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背後的「陸勇案」

2021-03-02 意見領袖
大智論道 Great minds disscuss ideas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周浩

最近,徐崢的《我不是藥神》正在熱映,群眾反響很好。該片改編自真實事件,曾經轟動一時的「陸勇案」。

藥神」背後的「陸勇案」

《我不是藥神》中,王傳君飾演的白血病人,一天比一天虛弱,只能靠一種叫 「格列寧」的藥維持生命。可是,市價40000元一盒的「格列寧」,對他來講,價格過於昂貴。

與此同時,賣印度油的小販(徐崢 飾)意外發現商機:印度生產的仿製藥,藥效基本趨於專利藥的99.9%,價格卻是專利藥的二十分之一,只有2000元。自此,他走上代購「格列寧」仿製藥賺取差價的道路。

該片的故事原型,是一名叫陸勇的白血病患者,許多病友稱其為「藥神」。2002年,陸勇被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需要長期服用抗癌藥品,當時醫生推薦他服用瑞士諾華公司生產的名為「格列衛」的抗癌藥,售價23500元一盒。

2004年,陸勇通過他人從日本購買由印度生產的同類藥品,偶然發現印度生產的仿製「格列衛」抗癌藥,藥效基本相同,售價卻是4000元一盒。從此,陸勇開始直接從印度購買抗癌藥物,並且幫助病友購買此藥,藥品價格逐漸降低,直至每盒售價200餘元。

為方便給印度公司匯款,陸勇網購了3張信用卡,用於幫病友代購藥品。2013年,湖南省沅江市公安局在查辦一個網絡銀行卡販賣團夥時,將陸勇抓獲。隨後,因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陸勇被沅江市公安局刑事拘留。

2014年7月22日,沅江市檢察院以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涉嫌銷售假藥罪對陸勇提起公訴。為此,上百名白血病患者聯名寫信,請求司法機關對陸勇免予刑事處罰。並且,「陸勇事件」被媒體廣泛報導,輿論反響強烈。2015年1月27日,沅江市人民檢察院向沅江市人民法院撤回起訴,後作出不起訴決定。

從不起訴的理由來看,檢方認為如果不顧及陸勇的普惠行為,片面地將陸勇在主觀上、客觀上都惠及白血病患者的行為認定為犯罪,有悖於司法為民的價值觀。陸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觸及到了國家對藥品的管理秩序,違反了《藥品管理法》第三十九條第二款有關個人自用進口的藥品應辦理進口手續的規定。

但是,陸勇的行為對這些方面的實際危害程度,相對於白血病群體的生命權和健康權來講,是難以相提並論的。此外,陸勇的行為是買方行為,並且是白血病患者群體購買藥品整體行為中的組成行為,尋求的是印度賽諾公司抗癌藥品的使用價值。

回過頭來再看不起訴理由,檢方明顯迴避了「假藥」的認定,直接以其是買方行為,不符合銷售假藥罪的「銷售行為」,將其出罪。這種出罪的做法是明智的,因為「假藥」與否,爭議頗大,不如「銷售行為」來的簡單直接,乾淨利落。

界定「假藥」,標準在哪?

《藥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條規定,依照該法必須批准而未經批准生產、進口,或者依照該法必須檢驗而未經檢驗即銷售的藥品,以假藥論處。

同時,《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三條規定,將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生產、銷售假藥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陸勇之所以會被刑事立案,根源在於這兩條規定。

最高法、最高檢《關於辦理危害藥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規定,銷售少量根據民間傳統配方私自加工的藥品,或者銷售少量未經批准進口的國外、境外藥品,沒有造成他人傷害後果或者延誤診治,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目前,對於「假藥」的界定,刑法理論界觀點不一,有觀點堅持主張實質違法論,認定「假藥」必須考慮藥品的效果,是否危害人體健康;還有觀點主張採取形式判斷標準,考察是否取得藥監部門的批准文號。

在實務方面,司法解釋明顯站在了形式判斷的立場,只要沒有取得批准文號的便是「假藥」;同時部分採納實質判斷的主張,即少量銷售沒有批准文號的藥品,只要藥效方面沒有問題,可以「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出罪。

可以說,司法解釋將部分銷售假藥的行為予以出罪,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形式違法與實質違法的張力。但是,這樣的解釋立場,依然埋下了難題,何為少量,如何判斷?不同地區、不同的裁判者,必然給出不同的結論,招致的是刑罰的不均衡。特別是,銷售行為一旦遇到仿製藥,這種衝突再次變得加劇。

其一,仿製藥在他國早已大行其道,藥效得到了基本確認;其二,銷售假藥罪的立法目的是用藥安全,還是純粹為了藥監部門的管理秩序,也變得爭議盡顯;其三,仿製藥的銷售行為普惠病人,相比之下,人體健康明顯優於藥監部門的批文;其四,《刑法修正案(八)》的修正,使得銷售假藥罪由原來的具體危險犯,變成了抽象危險犯。

既然是抽象出來的危險,那麼這種危險便應當允許反駁或者推翻。若只是為了維護藥品的形式合法、藥品的監管秩序,動輒適用刑罰,同樣背離司法為民的價值觀。

「銷售」的認定,買方還是賣方?

「陸勇案」之所以未被認定為銷售假藥罪,是因為,陸勇的行為是買方行為,期間未牟利。陸勇購買和幫助他人購買未經批准進口的抗癌藥品,雖然違反了《藥品管理法》相關規定,但陸勇的行為不是銷售行為,不符合《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的規定,不構成銷售假藥罪。

《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的生產、銷售假藥罪,規範用語是 「銷售」。本質上講,「銷售」是指有償轉讓,獲取相應的對價。「銷售」規制的是單方行為,即只處罰賣方行為。那麼,何為賣方行為,便成為認定銷售假藥罪的關鍵。

2014年,江蘇省射陽縣人民法院也有過一起銷售假藥案(【2014】射刑二初字0028號)。案情是,某醫院科室的徐醫生聯繫杜某購買印度仿製藥「易瑞沙,杜某代購後,徐醫生為了本部門的利益,提高了仿製藥的價格,從中賺取利潤。

此案明顯不同於陸勇案,一個是單純的代購行為,期間未牟利;一個是代購後加價賣出,賺取差價的行為。顯然,賺取差價的行為當然是賣方行為,符合這裡的「銷售」。

表面上看,二者的區別是一個有差價,一個無牟利。但是,值得指出的是,二者的關鍵區別,不在於是否存在差價,而是買方立場和賣方立場的站位。陸勇選擇的是買方立場,是購買行為;徐醫生站的卻是賣方立場,目的在於賺取利潤,是銷售行為。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銷售假藥罪只規制賣方行為,買方行為及買方行為的幫助行為均不是銷售假藥罪規範的對象。因此,不能將買方行為的幫助行為作為銷售行為的共同犯罪加以處斷,否則必然違背構成要件的規制機能。

站在買方立場,存在差價的代購行為不一定是銷售行為,還有可能是購買行為的幫助行為,比如幫助代購藥品,需要打通環節,疏通渠道,收取一定的居間費用。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全國法院毒品犯罪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的規定,明確了什麼是「變相加價」,「行為人為他人代購僅用於吸食的毒品,在交通、食宿等必要開銷之外收取」介紹費「」勞務費「,或者以販賣為目的收取部分毒品作為酬勞的,應視為從中牟利,屬於變相加價販賣毒品,以販賣毒品罪定罪處罰」。

銷售假藥罪的「銷售」,在規範意義上等同於販賣毒品罪的「販賣」。職是之故,代購藥品中變相加價,同樣可以援引這一條款。代購人站在買方立場,收取必要開支,積極促成購買行為,應當被評價為購買行為的幫助行為,不能說是賺取差價的銷售行為。

雖然,我們可以善意的解釋銷售假藥罪的構成要件,可是《專利法》規定,藥品專利保護期內,中國醫藥公司不得生產相關「仿製藥」。

昂貴的專利藥會令多數人望而卻步,他們只得尋求他法,由此催生的代購者們或許還會繼續上演《我不是藥神》中的故事。一方是藥品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一方是白血病患者基本生存權的保障,如何突破這種現實困境是本片,也是相關案件值得深思的地方。

(本文作者介紹:執業於北京市煒衡律師事務所,聚焦於網際網路金融方面的刑事風險。) 

意見領袖為新浪財經專欄/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是您不容錯過的高端品牌訂閱號。歡迎關注新浪財經微博(@新浪財經)和微信號(sinacaijing)

1、在微信中搜索意見領袖或kopleader,添加訂閱號3、點擊下方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右上角,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藥神」背後的「陸勇案」
    最近,徐崢的《我不是藥神該片改編自真實事件,曾經轟動一時的「陸勇案」。作者:周浩源自:新浪財經意見領袖(ID:kopleader)《我不是藥神》中,王傳君飾演的白血病人,一天比一天虛弱,只能靠一種叫「格列寧」的藥維持生命。可是,市價40000元一盒的「格列寧」,對他來講,價格過於昂貴。
  • 我不是藥神:值得深思的經典之作
    對於許多國內觀眾而言,《我不是藥神》應該就是多年來我們一直眼饞「別人家的孩子」式的那種電影,就是那種能用成熟的類型片手法完成一個豐沛飽滿的故事、並且富有現實意義的電影,那種我們所謂的韓國和印度不斷在拍的「能改變國家的電影」。現如今,我們自己終於也拍出了這樣的電影。
  • 「我不是藥神」成歷史 回歸良法善治
    (此前報導:藥品管理法修訂草案三審:進口未批的境外新藥不再按假藥論處)從去年熱映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及其原型陸勇案,到今年的聊城假藥案,代購境外抗癌新藥被認定為假藥,不時引發廣泛關注。特別是在我國居民癌症高發的當下,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尤為重視。因為這隨時都可能直接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 我 · 陸勇 與《我不是藥神》
    6月5日,《我不是藥神》公演,該片一炮打響!在點映期內,票房便突破了1.12億元!首日票房超《戰狼2》3倍 ! 評分高達9.0。
  • 《我不是藥神》爆了,背後的真實事件當年震驚全國
    看了《我不是藥神》的點映,很感動。記得影片結束時,後排一個女生哭到男朋友都扶不起來。
  • 《我不是藥神》其實還有另一個版本
    對於演員徐崢,我比較喜歡他飾演過的三部電影《人在囧途》、《無人區》、《我不是藥神》。《我不是藥神》之所以引人關注,不是因為演員們的高超演技,而是因為做為弱勢群體的病患者,它代表了一種大眾最易觸碰到的真實,它代表了我們隨時可能遇到的一種生活,內心的共鳴成就了它的高票房。
  • 《我不是藥神》的確是催淚不傷神的靈藥
    昨天推送的《我不是藥神》一文,因被盜文,今天特此重發。
  • 我不是藥神,我是凡人
    最近最熱的電影,毫無疑問是《我不是藥神》。這是一個完全無法避開的現象級作品。
  • 《我不是藥神》的三個「貴人」
    7月4日,寧浩、徐崢監製、文牧野導演的《我不是藥神》(以下簡稱《藥神》)點映票房已經過億,並宣布提檔至7月5日,同時豆瓣評分漲至9.0。在豆瓣如此苛刻的評分氛圍下,跨過9.0分的國產片只有三部,一部是2002年的《無間道》,一部是1995年的《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另一部就是1993年的《霸王別姬》。
  • 《我不是藥神》與它背後的阿里影業
    每一款重大新藥問世,背後都凝聚數十億美金的資金以及可能長達幾十年的等待。以《我不是藥神》中「格列寧」的原型「格列衛」為例。未來的一段時間內,「藥神」的故事仍有可能發生——治療肝癌的多吉美,治療痛風的非布索坦等藥物的價格高企或缺失,仍在病痛之外,折磨著病患家庭的神經。如何在保障研發的同時,讓更多人享受新藥的福利,是一個比電影複雜幾何倍數的難題。相較理不清、道不明的醫藥平衡,《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的誕生,或許更值得關注與討論。
  • 電影《我不是藥神》刷屏!很多人看哭了,背後的故事更有司法的溫度…
    這兩天,一部名為《我不是藥神》的國產片
  • 《我不是藥神》票房大破30億,為你揭秘成功的秘訣!
    但之後兩年暑期檔接連出現的《戰狼2》和《我不是藥神》,則讓我們有了不借檔期的東風也能衝擊30億甚至更高票房的信心。例如《戰狼2》、《紅海行動》的共鳴點在於「愛國」,一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激蕩起無數中華兒女流淌在血液中的愛國情懷。《我不是藥神》則很顯然是前者:片中老奶奶關於生病、生存、生命的這幾個靈魂拷問,試問有哪個人擺脫生老病死的羈絆,超然物外,遺世獨立?因此《我不是藥神》才能成功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甚至還引得總理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相關措施。
  • 《我不是藥神》原型再出動!從印度買三千口罩,騎三輪車支援回國
    近日,《我不是藥神》的原型人物,「藥俠」陸勇在自己的個人微博發布了幾張圖片。原來在大年初五時,陸勇就和朋友一起去了印度,籌集了3000個護目鏡和3000個n95口罩,開著三輪車衝到機場,爭分奪秒地發回國內。
  • 《我不是藥神》原型陸勇:我對電影有些看法
    上圖為電影《我不是藥神》男主角程勇得了重病,面對天價藥,吃還是不吃?選擇吃,普通家庭無法承受,不吃,生命得不到延續……7月5日,電影《我不是藥神》全國公映,這個電影中故事的主人公的原型名叫陸勇,來自江蘇無錫,他是一名白血病患者,他曾被許多白血病患者稱為「藥神」。今天,荔枝特報記者趕到了無錫,對陸勇進行了專訪。2002年,陸勇被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
  • 《我不是藥神》,到底是不是神作?
    沒錯,說的就是《我不是藥神》。其實作為寧浩和徐‍‍崢的粉絲,這個片子我期待了快一年了。之前還和電影宣發方聯繫過,看能不能搞一次觀影團,後來可能人家覺得我號太小,又不是專業影評人,就沒找我做,但依然阻止不了我想安利這部片子的決心。
  •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但凡有良心的人都會有所觸動
    《我不是藥神》海報生活不是電影,生活比電影苦太多,但電影可以反映生活,感受生活。《我不是藥神》說的是主公翁程勇,在機緣巧合下成為了印度仿製抗癌藥的中國區代理,通過買仿製藥發家致富,最後正版藥公司的述求下他退出了,可後來發現,曾經在他這裡買藥的患者陷入了困境,因為缺藥而死,心有愧疚的程勇決定為了患者鋌而走險,再一次以成本價向患者出售正版上萬元的仿製藥,最終因為「走私假藥」而被捕。
  • 從達拉斯到《我不是藥神》:最諷刺的最心酸,最荒誕的最現實!
    2018年,中國電影院裡熱烈上映了一部「喜劇片」《我不是藥神生活不是電影,生活比電影苦太多,但電影可以反映生活,感受生活。《我不是藥神》說的是主人公程勇,在機緣巧合下成為了印度仿製抗癌藥的中國區代理,通過買仿製藥發家致富,最後在正版藥公司的壓力下他退出了。
  • 再看《我不是藥神》,感動的背後,是關於人性的思考
    《我不是藥神但既然選擇了「我不是藥神」作為題目,這說明導演文牧野試圖向觀眾言說的時候擺脫「藥神」的光環。「藥神」是張仲景、李時珍這樣畢其一生心血於醫藥事業的先賢,再歷經數百年的傳誦、謳歌形成的文化符號和精神符號。那麼,依靠走私的保健品店主是否可以當得起這樣的稱呼值得商榷。我以為影片後半部分即老曹逝世後的勇哥,可以稱得上是「藥神」。
  •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之一:法律和現實真的不能相容麼?
    這個暑期電影市場一開始就被《我不是藥神》引爆,上映一周,票房已經接近20億元,而且口碑出奇的好,豆瓣電影上居然有9.0的罕見高分。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法律與現實相衝突的故事,故事來源於一個真實的生活原型。
  • 我不是藥神的深刻反思,原型陸勇被病友稱為「神」,事實呢?
    《我不是藥神》在清華的首映禮上,電影主人公的原型陸勇帶著兩個病友李群、依然也為電影站了臺。跟六年前第一次被曝光的時候一樣,他還是雙眼浮腫、臉頰有色素沉澱,略微虛胖的身體讓他看起來像一個常年不鍛鍊的中老年男人。與「英雄」兩個字絲毫不沾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