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一直在用一種非常雞賊的方式支持國產電影:很少去影院看國產電影。只有口碑特別好的,我才會在下線之前,壓哨走進電影院。大多數國產電影,我都是等它下線之後,在電視上花五塊錢看兩眼。
之所以如此,不是因為捨不得幾十塊錢,而是不想看到國產電影沉浸在越爛越賺的怪圈裡。《我不是藥神》打破了我的觀影習慣,點映之前就被各種安利,點映之後的爆表口碑,讓我不得不提前走進影院。
說實話,看完之後有點小失望。失望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它與網絡口碑之間的距離。打開公眾號,刷刷朋友圈,關於這部電影,網上到處都是這樣的評價:神作、現實主義巔峰、劃時代的國產電影……
一時間,追捧《我不是藥神》成了一種藝術審美正確。你要說它不好,就是裝X,就是苛刻,就是不憐憫底層人民。
看了十多篇影評,大部分的溢美之詞都落腳在題材上。認為它反映了底層人的生活困局,反映了情與法的衝突。但是,如果我們把這部電影放在現實主義電影裡去審視的話,你會覺得它並不純正。
成人用品店老闆,鋼管舞媽媽,屠宰場小工。這些人設裡充滿了喜劇商業元素。鬧離婚,賣壯陽藥,去印度淘金……這些劇情看起來似曾相識,從印度音樂響起的那一秒開始,就有一股類似《泰囧》的戲謔味道撲鼻而來。
但它又不是一部喜劇,隨著劇情的深入,你會發現喜劇性在減弱,故事性在上升。
對我這種已經嚴重類型化的影迷來說,多少有點彆扭。我喜歡美人,也喜歡魚,但你給我整條美人魚。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在我看來,《我不是藥神》不是神作,它是一條美人魚。
喜劇商業片的頭,現實主義文藝片的尾。這種混搭和妥協,讓這部電影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也收穫了影迷的一致好評,但也讓它註定不會成為一部殿堂級神作。
殿堂級神作,是需要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它必定是那種過了十年,你還會反覆觀看的電影;是那種你每次觀看,都會有新思考,新發現的電影。
能夠經得住時間打磨的神作,往往是一些充滿人性思辨的電影,導演在每一個鏡頭、每一句臺詞背後,都處心積慮地為我們埋下了意味悠長的伏筆,等待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去發現、尋找。
顯然,《我不是藥神》不是這樣的神作,因為它是妥協的產物。藝術對商業的妥協,故事對審查的妥協。在這種妥協中,現實主義電影天然的批判性被削弱。
這部影片裡,觀眾會下意識地選擇批判原研藥企,因為他們的藥價太高。但稍一思考,就會意識到這種批判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原研藥企賣高價,是一種合理合法的市場行為。
版權保護是有期限的,投入巨資用於研發的原研藥企,需要在版權保護期內儘可能回收成本並盈利。
我們在情感上,會天然地選擇支持面臨死亡的病人,支持「勇哥」去販賣仿製藥。但這種行為的結果會傷害原研藥企的利益,如果沒有藥企願意投入經費用於研發。那才是更大、更絕望的現實。
電影沒有進行這方面的思辨,完全把原研藥企推到了批判的C位,而真正應該批判的人卻放在了片尾字幕裡。
如果說現實主義批判性的削弱是為了向審查妥協的話,那麼,人設及劇情上的瑕疵則是向商業妥協的結果。
《我不是藥神》改編自真實故事。主人公原型是一個白血病患者,電影裡他成了一個賣壯陽藥的正常人,顯然,這一改變更具喜劇性。但也造成了邏輯上的瑕疵。
一個病人因為感同身受,最後為了拯救病友鋌而走險;另一個是為了賺錢的藥販子,因為同夥去世而良心發現,最後鋌而走險。
這兩個情節,哪個更感人?哪種更合理?顯然是前者!
為了促使人物成長,編劇在電影裡設置了兩個與死亡有關的激勵事件,如果說這種傳統套路,尚在情理之中的話。那麼,思慧和程勇那一段淺嘗輒止的床戲,則是徹頭徹尾的「花絮鏡頭」。
這段戲,既無前情,也無後續,對塑造人物性格也沒多大用處。除了剪輯花絮用於宣傳,我實在看不出來它有什麼存在的必要。要知道,殿堂級神作的每一個畫面都是為故事和人物服務的,他們絕不會為了宣傳,而出現這種跑偏鏡頭。
你可以說這是為了藝術性而做的必要改造。但對現實主義作品來說,接近事實,客觀冷靜才是它的力量所在。
如果要以現實主義的名義來讚美國產影片的話,我建議大家去看一下另一部國產影片:《老獸》,那是一部更純正、更有力量感的現實主義國產電影。
好了!極盡克制,小心翼翼地裝了一下X。對這部全民盛讚的電影表達了一點不同看法。接下來,我要奉上膝蓋,開始膜拜啦!
《我不是藥神》確實是近年來少見的優秀國產影片。因為它稀缺,因為它能出來實在是太難了。
這些年,國產電影有太多的矯情,太多的無病呻吟,太多的聲光電和大製作。臺詞不說人話,故事不講人情的國產電影比比皆是。所以,如果把《我不是藥神》放在近幾年的國產電影裡去對比,他顯然可以一騎絕塵。
它不僅關注了現實,並且是用大眾最易於接受的形式關注了現實。
我說這部電影是一條美人魚,是因為在類型上,它人面魚身。但從完成度上看,故事內核和演員的表演,都接近於完美。
遇到美女不難,看到魚也不難,遇到美人魚卻很難。拍一部文藝片不難,拍一部喜劇片也不難,但拍一部現實主義喜劇文藝片卻真的很難。
風格上的雜糅會讓一些影迷不舒服。但換個角度看,這種在電影類型上打破常規的做法,也不失為一種開創。
這些年,中國電影屢遭詬病。觀眾說,國產電影不僅趕不上歐美,連印度、韓國、日本都甩我們好幾條街。但另一方面,電影人卻說:國產電影質量不高,是影迷欣賞水平不高造成的。我拍了好片,你們不懂欣賞,我只能拍爛片來賺錢!
電影人既要在藝術上引導觀眾,又要在市場上迎合觀眾。這種情況下,什麼才是好電影?
在我看來,只知道討好觀眾的電影不是好電影;曲高和寡、沒人看的電影也不是好電影,只有那些能在商業和藝術之間找到平衡的電影,才是當下中國最需要的國產好電影。
平衡是在求最大公約數。它不僅僅只是考慮藝術水準,還要考慮觀眾的喜好,考慮審查部門的接受能力,這種平衡,對導演和製作團隊而言,其本身就是一種生存藝術。
從這個角度講,《我不是藥神》是一部效果最大化的電影,是一部從門縫裡擠出腦袋,還能爛漫如花的誠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