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什麼意義?看完這篇文章,你就不再困擾了

2020-12-24 社會實驗猩

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經歷,就是當我們日復一日的工作、賺錢、生活、娛樂、人際交往等等,每當塵埃落定的時候,只要我們的大腦偶爾有那麼閒暇的一刻,就會閃過一些念頭——「我現在做的這件事情,它到底有什麼意義?」、「我每天重複的生活,它到底有什麼意義?」,「我的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

針對這一系列的哲學問題,如果想要找到答案,要先分析它一開始產生的情形。「人生有什麼意義」這類疑問,大多數時候是在每個人的主觀世界裡對自己的一種發問,是向內心的發問,而不是向外界尋求答案。所以這個問題更確切的表達應該是:「我的人生對我而言有什麼意義?」。

發問者是誰?是你自己,向誰發問?也是你自己。那麼這樣的話,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為什麼?因為如果你自己知道答案,你就不會向自己發問了。當然,此刻的你找不到答案,並不代表以後找不到,你可以通過實踐等外在方式,或者學習等內在方式,改變自己的外在和內在的因素,慢慢找到答案。

那如果這個問題是別人跑來問你的呢?「你的人生對你自己有什麼意義?」

在被問者的主觀裡,這問題就又變成了:「我的人生對我有什麼意義?」

是不是出名的人都容易地回答這問題

大家看到這個問題所使用的詞彙了嗎?「我的人生」,這裡出現了「我」;「對我有什麼意義」又出現了「我」。所以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是一種向內的自我探尋,是一種思維凝聚的收縮過程。就好比宇宙裡的一顆黑體,它的引力大到足以將星球表面坍塌收縮向內,連速度極快的光子都難逃引力的控制。所以思考「我的人生對於我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的過程就像黑體一樣,是一個向自我內心坍塌的過程。而外界試圖想要知道答案,就好比有那麼一束光,極力想要衝破引力圈,向外界發射,這是不可能辦到的,因為這是矛盾的雙方,一旦光線能從黑體裡逃逸出來,那這顆星球就不再是黑體了。換句話說,「我的人生對我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的答案一旦被外界知道了,那就不再是原來的問題了。

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多年,而且我們始終想不明白的原因之一。

那如果不用把答案告訴外界,只以自我作為視角,這個問題的探尋過程又是怎樣呢?下面我來嘗試分析一下。

首先,讓我們再看看這個問題:「我的人生對於我有什麼意義?」

先把「我的人生」提取出來,這裡所說「我的」比較容易理解,但「人生」呢?大家理解嗎?看到「人生」這倆字,腦海裡想到的是什麼?從母親肚子裡呱呱墜地,然後長大、上學、談戀愛、工作、結婚生子等等。這就是你的人生。

大家留意,「人生」這個詞彙是沒辦法從抽屜裡拿出來展示給大家看的,也沒辦法讓別人伸手來摸摸看。換句話說,「人生」不是客觀存在於大自然的一個東西,不像石頭、樹木、河流那樣看得見摸得著。它是屬於人類主觀裡的一個東西,是沒辦法單獨存在於客觀自然界的,它需要裝在一個盒子裡,而這個盒子就是人類的大腦!

同理,「意義」這個詞彙也是一樣。

這些詞彙是大腦裡的產物,是遠古的智人創造了它們,而且很可能是由多個遠古人類創造出來。現在好了,兩個想像出來的產物,它們遇見了,並發生了關係,這就讓大腦們有些短路了。因為大腦們在創造他們之前,壓根就沒想過他們會遇到一起。

這種場景就好像,有個電腦遊戲廠商,邀請世界各地的人們一起設計一款電腦遊戲,人們可以給遊戲環境設計障礙和相應的通行方式,比如你可以在狹窄的小路地面設計一個大坑,當遊戲角色遇到大坑時,你讓它跳起來通過障礙;另外的設計者,可以設計一個狹窄的溶洞,洞頂有懸掛垂吊下來的巖石擋住了去路,巖石底下只剩一條縫,設計者可以讓遊戲角色趴下去爬行通過。然後所有的設計者都將創作好的遊戲規則提交上去,電腦系統自動生成遊戲環境,創作就基本完成了。直到有一天,遊戲廠商突然發現一個BUG,就是當遊戲角色去到一個溶洞時,地面有個大坑,同時上面又有從垂吊下來的巖石擋住去路,遊戲角色不知道怎麼辦,電腦宕機了。而這種情景就好比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我的人生對於我有什麼意義?」

《人類簡歷》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

那按這種理解,這個問題豈不是找不到答案?也不一定,下面我們以另外一個視角來看一下。

現在有個科學實驗室,科學家將一個接受測試的人類放在工作檯上,給他剃個光頭,然後在他的大腦皮膚上粘上檢測的導線,導線連接電腦。接著給測試者看這樣的一個句子——「你的人生對於你自己有什麼意義?」當測試者嘗試去理解自己的人生並且回憶人生的經過時,電腦就會檢測到大腦的海馬區裡神經元發生一次次的放電。接下來當測試者思考「對於自己有什麼意義」時,大腦的放電區域就不只是海馬區了,多個區域同時會放電,就像電腦遊戲裡出現的BUG一樣。而且大腦不知道所謂的「對於我有什麼意義」的這個「我」到底是指大腦器官呢?還是指測試者的整個人體。如果只是對於大腦器官這個「我」,那海馬區剛剛的放電活動,對於「我」而言,意義就僅僅是證明「我」還能正常運行!那如果是對於整個人體的「我」,剛剛那幾下放電對於其他器官也沒多大影響,所以「意義」應該純粹就是可以讓大腦活動一下。

所以按照這種理解的方式,「我的人生對於我有什麼意義?」答案就是可以讓我的大腦思考一下,讓它運轉一下。

講到這裡,有人會提出反對——「我的人生」怎麼可能是屬於我的主觀世界裡的東西呢?怎麼可能會是大腦的產物呢,要知道我從出生到現在,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改變這個客觀世界呀,我製造了飛機、大船,其他人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呀,所以我的人生,它是客觀的。

這種反駁乍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它其實已經將原來的問題——「我的人生對於我自己有什麼意義」,轉化成「我的人生對於其他人(客觀世界)有什麼意義」或者「其他人眼裡的我的人生,對我有什麼意義」,又或者是「客觀世界裡的我的人生,對我有什麼意義」。無論怎樣,都已經偏離原來的問題了。

這裡再稍微提一下,很多人都想要從客觀世界的視角裡去窺探自己人生的模樣。我們會去詢問朋友對於自己的評價,我們認為從別人口裡的聽到會客觀很多;我們每個人家裡都會有鏡子,時不時照照鏡子,看看客觀世界的自己是怎樣;甚至會有些人安裝一個攝像頭,把自己拍下來,然後對著影片大叫,「噢!原來我是這樣的呀,怎麼跟我想像中的不一樣呢。」

我們之所以想透過第三者的視角來了解自己,就是因為我們隱約感覺到:客觀世界通過主觀意識後,呈現出來的情況很可能與真實的模樣不相符。

但我們透過別人的口裡、透過鏡子、透過影片,聽到的,看到的,就真的是客觀的自己嗎?

我們先來看看「客觀」是什麼意思。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客觀是一個漢語詞彙。第一種是指意識之外,不依賴精神而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第二種是指與一切個人感情、偏見或意見都無關的狀態,去考察事物本來面目;第三種是指包含在對象中的,構成對象的,具有對象性的。」

第一和第二種好理解,第三種比較難,是屬於計算機語言,至於為什麼會用到計算機語言,後面會提及。現在回到剛剛的幾個例子,第一,我們詢問朋友對自己的評價,這是屬於客觀的自己嗎?按照百度百科的第二種解釋,它顯然不是,因為朋友對自己的評價當中,含有朋友們的主觀意識。第二,看鏡子裡的自己,是客觀的嗎?那更不對了,因為那依舊是我們大腦主觀意識裡的自己。第三,攝像機拍攝的影片。沒錯,攝像機是沒有情感的,但我們看影片是帶有主觀意識的。這也不是客觀的結果。

那究竟怎樣才能看到客觀的自己?我認為可以用一臺攝像機拍攝自己,然後用另一部機器與這部攝像機進行交互,我們人類再去研究這兩臺機器間的邏輯語言。儘管最後還是通過了人類的主觀意識,但這種方式就是將:主觀世界-客觀世界直接接觸的模式,轉變成:主觀世界-機器-客觀世界的模式。因為客觀世界是要摒棄一切的主觀情感,那麼機器在其中參與的部分越大,那人類得出的結果就越接近客觀。所以百度百科裡關於客觀的解釋,為什麼會增加計算機語言,我想就是這個原因。

要想知道客觀世界的真實情況,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只要你一想,主觀意識就已經產生,客觀就不復存在了,這就是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 :法國哲學家,數學家和科學家

又有人反對了,「難道我眼裡看到的石頭,它不是客觀存在的嗎,難道我摸到的沙子,它不是客觀存在的嗎?我相信眼睛看到的東西就是客觀存在的,它沒有經過任何的主觀意識和情感的渲染。」

如果你這樣想,那你就錯了。只要你有上網,就會聽說過前段時間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關於「這件衣服究竟是白金還是藍黑」、「這個鞋到底是粉白還是灰綠」,連結:ttps://js.qq.com/a/20171013/017630.htm

還有很多相關的文章和報導,只要你看完並理解之後,就會恍然大悟,原來眼睛所看到的景象,其實是通過大腦處理的。那為什麼一開始你會那麼肯定眼睛所看到的就是客觀存在的呢。因為這個想法是大腦告訴你的。

好了,到了這裡,我們就基本上討論完「我的人生對於我自己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了。我們回顧一下:

一、當我們自發地向自己發問:「我的人生對於自己有什麼意義?」這時候,是找不到答案的,因為如果我們自己知道答案就不會向自己發問了。尋求答案的方法是通過活動實踐和閱讀學習。

二、當別人跑來問你:「你的人生對於你自己有什麼意義?」的時候,這是一個類似黑體的原理問題。如果光線能從黑體逃逸出來,那它就不再是黑體了。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被別人知道,那這個問題就不再是原來的問題了。

三、那如果不需要將答案告知外界,只是以自己的視角,去探尋「我的人生對於我自己有什麼意義」的時候。因為「人生」和「意義」這些詞彙都不是客觀存在的,它們是遠古人類的大腦想像出來的東西,而且在創造這些詞彙的時候,他們壓根就沒想到詞彙之間會相遇,結果碰到一起就產生了一個BUG,大腦就崩潰了。兩個想像的產物遇到一起,想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這根本不可能,結果只會更加虛無縹緲,更加雲裡霧裡。但如果是通過科學實驗室研究大腦的放電情況,那「我的人生對於我的意義」僅僅只是讓大腦運轉一下而已。

四、順帶提一下客觀。要想知道客觀的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計算機語言,但依然不是很準確,因為「我思故我在」。我們眼睛看到的景象都是經過大腦偷偷處理後的,然後大腦再偷偷地告訴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就是真實存在的客觀情況。所以大腦就是個奸細!

問題完美解決了,可就在這個時候,有些狡辯的傢伙,將這個疑問句當中所有的主觀詞語通通刪掉。句子搖身一變!變成一個「客觀」的問題——「人生有什麼意義?」這個轉變,讓我聯想到那些好萊塢電影配上國語旁白的情景,實在說不出哪裡不對勁,但就感覺很彆扭。

好,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客觀」的問題——「人生有什麼意義」?

首先,「人生」「意義」這類詞語的含義倘若要表達得更準確和完整,那麼它們都是需要一個主體的,比如,是誰的「人生」?是你的「人生」,還是他的「人生」?「意義」也是一樣,是對於我的「意義」呢,還是對於整個世界的「意義」。

其次,它是一個疑問句,那麼就會有發問者和被問者。

所以綜合上面兩點:「人生有什麼意義?」這句話就可以分為下面四種理解:

第一,發問者的人生,對於發問者自己有什麼意義?

第二,發問者的人生,對於被問者(或者其他外界事物)有什麼意義?

第三,被問者的人生,對於被問者自己有什麼意義?

第四,被問者的人生,對於發問者(或者其他外界事物)有什麼意義?

這裡的第一和第三種理解,已經分析過了。下面只需要分析第二和第四種情況。

其實這兩種的情況可以綜合為一種,就是:發問者和被問者,其中一方的人生對於另一方(或其他外界事物)的意義。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下面兩種情形:

一、當發問者和被問者,雙方的生命是平等的,或者說雙方的行為模式能被彼此理解,那麼這個問題就會很好回答,也會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比如,我問媽媽:「你的人生,對我(或其他外界事物)來說有什麼意義呢?」如果讓客觀世界的人們來回答,那麼會是:「這個媽媽生了這個孩子」、「這個媽媽教育好這個孩子給世界增添美好的色彩」等等。也可以是主觀的,從我的視角:「媽媽你養育了我」、「給了我很多愛」等等,也可以從媽媽的視角:「我生育你」「我從小照顧你」等等。那反過來,我問媽媽:「我的人生,對你(其他外界事物)來說有什麼意義呢?」答案也是一樣。無論是從發問者的角度,還是被問者的角度,甚至是從客觀世界的角度來回答這類問題,都很簡單,不會感到困擾。所以這不是我們研究的方向。我們需要探討的是第二種情形。

二、當發問者和被問者,雙方的生命是不平等的,甚至一方可以控制另一方的生命,或者雙方的行為模式無法被彼此理解的時候,這個問題就變得十分微妙了。比方說,我們會在某個夏日的午後,蹲在樹底下,對著地面的一隻螞蟻說:「你的人生,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呢?你看,我一揉,你就死了,你的人生就完蛋了。你的人生有什麼意義?你的人生還有意義嗎?你還在這兒一天天地搬東西?」

其實按照上面第一種情形的模式分析——當我問螞蟻:「你的人生,對我(其他外界事物)來說有什麼意義?」客觀世界可以說:「螞蟻身上的能量,經過大自然的能量轉移,最終都會到達人類的體內。」也可以很主觀,從我的視角:「螞蟻對於我的意義就是可以讓我在閒暇的夏日裡打發我的時間,而且還可以讓我對著它感嘆人生無常。」也可以從螞蟻的視角:「我人生的意義就是讓這位人類覺得好玩,不至於那麼快把我揉死。」(儘管我不太清楚螞蟻是怎麼思考,但可以設想,倘若現在的人類社會,恐龍還沒滅絕,我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會被恐龍吃掉,而我們又無能為力,最後的確只能祈禱恐龍不吃我們了。)

那既然可以將問題分析得這麼合理,那為什麼每當我們看到螞蟻搬家的時候,心裡總是那麼地鄙夷,或者說是感嘆它們的人生如此毫無意義?答案其實很簡單,就四個字——上帝視角!

對於螞蟻來說,我們就是上帝。

鏡頭從螞蟻的視角出發,有一隻螞蟻在經過一片平原的時候,突然被從天而降的隕石砸死,正當螞蟻的家人圍在它身邊痛哭蟻生無常的時候,我們人類知道,那只是我們故意而且很隨機扔下去的一塊小石頭。

鏡頭再次從螞蟻的視角出發,當一隻小螞蟻正在努力地往山上爬,只為了能跟上父母的腳步,突然山上就出現洪澇災害,將所有蟻族都淹死了。正當山丘另一邊的蟻族族群在感嘆蟻生無常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只是我們故意而且隨機傾倒的一杯水。

我們人類可以用100種方式讓螞蟻死亡,而且輕而易舉。當一個生物的生命,能夠被我們隨時隨地的抹殺,那麼這個生物的生命,對我們而言,我們就會很直截了當地認為它是毫無意義的!這就是上帝視角!我們就是螞蟻的上帝。這個視角會產生一種莫名的優越感,強大到讓我們鄙夷一切生命的意義。它會讓我們愚昧地認為世間一切生命的意識都是和我們同步的,怎麼理解?就是:我們認為螞蟻的生命毫無意義,同時我們確信螞蟻也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是毫無意義的。多麼自大!其實只要我們願意詢問一下螞蟻的意見,答案就會截然不同。

所以如果這世界真的有外星人,而且他們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就奪走一切人類的性命的話,那人類對於外星人而言,也不過只是螞蟻而已。那外星人會給我們表達看法的機會嗎?No, 外星人會鄙夷地說:「這螞蟻還能說話?」然後就打了個響指把我們全滅了。

當我們身邊的朋友、親人,因為意外或疾病而逝世,我們會更加追尋人生的意義。因為我們就是在用上帝的視角,我們知道這意外和疾病它冥冥之中,就是上帝在玩,在擲骰子。我們發問,人生有什麼意義,其實內心已經有答案——人生就是沒有意義的。

說到這裡,可能又有人要反駁,這人類的意外身亡說成上帝在擲骰子還能理解,那患病身亡,現在是有科學依據,能夠明確病因的呀!談到疾病奪走人類的性命,我們就拿頭號殺手——癌症來分析。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已經夠快了,但是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依然不能確切地判定癌症,是由哪一種特定的因素所導致的。一般的結論都是說由多個因素造成,比如環境、不良的生活方式、遺傳基因等方面。那這幾個方面不恰好就是組成上帝骰子的那幾個面嗎?

愛因斯坦說上帝不擲骰子,他認為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愛恩斯坦只對了一部分。就拿死亡來舉例,像我這樣的一個普通人,能有幾種死法?基本上是可以明確列舉出來的是四種:疾病、意外、他殺、自殺,不太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就是我會受到輻射感染,然後逐漸長大變成巨人,最後莫名其妙的死掉。這種情況是很奇葩,可是我實在想不出還有哪種死法是上面四種情形例外的了。所以,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老百姓,死亡的方式基本上是可以確定在一定的選項裡的。我認為,這就是愛恩斯坦所說的確定性!但如果說我在未來的某一天,百分百肯定會以某一種方式死去,那是不可能辦到的!就算被你說中了,那也是上帝的骰子剛好翻到那一面罷了。這裡面有個概率。

愛因斯坦

這時候,可能又有人說了,人終有一天會老死,這是肯定的了吧?也不是的,只要你研究歷史,就會發現各個時期的人類平均壽命是不斷變化的,數據顯示:「原始社會人類平均壽命只有 15歲,公元前人類平均壽命去到20歲,1700年人類平均壽命35歲,20世紀初人類壽命出現飛躍,從40歲提高到61歲。」照這樣的科技發展下去,說不定在未來的某一刻,人類死亡的因素當中,自然老死已經不復存在,人類的生命可以無限的延續下去。

所以一切的事物都是發生在確定範圍內的不確定性當中。比方說,上帝的骰子只會出現1至6這個確定範圍內當中的某個數,它不太可能會出現8,或者-108,但就算這樣,你也無法百分百準確地判斷出他的骰子下一次會出現哪個數。

最後總結:當以後再有人問起這個詭辯的問題——「人生的意義?」,你可以這樣回答:「如果你問的是這世界上所有人的人生對於他們自己而言有什麼意義?那你可以返回去看這篇文章前半段的那四點結論,裡面會有答案。如果你問的是世界上所有人的人生,對於其他人或者對於客觀世界有什麼意義,那這個問題會很容易回答,答案也會多種多樣。如果你覺得所有人的人生都是沒有意義的,上帝只是隨機奪走我們的生命。那我會給你一巴掌讓你醒醒!然後告訴你,你不是上帝,你在揉死螞蟻之前,應當問問它的意見。如果你覺得上帝骰子的每一面都是你不願意見到的結果。那怎麼辦呢?遠離上帝,或者讓股子每一面出現的概率都越來越低。怎麼做?保持健康的體魄,每天按時吃飯,早睡早起,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堅持運動。保持內在世界的進步,閱讀書籍,參加活動,結交朋友,享受生活等等。為自己嚮往的生活做個規劃,然後一步步朝著它的方向努力,發生變化也沒關係,因為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在確定的範圍內存在著不確定性。這樣就足夠了。」

最後祝大家有個美好愉快的人生!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幸福?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恍然大悟!
    家就像我們漫漫人生中的補給站、休息所,不管你在外遇到多少委屈,經歷多大的困苦,家都能以它獨特的魔力將你人生的冰霜融掉,並重新給予你前進的力量。有家可回的人是幸福的。不經意間你會發現皺紋不知何時爬上了父母的臉,父母的背也不再寬厚挺拔。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父母健在就是幸福。
  • 看完這篇文章,所有的《我不是藥神》的影評都不用看了
    有消息說,《我不是藥神》票房三天破10億,對北京文化股價影響超出《戰狼2》。那對於自媒體界,有什麼影響呢?根據數據顯示:跟「我不是藥神」相關的條目有兩萬多條,十萬+文章有200+。可見,這部電影有多火。sir電影為這部影片寫了5部影評,烏鴉電影為這部影片寫了2部影評,如果是我,我會為這部影片寫上10篇影評。哈哈。
  • 看完這兩篇文章,我無語了!因為正文真的是……
    看完這兩篇文章,我無語了!因為正文真的是無語呢…… 頂級期刊《Nature Chemistry》網站曾經在2014年6月刊登了一篇投稿,標題是「不含化學物質的產品名單」。作者是兩位著名化學家Chemjobber和Alex Goldberg。
  • 牙膏怎麼選,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牙膏怎麼選,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你可能想像不到,一個不乾淨的口腔裡,每顆牙齒表面上有1億到10億個細菌。聽牙醫說牙膏只能基礎清潔除垢,漱口水只能暫時掩蓋臭味, 對口臭根本不管用啊!最最最尷尬的是,口臭就像狐臭、腳臭一樣,自己感覺不那麼臭,等看到對方一臉的嫌棄之後,才突然明白了些什麼……因為口臭問題導致生活變了味,咋辦?遇到口腔問題,最關鍵的就是選對健康有效的產品,聽專業醫生的準沒錯!第一款:本款蜂膠牙膏為薄荷味,無糖,刷完後口氣很清新。
  • 看完這篇文章,下一秒你就會知道平凡之路的意義
    為什麼這首歌會如此大熱,說通透點,聽歌的人與其產生了共鳴,因為我們也曾像歌曲中的他一樣,平凡的我們還是要不斷摸索追尋,這過程充滿了迷茫,失望,而最終釋懷。其實聽歌最怕就是感同身受。平凡之路「易碎的驕傲著那也曾是我的模樣」 年少輕狂形容我們一點也沒錯,我們驕傲著,沒有經驗的我們總以為已經經歷了社會的大風大浪,已經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人生的疾苦,可是當你真正經歷的時候,心靈是那麼易碎的,不經過打磨又如何能成長
  •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很多生完孩子的寶媽都在討論做骨盆修復,選擇是機器做的好還是純手法的,不知道它們有什麼優勢,讓自己怎麼選擇,今天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這篇電影觀後感來的有點晚,距離我看這部電影已經過去48天。不過這部電影對於我影響深遠,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改變了我的人生觀。2020年12月31日,我在百年花園參加素人戲劇工作坊,作為與2020年告別的方式。
  • 電影《遺願清單》: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你是怎麼看的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或許有些人一輩子也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 整形致人死亡,看完這篇文章,讓你見識整形的可怕!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整形致人死亡,看完這篇文章,讓你見識整形的可怕!上圖我們看到,大連一女子為了自己的身材,去醫院做「隆胸」手術,因手術過程主治醫師經常離崗,作為醫生助理本該一旁觀摩,總結經驗!可是自己的親自上手操作,導致女子「王麗」最終不幸去世!
  •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等於看完整個2017ChinaJoy!
    回看這幾天,東京熱不熱小編不知道,但上海就肯定很熱,儘管天氣酷熱難耐,但熱浪絲毫沒有阻礙參展商與一眾遊戲迷和硬體發燒友的來展欲望。雖然開展當天是非節假日的周四,但依然有大量的人從各地趕來,現場人氣異常火爆,首日入場就已經達到了7.78萬人次,主辦方預計今年觀眾人數將再度超過30萬人次,情景比去年更加火爆。  這次的ChinaJoy有何看點呢?
  • 什麼HDR電視不能買?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在文章的開頭,我要鄭重的說明一件事件:廉價的HDR電視根本不存在,你想用2000塊錢買個所謂的HDR電視就好比用從華強北用
  • 雪梨印象,有本事你把我們這篇文章也抄了
    在寫這篇文章前,我一直在想:一個連英文新聞原文都懶得去看的公眾號
  • 看完趙露思的《我喜歡你》,整理完激動的心情,我寫下這篇文章
    這段時間筆者正在追一部劇叫《我喜歡你》,估計很多人已經在看了,而且當初追這部劇的時候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趙露思。因為說實話論人氣趙露思還沒有到能夠一個人挑起女一號的膽子,但是沒有想到的是《我喜歡你》這部電視劇一下子就火了起來。
  • Python和Java的區別,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清楚啦
    一個是編程界的常勝將軍,一個是後起之秀,很多初學者糾結在這兩門語言中,不曉得哪門語言更適合自己。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普及一下,Python和Java之間的區別。相信認真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豁然開朗。 如果有人跟你說Java比Python好或Python比Java好,奉勸你一句不要相信!
  • 三維立體圖的原理是什麼?怎麼製作的呢?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舉報   三維立體圖片是上世紀70—80年代的產物,在那個年代非常的火爆,現在30—50歲的人基本都會看,
  • 看完劉德華新片,我懷著複雜的心情,寫下這篇文章
    圍繞這三個疑問,皮哥寫下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看法。因此,不要指望看一部電影能通曉什麼人生哲理,用喝一杯涼白開解解渴的心態去看你會收穫很多。相比《放牛班的春天》,《熱血合唱團》的「本土化」做得很成功,看完本片你能窺探到整個香港輝煌背後的累累傷痕。
  • 半蹲、深蹲、全蹲有什麼不同,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 囚徒健身
    健身要想有好的訓練效果,練習時動作細節很重要。這篇文章要說的是三種不同的蹲法,它們分別是半蹲、深蹲、全蹲。這三種蹲法對應鍛鍊不同的肌肉。練習時,你需要根據自己的訓練目標,選擇正確的動作,你的訓練效果才會事半功倍。如果你對這三種蹲法沒有概念,那麼請看下圖:上圖從左到右分別是:淺蹲→四分之一蹲→半蹲→深蹲→全蹲。
  • 【影視解析】你有沒有真的看懂《大話西遊》,看完這篇文章就知道了
    這篇影評在網絡流傳已久,原作者已不可考,但寫的極為動人,因此深受《大話西遊》粉絲的追捧。同樣,也是我看過最精彩的一篇影評,在這裡,我也為大家將這篇影評奉上。如果原作者看到,也請來與樓主聯繫。01 人生就是不停的錯位最近我又看了一遍《大話西遊》,才發現自己以前從沒看懂過這部電影。在《大話》裡,被貶為凡人的孫悟空名叫至尊寶,是一個沒什麼法力的山大王。
  • 擺脫壓力,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也就是造就我們壓力的源泉 —— 我把它稱為「人生絕望三定律」: 1)欲望是永無止境的。實現了一個目標,你又總想追逐更大的目標。 2)恐懼是人人平等的。無論你在什麼階段、什麼圈層,你必然都會面臨專屬的煩惱。
  • 你真的了解西遊記嗎,看完這篇文章才知道自己多膚淺!
    你真的了解西遊記嗎,看完這篇文章才知道自己多膚淺!《西遊記》是中國很多人非常珍貴的回憶,大家對劇情再熟悉不過了。但《西遊記》的版本也很多,你真的了解所有版本的《西遊記》嗎?那些日版、美版、韓版、越南版的《西遊記》也許會毀了你所有美好的回憶,一起往下看!1986年中國大陸電視劇該電視劇稱央視版《西遊記》或86版《西遊記》,由六小齡童、徐少華、遲重瑞、汪粵、馬德華、崔景富、閆懷禮、劉大剛等主演。經典,不用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