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老輩兒們的興趣愛好,真是海了去了。
話說老輩兒人是否活得有滋有味,可全體現在那點兒興趣愛好上了。
愛收藏的搞一點古玩字畫,愛藝術的學兩嗓戲曲小調,要講究的喝喝茶,想健康的跳跳舞,擼手串的,盤核桃的……
現在老輩兒人的生活,玩得讓年輕人都覺得慚愧。
在天津,說起會玩的前輩們,那不得不提遛鳥的大爺們。
天津的養鳥文化,可以追溯到清朝康乾時期了,那時候的滿清貴族們就愛好養鷹犬,皇家的喜好直接影響到民間,富貴階層們紛紛效仿,養鳥之風在民間逐漸興起,清末滿清貴族大量遷居天津,養鳥的風氣就在天津興起了。
老天津衛的街頭,不管是城牆根還是河提上,處處可見長袍馬褂,提籠遛鳥的人,紮成大大小小的人堆兒。或吹捧或炫耀,總之話題離不開這小鳥和籠子。
老天津人講究玩樂,到後來,不管達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都開始養鳥兒了。
話說不好這口的人,真看不出這每天遛鳥能有什麼樂趣,其實這養鳥遛鳥的門道,可是深得很。
一隻品種好的小鳥,需要主人傾注大量的心血、精力和財力,養什麼品種直接體現著主人的品味和低位。
養鳥人的小鳥一般分為四大類:鳴叫、觀賞、技藝和狩獵。常見的是鳴叫的百靈,觀賞的鸚鵡,技藝的撲雕,狩獵的黃鷹等。
小鳥分種類,這遛鳥也可以分為「文遛」和「武遛」。鳥籠子往樹枝上一掛,小鳥自個兒叫得歡的,這是文遛,而有的大爺提個籠子,一路甩著,那叫武遛,人給小鳥鍛鍊身體呢!養鳥圈裡的說法叫「文百靈,武畫眉」所以光看遛鳥形式,就能猜出籠子裡是什麼鳥。
這裝鳥的籠子也是大有講究。一種鳥配一種籠子,配錯了出去丟人現眼!鳥籠罩子也有分類,白罩子和藍罩子分別配什麼鳥,鳥籠的鉤子、蓋板、食罐、頂棚、鳥槓都有講究,門道深得很。
說起鳥籠子,中國的鳥籠子「南方北圓」,南方是方形籠子,北方是圓形籠子,而這圓鳥籠的代表,就數天津。北方的制籠大師大多數出自天津,天津鳥籠發展到現在,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提什麼籠子養什麼鳥,是身份的象徵!
養鳥圈裡的資深玩家,可以訓練小鳥模仿各種聲音,比如百靈鳥的「十三套口」,就是訓練百靈鳥模仿13種叫聲,比如麻雀叫、老鷹叫、喜鵲叫和母雞叫,甚至貓叫、狗叫都學得會。
「人有人言,鳥有鳥語」,聽得懂的,樂趣自然就出來了。
所以別看養鳥的大爺們穿得不咋地,褲衩拖鞋白背心的,人家活得可精緻著呢。
在天津,清晨到處可見老爺子們提著鳥籠優哉遊哉地走著,偶爾甚至還能看見年輕人在遛鳥。節假日的鳥市也是非常熱鬧,愛鳥人們聚集在一起交流、鬥鳥,十分的悠閒。
現在來看,養鳥不僅是一種個人愛好,也是一個城市精神面貌的體現。老一輩說玩物喪志,現在更多的是傳遞出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生活的豐富多彩,離不開老百姓的這些小情趣。
想嘗試養鳥的朋友們,一定得先來一趟天津,遛鳥堆兒裡待一會兒,你就是半個養鳥人啦!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進入鳥友匯養鳥論壇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