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改編於諮詢案例,已徵得來訪者同意,文中使用的是化名
我講的故事,
不只是在告訴你關於這人間的美麗,而是在喚起一些沉睡著的美麗的心。
天才的孤獨
作者:牧心
「婧」形容纖弱苗條有才品的女子,出自張衡《思玄賦》「舒妙婧之纖腰兮,揚雜錯之褂徽」。
當一個女孩呱呱墜地,幸福的父親望著燈下襁褓中那張粉嫩的臉,然後滿懷喜悅的查閱詩經、古文觀止、唐詩宋詞、字典······
千挑萬選找出這個生僻的字作為女兒的名字,該是多麼飽含深情和寄予厚望。
婧是位13歲的初中女生,是媽媽先來找我,找我的理由是覺得女兒不正常。我問媽媽,她以為的不正常是什麼呢?
媽媽說是鄰居和同事告訴她女兒不正常的,因為女兒告訴鄰居和同事她讀的書,感覺那書很莫名其妙。
人際交際時不知如何與人交談,特別討厭男生,覺得男生很幼稚。從上初中開始,媽媽發現女兒凡事一根筋,有時難以決策,有時拖延。
如果生氣出走,說半小時回來就得半小時回來,相差不會5分鐘。大多數時間在家都是看書,不愛出門。
約同學一起看電影,少來一位同學都會感到不快。倒是對班裡的事情熱心,開運動會的時候會主動買很多防意外傷害的藥品,被同學稱為小藥箱。
但是儘管如此,同學還是不喜歡她。在媽媽眼裡,婧是個很懂得禮讓的孩子,不應該不討人喜歡。
01
我問媽媽家裡有誰很愛整潔和擺放秩序。媽媽說,是孩子的奶奶。奶奶尤其愛乾淨,每天要打掃家裡四、五次,特別強勢,爺爺在家都沒話語權。
孩子的爸爸停車會上下車好幾次,一定要把車按標準停好才罷休,新買的衣服當天必穿,不能洗,洗了就不是新衣服。
孩子的叔叔對人很挑剔,成天學些古怪的東西,但又不深入,比如裝修、金屬加工、有機材料,研究國家政治,人到中年,最後一事無成,還落得失業在家。
媽媽說,這樣一串起,發現了全家人做事就是一根筋,擔心以後孩子發展成叔叔那樣。
根據媽媽提供的資料,按精神動力學分析,孩子的家人都表現出一定的強迫性人格特質,奶奶可能還有強迫症。
人格的形成三分之一來自家庭遺傳,三分之二來自於家庭的教養,孩子有這樣的表現與自己的家庭是契合的。於是,我建議媽媽,我現在只是推測,需要孩子自己來當面諮詢才可以。
第一次見到婧,她表現出動作拘謹、表情嚴肅,身高和體重都超於同齡人,長得比較健碩,見到我向我鞠躬,並向我問好,彬彬有禮。
我對婧說,你好有禮貌,現在能向大人鞠躬的孩子可不多了。婧說,奶奶說了,小孩子要有教養。
我們的訪談從婧的困擾說起。
02
婧升入初中後,一直受同學排斥。第一次受同學排斥,是同桌,因婧告訴同桌,自己看過很多書,比如《時間簡史》、《人性的弱點》、《白熊實驗》等等。
然後結隊背書的時候,同桌去找別人,自己單著,覺得很傷心;婧在學習小組裡說自己看過很多地理方面的書,還會背化學元素表,然後地理結業考試的時候,得了99分,被小組全體同學嘲諷。
同學覺得她博而不精,誇誇其談,每次重新分組的時候,同學都不想要她;婧在學校是文娛組織成員之一,也是班裡的文娛委員。
有一次通知學校歌詠比賽時,班裡同學認為她通知晚了,自己班裡選歌和別班「撞車」,婧認為全班人都排斥她。我問婧,具體說說全班是怎麼排斥的呢?婧說可能是我自己感覺做錯了吧,覺得對不起全班。
婧經常去練散打,認為自己還是結實的,不是虛胖,但同學們說她又醜、又胖,婧覺得班裡有個女生比她還胖,但同學都喜歡那個女生,羨慕那女生人際關係好。
有一次婧和一個男生說《時間簡史》的時候,男同學嘲諷說:「你的時間,檢屎(簡史)」。婧說到同學的排斥,幾次哽咽落淚。
我問婧,你告訴同學你看過的書,目的是什麼呢?婧說,可能想顯得自己與眾不同吧,還有就是特別想和人分享看過的書。
婧向我說起讓她刻骨銘心的一件事情。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學校有一位女生跳舞很好,有一次學校表演完之後,那女孩身邊圍著很多人,婧羨慕的看著那女孩,莫名其妙的哭了,覺得人要出眾、要有特別的才能才會有很多朋友。
所以婧在小學成績優秀,閱讀廣泛,經常參加學校的演講和舞臺主持。因為從小比別的孩子體格健壯,班裡女同學被男生欺負,都來求她幫助。
婧因為是班長,經常用拳頭來告訴那些男生需要遵守的規則,因此被男生約著群毆過,但都沒打贏過她,只是被男生暗襲過兩次,倒也沒造成傷害。
因為被暗襲,小學3年級開始學習散打,認為儘管那些男孩現在長大了,還是打不過她。
我問婧,班裡朋友多的同學是不是都有特殊才能呢?婧想了想,搖搖了頭。那你為什麼要這樣認為呢?婧說,可能小學那件事情忘不掉吧。
婧自訴不喜歡聽流行歌曲,只喜歡聽交響樂、英語歌曲、歌劇,為了能融入同學,也學了幾首流行歌曲。婧很開朗的為我唱了幾句日語歌、英語歌、中文歌曲,發音都很好。
婧說她在網上測過智商,得分135分。我相信婧有很高的智商,不管測量是否準確,至少做完那些測試題,也是很費腦筋的。在整個交流過程中,婧口齒伶俐,回答流暢。
每次我剛問完話,她都能快速作答,有時還會複述一些書的章節,看得出記憶力也很好,應該是屬於腦多巴胺很足的那種人,這種人往往智商出眾。
03
婧說自己不喜歡英語,覺得學習英語太死板,平常英語考試也就80多分(滿分100分),看過兩本英文原版小說《傲慢與偏見》《了不起的蓋茨比》。
婧現所在中學,為地級市的重點中學,自己也在學校的快班,如果拋開英語,自己的排名在年級100名之內(年級共1千人)。
數學看一眼就知道答案,不想寫步驟會被老師扣分,有一次考試,有一道題解題思路和老師不一樣,答案對了,老師一分沒給。
為了融入同學,現在不看那些高深的書,看網絡小說,但覺得很膚淺,這類小說是為了滿足現實中滿足不了的東西。
婧對奶奶是又愛又怕的,奶奶是上海知青,為了全家,兩次放棄了回上海的機會,婧覺得奶奶是全家智商最高的,對婧要求嚴格,兩歲的時候,就逼著婧背唐詩三百首。
怕弄髒身上,很少讓自己出門和其他人小朋友玩耍。認為奶奶有強迫症,一天要打掃家裡5-6次,哪怕婧餓哭了,也要先把家裡打掃乾淨了再做飯。
然後奶奶總怕佔人便宜,為了一點人情往來,小心謹慎。我問婧,你覺得你性格像奶奶嗎?婧說,可能有點吧,可能有點強迫,人家不合我意,就不舒服,表示自己先學會慢慢調整,也和學校的心理老師聊過。
在訪談中,婧回憶起幼兒園同班小朋友受欺負,就因為那孩子的媽媽是精神病,自己沒能力幫助,很是愧疚。
問我:人性本善呢還是本惡呢?我說中國人認為是善的,西方的聖經認為是惡的,但是我很想知道你為什麼要思考這個問題?婧回答,通過那件事情認為人是惡的。
我接著問道:「那還有什麼是讓你感覺人性是惡的?」
婧沉默,因為時間關係我們一直沒有把這個話題討論下去,我很想知道婧的想法,是指同學的排斥是惡呢?還是他人的誤解是惡的,我很期待有時間和她一起探討。
婧又問:「人為什麼會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你好像很愛思考一些哲學問題,我也回答不了,那你認為是什麼呢?」
「人活著的意義為了幫助更多的人。」
「具體說說你怎麼幫呢?」
「現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將來做一名醫生幫助更多的人。」「做一名醫生你肯定會實現的,那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什麼呢?為女同學打男同學呢,還是什麼呢?」婧又沉默了。
「如果現在有一個人拿著刀來傷害我們,你會怎麼做呢?」
「我會撲上去擋他的刀。」
「可是你還是個孩子呀,作為大人,我肯定是希望你先保護好自己的,小時候你是弱小,你也需要被保護的,而不是來保護別人。」
「你幫助別人目的是什麼呢?」 婧答:「也許是為了讓自己心理舒服一點吧。」
訪談約定的時間到了,婧依然保持著她守規則的特性,適時的停止說話,走時,依然對我說再見,鞠躬,象個日本女孩一樣懂禮貌。
04
在訪談過程裡,有好幾次我很恍惚,這個孩子,內心裹著一顆智叟的心。我內心也在感嘆,生子當如這樣的智商,孩子學習應該很省心。
為了證實我的這個想法,我讓婧的媽媽把她的作業和書發來給我看看。果然作業流暢清晰,沒有錯誤,沒有塗改。
可以看得出,孩子寫這些作業是輕鬆的。她說過的那幾書很舊,說明孩子翻過多次,然後還有幾本小說,是日本太宰治、東野圭吾這類會引起人思考生命,思考人性的書。
而且這些書是需要很強的抽象思維和耐性才讀得下去的。
強迫型人格障礙
自我控制、注意細節、毅力、可靠性、彬彬有禮這些品質在社會上是會受到高度讚許的。然而,一些具備這些品質的人卻走向了極端,變得僵化、完美主義,教條、反芻思維以及情緒鬱結,這些人被認為具有強迫性人格障礙。
因為婧未滿18歲,是可以發展變化的,人格形成還有可塑性,所以只能是強迫性人格特質,還不認為達到障礙的程度。
強迫型人格障礙者是將個體的自尊建立在效率和實現不合理的高目標基礎上,他們是強迫性的,沉湎於規則、細節和秩序;過度追求完美,即使方法不對頭,哪怕體驗負性的情感,也要頑固堅持一些任務。
人際關係上,他們難以欣賞他人或忍受他人的怪癖,對他人有疏離感。他們往往看起來嚴厲、冷酷、並且緊張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缺少自發性,他們是不需要休閒活動和友誼的工作狂。
其他人感覺他們固執、吝嗇、佔有欲望強、喜歡說教和多管閒事。他們傾向於根據等級或地位與他人交往,對地位高的人恭敬奉承,對地位低的人則表現為鄙視、貶損和專制。
儘管他們極度關心效率,但他們的完美主義和沉湎於遵守規則,卻經常會妨礙任務完成以及與他人的相處。
他們在家務上花很大的精力,無法丟棄用壞了的或沒有價值的物品,不願將任務委託他人或與他人一起工作;對道德、倫理或價值觀過分認真、小心謹慎。
他們相信:只有那些強迫性的立場、標準,才能防止自己滑向懶惰、經濟損失或者混亂放蕩的男女關係。
他們認為,自己對人對已都是負責任的,事事講究「應該怎樣」,害怕自己手足無措,對無助的擔憂。他們認為他人是馬馬虎虎的,通常不太負責任。
他們的核心信念是:「我將手足無措」、「我實質上混亂迷茫的」、「我需要秩序、體系和規則才能活下去」、「如果沒有體系保障,凡事都會出亂子」、「一個人的表現只要達不到最高水準,就是失敗」、「如果這事兒沒幹成,我就是失敗者。
如果能有個完美的體系,我就會成功幸福、我必須處於掌控中,我必須事事到位,我清楚怎樣才是最好的,你必須按著我的方式做。
細節決定成敗,人就應該更出色,更努力」,有時還會有「怎麼他們就不能幹好呢」、或者「我怎麼總出錯的」,總想避免「不當為而為之」的錯誤,而不是「當為而不為」的錯誤。
容易產生災難化,認為事情將會失控,將會完不成了。因為具有完美主義的標準,特別容易體驗到遺憾、失望和憤怒,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他們會有表現達不到預期,而產生焦慮或憤怒。
當嚴重的「失敗」發生時,他們可能會抑鬱。
強迫性人格和強迫症是有區別的,強迫症有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而強迫性人格沒有,有時候兩者共病,通俗的說,強迫症是強迫自己,強迫性人格對自己和他人都很挑剔。
從遺傳角度來講,婧的奶奶頻繁的打掃衛生,表現出典型的強迫症症狀,強迫症是因為大腦基底神經節活動異常造成,有一定的遺傳性,所以全家人都表現一定的強迫性人格特質。
爸爸的強迫表現在生活細節上,叔叔表現在將自尊建立在效率和實現不合理的高目標基礎上,不斷的學習一些技能,反而一事無處。
從生活環境上來說,婧由奶奶撫養,奶奶管教嚴厲,從小生活在缺乏彈性的環境中,增加了孩子的焦慮,並且奶奶極少帶婧與外界交流,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由於過於追求規則,又增加了社交的疏離感。
婧口齒伶俐,思維敏捷,智商高,因為堅持自己的解題思路,與老師不同,雖然學懂了,會做了,反而得分不高,是強迫思維的表現。
不分談話對象,也不管對方是否能聽懂,不停向人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也是強迫行為的表現。只是說還達不到強迫症的程度。
會談結束後,我和婧作了簡單的總結,婧年齡還小,還在成長和發展,只是有些強迫型人格特質,好在媽媽懂科學,有了發現和預防,也有了行動。
比如做心理諮詢、不再與奶奶同住,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不應快馬加鞭,給孩子輕鬆的成長空間。
有時候男生逗女孩子玩,也不一定是欺負,那也是孩子間遊戲的方式。小學的時候,可以通過拳頭來建立規則,但是現在是初中了,與同學之間是要通過交流和相處才能獲得友誼的。
不僅是因為漂亮和有特殊才能,就像班裡最醜最胖的姑娘,人際關係也可以達到很好。
如果總是希望他人都能遵守自己的規則和秩序,這樣就會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很多的壓力,要降低自己的標準,舒緩壓力。
雖然智商很高,鑑於我國的評分方式,解題思路和老師不同,考試得不到高分,考不上好的高中,就沒有更優秀的人能懂她所閱讀的書籍。
她將來若能考上一流的大學,就會有更多博學的同學與她分享,這樣就不會像現在這樣高處不勝寒;自己智商高,如果學習不好,怎麼體現你的高智商。
未來的職業是想當一名醫生,好的醫生至少要讀到研究生,需要了解國外最先進的治療技術,需要看很多國外的文獻,所以一定要學好英語。
閱讀要精讀,否則真像同學說的那樣,博而不精過於追求數量,以炫耀作為目標,反而象叔叔一樣,一事無成,浪費了上天賜予的高智商。
助人要量力而行,比如有人管川普和中國貿易,有人管紅綠燈、有人管抓小偷,鑑於強迫性人格對自身和他人的道德要求比較高,但要限定在自己能力的範圍之內。
諮詢結束後,對婧做過好幾次回訪,媽媽反饋到,女兒看網絡小說的時間少了,情緒沒有以前鬱悶,加入了學校的心理社團,和心理老師交流得也多了。
後記:天才總是孤獨的,因為他們總有某些特質超越於同齡人而產生一些常人沒有的「怪癖」;天才也是需要分享的,可是懂的人太少,就會當作異類。
「懂得才慈悲」,無論是否能懂,每顆柔弱的心都是需要呵護的,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才是我們一直生活下去的勇氣。
聰明的婧肯定是有盼望的,也許未來她是會優秀的醫生,優秀的學者。因為她開始了調整,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其實還有多少像她這樣特別的孩子,因為不被理解還一直在孤獨下去,被誤解下去。
END
( 作者自我介紹:牧心,70後理工女,心理諮詢師,一直遊走於文學與心理學的邊緣,作為工程師技術水平不夠,作為文學愛好者沒能力成為一名寫手,憑著熱愛,至今一直掙扎在心理諮詢師這條路上。寫故事是讓更多的人來關注心理健康,能對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希望本文能溫暖到你,給你一些思考。)
本文作者已授權百家號小二家鬍子先生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