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不是神作,它是美人魚!

2021-02-09 張先生說

這些年,我一直在用一種非常雞賊的方式支持國產電影:很少去影院看國產電影。只有口碑特別好的,我才會在下線之前,壓哨走進電影院。大多數國產電影,我都是等它下線之後,在電視上花五塊錢看兩眼。

 

之所以如此,不是因為捨不得幾十塊錢,而是不想看到國產電影沉浸在越爛越賺的怪圈裡。《我不是藥神》打破了我的觀影習慣,點映之前就被各種安利,點映之後的爆表口碑,讓我不得不提前走進影院。

 

說實話,看完之後有點小失望。失望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它與網絡口碑之間的距離。打開公眾號,刷刷朋友圈,關於這部電影,網上到處都是這樣的評價:神作、現實主義巔峰、劃時代的國產電影……

一時間,追捧《我不是藥神》成了一種藝術審美正確。你要說它不好,就是裝X,就是苛刻,就是不憐憫底層人民。

 

看了十多篇影評,大部分的溢美之詞都落腳在題材上。認為它反映了底層人的生活困局,反映了情與法的衝突。但是,如果我們把這部電影放在現實主義電影裡去審視的話,你會覺得它並不純正。

 

成人用品店老闆,鋼管舞媽媽,屠宰場小工。這些人設裡充滿了喜劇商業元素。鬧離婚,賣壯陽藥,去印度淘金……這些劇情看起來似曾相識,從印度音樂響起的那一秒開始,就有一股類似《泰囧》的戲謔味道撲鼻而來。

但它又不是一部喜劇,隨著劇情的深入,你會發現喜劇性在減弱,故事性在上升。

 

對我這種已經嚴重類型化的影迷來說,多少有點彆扭。我喜歡美人,也喜歡魚,但你給我整條美人魚。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在我看來,《我不是藥神》不是神作,它是一條美人魚。

喜劇商業片的頭,現實主義文藝片的尾。這種混搭和妥協,讓這部電影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也收穫了影迷的一致好評,但也讓它註定不會成為一部殿堂級神作。

 

殿堂級神作,是需要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它必定是那種過了十年,你還會反覆觀看的電影;是那種你每次觀看,都會有新思考,新發現的電影。

 

能夠經得住時間打磨的神作,往往是一些充滿人性思辨的電影,導演在每一個鏡頭、每一句臺詞背後,都處心積慮地為我們埋下了意味悠長的伏筆,等待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去發現、尋找。

 

顯然,《我不是藥神》不是這樣的神作,因為它是妥協的產物。藝術對商業的妥協,故事對審查的妥協。在這種妥協中,現實主義電影天然的批判性被削弱。

 

這部影片裡,觀眾會下意識地選擇批判原研藥企,因為他們的藥價太高。但稍一思考,就會意識到這種批判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原研藥企賣高價,是一種合理合法的市場行為。

版權保護是有期限的,投入巨資用於研發的原研藥企,需要在版權保護期內儘可能回收成本並盈利。

 

我們在情感上,會天然地選擇支持面臨死亡的病人,支持「勇哥」去販賣仿製藥。但這種行為的結果會傷害原研藥企的利益,如果沒有藥企願意投入經費用於研發。那才是更大、更絕望的現實。

 

電影沒有進行這方面的思辨,完全把原研藥企推到了批判的C位,而真正應該批判的人卻放在了片尾字幕裡。

 

如果說現實主義批判性的削弱是為了向審查妥協的話,那麼,人設及劇情上的瑕疵則是向商業妥協的結果。

《我不是藥神》改編自真實故事。主人公原型是一個白血病患者,電影裡他成了一個賣壯陽藥的正常人,顯然,這一改變更具喜劇性。但也造成了邏輯上的瑕疵。

 

一個病人因為感同身受,最後為了拯救病友鋌而走險;另一個是為了賺錢的藥販子,因為同夥去世而良心發現,最後鋌而走險。

 

這兩個情節,哪個更感人?哪種更合理?顯然是前者!

為了促使人物成長,編劇在電影裡設置了兩個與死亡有關的激勵事件,如果說這種傳統套路,尚在情理之中的話。那麼,思慧和程勇那一段淺嘗輒止的床戲,則是徹頭徹尾的「花絮鏡頭」。

 

這段戲,既無前情,也無後續,對塑造人物性格也沒多大用處。除了剪輯花絮用於宣傳,我實在看不出來它有什麼存在的必要。要知道,殿堂級神作的每一個畫面都是為故事和人物服務的,他們絕不會為了宣傳,而出現這種跑偏鏡頭。

 

你可以說這是為了藝術性而做的必要改造。但對現實主義作品來說,接近事實,客觀冷靜才是它的力量所在。

如果要以現實主義的名義來讚美國產影片的話,我建議大家去看一下另一部國產影片:《老獸》,那是一部更純正、更有力量感的現實主義國產電影。

 

好了!極盡克制,小心翼翼地裝了一下X。對這部全民盛讚的電影表達了一點不同看法。接下來,我要奉上膝蓋,開始膜拜啦!

 

《我不是藥神》確實是近年來少見的優秀國產影片。因為它稀缺,因為它能出來實在是太難了。

 

這些年,國產電影有太多的矯情,太多的無病呻吟,太多的聲光電和大製作。臺詞不說人話,故事不講人情的國產電影比比皆是。所以,如果把《我不是藥神》放在近幾年的國產電影裡去對比,他顯然可以一騎絕塵。

它不僅關注了現實,並且是用大眾最易於接受的形式關注了現實。

 

我說這部電影是一條美人魚,是因為在類型上,它人面魚身。但從完成度上看,故事內核和演員的表演,都接近於完美。

遇到美女不難,看到魚也不難,遇到美人魚卻很難。拍一部文藝片不難,拍一部喜劇片也不難,但拍一部現實主義喜劇文藝片卻真的很難。

 

風格上的雜糅會讓一些影迷不舒服。但換個角度看,這種在電影類型上打破常規的做法,也不失為一種開創。

 

這些年,中國電影屢遭詬病。觀眾說,國產電影不僅趕不上歐美,連印度、韓國、日本都甩我們好幾條街。但另一方面,電影人卻說:國產電影質量不高,是影迷欣賞水平不高造成的。我拍了好片,你們不懂欣賞,我只能拍爛片來賺錢!

 

電影人既要在藝術上引導觀眾,又要在市場上迎合觀眾。這種情況下,什麼才是好電影?

在我看來,只知道討好觀眾的電影不是好電影;曲高和寡、沒人看的電影也不是好電影,只有那些能在商業和藝術之間找到平衡的電影,才是當下中國最需要的國產好電影。

 

平衡是在求最大公約數。它不僅僅只是考慮藝術水準,還要考慮觀眾的喜好,考慮審查部門的接受能力,這種平衡,對導演和製作團隊而言,其本身就是一種生存藝術。

從這個角度講,《我不是藥神》是一部效果最大化的電影,是一部從門縫裡擠出腦袋,還能爛漫如花的誠心之作!

相關焦點

  • 《我不是藥神》算不算是國產片神作
    觀眾觀看我不是藥神後,瘋狂點讚。我想這點讚的原因可能是此影片講了一手好故事。那麼《我不是藥神》是不是國產神片?《我不是藥神》從敘事方式,觀眾觀看總能夠順理成章的知道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我不是藥神》則採用了最穩當的敘事方式。但從故事性,以及演員所帶來演技方面還是能讓人印象深刻。個人認為,不算事神作,但算事近些年來國產片的良作,佳作。
  • 《我不是藥神》觀後
    《我不是藥神》,看完了主辦方問我:菜頭老師,您覺得這片子怎麼樣?那我要正告你:別這樣!保持平常心!這樣你才能真正欣賞這部電影,而不是被讚譽之詞毀掉整個夜晚。《我不是藥神》是不是神片?是不是巔峰?當然不是,你懷著去看《霸王別姬》、《活著》的心態去看電影,那麼收穫的就一定是失望。但是,如果你靜下心來,把它和這幾年的國產電影相比,和同期的國產電影相比,那麼《我不是藥神》毫無疑問地能夠輕鬆勝出,而且優勢相當明顯。
  • 《我不是藥神》,到底是不是神作?
    沒錯,說的就是《我不是藥神》。其實作為寧浩和徐‍‍崢的粉絲,這個片子我期待了快一年了。之前還和電影宣發方聯繫過,看能不能搞一次觀影團,後來可能人家覺得我號太小,又不是專業影評人,就沒找我做,但依然阻止不了我想安利這部片子的決心。
  • 《我不是藥神》與它背後的阿里影業
    同時,它又是直接影響民生甚至決定部分人生死的行業,因此,未來很長時間內,它仍將製造眾人無法逃避的漩渦。絕大部分人的一生之中,總會有渴求「藥神」的時刻。正如那句臺詞所說:「我不想死,我想活著……誰家還沒個病人啊,你敢保證你一輩子不得病?」
  • 《我不是藥神》並非一人成就,豆瓣9.0神作背後你不知道的秘密
    它就是上映於2018年的豆瓣高分神作:《我不是藥神》。該片以詼諧為主要基調,用喜劇演繹悲劇。讓所有觀眾都真實體會到,什麼叫笑著笑著,便忍不住哭了。它的精彩,足以讓所有人奉上眼淚,而它的成功背後,也有許多大家不知道的艱辛和秘密。
  • 我不是藥神破三億 改編自真實事件
    我不是藥神破三億:數據據貓眼數據顯示,電影《我不是藥神》票房突破3億元,用時20時29分。而《戰狼2》上映首日票房為1.02億元;《唐人街探案》為3.41億元;《美人魚》為2.72億元。電影《我不是藥神》在今天提前上映,而這部電影在之前的點映階段就引發了熱議。徐崢飾演的保健品店主在一群癌症患者的懇求下,成了某種印度產「救命藥」的總代理商,由此捲入生活和法律的漩渦,也使得法律和倫理不斷碰撞。
  • 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談癌色變的你知道麼,20%的癌症患者與肥胖有關    距離《藥神》上映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火和熱都不是足以讓他一直持續發燒的理由,在當下社會裡,快餐式的商業電影和豪華的陣容特效早已經不能滿足看客們的精神需求,所謂情懷也不好多次賣弄,而《藥神》恰好不是中國近期火的電影中的任何一種
  • 《我不是藥神》第二,《哪吒》有望第一
    2015年有奇幻喜劇片《捉妖記》席捲票房24.39億,2017年有吳京動作片《戰狼2》席捲了票房56.82億,2018年有徐崢喜劇片《我不是藥神》票房席捲了31億。2019年最大的爆款,非奇幻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身邊有影迷的朋友,相信你們打招呼是這樣的:你看哪吒了沒?
  • 《我不是藥神》:程勇不是藥神,兩次都不是
    儘管《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與實際原型有所出入的故事,但很少有人會懷疑這個故事所投射的現實。但正如電影的名字一樣,程勇不是藥神,兩次都不是。在《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中,我想最具爭議的話題就是真藥與假藥之辯。一方是瑞士諾瓦公司的正版格列寧,而另一方是印度仿製的盜版,但它們卻在藥效上相差無幾。如果以藥物的療效為評判標準的話,他們都是真藥,但如果以一個法制社會的法律規定的話,印度的仿製藥是在竊取正版格列寧技術版權的基礎上生產的假藥。
  • 我不是藥神,我是男神
    ,聽聽三刀侃大山我不是藥神,我是自信的男神在他們眼裡,一個好「單位」,必須不是一個公司。也就是說,它的性別應該是「公」,但不是公司的「公」,而是公家的「公」。這個公家,必須從一而終,管你到老去死掉那天。慢慢的,我覺得「單位」這個詞,好厲害。它似乎無所不能,可以包裹住所有的東西。實際的情況卻是,一個人可能就是一個單位。何解?淘寶店嘛!
  • 陸勇:我不是藥神
    就在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之時,《我不是藥神》原型陸勇在微博上宣布,已經從印度坐三輪車,將49箱醫療物資(其中包括3000個護目鏡以及3000個N95口罩)運回國內。  無論是陸勇本人還是以其為原型改編的電影《我不是藥神》,都是令人「羨慕」的。
  • 《我不是藥神》:我們都是凡人,不是「神仙」
    ,可鮮少有電影能拍出來感同身受,在近幾年的電影中,卻出現了一部至今令人印象深刻,拍案叫絕的電影——《我不是藥神》,這部影片算是國產電影公映歷史中,口碑接近滿分,票房在當年飆升的電影。截取自《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是一部極具話題性的影片,片名曾一改再改,中國藥神,印度藥神,生命之光……賺足傳噱頭
  • 《我不是藥神》票房大破30億,為你揭秘成功的秘訣!
    2》、《紅海行動》以及暑期檔的《我不是藥神》。2016年初,第一部30億票房影片——《美人魚》的出現或許還被人質疑有相當大一部分「大熱檔期」的功勞。但之後兩年暑期檔接連出現的《戰狼2》和《我不是藥神》,則讓我們有了不借檔期的東風也能衝擊30億甚至更高票房的信心。
  • 《我不是藥神》影評摘錄
    《我不是藥神》影評摘錄《我不是藥神
  • 我不是藥神,但我喜歡這樣的死神.
    最近被《我不是藥神《我不是藥神》是一部集娛樂性,社會性為一體的現實主義作品,剛剛上映沒多久,無論票房還是口碑一直飈紅,有一定的必然性。羅馬人還引進了埃特魯裡亞人的一位人格化死神,他們稱他為俄而庫斯,把它想像為一位致人類於死地的全副武裝的士兵。
  • 《我不是藥神》《影》...可能在金馬獎上都會輸給它
    比如這部我超期待的《誰先愛上他的》,僅僅上面這支預告就足以證明它有多精彩了。該片將於11月2日在臺灣上映,目前只有少數觀眾在臺北電影節看過,但傳出來的口碑已經相當不俗了。而且在7月中旬的臺北電影節時,它就已經拿下了包括最佳劇情長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以及媒體推薦獎等四項大獎。
  • 我不是藥神 影評
    看完我相信,這28塊錢,不虧。圖片來自網絡下文部分劇透!       近些年大力宣揚國家文化,影視業也頗受影響。愛國情懷的作品不少,戰狼,紅海口碑極好,但是這樣的看多了也有點疲乏。幾個月前出現了「二十二」這樣的歷史紀錄片,引起一陣風波。而此時的「我不是藥神」又一次獲得了無數的讚賞。
  • 《我不是藥神》——生命的傳遞
    《我不是藥神《我不是藥神》可以分成前後兩個部分,都有獨特的動人性。前半部分是以現實主義的寫真手法呈現真實鏡像。影片表現現實社會裡白血病人在高價進口藥的壓迫下無可奈何地等死,和終於有了程勇弄來的所謂走私藥,他們一度救治有望。影片的後半部分是對現實主義做了深度表現,也就是站在人性的角度提升了程勇的悲劇性和崇高性的結合。
  • 《我不是藥神》:誰不是謹小慎微地渴望活著?
    《我不是藥神》是「80後」導演文牧野的長片處女作,但現實題材、完成度上的優勢,以及徐崢的出演,會讓它成為這個暑期檔最具話題性的電影之一。
  • 關於《我不是藥神》朋友圈說說精選 聊聊藥神觀後感
    近段時間,朋友圈基本被《我不是藥神》看後說說刷屏了。很多人都表示,我不是藥神是我近年來,看過最好的一部國產電影了。以下是小編精選的關於《我不是藥神》說說大全,如果覺得不錯的話,也可以轉發作為自己的朋友圈說說話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