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說,《我不是藥神》票房三天破10億,對北京文化股價影響超出《戰狼2》。
那對於自媒體界,有什麼影響呢?
根據數據顯示:跟「我不是藥神」相關的條目有兩萬多條,十萬+文章有200+。
可見,這部電影有多火。
sir電影為這部影片寫了5部影評,烏鴉電影為這部影片寫了2部影評,如果是我,我會為這部影片寫上10篇影評。哈哈。
當你還在為你應該如何寫影評頭痛的時候,自媒體的文章類型已經突破百餘種。一個電影究竟能寫出多少篇影評呢?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
烏鴉電影為《我不是藥神》寫的介紹型影評是《不知怎麼過得審!這部國產電影值得全民自來水!霸屏朋友圈!》
這篇主要講了一下梗概,沒有全部劇透,剩下的就是對這部電影的介紹以及一個簡要的說明,還有自己的基本感受。
這是影評的正確打開方式,克制但又有懸念的吸引讀者去影片買票看電影,幹得很不錯!
大家都知道這部電影是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程勇這個人設的原型是陸勇,當年轟動全國的一個案子。
HOGO就從背後的事件出發,寫了這篇《挖掘背後的故事:<我不是藥神>爆了,背後的真實事件當年震驚全國》。
Hisense海信微電視推送了一篇《他不是藥神,他是藥俠!原型比電影更傳奇》,也講述的是陸勇的故事。
《我不是藥神》中對醫藥代表有一點醜化,為了避免激起大家的憤怒,網絡上也推出了一系列普及知識類的文章,比如民生周刊的這篇《我不是藥神》刷屏,然而這些你未必都知道和青春北京這篇《我不是藥神》:藝術的溫床,往往是現實的悖論。
他們向讀者闡述了為什么正版格列寧賣這麼貴的原因。我們不能因為盜版便宜,就擁護盜版,致使正版藥無法回本,這樣的話,誰還去研發正版藥呢?
伊姐看電影推出了:《我不是藥神》:女主火了,原來她25歲就是坎城影后候選人啊!主要介紹的是電影中劉思慧的扮演者譚卓。
還有很多號推出了王傳君的介紹。
還有徐崢的介紹……
還有陶虹的介紹……
灼見推送的《我不是藥神》改編自真實事件:活著的境界分5層,你在哪層?
霧滿攔江推送的《我不是藥神:世上只有一種病》
這些都是在探討活著的意義。生命和金錢,哪個更重要?或許,正如程勇說的:命就是錢。
《我不是藥神》的熱播已催生出一種「我不是」體,比如:
我不是藥神,沒事多健身瑜伽跑步,有空多賺錢
我不是藥神,我是醫生
我不是藥神,我賣保健品
我不是藥神,我只想做你身邊的艾炙家
我不是藥神,但我是白血病的防線
我不是藥神,我是保險達人
我不是藥神,我是藥基
我不是藥神,我是HR
……
看完上面的,肯定有人說,為啥我沒寫sir電影的呢?我想把它放在最後來說。因為毒sir寫了5篇,每一篇都有它的特色,但是我最喜歡的是《是誰在給<藥神>打一星?》它把給《藥神》打一星的人分類,並分析了原因,解說得合情合理。
最主要的是,它這個切入的角度實在是太新穎了。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影評到底可以從哪幾個方向去寫?
第一、介紹型。介紹型影評,就是你要按照你的思路去重新整合電影劇情。這樣的影評一定要把握好度,既不要過多劇透,也要想辦法勾起讀者的興趣。
第二、解讀型。這樣的劇評一般都會從電影中引申到生活中,解讀隱藏在電影背後的重大意義。
第三、人物型。電視劇或者電影熱播,很多觀眾會對演員感興趣,所以,深挖演員或者導演,也是一個不錯的思路。
第四、腦洞型。現在自媒體都是腦洞的天下,誰的腦洞開得大,誰的內容就受歡迎,我相信,以後影評切入的角度會越來越新穎。
我是溫蒂小姐(windy天意晚晴),全網絡最會寫劇評的劇評大V,2部《琅琊榜》,寫出80多篇劇評,兩季《歡樂頌》寫出60篇劇評,歡迎你的關注!
看完後記得分享到朋友圈
你的分享 是對我最好的支持和肯定
你也許想看:
清明節那天,我又看了一遍《尋夢環遊記》
《左耳》|那些成長期的痛,才成就了成長中的甜
《Hello,樹先生》:據說這是一部只有農村人才能看懂的電影
《心理罪》|心理的罪惡,不一定能靠心理解決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你是我的一生,而我只是你的一夜
《刺蝟的優雅》|這部豆瓣評分8.8的老電影,很好地詮釋了讀書的意義
《完美陌生人》|看完這部電影,你就知道袁立和中國藍,你該站哪邊了
《嫌疑人X的獻身》|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不明真相地活著
《怦然心動》|這部電影用獨特的視角,講述了我們每個人的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