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不是藥神》,燈光亮起,才發現,這個平日裡冷冷清清的電影院坐滿了人,而且每一個人都像是紅眼兔子,笑著望著對方問:你也哭了。笑中帶淚,面目猙獰。
然後我和家人默默地往回家走,我一直在努力地想,如果我要給《我不是藥神》評分,我給幾分?這部網絡現實一起搖旗吶喊的零差評的電影,我心裡看得別彆扭扭的,不是電影不好,只是題材過於沉重,現實如此殘酷,對生命的渴求讓這些病人看的可憐,把人生最美好的東西揉碎了又讓人看,心中鬱郁的,竟然好久吐不出氣來。
電影非常好,導演對弱勢群體感知和敬畏、電影人對苦難的理解和關照、悲憫的人間情懷讓黃灰濛濛的20年前鏡頭很有感染力,很多職業影評人說是此《我不是藥神》是中國現實主義批判題材影片的重生,我真不知道現實批判主義如何定義,張藝謀的《活著》算不算,姜文的《鬼子來了》呢?電影好,也不用扣這麼大的帽子,無論徐崢還是寧浩,文牧野估計都不願意戴這麼大的帽子,他們寧願票房好了,再找好題材,再拍一些這樣關注我們現實生活的好電影、
也有人說《我不是藥神》彰顯了我們電影的審查制度也在不斷進步,哈哈哈哈,這樣的說法不知道是表揚還是批判?如果一定要找本電影的缺點,我就說,電影的扣分項恰恰在於電影最後的字幕表現的亮色。主人公住了三年監獄,出來我們的世界就換了新天?恰恰不是,恰恰我生活中還真認識幾個白血病的家庭,他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就在前兩天還在和我們抱怨,買不到特別便宜的藥了,嗯,那個買救命藥的人被抓了。
2003年的故事,現在還在不斷地上演,不斷地重複,而且比電影更狗血更催淚。想起了Seven(七宗罪)裡,老警察的獨白:「海明威說: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們為它奮鬥。我只同意後半句。
這句話,很多人都說過。再回到電影。
《我不是藥神》我說好不算好,難在所有看過的人都說好,從上海電影節上千人點映、到全國分時段超前點映、再到北京首映禮,幾乎是清一色的強力打call,點映三天票房過億元,豆瓣上5萬多人評論(7月5日已過10萬人),高達9分,我突然記不得近些年裡,上一次眾口鑠金一起誇一部國產片的是哪一部了?
所以推薦大家去看,比較催淚,大家要有心理預期。
就說一個優點,電影中演員的表演。徐崢飾演的印度神油店老闆程勇的表演幾乎滿分,性格的過度,心路歷程的轉換,角色把握,尤其是最後十裡長街相送的催情,觀眾的眼淚是對他最好的認可。裡面幾個配角表演更贊。《我不是藥神》中精彩的群戲,紮實的表演功底在熒幕上熠熠生輝,「老呂」王傳君為了表現角色的病弱,每日完成8000次跳繩減重,減重20多斤,而為了一場在病榻上的戲能在鏡頭前呈現出那種整個人塌下去的感覺,他熬了兩天沒有睡覺。譚卓為了一段只有20秒不到的鋼管舞戲,苦練了一個半月,腿上都是瘀青,還導致了膝蓋軟組織損傷。但我還是最喜歡黃毛。
沉默寡言,平凡、卑微,無甚波瀾,但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電影從他的死開始催淚,電影情緒的層層推進,剪輯流暢,鏡頭語言開始爆發。
電影最好的表現就在展現了一群在貧困和疾病的無底洞裡掙扎求生、互相偎倚著取暖的底層小人物,現實的生活是如此的苟且,在求生中看不到詩意和遠方。
電影最大的遺憾也在於導演公式化了男主,從自私到舍己,救人,到看到印度神靈開始突然的救贖,包括裡面的警察,很多情緒的過度,從前面現實冷酷開始向美好過度的時候,電影開始催淚,電影的現實突破的題材邊界的誠意就削弱了。
但我們是去看電影去了,真的不是受虐,不雞蛋裡挑骨頭了,這樣關懷社會民生,深沉、寧靜、平和還有中國電影人真誠追求的電影,再給我們來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