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誰不是謹小慎微地渴望活著?

2021-02-09 三聯生活周刊

《我不是藥神》是「80後」導演文牧野的長片處女作,但現實題材、完成度上的優勢,以及徐崢的出演,會讓它成為這個暑期檔最具話題性的電影之一。

最吃勁兒的一場戲是那頓散夥飯。

在對手的威逼下,賣仿製藥的五人團夥不得不解散,徐崢飾演的老大程勇要在飯桌上攤牌。「最難演的就是徐老師,他演喜劇多,會有意地保護自己的角色,讓自己顯得不那麼壞。」導演文牧野說,一開始,徐崢趕大夥走人的戲不夠殘忍,也不夠勁兒,他一看,這樣不行,趕緊幫徐崢調整。「我和他說,你得表現得特別壞,特別混,用最大的力量去展現邪性,這樣觀眾反而看得出他只是在表演壞,表演殘忍。」

徐崢一聽,明白了,馬上調整表演,拼命演出了程勇的混蛋和勢利,其他四位演員也在他的帶動下挑起了情緒。那場戲,徐崢喝了兩瓶黃酒,其他演員也喝得七七八八。「七分鐘,兩小時就拍完了,譚卓一直在哭,跟做夢一樣,太精彩了。」文牧野說。

這是這個「80後」導演的第一部長片作品,站在他身後的是監製寧浩、徐崢,眼前要把控的演員又是徐崢、譚卓、楊新鳴這樣的實力派或老前輩,壓力可見一斑。

《我不是藥神》劇照

2015年,寧浩看了文牧野的幾部短片,約他到工作室碰面,把本想自己做的《我不是藥神》交給了他。當時,這個項目還叫《印度藥神》。劇本以真實故事改編,講的是患粒細胞白血病的男主角購買印度仿製藥「格列寧」,並以低價售賣的故事。

「寧浩給了我一個更貼近故事原型的劇本初稿,有點文藝,對我來說,戲劇性不夠強。」文牧野拿到劇本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故事進行改編。先從人物下手。原劇本中,徐崢的角色也是個白血病人,但文牧野和編劇團隊把他變成了一個普通人,「普通人離觀眾更近,更有代入感,衝突也更大」。

程勇被設計成一個賣印度神油的小老闆,個性小市民,唯利是圖,但偏偏生意和家庭都陷入困境。他把賣印度「格列寧」做成了賺錢的生意,但在和白血病人的接觸過程中,漸漸走向了幫助、保護他們的一面。

最初做劇本時,導演還不知道徐崢會演這個角色,把人物背景設置成了東北人。後來,因為徐崢來演,這個角色就從說東北話變成了說上海話,「但人物性格是沒有本質變化的」。

把佔去整部電影140場戲的主要人物寫好,就解決了劇本的核心問題。接下來,編劇又在原劇本基礎上,創造了一組人物群像——一個賣藥團夥。四男一女,這是很經典的類型片人物配比,很多好萊塢犯罪類型片裡都出現過。在《我不是藥神》裡,以程勇為首的「團夥」覆蓋了各個階層,人物也呈現了不同的個性。

《我不是藥神》劇照

最先找程勇買藥的呂受益是典型的中國病人,渴望活著,謹小慎微。「黃毛」彭浩是農村窮人家的孩子,代表最底層,但個性又最為正義剛烈。唯一的女性劉思慧是個白血病孩子的母親,為女兒賣藝跳鋼管舞,不惜一切。劉牧師代表知識階層,用信仰與生病的命運對抗,度人也度己。這些角色與程勇一起,構成了一個個性、身份差異明顯的賣藥團夥,喜劇效果和戲劇張力就在這種關係中產生了。

對於現實主義題材作品來說,還有個關乎作品命運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故事基調和負面力量的落點。病人、死亡,還有對醫藥問題的爭議,如果基調灰暗,作品會在商業性和過審上都難度頗大。文牧野解決問題的方式是,讓電影變成一個「普通人的成長、自救故事」的故事,讓所有角色都傾向於樂觀,表現出對生命的渴望。

電影的矛頭沒有指向制度,也沒有指向醫藥公司,而是取巧地指向了人心。醫藥公司代表有他們的立場,警察站在自己的執法立場上也沒有錯,印度仿製藥治病救人,但也的確不符合法規。沒有誰是絕對的好,也沒有人是絕對的惡,這是規避風險的方法,也不能說不是現實。

作為新導演,文牧野要把對電影的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再有名的演員,如果態度和配合度上有問題他也不會用。「但我幸運地發現,在演員這個行當,態度和能力基本成正比,所以,我最後用到的都是能力好、配合度也高的演員。」文牧野說,劇組的氛圍非常好,電影拍到後來,演員和人物都分不清了,五個主演生活中的相處和電影裡幾乎一樣。

在「五人組」中,章宇飾演的「黃毛」彭浩眼神犀利,沉默寡言,整部戲只開了八次口,但字字沉重,大多數性格和情緒的傳達都靠眼神和肢體語言。導演第一次見章宇時對他信心不大,這位36歲的男演員梳背頭,穿得也老氣,外形上和角色差距很大。「但他眼神特別乾淨,像個十幾歲的少年。」

《我不是藥神》劇照

電影中也有與演員本人形象、氣質差異很大的表演。王傳君飾演的呂受益就承擔了這樣的任務。生活中,王傳君是時尚的,藝術範兒的,但電影中他要演一個每天佝僂著肩背,消瘦慘白,又藏著小心眼的白血病人。造型和性格上的反差都很大,他用瘋狂減肥和熬夜洩掉了身上的勁兒,成了那個謹小慎微的病人。

《我不是藥神》劇照

最初,導演對徐崢的角色有點擔心。「徐老師之前的角色大多是中產,程勇是徹徹底底的底層小市民,而且他沒演過個性、表達方式這麼硬的角色。」但開拍前的劇本圍讀讓文牧野踏實了,「他在表演上的寬容度非常大,完全沒問題。」

徐崢在《我不是藥神》中呈現了他近幾年最好的表演。演員的表演在很多時候都能幫到劇作,我們討論了《辛德勒的名單》《辯護人》《計程車》⋯⋯「細想想,人物的轉變都很生硬,但演員的表演魅力讓觀眾不會去關注這些劇作上的缺陷。或者乾脆可以說,只要宋康昊演,他演什麼你都會相信。徐崢也有這樣的演員魅力。」

《我不是藥神》劇照

閒著的時候,文牧野會看很多真人秀、綜藝節目,和業務學習無關,純粹是看了開心。他知道,這也是絕大部分觀眾走進電影院的理由。

《我不是藥神》的90%內容都是工整和符合類型片基本規律的。文牧野把個人表達和商業片操作分得很清楚:「短片只有十幾二十場戲,它一定是導演風格的東西,導演要推到前面,但商業片不一樣,需要在個人表達和大眾審美上做一個平衡。」
這也恰好是監製寧浩、徐崢最擅長的,這兩位各自背著幾十億票房的電影導演被認為是國內電影圈最好的「產品經理」。

所以,《我不是藥神》選擇了用前半部分喜劇、中段嚴肅、結尾略為煽情的方式講故事,每個笑料、每個淚點都經過編劇和導演的反覆推敲,力求精準。為了避開政策風險和降低觀眾的觀影門檻,劇本還對慢粒白血病這一疾病的背景進行了弱化。電影從一開始就沒有展開敘述這一疾病的特殊性,而是把它當作一種看似更為大眾化的疾病來處理,就像電影中一位老年患者在派出所說的,「誰家還沒個病人呢」,電影以這種避重就輕的方式,以求在觀眾中得到共鳴。

但作為一個新人導演,文牧野依然希望在電影裡留下一點純粹的個人風格,他把這種表達稱為「solo」。

《我不是藥神》劇照

《我不是藥神》中,屬於導演的solo段落出現在程勇重返印度時。當時,呂受益病重,已經收山的程勇為幫朋友買藥,重新回到印度。在劇本裡,文牧野只是很簡單地給這段表達留白:「相對迷幻的視聽,有一個主要的氛圍感覺是死亡,這些是寫在劇本裡的。」但究竟怎麼表達,直到劇組去了孟買,他才找到靈感。當時,劇組在孟買一條街道上拍戲,突然間整個街道都瀰漫在一層白色的煙霧裡。「我問怎麼回事,他們說是印度經常有的殺蟲。」當地人拿著機器把白色煙霧灑在街道上,這場景《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裡也出現過。文牧野喜歡這感覺,但覺得還缺一些具象的東西。又是碰巧,街邊有家店在做神像,其中一尊還是代表毀滅力量的溼婆。煙和異域佛像讓文牧野感受到了那個叫作「死亡」的氛圍,於是,電影中他讓這些佛像從畫面的濃煙中依次推過,男主角徐崢迷惘地望著眼前的這一切。就這樣,文牧野完成了自己的「solo」。

「不光是我,我希望所有演員,甚至是幕後攝影、音樂,都能在電影裡有自己的solo空間,這也是我激發大家積極性的方式。」除了徐崢外,電影中王傳君、章宇、譚卓和楊新鳴的戲都不多,但正是那些出彩的瞬間讓觀眾忽視了戲份的多少。楊新鳴站在賣假藥的臺上爆發了,章宇的飛腳,譚卓在家裡要獻身報答勇哥,「這都是屬於演員的solo」。

 現實世界是一切電影創作的基礎 

——專訪導演文牧野

導演文牧野

三聯生活周刊:寧浩和「壞猴子電影計劃」為什麼選擇你來做《我不是藥神》的導演?

文牧野:他理解中的導演,首先要有藝術個性,其次要沒有明顯的性格缺陷,畢竟電影一半是藝術創作,一半是管理、領導團隊的事,情商是要有的。可能他剛好覺得,這兩方面我都具備。

三聯生活周刊:你的本科是在東北師範大學學習電視編導,一直都在拍短片,有些已經相當成熟了,為什麼還花三年時間去考電影學院的研究生?

文牧野:我之前作為一個非電影學院的學生,拍短片時還是有一定阻力的——沒有人相信你。現在很多時候,你的話語權不是來自於你說得對不對,而是你手裡是不是有個大喇叭。電影學院給了我這個表達的自信,它相當於我的一個大喇叭。

三聯生活周刊:除了自信,那幾年學到一些東西嗎?

文牧野:我的老師田壯壯一直說我是野路子,讀電影學院的好處是,可以接觸到一些學院派的、傳統的東西。學院派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要自己去判斷和取捨,那幾年,對接收到的信息做出選擇是我做的最主要的事。

三聯生活周刊:《我不是藥神》雖然是你的第一部長片,但完成度很高,你從之前那些短片作品中得到的最主要的經驗是什麼?

文牧野:其實,我的每一部短片作品都在有意識地訓練自己一方面的能力。《石頭》是最早的一部,比較小清新。《金蘭桂芹》是第二部,《我不是藥神》裡幽默的東西可能來自於那部作品,同時我也訓練了自己對於演員在表演上的把控。到了後來的《安魂曲》我就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視聽語言了,《我不是藥神》的攝影其實和《安魂曲》有很多類似的地方。

三聯生活周刊:從短片到長片,好像你一直對現實題材,當下人的心靈、精神困境特別感興趣?

文牧野:現實一定是特別有力量的。我手機裡有很多新聞類APP,社會新聞給了我很多創作靈感,之前的一些短片作品也是改編自真實事件,《我不是藥神》也一樣。一個是現實,一個是經典文學,對創作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即便是《星際穿越》這樣的科幻題材,它講的也是個奧德賽的故事,是有母題可尋的。所以,做現實題材也好,做類型片也好,我們要用得上自己的社會議題和經典文學,這樣才能找到屬於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故事。

三聯生活周刊:《我不是藥神》很完整,但問題也在於太過完整了,後半部分甚至有些煽情。

文牧野:這就是工業,電影始終還是產品,是傾向於大眾化的藝術,共性與個性的東西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是要取捨的。這部電影裡,共性的比例更高一些。商業片和藝術片都有套路,不分高下,前提是你怎麼能掌握兩種套路,並清楚什麼時候該拿出哪一種套路。在這方面,我一點兒也不糾結。

大家都在看這些👇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莫迪改變了印度嗎」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

相關焦點

  • 活著--我不是藥神影評
    今天看了《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本以為是徐崢的又一部亂七八糟的搞笑電影,結果卻被虛晃一槍,是一部良心巨作。
  • 《我不是藥神》記錄著真實的故事,講述的卻是活著的力量
    直到18年《我不是藥神》的出現,才讓觀眾們眼前一亮。假期延長,足不出戶的小編又刷了一遍這部電影。這部在豆瓣上評分為9,並且有將近40萬人參與短評的電影,一上映就讓觀眾看到了中國電影產業的進步。《我不是藥神》是寧浩和徐崢的五度合作,作為曾經的黃金搭檔,這一次兩人可以說是攜手再創佳片。用一部帶著黑色幽默,有笑有淚的電影打動了無數觀眾。作為一部故事片,他創下31億的票房成績。
  • 《我不是藥神》之「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我不是藥神》這部 電影不但演出了病人的苦與淚,更得到了國家的重視並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相關措施,減輕了病人的負擔。《我不是藥神》說的是一種治療癌症的天價藥格列寧的故事,現實逼真,又很生動,也不使人壓抑,讓人在氣憤中生希望。是消除陰霾見亮光的真正正能量主旋律影視。
  • 《我不是藥神》——活著的權力
    這是一部口碑極好的電影,這部電影成功的賺足了眼淚,也賺夠了票房,那麼,《我不是藥神》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呢?影片開頭髒、亂、差的環境,為程勇這個賣印度神油的小人物出場做足了鋪墊,程勇是怎樣一個人呢?管不住妻子,要不回兒子,差點還救不了老子的人。
  • 山爭哥哥:我不是藥神,我只想體面地活著
    由新人導演文牧野執導,徐崢、周一圍、王傳君、譚卓等主演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光憑點映場就收穫了「炸裂口碑」,朋友圈刷屏,豆瓣9.0分高贊,貓眼評分更是直逼9.7,100%好評。製片方更是直接提前上映一天,也就是今天,《我不是藥神》正式上映了。這可能是中國商業電影,最霸氣的一次!
  • 我不是藥神,我是凡人
    最近最熱的電影,毫無疑問是《我不是藥神》。這是一個完全無法避開的現象級作品。
  • 《我不是藥神》影評:我們只是想活著
    《我不是藥神》是一部由文牧野導演的中國大陸以犯罪為題材的影片。這部電影自上映以來就引起了許多電影愛好和者的關注,也獲得了很高的豆瓣評分。它由真實故事改編,反映的是當前很受關注的醫藥問題。我不是藥神,我們只是平凡的普通人,在疾病面前,我們會恐懼,會想要活著。
  • 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談癌色變的你知道麼,20%的癌症患者與肥胖有關    距離《藥神》上映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火和熱都不是足以讓他一直持續發燒的理由,在當下社會裡,快餐式的商業電影和豪華的陣容特效早已經不能滿足看客們的精神需求,所謂情懷也不好多次賣弄,而《藥神》恰好不是中國近期火的電影中的任何一種
  • 《我不是藥神》:我們只是想活著
    今天小編想要給大家說說《我不是藥神》這部國產佳作。小編個人覺得這是目前為止將文藝片和商業片結合得最好的一部國產片了,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而且十分感人!尤其是電影中一位老婆婆的話:「我們只是想活著。」簡直太好哭了吧!這部電影在拍攝上獨具特色,它首先使用的是手持槓的鏡頭拍攝,擁有非常少的固定鏡頭,畫面運動豐富,具有非常強的張力。
  • 我不是藥神:好好活著,向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喜歡說四個字「好好活著」,每當感覺生活很難,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我都會用這四個字讓自己堅持。每當有讀者失落來找我說心事,聊到最後,也是一句「不管怎樣,一定要好好的」。好好活著,在更多時候是一種「向死而生,不服輸」的生活態度,不管未來會怎樣,眼下會怎樣,心裡都有這樣一種聲音,「我真的好想活著」。
  • 我不是藥神,但我是有情人
    《我不是藥神一句話道出了多少中國人不敢生病,看不起病的現實從片名你能看出來,《我不是藥神》聚焦的是醫療題材所以,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於是他潛心搜集治療方法——印度仿製藥比正版要便宜幾十倍,他開始幫助病友購買仿製藥也因此幫助數百甚至近千人延續了生命後來很多人把他叫做「藥俠」陸勇曾說,自己只是一個患者,不是藥神「白血病患者最大希望,就是能尊嚴地活下去」
  • 我不是藥神:我想要活著,為什麼這麼難?
    大家好,我是你的觀影小夥伴半夏,每天都會解讀一部作品與你分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有什麼想法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交流。今天小編想跟大家談一談前年比較火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劇情就不說了,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了。
  • 《我不是藥神》| 哪有什麼藥神,你就是家人的「神」
    可能是對於這種重病的絕望,還真不是所有人都能體會到的。但對於曾經家裡有過重病人的我,卻很有感觸。 正如網上有評論說,有病沒藥是天災,有藥沒錢買是人禍。其實本來生老病死,本是人之常事。但是,家裡有人得了重病,真的很痛苦,尤其是有藥沒錢治。
  • 《我不是藥神》影評摘錄
    《我不是藥神》影評摘錄《我不是藥神
  • 《我不是藥神》| 用四首歌告訴你:活著的勇敢,沒有神的光環
    朋友圈裡,南希說,不去看藥神,朋友圈都看不懂了。這幾日,電影《我不是藥神》刷爆了朋友圈。有人說,電影裡是一群戴著口罩的白血病人,電影外是一群看哭了的觀眾。我親眼看著身旁那些一米八的漢子哭得像個孩子。導演文牧野說:「你會看到一眾人物,每個人都會在其中找到自我。」
  • 《我不是藥神》敬畏生命
    我不是神仙,不能普度眾生。在能力範圍內,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只是一種善意的行為。我不是藥神的劇照,每個人的開懷大笑讓人感到溫暖。呂受益是一位患者,常年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只是有一個小小的想法:「當看到我剛出生的孩子,我就像一直活下去,想讓他叫我一聲爸爸。」簡單而又溫暖的內心,溫暖著整個家庭。普羅大眾之中,我們沒有人會注意到一個普通的人,渴望著自己能夠活下去,就為了給妻子和孩子一個溫暖且完整的家。然而,在病魔的面前,這竟然成了可怕的奢侈。
  • 關於《我不是藥神》朋友圈說說精選 聊聊藥神觀後感
    近段時間,朋友圈基本被《我不是藥神》看後說說刷屏了。很多人都表示,我不是藥神是我近年來,看過最好的一部國產電影了。以下是小編精選的關於《我不是藥神》說說大全,如果覺得不錯的話,也可以轉發作為自己的朋友圈說說話題哦。
  • 《我不是藥神》影評:究竟誰是真正的藥神?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徐崢導演的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我不是藥神》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 其實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的內心是非常沉重的。
  • 我不是藥神
    聽他的聲音| 會上癮⊰  主播 :霸天  ⊱看了電影《我不是藥神》,然後淚流滿面地走出了電影院。 " 我病了3年,4萬塊的藥吃了3年,房子吃沒了,家也吃垮了。我不想死,我想活著,行嗎? " 朋友們這句話多扎心,沒錢,吃不起天價藥,就只有等死   聽到這段話以後,電影院裡的觀眾幾乎都在抹眼淚。這是一位普通老人心裡最樸實的傾訴,也是一位重病患者內心最無助的哀求,雖然只有寥寥幾句話,卻一下子擊中了我們脆弱的心。
  • 我不是藥神,我是病人!
    這部電影被譽為是中國版《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由由文牧野執導,徐崢、周一圍、王傳君等主演的《我不是藥神》。在看《我不是藥神》之前,就不能不了解一下《達拉斯買家俱樂部》。咱們不談演員、不談演技,就來說一下他的劇情和故事。本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一個絕症病人如何努力求生並拯救成千上萬面臨同樣境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