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我是醫生!

2021-02-20 金英傑醫學教育

電影《我不是藥神》在今天(5日)提前上映,而這部電影在之前的點映階段就引發了熱議。徐崢飾演的保健品店主在一群癌症患者的懇求下,變身某種印度產「救命藥」的總代理商,由此捲入生活和法律的漩渦,也使得法律和倫理不斷碰撞。


「求你個事啊,我就是想求求你,別再追查那種藥了行嗎?那藥才賣500塊錢一瓶,藥販子根本沒賺錢。你就能保證你這一輩子不生病嗎?」


「我不想死,我想活著,行嗎?」

 

這是《我不是藥神》裡,一位身患慢粒白血病的婆婆流露出的無助。

「病了三年,4萬塊的藥吃了三年,房子吃沒了,家也吃垮了。」她抓著警察的手,說到最後聲音已經顫抖。祈求也好,能抓到個救命稻草也罷,還能吃上500塊的藥,活下去就還有希望,她只想活著。

實際上,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故事的原型陸勇是一名慢性白血病患者,被稱為「藥俠」、「印度抗癌藥代購第一人」,他所代購的是治療白血病靶向藥「格列衛」。瑞士諾華的「格列衛」在國內售價23500元一盒,而印度的仿製藥僅200元一盒,使得不少患者鋌而走險。


《我不是藥神》海報,王傳君飾呂受益

以原版諾華格列衛為例,120片在中國內地每盒的售價約為23000-25800元,同樣按人民幣算,美國的售價約13600元;澳大利亞的售價約10616元,而醫保的價格僅為188.5元

藥價如此高昂,但一天也不能停。「格列寧」之於慢粒白血病患者就像空氣,一旦斷藥,病情就會惡化。慢粒白血病的發病演變分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變期。惡化到加速期後,哪怕重新開始服藥,也效果甚微。從慢性期到加速期,一般患者可以度過3到5年。

「命,就是錢」這是電影《我不是藥神》裡的臺詞。之所以有這種看似誇張的表述,是因為不少進口抗癌藥的價格很高——他們被稱為「救命藥」。在劇中,保健品店主程勇在一群癌症患者的懇求下,成了印度仿製藥「格列寧」的總代理商——電影中瑞士的格列寧2萬一瓶,而印度仿製藥只賣500。程勇也由此捲入生活和法律的漩渦,最終被判5年有期徒刑,這讓不少觀影者唏噓不已。

圖片來源於《我不是藥神》預告片

電影中的「程勇」,原型是「陸勇」;電影中的藥名「格列寧」是現實中的藥品「格列衛」。劇中的原型、無錫白血病患者陸勇還因為幫國內病友代購國外白血病靶向藥「格列衛」,2014年因涉嫌銷售假藥罪被起訴。與劇中結果不同,後檢察機關決定對陸勇不予起訴。

圖片來源於《新聞1+1》(2015-02-03)《救命真藥怎麼買?》

陸勇說,這段日子「不堪回首」:「當時美國的價格合人民幣17500元就能拿到了,中國是23500元,這裡面大概有6000塊錢的差價,這個差價就是關稅和增值稅的差距。中國藥品制度改革走得非常快!政府已經拿出最大的努力。對所有腫瘤患者,肯定是能減少他們的負擔。」

陸勇提到的關稅差價,我國自今年5月1號起,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至零,使我國實際進口的全部抗癌藥實現零關稅。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今年4月27號,已經發布降低抗癌藥生產進口環節增值稅稅後的具體措施,其中包括了103種已經上市的抗癌藥。

《我不是藥神》海報,徐崢飾程勇

初步統計,我國已上市抗癌藥品138種,2017年總費用約1300億元。抗癌藥品費用之所以高,一方面研發投入大但研發成功率不到2%,平均成本超過7億美金,企業需通過高定價收回前期投入。另一方面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籌資標準目前人均不到700元,大病保險報銷後,部分患者自負費用負擔仍然很重。

國家衛生健康委藥政司司長於競進表示,將會同相關部門研究確定集中採購、醫保報銷、加快創新藥進口上市等降低抗癌藥費用的後續措施,放大惠民效果:「2016年以來,原國家衛生計生委、人社部針對部分專利、獨家藥品,分別組織開展了國家藥品價格談判試點和國家醫保目錄談判,39個談判品種平均降價50%以上,並已全部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其中包括了17個抗癌藥品。兩批談判的17種抗癌藥品因降價節約資金41.7億元,加上納入醫保目錄後報銷的部分,共為患者減輕藥費負擔62.4億元。」

降低抗癌藥品費用,一方面實施進口藥品零關稅,一方面也要支持鼓勵國產藥研發創新。截止2018年3月,新藥專項累計有96個品種獲得新藥證書,其中30個品種獲得Ⅰ類新藥證書,成功研製了鹽酸埃克替尼、西達本胺、康柏西普、重組伊波拉病毒病疫苗等多個重大品種。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目前已累計立項腫瘤防治藥物相關課題703項,中央財政經費投入合計25.97億元,佔總立項課題數的近40%。:「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抗癌藥研發的支持力度,優先支持臨床急需抗癌藥研發,鼓勵新靶點、新機制抗癌藥研究和原始創新;鼓勵專利到期或即將到期臨床急需抗癌藥的仿製生產,提升我國製藥產業水平。提高審評能力,科學簡化審批手續,加快癌症防治藥品上市。」

瑞士格列寧其實是諾華公司生產的靶向藥物格列衛的影射名,為了避免侵權,電影修改了藥名。該藥是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特效藥,將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五年生存率由原來的20%提高到90%左右,對於很多人來說它是維持生命的救命藥,但它在國內的售價達到20000元一盒/60片,一月甚至需要吃三盒,可以說是全球最高售價。該藥國內已經有藥廠生產(已過專利期),最低售價1120元/60片。

徐崢在印度購藥

影片中最主要的戲劇衝突都來自於印度產的格列寧也就是格列衛比瑞士產的格列衛之間的差價,印度產格列衛的售價低到難以想像,一盒只需要200元,是國外正版藥物的百分之一。

為什麼印度藥物如此便宜,這和印度利用了強制許可制度有關,作為發展中國家,印度和孟加拉、緬甸甚至寮國都特別授予國內的一些廠商仿製救命藥品的權利,最典型的就是各種治療癌症的靶向藥物。售價基本上都是外國正版藥物的百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左右。國內很多患癌人士通過各種渠道購得仿製藥延長了生命時間。

印度在藥物方面是開放「專利強制許可制度」的,所以各藥店有大量的價廉物美的仿製藥可見。除此之外,印度法律還規定印度仿製藥可以出口到其他國家。

中國雖然有「專利強制許可制度」,但出於種種考慮,中國並沒有這麼做。不僅如此,中國《專利法》頒布至今30年,未曾實施過一例「專利強制許可」。

除了法律問題,在現實層面,國產仿製藥也並不受寵。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名譽會長於明德曾表示,目前很多本土企業做仿製藥利潤極低,研發前景不容樂觀。

對於上述問題,實際上,我們能看到,近年來在保障患者使用抗癌藥,促進本土企業研發方面,國家一直在努力。

影片中的「格列寧」與諾華製藥生產的格列衛僅一字之差。原版諾華格列衛在內地的售價是2.35萬,在香港地區的售價是1.7萬,美國和韓國的售價分別是1.36萬和1萬左右。沒有長期服用過類似高價藥的人,很難理解「進醫保」這三個字的分量。這背後是重要醫藥體系改革的不斷探索。

今年以來,從全國兩會到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到藥企考察,總理至少4次談及抗癌藥降稅。

按國務院要求,自2018年5月1日起,以暫定稅率方式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為零。

而在6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其中確定了:

有序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藥在境內上市審批。對治療罕見病的藥品和防治嚴重危及生命疾病的部分藥品簡化上市要求,可提交境外取得的全部研究資料等直接申報上市,監管部門分別在3個月、6個月內審結。將進口化學藥品上市前註冊檢驗改為上市後監督抽樣,不作為進口驗放條件。

我們也能感受到,在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以來,國內新藥上市速度已大幅提升。

6月15日,中國批准首款PD-1抗癌藥上市!從提交上市申請到獲批,該藥也僅用了9個月的時間。這是國內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獲批上市的PD-1抑制劑的上市申請,開啟肺癌免疫腫瘤治療時代。

影片中故事開始的2002年,慢粒白血病患者的存活率為30%,到2018年,這一比例已上升至85%。這其中是醫藥改革、醫學研究和無數患者與醫療工作者推動的結果。就像影片中主人公所說,今後會越來越好,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

說到最後,我想談一個和電影主題關係不太大但和醫生關係卻很大的話題——醫生在醫院、藥商、患者之間能夠做些什麼?(以下內容來自於一位醫生的自述)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中國的醫務人員有著很大的本事,甚至都有起死回生的能力。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作為醫務人員,可能很多醫生只有看著病人死去的能力。而有的,甚至醫生還沒緩過神來,病人就沒了。

在外人看來的很大本事裡,其中就有一條是關於藥物價格的。

我想起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一個患者因為蛋白低到 25g/l 以下需要輸注白蛋白,但是這個藥價格較貴,一瓶 10g 的白蛋白定價達到人民幣 440 元左右。常規的話一般需要輸注三瓶,那麼三瓶下來大約 1300 元。而患者家屬和我發生了以下的對話:

「陳醫生,我們輸不起,我們沒有錢。」

「如果輸不起沒關係,讓患者多喝點牛奶吃點雞蛋之類。」

「陳醫生,這個藥這麼貴,你們醫生怎麼不讓它降一點?」

「這個我們醫生決定不了的。藥品都是藥監局和物價局定價的。它到醫院之後也是受藥房控制。」

「但是你們是醫生啊,你們不應該有權力制定這個價格麼?你們可都是看病的啊!」

「我們醫生其實能夠做的非常少。醫生能夠做的就是通過一些檢查和所學到的知識為你診斷出什麼病,然後判斷用什麼藥。至於這個藥的價格是怎樣的,我們其實什麼都做不了。」

「可是你們應該去做一些事情啊,畢竟你們是醫生。」

患者最後沒能夠救過來,原因是多方面的:心衰,呼吸衰竭,腎功能不全等等。但是我想,如果當時可以輸注一些蛋白的話,或許患者的時間可以延長一些,最起碼不至於走的這麼快。可是這也都是假設。在醫院裡,這種假設太多了。令人無奈的是,不管假設成怎樣,結局往往都並不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去發展。

家屬幫患者穿上衣服準備送走,我站在旁邊有點愕然,也感覺到有點惋惜。1300 塊錢,這家人都拿不出來,當然可能可以拿的出來,但是感覺意義不大,不管怎樣,我站在旁邊都覺得自己多餘。所以索性回到辦公室,可剛走到門口,患者的女兒,也就是和我談話的那個家屬叫住我,對我說道:

「陳醫生,我知道你們醫生能夠做的非常少,但是我還是希望你們能夠為我們這些患者做些什麼,哪怕最後你們是失敗的。」

我聽完,久久不能平靜。

聽一個好朋友說過,在她實習的時候因為一個膽囊炎穿孔的患者沒有錢做手術(需要一萬塊錢左右),家屬選擇了放棄治療。醫務人員勸誡很久,說如果回家的話只有死路一條。可是家屬卻對他們說:


「醫生,你們說的我都懂,可是我真的沒有這麼多錢。」患者的妻子對一群白大褂說。

「可是,如果你這樣拉回去,患者可能三天就沒了。」

「醫生,你們的好意我領了,但是我們真的沒有錢。」

朋友就看著家屬把患者從病房帶走了。

根據朋友說,她可以從患者的眼睛裡看到求生的欲望,非常強烈,甚至希望醫務人員幫助他。但是沒有人可以幫助他。

朋友最終沒有成為醫生,選擇了去出版社工作。她對我說,「陳陳,我完全無法接受這種情況,我明明可以救他,但是就是因為一萬塊錢,一萬塊錢,我卻只能夠讓他回家。我沒法救他。我不能夠原諒我自己!」

或許電影裡說的是對的:

這個世界如果只有一種病的話,那就是窮病。

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能夠活下來本身就已經很困難了。再讓他們面對本就困苦的生活拿出相對於他們來說的一筆巨款來看病,無異於是雪上加霜。

我們不是藥神,但我們是醫生。但是我永遠都忘不了她曾經對我說過的話:

陳醫生,我知道你們醫生能夠做的非常少,但是我還是希望你們能夠為我們這些患者做些什麼,哪怕最後你們是失敗的。

我們作為一個連接醫院、藥商和患者之間的紐帶,我們能為這裡面的每個群體做些什麼才能夠讓他們都受益於此?

NO One Speaks!

沒有神的光芒,你我生而平凡。
生命依舊短暫,短暫的地久天長。

謹以此文致敬奮戰在一線的醫生們和廣大的患者!

相關焦點

  • 《我不是藥神》,最多70分!
    ……唉……將於7月6日上映的《我不是藥神》,則把「曲線救命」的方案,搬上大屏幕:沒錢吃正版?走私藥試試。《我不是藥神》官方劇照 本片還沒公映,已成爆款。 網絡評分破9,遠超同期好萊塢大片。《我不是藥神》官方劇照 導演你錯了!
  • 我不是藥神,我是凡人
    最近最熱的電影,毫無疑問是《我不是藥神》。這是一個完全無法避開的現象級作品。
  • 劇本醫生為電影《我不是藥神》 進行一次「全身」體檢!
    劇本醫生為電影《我不是藥神》進行一次「全
  • 我不是藥神,我是續命梟雄.
    昨天去看了《我不是藥神》的點映,雖然是點映,但除了前兩排,基本全場坐滿,前半程影院內一片笑聲,後半場一片哽咽。
  • 《我不是藥神》電影人物原型又去印度了!這次是給醫生買口罩
    有些電影甚至成為公認的佳作,比如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不但口碑上質量上非常出色,而且也引發了一定的社會問題。本片至今在豆瓣上的評分還是9.0,是近5年來內地電影最高分了。《我不是藥神》的故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故事盪氣迴腸,讓那個人唏噓感動。徐崢扮演的主人公原型陸勇確有其人。陸勇本人就是一個慢粒白血病患者,他原本是買過一段時間的正版藥品的,但是這個正版的藥品價格實在是太昂貴了,所以他才會注意到印度的仿製藥。
  • 我不是藥神原型人物又去印度啦,這次去給醫生買口罩
    看過電影《我不是藥神》的都知道,原型人物程勇因幫助病友從印度購買抗癌藥物,而被稱作「藥神」,影片一上映取得了超高票房,並被觀眾熱切討論,新冠病毒疫情嚴峻的當下,國內防疫前線醫用物資需求量大,這兩天,程勇的原型——「藥俠陸勇」又出手了。
  • 《我不是藥神2》上映之前,重溫值得二刷的首部《我不是藥神》
    據說,已經開機拍攝中的新電影《我不是藥神2》,不僅僅原班人馬回歸,還有這兩位老戲骨加盟。一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演員:黃渤,另一個目前還不太清楚。網友們表示非常期待!但在《我不是藥神2》上映前,今天小編跟大家回顧一下《我不是藥神1》。
  • 陸勇:我不是藥神
    就在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之時,《我不是藥神》原型陸勇在微博上宣布,已經從印度坐三輪車,將49箱醫療物資(其中包括3000個護目鏡以及3000個N95口罩)運回國內。  無論是陸勇本人還是以其為原型改編的電影《我不是藥神》,都是令人「羨慕」的。
  • 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談癌色變的你知道麼,20%的癌症患者與肥胖有關    距離《藥神》上映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火和熱都不是足以讓他一直持續發燒的理由,在當下社會裡,快餐式的商業電影和豪華的陣容特效早已經不能滿足看客們的精神需求,所謂情懷也不好多次賣弄,而《藥神》恰好不是中國近期火的電影中的任何一種
  • 《我不是藥神》將在日本上映,「藥神」原型發聲,太感動了
    近一段時間,《中國醫生》徐曄醫生、《派出所的故事》周世奇警官、《守護解放西》劉曦均特警等人爆紅網絡,這幾位真是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要靠才華,憑藉著在各自崗位上的堅韌不拔圈粉無數,他們都是人民的守護者。《我不是藥神》:我們只是想有尊嚴地活下去《我不是藥神》是改編自陸勇的真實經歷,他雖然不是「藥神」,但因為其傳奇的經歷,被人們稱為「藥俠」、「印度抗癌藥代購第一人」。
  • 我不是藥神,我是男神
    ,聽聽三刀侃大山我不是藥神,我是自信的男神相關連結:《我不是藥神》簡介:《我不是藥神》是由文牧野執導,寧浩、徐崢共同監製的喜劇片,徐崢、周一圍、王傳君、譚卓、章宇(鳳凰娛樂評)《我不是藥神》的剪輯流暢,鏡頭語言乾脆富有幽默感。影片有笑有淚,還有思考。小人物的日常平凡、卑微,無甚波瀾,但在生活小細節的層層推進下,導演走到了更為深遠的一步。每個個體的力量也許是微弱而無力的,如果大家都團結起來共同為他人、為自己而努力時,也許就能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 我不是藥神,我是病人!
    這部電影被譽為是中國版《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由由文牧野執導,徐崢、周一圍、王傳君等主演的《我不是藥神》。在看《我不是藥神》之前,就不能不了解一下《達拉斯買家俱樂部》。咱們不談演員、不談演技,就來說一下他的劇情和故事。本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一個絕症病人如何努力求生並拯救成千上萬面臨同樣境遇的人。
  • 《我不是藥神》股價神了
    《我不是藥神》由文牧野執導,寧浩、徐崢共同監製,上映後口碑叫好。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上周,小鮮肉李易峰的粉絲們終於迎來了Idol的代表作《動物世界》。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總投資僅一億多的現實題材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僅兩天,實時累計票房已達3.6億元,豆瓣評分高達9分。兩部電影的實時票房數據也在攪動資本市場的神經。《動物世界》上周五首映的亮眼表現,助投資方光線傳媒(300251.SZ)當日股價大漲7.05%。但影片超過2億的製作成本與目前僅3.7億的票房收入顯然難以支撐股價的持續上揚。
  • 憑什麼大家都說《我不是藥神》好看?
    可預見的是,《我不是藥神》上映之後,將會長時間地佔據你的視野了。我知道你也一定會去看,而我更好奇的是憑什麼這部電影好看得這麼實在。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我是健康的,我是自由的,我是可以喝很多瓶很多瓶可樂的。讓你有:「原來我們的生命這樣好,這樣值錢,這樣值得認真過。」這樣的感慨,是《我不是藥神》打動我的第二步。
  • 《我不是藥神》原型陸勇:我對電影有些看法
    上圖為電影《我不是藥神》男主角程勇得了重病,面對天價藥,吃還是不吃?選擇吃,普通家庭無法承受,不吃,生命得不到延續……7月5日,電影《我不是藥神》全國公映,這個電影中故事的主人公的原型名叫陸勇,來自江蘇無錫,他是一名白血病患者,他曾被許多白血病患者稱為「藥神」。今天,荔枝特報記者趕到了無錫,對陸勇進行了專訪。2002年,陸勇被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
  • 「我不是藥神」背後的「陸勇案」
    大智論道 Great minds disscuss ideas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周浩最近,徐崢的《我不是藥神
  • 《我不是藥神》觀後
    《我不是藥神》,看完了主辦方問我:菜頭老師,您覺得這片子怎麼樣?當時我就陷入了一種極為尷尬的境地,難於用言語表述。我相信你很快也會面臨相同的狀況,所以你可能需要在看電影之前讀一下我這篇文章。為什麼我會極為尷尬?因為在我的朋友圈裡,打從春節開始,就不斷有電影圈和媒體圈的人在狂贊《我不是藥神》。注意,這裡的「狂贊」並不是一種文學修辭手法,而是完全可以按照字面理解---狂暴地讚美:「絕對神片!」
  • 《我不是藥神》的黑色幽默
    ​顧城的《一代人》中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看了《我不是藥神》之後,內心其實很複雜。因為影片中的人物似乎都有說不完的故事,程勇、老呂、老呂媳婦、劉牧師、黃毛、曹斌……短短的117分鐘是不足以道出每個人生活的酸甜苦辣的。或許這正是我思而不清的原因。在這場黑色的幽默裡,我被影片的一些場景逗笑,也在影片末尾掩泣。我去久久思考這部影片所述說的故事。
  • 陸勇:《我不是藥神》 的故事原型
    人物速寫   2018年7月5日,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徐崢飾演的保健品店店主在一群癌症患者的懇求下,成了某種印度產「救命藥」的總代理商,由此捲入生活和法律的旋渦,也使得法律和倫理不斷碰撞。  實際上,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故事的原型陸勇是一名慢性白血病患者,被稱為「印度抗癌藥代購第一人」。
  • 《我不是藥神》:程勇不是藥神,兩次都不是
    儘管《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與實際原型有所出入的故事,但很少有人會懷疑這個故事所投射的現實。但正如電影的名字一樣,程勇不是藥神,兩次都不是。在《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中,我想最具爭議的話題就是真藥與假藥之辯。一方是瑞士諾瓦公司的正版格列寧,而另一方是印度仿製的盜版,但它們卻在藥效上相差無幾。如果以藥物的療效為評判標準的話,他們都是真藥,但如果以一個法制社會的法律規定的話,印度的仿製藥是在竊取正版格列寧技術版權的基礎上生產的假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