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黃三刀的第 350 篇文章
聽說長得好看的人都關注了「黃三刀」
大王叫我來巡山,聽聽三刀侃大山
我不是藥神,我是自信的男神
有時候我們會產生一種恍惚的感覺,仿佛自己好牛,感覺自己是男神。自己的單位越好,求你的人越多,你越覺得自己好牛,是男神。
先來說說「單位」這個詞。
第一次接觸「單位」一詞,大概是小學一二年級。自然是數學課了,老師讓我們在某個算式結果的後頭加畫一個括號,在括號裡填上一個單位,諸如一( )魚,一( )貓,一( )屎之類的。
長大一些後,父母嘴裡會常叨叨,你畢業後一定要去一個好「單位」。
在他們眼裡,一個好「單位」,必須不是一個公司。也就是說,它的性別應該是「公」,但不是公司的「公」,而是公家的「公」。這個公家,必須從一而終,管你到老去死掉那天。
慢慢的,我覺得「單位」這個詞,好厲害。它似乎無所不能,可以包裹住所有的東西。
實際的情況卻是,一個人可能就是一個單位。何解?淘寶店嘛!單刀獨立寒秋,十分的瀟灑啊。
理論上來說,單位如果要變得更好更強,它需要包含很多豐富多彩的個體。但問題就接著來了,如果獨立個體的數量越多,他們又越難捏合成一個好單位。
這是一個悖論。
很顯然,其中需要一個東西去維繫。或者是同一個夢想,同一幅藍圖,同一片願景,同一套標準,同一源血脈,同一類情感,同一種利益……
電影《通天塔》的開篇說:據《聖經·舊約·創世記》第11章記載,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高塔,一座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因此失敗,人類從此各奔東西……也就是說,老天爺十分清楚人類形成利益共同體的基石,即在交流中建立起來的相互信任。
所以,一個好「單位」的概念呼之欲出,它的真正成功之處在於,既能海納百川地包容越來越多的獨立個體,又能以信任維繫他們之間的穩定。也就是說,一個好「單位」,允許有怪人存在,而這怪人的存在還對單位的整體發展有所促進。
再接著開篇第一句話。
當我們一旦進入一家令人羨慕嫉妒恨的好單位以後,我們會突然發現,原來自己很牛啊。我們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單位的地位和影響力當作自己的能力。我們還會不自覺地把自己職位賦予的權力和執行力當作自己的能力。
打個比方,在一個行業領先的龐大企業裡上班,什麼幾桶油啊,然後你輕易地籤下了一個大單,那不只是你的能力;在一家國際著名的新聞機構裡上班,什麼某某TV啊,然後你輕易地採訪到一位政要或者財閥,那不只是你的能力;在一所名聲在外的高等院校裡上班,什麼大什麼華啊,然後你輕易地受到各種膜拜或者禮遇,那不只是你的能力。
也就是說,你離男神,有點遠。
你不妨認真回憶一番,在你進入著名單位之後的歲月裡,當對方不知道你真正身份的時候,你獨立辦成過幾件事情?你是不是在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時候,迫不及待地掏出名片?
在與外界交往的過程中,如果刨去你所在的單位和你的職位,你還是受人歡迎,那麼,恭喜你,你做人是成功的。
那麼,你離男神,不遠了。
事實上,大多數人是因為條件優秀而被招至著名單位麾下的。請注意,條件優秀和能力突出是兩回事。
條件優秀指的是,你有一份良好的教育履歷、一個良好的家庭背景,甚至是一個良好的長相、EQ或者IQ。
能力突出指的是,你有一種轉化優秀條件的能力,你能夠把這種先決條件迅速轉化為一種營生的能力。通過什麼轉化呢?比如倔犟的不屈性格、強烈的成功願望、對工作的執著熱愛、對世故的準確把握,等等。
也就是說,我們最終希望達到的目的,還是那句著名的老話 —— 今天你以什麼為榮,明天什麼以你為榮。自己填空。
中午正寫著這篇文章,一個形跡可疑的人摸了進來,向我推銷辦理某銀行的大額信用卡。每當這個時候,我都在想,自己一旦失業,能否像他們那樣,做得如此從容得體,進退自如,面帶微笑。
所以,如同真正的自信,不是什麼必勝的勇氣,而是不懼怕失去一樣。真正的男神,不需要什麼單位,就有自信可以活得很好。
相關連結:《我不是藥神》
簡介:《我不是藥神》是由文牧野執導,寧浩、徐崢共同監製的喜劇片,徐崢、周一圍、王傳君、譚卓、章宇、楊新鳴、李乃文等主演 。2017年3月15日正式宣布開機,該片是寧浩、徐崢繼《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無人區》《心花路放》後的第五度合作。
影片講述了神油店老闆程勇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一躍成為印度仿製藥「格列寧」獨家代理商的故事。收穫巨額利潤的他,生活劇烈變化,被病患們冠以「藥神」的稱號。但是,一場關於救贖的拉鋸戰也在波濤暗湧中慢慢展開 。
花絮: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不過具體人物的性格都有一定的虛構和再創造。
為了更好呈現角色身上各色不同的性格,主演們都曾專門去體驗生活:王傳君曾在血液科的病房裡和病人們一起同住;周一圍曾去體驗警察的工作狀態;楊新鳴去教堂做了很多次的採訪、探訪病人等等。
徐崢與文牧野的結緣,源於有次電影節徐崢看了文牧野拍的一個小短片,覺得很有力量。
王傳君為了表現角色的病弱,每日完成8000次跳繩減重,減重20多斤,而為了一場在病榻上的戲能在鏡頭前呈現出那種整個人塌下去的感覺,他熬了兩天沒有睡覺。
譚卓為了一段只有20秒不到的鋼管舞戲,苦練了一個半月,腿上都是瘀青,還導致了膝蓋軟組織損傷。
完全不會英語的老演員楊新鳴,逐字背誦完成大量英文臺詞。
徐錚的角色造型有頭套,他在拍攝的時候戴著這個頭套混進小吃店,居然沒人認出他來。
評價:《我不是藥神》不僅象徵著中國現實主義批判題材影片的重生,同時也彰顯了我們電影的審查制度也在不斷進步,影片以程勇宣布散夥那一幕為節點,前後兩段是可以分開看的,前半段的風格荒誕帶有黑色幽默,後半段寫實沉重,這是標準的韓影模式,但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徐崢對於程勇的刻畫,是近年來他在銀幕上最好的表演,程勇這個角色,從一開始的玩世不恭,到後面的實現救贖,徐崢近乎完美地將這個人物呈現在了銀幕上。(鳳凰娛樂評)
《我不是藥神》的剪輯流暢,鏡頭語言乾脆富有幽默感。影片有笑有淚,還有思考。小人物的日常平凡、卑微,無甚波瀾,但在生活小細節的層層推進下,導演走到了更為深遠的一步。每個個體的力量也許是微弱而無力的,如果大家都團結起來共同為他人、為自己而努力時,也許就能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新快報》評)
《我不是藥神》以草根群像式的現實刻畫,生動展開小人物堅韌的生命故事。王傳君、譚卓、章宇、楊新鳴和王佳佳等一眾演員所扮演的小人物,也都充滿閃光點,每個人都貢獻了紮實的表演 。(《信息時報》評)
《我不是藥神》以出色的題材,探討了種種現實中的矛盾與困境:病人的生存困境,藥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醫藥公司的商業困境。刻畫困境的同時,更讓人思考困境。題材中蘊藏的溫暖與希望,細膩的現實主義筆觸,讓人感受到該片的人性力量。(網易娛樂評)
一部好的電影不一定解決一個問題,也可以是提出一個問題。我們需要文化自信,對人性矛盾和社會價值的融入,是《我不是藥神》的閃光之處。(馬伯庸評)
好電影自己會說話。徐崢,不僅是一個「藥神」,還是一個光頭男神。(黃三刀評)
既然來了,順便點個讚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