道的莊稼人,曾在生活窘迫時向賈母求助,後來又帶了新摘的瓜果來答謝。
  • 走進薩滿 | 尊重別人的文化和信仰,是一種自重和修養
    遇事別抓瞎,趕快去問他,生死一句話,陰陽一把抓。薩滿,首先不是宗教而是文化,這一點又會讓很多準備吐槽的人大失所望,因為他們原本是打算把薩滿扣上封建迷信不科學的帽子噴一噴的。為什麼說薩滿是文化?因為薩滿文化曾經遍布全世界。亞洲、非洲、南美、北美、北歐都出現過薩滿文化。為什麼說薩滿不是宗教?
  • 有一種情懷,叫骨子深處的謙卑.
    餘華立馬沉下臉,對那個留學生說:「如果你是靠自己掙錢來國外讀書,我會尊重,可你靠著父母給錢讀書,卻去指責那些比你窮苦的人,你口中的指責真是令人髮指,你有沒有想過,他們並沒有你這麼優越的家庭條件。」 試想,那位中國的留學生,如果食不果腹,衣不禦寒,那麼還會不會輕易去指責別人的人生選擇。
  • 做人,有一種底線,叫不隨意評論他人
    如果遇事遇人只知道一味地順從,不管是非對錯,只要別人要求了就答應,毫無自己的看法和底線的話,那麼你終將在社會的爭鬥中輸得一敗塗地。且不說那些本就是錯誤的要求和指令了,若是每個人在執行的時候,都不考慮後果,只知道完成任務,那麼帶來的麻煩可不是一個人就能解決的。
  • 有一種修養,叫不說!
    但會說話真的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哲學!人家都說,成長也許就是越來越沉默,就是將哭聲調成靜音的過程,把情緒收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個人學會堅強;而成熟也許就是漸漸學會不說。這個不說不只是真的一句話度不說,而是學會在適當的場合不說。
  • 沒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遇事解決事
    沒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遇事解決事。人生在世,別沒事找事,去欺負別人,沒事不惹事,遇事不怕事,才是做人的硬道理。不惹事,才能和身邊的人相處和睦;不怕事,才能夠讓自己活的更有尊嚴。若是你沒心沒肺,就看不清身邊的人,吃虧上當都不知道,被人坑,被人騙也蒙在鼓裡。朋友不是那麼好交的,有投緣的開始,還要有彼此惜緣的心。多少人在緣分裡,處著處著就淡了,走著走著就散了。
  • 有一種「豪門修養」叫霍啟剛,曬晚餐照獲贊,與其他明星對比懸殊
    然而,我們都十分好奇,豪門的火鍋跟普通人的火鍋有什麼區別?  通過照片,我們看到桌上有肉片、魚丸、生菜、玉米和七隻蝦……  一家五口人,共分七隻蝦,這確實有些尷尬。    這種優勢會給孩子帶來一種錯覺,他們生下來就是天之驕子,地位就應該比別人高。  如果父母不加以正確地引導,孩子的思想就會影響價值觀與性格的形成,不知金錢的來之不易,不知他人背後的艱辛,不懂得勤儉、更不懂得同理心。
  • 修養好的女人總是善解人意,在工作中這就體現為一種職業修養
    女人和在同一個屋簷下工作的同事進行爭論是極為不明智的做法,結果往往是導致兩敗俱傷,對於自己看不慣或有利益衝突的人,女人應該與人為善,不與人鬥。修養好的女人總是善解人意,溫柔大方,在工作中這就體現為一種職業修養,職業修養好的女性在工作中總是與人為善,不為小事和同事爭論。因為,這樣的女性總是以大局為重,和人爭論不僅讓自己修養盡失,還會影響到其他同事的工作,整個辦公環境會變得烏煙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