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隨著《我不是藥神》的口碑與票房並進飆升,羅大佑寫了一首《夜是秋月明》,作為電影的觀後感。
(小編千辛萬苦上傳的音頻 一定要聽啊)
是的,除了大眾深受感動,羅大佑也被打動。
關於電影與創作初衷,他是這樣說的,「有關生命這樣的議題因為太過嚴肅,一直以來都不容易表達,或是表達了以後不容易被接受。《我不是藥神》用了笑淚與共的模式來講述一個真人發生過的真的故事,將善意這個我們平常不自覺在碰觸的人性的觸角伸展到我們願意很開心的面對它,是這部電影打動我的地方。」
從電影跳脫出來,可以看到,這麼多年過去了,羅大佑始終是羅大佑,無論是多年前把余光中的詩歌《鄉愁四韻》譜曲唱成歌,還是如今看完《我不是藥神》後寫了《夜是秋月明》來作為觀後感,其中都湧動著極其濃鬱的人文精神。
有些人聽了《夜是秋月明》,覺得和《我不是藥神》關係不大,實際上,羅大佑只是沒有為了套作而套做罷了,羅大佑基於電影《我不是藥神》和背後的映射,來表達了自己對生死的態度。
巧合的是,《我不是藥神》之前準備把英文名譯為《drug dealer》(毒販),不過最後思來想去,還是定了《Dying to Survive》,翻譯過來就是《向死而生》,更好的表達生命感悟,生死態度。
表面來看,羅大佑化用了大量李煜的詞,諸如「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秋天已經到來秋月輝映雲彩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此一時彼一時身處洪荒林
大道如春花來夜是秋月明
但中國風的歌詞本身是有哲理的,花開花謝,亦是人來人往,生命的開始與凋零,生而為人的無奈,內在精神與《我不是藥神》是契合的。
春花你為誰開花開時誰人採
玉砌雕欄應猶在誰人的等待
昨夜西樓又起東風迎面撲滿懷
一江春水也難常在
多愁能把朱顏改
花開往事將來
花謝已人不在
霧非霧裡難明白
人兒的存在
我想提起我想提起
想提起卻沒勇氣
我總想起我總想起
總想起卻已忘記
……
仿佛當時我已送別了昨日的心
當明日來到幫我揮走我身上的雲
春花你為誰開花開時誰人採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end.
關注微音樂
帶你去看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