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為什麼能讓全場觀眾看完字幕才離場?

2020-10-18 不同電影

昨天,不同君跟朋友去看了傳說中上海電影節「七次掌聲、數度落淚」的「封神」之作《我不是藥神》。之前覺得這種宣傳很誇張,但電影結束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還發現一個「百年不遇」的奇怪現象,以前看電影,往往是字幕還沒出,電影院的大燈就亮了,大家都急匆匆的搶著離場。但是,昨天《我不是藥神》散場後,全場沒有一個人動,我瞥了一眼旁邊的女觀眾,她正扶起眼鏡,默默的用紙巾擦著眼淚,而在場全部觀眾都靜靜的坐在座位上,直到看完全部字幕才離場。我也非常吃驚,現在的電影觀眾素質都這麼高了!我想全場觀眾不約而同看完電影的字幕,是對一部電影的最大肯定吧。

坦白說,我在觀影過程中也有幾處忍不住想要抹淚,《我不是藥神》確實是一部品質非常棒的電影,可以說是徐崢近年最好的電影,觀影后與朋友討論,這部電影肯定要爆,10億、20億票房不在話下。現在的觀眾不是好糊弄的,爛片看不完就想走,好的影片看完還不想離場,看了一遍還想再看一遍。到底《我不是藥神》用了什麼靈丹妙藥,有什麼過人之處?

中國版《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影片的故事其實很簡單,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是一部中國的《達拉斯買家俱樂部》,這部影片相信大多數觀眾都非常熟悉,美國演員馬修•麥康納為了戲中角色暴瘦47磅,最後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也成為一樁美談。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的是馬修·麥康納飾演的主人公羅恩被診斷出感染上愛滋病,醫生斷言他只能夠活30天,但是他發現美國之外的國家有很多藥品是可以延緩病情的,能夠起到抗艾的作用。於是他開始走私這些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未批准的非法藥物,一方面用於自己治療,另外也售賣給其他患者,他成立了一個叫「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的組織,購買藥品的患者不斷增加,這個組織也在不斷壯大,這引起了美國官方和製藥商的關注,並對其採取阻撓措施。

羅恩最終去世,從被確診愛滋病只剩30天生命,直至去世他一共存活了7年時間,並通過走私藥物幫助了很多愛滋病患者。演員馬修•麥康納成功演繹了這名愛滋病患者羅恩,並奪得了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與《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相同的是,《我不是藥神》也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與之不同的是,影片這次所指向的是白血病,而徐崢所飾演的走私藥物的程勇本人並不是白血病患者,我想令觀眾所感動的,也恰恰是程勇並不是白血病患者,但他在最後卻能夠為了朋友、為了成千上萬的白血病患者鋌而走險。

平凡小人物的自我救贖

與徐崢以往的角色背景有點類似,程勇是一個面臨中年危機的男子,婚姻失敗,上有老、下有小,這樣平凡普通的人物在社會上到處都是。為了籌集老父親的手術費,他不得不鋌而走險前往印度走私違禁藥品,比市價低數倍的印度藥品為他帶來了巨大財富,同時也幫助到幾位患病的朋友,程勇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得到了金錢,甚至包括情感。

但面對來自假藥販子的威脅,警方的搜查,作為普通人的程勇不得不選擇了放棄,我想這也是片名「我不是藥神」的用意,程勇畢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市民,他不是救世主,他最大限度能做的就是為幾名朋友爭取到更便宜的藥品價格。但他並沒有獲得朋友的理解,大家相繼離去,程勇的生活也回到了正軌。這是合理的,就跟影片的主題曲《只要平凡》表達的一樣,程勇這個人物沒有「神」的光環,他沒有義務為了白血病患者付出牢獄之災的代價。

然而,金錢是罪惡的,假藥販子一次次加價,他最終被病人舉報,所有病人不得不再次面臨高昂的藥價,程勇的朋友們也因為沒有藥吃而面臨更大的痛苦。

程勇選擇了前往印度幫朋友買藥,這一次在印度,有一幕令人特別難忘的場景,在煙霧繚繞的印度街頭,佛教徒搬著幾尊佛像從程勇身邊經過,程勇看著佛像神秘的面容陷入沉思,我想在這一刻,程勇已經在心中做了決定,他要重新為病人走私藥品,甚至是不惜成本和代價,影片主人公也在這一刻完成了自我救贖,財富所帶來的原罪最終走向了「善」的一面。

不演喜劇的徐崢更可愛

大多數觀眾可能跟我一樣,開始以為這是一部喜劇,徐崢也一貫是以喜劇見長。但我想說,你所認識的徐崢已經變了,不可否認徐崢在喜劇上有過人的天賦,以至於我們都會對他產生一種慣性思維。但徐崢在電影上的野心顯然不僅是做一名喜劇演員,或者是一名導演,徐崢因為《我不是藥神》的演出而成為了一名更偉大的演員,至於他能不能憑藉該片像馬修·麥康納一樣獲得獎項的肯定,就不得而知了。

徐崢飾演的程勇在片中有幾次重大的轉折和變化,首先是婚姻失敗,面臨各種生活問題的藥店老闆;還有經歷走私販藥,在經濟上取得成功後得意忘形的土豪;第三是面對壓力不得不放手走私生意,與一眾好友散夥,這一面的程勇最能體現普通人、平凡人面對現實的無力感;最後是毅然決定不惜成本為白血病患者代購藥物的程勇,這也是影片主人公的形象得到升華的一面。徐崢在人物的幾次轉折中,很自然的將幾種變化切換自如。

影片中的其他演員,周一圍、王傳君、譚卓的表現均可圈可點,可以說是好的劇本遇到了好的創作者,周一圍不用說了,《演員的誕生》讓更多人認識到了周一圍的強大演技;王傳君讓我注意到,是《羅曼蒂克消亡史》,雖然戲份很少,但卻非常亮眼,這次在《我不是藥神》中,為了表現出白血病患者的虛弱,王傳君瘦了不少,據說為了一場在床上病得虛弱的戲,王傳君還熬夜不睡覺以製造虛弱感;譚卓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她在《追兇者也》裡飾演的舞女曾讓人非常驚豔,希望她可以遇到更多好戲。

失道寡助、得道多助

影片開始沒多久時,有一場眾多白血病患者到瑞士藥品的廠房門口示威遊行的戲。面對4萬一瓶的救命藥,任何人都會失去理智,甚至崩潰,生存下來是人性的本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巨額的醫藥費無疑壓垮了所有患者的神經,而藥廠正成為依附在病人身上的吸血蟲。

當程勇開始為患者走私藥物時,儘管他從中賺取了相當數額的利潤,但是病人甚至家屬還是感謝他的,走私藥物不僅為他帶來了財富,還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還有一個漂亮溫柔的女人。

當他把代理權轉手給假藥販子時,朋友都離開了他,假藥販子為了利益瘋狂漲價,最終被病人舉報而被通緝。片尾,程勇為了白血病患者再次走私藥品時,所有的病人都幫助他保密,被警察抓到也保護他;連假藥販子面對警察的質問時都沒有供出他;而一位好友為了掩護他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當程勇被判刑後,眾多的病人前來為他送行。

這些劇情和場景多麼的熟悉啊,讓人不由想起古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將這些折射到更大的層面,我想就不用多說了吧。只有為更廣大的,更多數的人謀取福利時,才會得到支持。

面對窮病,沒有救世主

影片借假藥販子之口說了一句話「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在8120年的今天,相比片中來說,社會貧富差距更大了。富人用了500萬,買了一個蹲在售樓處的資格;富人在福田CBD排隊離婚,離婚不是因為感情破裂,而是為了買房搖號,搖號的房子8.5萬一平米,這真的是現代中國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而窮人呢,可能連個感冒發燒、牙疼頭昏都看不起。

買不起4萬一盒的藥,不是藥貴了,是你太窮了,買不起8萬、10萬一平的房子,不是房子太貴了,是你太窮了。雖然片尾,我們知道瑞士格列寧已經列入醫保範疇,國家在引入白血病藥物時已經啟動零關稅。但是,在今天來說,看病吃藥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還是太難了,這種難,不是因為看病吃藥貴,而是因為你太窮。

《我不是藥神》反映出了這種社會階層間最直接的矛盾,而且給出了回答,即使是再普通的平凡人也知道一心向善去救人;即使是犯罪的假藥販子在最後一刻也有正常人的良知;即使是警察也難免為罪犯惋惜;即使是法律也因理解而為程勇減刑。我們都不是「藥神」,更不是救世主,但能夠留住心中僅有的一絲「善」,應該不難。

《我不是藥神》無疑是一部真實反映社會現實問題的佳作,難以想像這是青年導演文牧野的處女作,遇到寧浩、徐崢是他的幸運,以這樣的處女作與觀眾見面,顯然奠定了他在導演職業生涯上的更高起點。

影片代表廣大的多數人發出了「詰問」,我想這也正是觀眾自發看完全部字幕的原因,不管是何種身份的觀眾,都能夠從片中看到那滿溢的,對現實的真實折射。大多數觀眾終究是善良的,看到了「善」,看到了真實,就能讓他們感動。現場的每一個普通觀眾,也都仿佛就是影片結尾那些帶著口罩的患者,口罩背後是一張絕望又充滿希冀的臉龐,所有觀眾靜坐良久,默默的看完電影字幕,就像是片尾白血病患者對程勇的送別,有靜默的,有潸然淚下的,有微笑的,這是對整部電影所有創作者的最大尊重。

不是替影片鼓吹,《我不是藥神》真的值得一看。

公眾號:butongfilm

相關焦點

  • 章子怡帶女兒看《奪冠》,醒醒看不懂劇情,卻堅持看完字幕才離場
    章子怡生完二胎兒子之後,並沒有急著復出,她仍然全身心地照顧著年幼的兒子,不過這並不代表她不關心娛樂圈中所發生的事,如近期正在各大影院上映的電影《奪冠》正是她心心念念想看的。10月5日章子怡發文稱自己經達成心願,她帶女兒已經去影院看了《奪冠》,在文案中她誇醒醒雖然看不懂劇情,卻堅持看完字幕才離場,這令她感到很驕傲。
  • 王傳君為什麼不演《愛情公寓》?看完《我不是藥神》就知道了
    那麼王傳君為什麼沒有參演愛情公寓電影呢?網絡上眾說紛紜。有的說王傳君跟愛情公寓劇組鬧不和,有的說王傳君因為在微博上直言不喜歡《擺渡人》遭到了封殺,但是這些傳言都沒有什麼根據,觀眾們也都很好奇他們的關谷君到底去哪裡了。
  • 為什麼絕大部分中國觀眾不喜歡看完片尾字幕?
    ,但自從知道以來,已經快10年了,每次在影院看電影都必須看完片尾字幕才能走。就是在這膠片時代裡,當我知道了看完片尾字幕是對創作者尊重,於是我就跟當時我經常去的影院說了,我希望能把片尾字幕看完,於是讓影院養成了,先看看片尾字幕時還有沒有觀眾還坐著,如果有坐著就不要關機。不過對於看電影喜歡坐在最後一排的我來說,放映窗口與最後一排在一條視線之內,如果從放映室望廳裡看,根本就看不到最後一排還有沒有觀眾。
  • 看完這篇文章,所有的《我不是藥神》的影評都不用看了
    一個電影究竟能寫出多少篇影評呢?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烏鴉電影為《我不是藥神》寫的介紹型影評是《不知怎麼過得審!這部國產電影值得全民自來水!霸屏朋友圈!》這篇主要講了一下梗概,沒有全部劇透,剩下的就是對這部電影的介紹以及一個簡要的說明,還有自己的基本感受。這是影評的正確打開方式,克制但又有懸念的吸引讀者去影片買票看電影,幹得很不錯!
  • 《我不是藥神》為何能打開觀眾的淚腺閘門
    弦慈兩年前,全國各地的影迷都在熱議當時正在院線熱播的《我不是藥神看了電影海報及一些影評,大都把這部電影定義為喜劇。可是劇情一開始就讓觀眾的心情立馬沉重起來。而且,不少人從起先的眼角潮溼到後面的淚奔,以至濡溼了胸襟。究竟是什麼魔力,打開了觀眾淚腺的閘門,決了堤般的從放映一開始直至劇終都抹著眼淚。劇終的字幕都打出來了,還有不少觀眾仍然坐在座位上,仿佛還在劇中,仿佛也是劇中人。
  • 電影片尾字幕也是謝幕 如何培養觀眾習慣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蘇牧、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趙寧宇、演員徐崢等電影人近日紛紛向觀眾發出「尊重電影人,看完字幕再走」的建議。不少影迷也熱切地回應,表示理應如此。  但是,沒看完字幕就撤,責任不全在觀眾身上。首先,觀眾買票看電影,並沒有義務堅持到最後一刻,電影如果不好看,觀眾不是也有權中途離場嗎?其次,長期以來,中國電影觀眾並沒有養成看完字幕的習慣,似乎那並不是電影的有機組成部分。
  • 再看《我不是藥神》,才發現最可怕的不是窮,而是人心
    有些電影,只看一遍是不夠的,比如《我不是藥神》。為什麼說這部電影只看一遍不夠呢?這當中有兩層有意思。其中有一層意思是看這部電影看完一遍還想再看一遍,再看一遍,再看一遍,而且每次看都覺得很好看,很有意思,甚至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收穫。
  • 看完電影,誰還看片尾字幕?
    影院開燈不開燈是兩難,解決辦法其實不難:放到字幕時,影院只開應急燈,照度夠離場觀眾看路,又夠銀幕顯示字幕。現在國內似只有極少數影院如此,可以推廣。」    徐崢:中國觀眾要培養習慣  演員徐崢隨後轉發了趙寧宇的這條微博,他認為看完字幕的提議「很有必要,是中國觀眾要培養的習慣。」隨後他又釐清了片方、影院和觀眾的權利和義務:「1.
  • 《我不是藥神》不是神作,它是美人魚!
    之所以如此,不是因為捨不得幾十塊錢,而是不想看到國產電影沉浸在越爛越賺的怪圈裡。《我不是藥神》打破了我的觀影習慣,點映之前就被各種安利,點映之後的爆表口碑,讓我不得不提前走進影院。 說實話,看完之後有點小失望。失望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它與網絡口碑之間的距離。
  • 《我不是藥神》觀後
    當時我就陷入了一種極為尷尬的境地,難於用言語表述。我相信你很快也會面臨相同的狀況,所以你可能需要在看電影之前讀一下我這篇文章。為什麼我會極為尷尬?因為在我的朋友圈裡,打從春節開始,就不斷有電影圈和媒體圈的人在狂贊《我不是藥神》。注意,這裡的「狂贊」並不是一種文學修辭手法,而是完全可以按照字面理解---狂暴地讚美:「絕對神片!」
  • 人人字幕組與我不是藥神的區別
    我一直也沒聊,因為我覺得沒啥特殊之處,直到有人拿這件事和電影《我不是藥神》對比。《我不是藥神》的影評當年我寫過,這位顯然是老讀者,處處援引我的話,雖然文章早就刪了,難為你還記得。所以我特此回復,因為我對這兩件似是而非的事情的觀點完全不一樣。咱們先來說相似之處。
  • 秋天的懷念——《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燈光亮起,才發現,這個平日裡冷冷清清的電影院坐滿了人,而且每一個人都像是紅眼兔子,笑著望著對方問:你也哭了。然後我和家人默默地往回家走,我一直在努力地想,如果我要給《我不是藥神》評分,我給幾分?
  • 《我不是藥神》為什麼成「爆款」?看一眼導演就知道了!
    2018年,一部《我不是藥神》,讓年僅33歲的文牧野一躍成為新一代青年導演中最受矚目的一位。為什麼幾萬人中,文牧野能夠脫穎而出?電影創作中,最重要的兩個角色,無疑是導演和編劇。而文牧野的優勢就在於,他不光是位導演,還一直是位編劇。
  • 教你輕鬆加字幕,看完視頻我就把字幕加完
    在如今火熱的短視頻浪潮裡,字幕也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功能——細節處的用戶體驗。字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語速、口音、內容複雜給觀眾帶來的理解困難的問題。即使你不在字幕組工作,你也應該有同感,平時加字幕真的很心累。
  • 電影《我不是藥神》唯一的缺點
    電影《我不是藥神》 唯一的缺點雖然火星菌給《我不是藥神》在豆瓣打出了五顆星10.0滿分的分數,但是影片中的人物設定確實經不起推敲。我們作為中國人,對本國的電影作品要求極為苛刻。同時又很寬容。一部批判現實主義電影的出現贏得了我們的情感分數。相信大部分網友都是為了這樣類型的影片喝彩,打出了滿分。
  • 羅大佑的電影觀後感厲害了,看完我不是藥神直接寫了一首歌
    由文牧野導演,徐崢、王傳君等人主演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自7月5日上映以來,票房相當火爆。正式上映前的點映票房就已經破億,上映首日總票房破3億,三天總票房破10億,《我不是藥神》深受觀眾歡迎,吸金能力也就十分強大了。
  • 看完電影誰還看片尾字幕? 電影人提議尊重電影
    無獨有偶,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影片《搜索》中飾演電視臺領導一角的趙寧宇近日也撰寫微博,倡議尊重創作人員看完片尾字幕:「看片尾字幕是對創作人員的尊重,也是觀眾的權力。但現時確實有大批觀眾在正片結束就往外走。影院開燈不開燈是兩難。解決辦法其實不難:放到字幕時,影院只開應急燈,照度夠離場觀眾看路,又夠銀幕顯示字幕。現國內似只有極少數影院如此,可以推廣。」
  • 看了《我不是藥神》,你注意程勇出獄的狀況了嗎?
    每一次看完《藥神》之後都會有不同的感觸,不僅是感動,還會感到一絲無奈,不過很多人都對最後的結局產生不解,似乎沒人能看懂結局的意義。經歷了3年,程勇出獄,然而只有曹斌一人前去接他,那麼問題來了,當初他幫助過的人都去哪裡了?為什麼不來看一眼程勇呢?
  • 人命不關天:我為什麼一定要去看《我不是藥神》
    作為一個還算喜歡看電影的人,這個七月我肯定是要去電影院的,本來要看的是三場,《動物世界》、《我不是藥神》、《邪不壓正》。為什麼要說本來,末尾會解釋。不知道你們會因為什麼原因去看一部電影,我的話還是比較嚴謹的,不但要評估電影的品質,還要考慮導演,題材,劇本,演員陣容。
  • 看了《我不是藥神》,你注意到程勇出獄的狀況了嗎?
    每一次看完《藥神》之後都會有不同的感觸,不僅是感動,還會感到一絲無奈,不過很多人都對最後的結局產生不解,似乎沒人能看懂結局的意義。經歷了3年,程勇出獄,然而只有曹斌一人前去接他,那麼問題來了,當初他幫助過的人都去哪裡了?為什麼不來看一眼程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