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溫室原理和設施創造性地應用到稻田-小龍蝦的人工繁殖技術
張茜等
小龍蝦具有養殖周期短、病害少、效益高等優點,近年來小龍蝦市場價格逐年上升,激發了漁民養殖淡水小龍蝦的熱情,養殖積極性高漲,自發開展了池塘、稻田等多種模式的養殖。目前,我市小龍蝦的養殖規模雖然發展迅速,但還缺少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小龍蝦苗種大部分都來源於野生,品種、品質差;二是以短期暫養為主,不能實現批量上市,整體效益偏低;三是以個體戶散養為主,缺少有技術支撐的養殖龍頭企業。為了提高我市小龍蝦的商品規格質量,提高養殖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徐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在睢寧縣戈崇義特種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結合徐州市科技局項目「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集成與應用」,將日光溫室原理和設施創造性地應用到稻田-小龍蝦的人工繁殖方面,經過了 2 年試驗,均取得了很好效果,現將試驗情況介紹如下。
1 稻田的選擇與修建
1.1 稻田的選擇、改造與建設
本次試驗選取試驗塘為4個,面積均為 4×667 m 2 。稻田要求田埂不滲漏,降雨不溢水、排灌方便;水質清新無汙染,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試驗用的池塘開挖「回」形田邊溝, 「回」形溝總面積佔整個稻田總面積的 10%。
1.2 防逃設施
由於小龍蝦有逃逸的特性,所以在建好「回」形田邊溝以後,沿稻田四周設置防逃設施。設置方法為:田埂上設置圍網等防逃設施,高 40~50 cm,田塊拐角處呈圓弧形。進排水口用篩絹網密封,防止外源野雜魚的進入和蝦逃逸。
1.3 溫棚的建造
試驗用溫棚為全鋼架立柱拱式大棚,溫室的方位為東西延長,南北向,圓形拱頂。為了增加溫室的保溫性,溫室由雙層輕型鋼結構構成,頂由可卷拉的棉被與塑料膜以達到增溫控溫的目的,溫棚高 3 m,跨度 10 m,長 100 m,溫棚門口懸掛棉被,防止冷空氣進入。
1.4 繁殖池準備
溫棚內建造水泥池,每個水泥池面積 20 m 2 ,池深 70 cm。放養親蝦前繁殖池用 200 g/m 2 左右的生石灰徹底消毒,新建水泥池先去鹼再消毒。水泥池水深一般保持在 50~60 cm。池底用石棉瓦和紅磚建人工巢穴。池內放養水葫蘆,覆蓋水面 2/3。配置相應的增氧設施。
1.5 稻田消毒
一般放養前 10 d 將稻田注水,水深控制在 30 cm左右,採用生石灰 150 kg/667 m 2 全田潑灑消毒。注入新水放試水魚,檢測田水的毒性是否消失。試水魚可選擇白鰱或花鰱,試水魚生活正常後可進行養殖。
2 小龍蝦親本培育
2.1 親蝦的選擇
一般選擇體格健壯、附肢齊全無損傷、活動能力強、體色呈深紅或者褐色、有光澤、體表光滑無附著物、體質量在 40~50 g 左右的個體作為親本,雄性大於雌性;性腺發育良好,雌性親蝦用強光照射腹部觀察卵巢發育良好,清晰明顯。不要挑選已經附著卵甚至能見到部分小蝦苗的親蝦,因為經過運輸,附著卵或者小蝦苗會因為運輸擠壓脫離母體死亡,倖存的親蝦或蝦苗也會在到達目的地後打洞消耗體力而無法完成生長發育。
2.2 種質要求
直接從天然水域捕撈或者或者從池塘、稻田水域中挑選,也可以從市場中挑選,但要問清水源、離水時間、運輸方式等。在炎熱的夏天一般離水時間不超過 2 h,其他時間段不要超過 4 h。過分擠壓、離水時間長的個體不能作為親蝦。
2.3 親蝦的運輸
小龍蝦親本挑選完畢後,把親本放入有微流水的地方暫養 3~4 h,讓其排乾糞便,增加運輸成活率。雌雄分開放入竹製籠中,籠底面積 0.1~0.2 m 2 ,每籠裝 200 只左右。
2.4 親蝦的越冬管理
越冬前的秋季,水溫適合龍蝦的生長,對親蝦要進行越冬前的強化培育,促進生長發育,積累體內蛋白質和脂肪,為越冬做好準備,同時有利於雌雄性腺的發育。當外界水溫降到 10 ℃時,就可將選擇好的親蝦移入溫棚中進行越冬培育。越冬管理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放養密度的控制。親蝦在移入溫室前需用 2%的食鹽水浸泡 10~15 min,其放養密度為 20 尾/m 2 。在整個越冬期間,溫棚內的水溫儘量控制在 15 ℃以上,這樣不僅能夠促進親蝦提前發育,提前繁殖,還能收到較好的繁殖效果;二是飼料投喂。小龍蝦進入溫棚內第 2 天即可以投喂,根據抽樣測得尾重推測群體重量,制定投餌計劃。根據溫度的變化情況,每 10 d 調整 1 次投餌量,投餵的小龍蝦配合飼料,飼料的粗蛋白在 28.5%。投飼量在冬天天睛時每天佔體重的 2%~3%,小龍蝦在水溫低於 15 ℃基本不攝食,水溫低於 15 ℃不需要投餵;春節過後,2 月中下旬投餵量增至佔體重的4%~5%。投餵堅持「四定」、 「四看」原則,確保餵勻,餵足,餵好;三是水質調控。溫室內水的透明度宜保持在 30 cm 以上,在水質調節上主要採用的方法是注水和換水。注水、換水的次數根據水色、水質而定。四是日常管理。每天堅持巡塘,觀察小龍蝦的攝食情況活動情況及對防逃設施進行檢查,防止小龍蝦逃逸。
2.5 產前強化培育
小龍蝦的產前培育非常關鍵,產前培育的好壞,對繁殖的成敗影響很大,它關係到懷卵的數量,產卵順利與否,當室內水溫增加到 20 ℃時加強親蝦產前強化培育。
親蝦的產前強化培育與越冬培育一致,應加水深至 60~80 cm,加強投飼強度,投飼量增加到 6%~8%,但要及時觀察水質變化,防止殘餌變壞敗壞水質。每 2~3 d 換水 1 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 1/3~1/2。
3 小龍蝦的繁殖與培育
3.1 繁殖
當水溫持續到 20 ℃以上時小龍蝦開始出苗。小龍蝦產卵後孵化出苗的速度和水溫有一定的關係,水溫越高,出苗的時間越短,水溫越低,出苗的時間越長。試驗證明,在水溫達到 26~29 ℃時,孵化時間為 42~47 d,在水溫低於 10 ℃時,小龍蝦整個孵化過程大約需要 3~4 個月。[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小龍蝦有護幼的習性,仔蝦在脫膜後不會立即離開母體,一般會附著在母體的遊泳足上,出苗後5~7 d 方可離開母體獨立生活。每天堅持巡塘,當發現水泥池裡有龍蝦仔蝦時,每周可加注新水 2~3次,促使幼體生長。同時加強管理,適當降低水位20~30 cm,以提高水溫,並做好仔蝦的投餵工作。
3.2 苗種培育
小龍蝦幼蝦脫離母體時體長只有 9~12 mm,對外界的抵抗能力差,容易死亡。當發現有 90%的抱卵蝦已經沒有幼體附著時應及時將親蝦移走,孵化池作為培育池直接進行培育。
3.2.1 營造仿生態環境 水草對龍蝦的生長非常重要,因此培育池中要移植和投放沉水性植物和浮水性植物為幼蝦提供攀爬、隱蔽和棲息的場所,還可以作為飼料,保證幼蝦培育有較高的成活率。沉水植物可用伊樂藻、苦草、金魚藻等。漂浮植物可用水花生、水葫蘆等,水草面積佔比 40%左右。此外,水泥池中還可以設置一些網片、瓦片等物,增加幼蝦棲息、蛻殼和隱蔽場所。
3.2.2 幼蝦的放養 幼蝦的放養密度要根據魚池的條件而定,有增氧條件的池塘一般可放養剛離開母體的幼蝦 500~800 尾/m 2 ,採用微流水的培育池一般可放養剛離開母體的幼蝦 800~1 000 尾/m 2 。放養的幼蝦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附肢齊全。放養時可選擇晴天早晨或者傍晚放養。放養時應將裝有幼蝦的氧氣袋放入池中浸泡 20 min,待水溫一致後再放開袋子,緩緩的把蝦放入池中。
3.2.3 幼蝦的餵養 開始時投餵輪蟲、枝角類幼蟲等,保證水中的餌料生物含量為每毫升 15~20 個。投餵的輪蟲或者枝角類幼蟲如果是池塘培養的,要用 40 目的篩絹網過濾,過濾後用 2%~3%的食鹽水消毒再投喂。每天投餵 4~5 次,保證水中餌料生物含量,也可投餵豆漿。餵養 5~7 d 後,可以改投適口的顆粒飼料。投餵量為早期每萬 尾龍蝦 0.2~0.3 kg,後期的投餵量為體質量的 6%~10%。投餵時堅持「四定」原則根據蝦苗的活動情況、水溫、水質、天氣等靈活掌握每天的投餵量。
3.2.4 水質管理 幼蝦的成活率除了與餌料供應有關係以外,水質變化也是影響成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影響水質的主要因素有幼蝦的密度,剩餌的多少及糞便等,整個養殖過程中水體環境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水質調控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通過注水、換水的方法調節水質。幼蝦培育最好有微流水或者循環水,通過流水改變水質情況。也可以通過注水、換水的方式改變水質,有條件的根據情況開啟增氧機,確保水中溶氧充足;二是及時清理池中糞便、殘餌;三是及時減少幼蝦的放養密度。
3.2.5 日常管理 每天堅持巡塘,觀察小龍蝦的攝食及生長情況。注意水質的變化,保持環境安靜,檢查防逃設施是否破損。
經過 25~30 d 培育,幼蝦蛻殼 5~8 次,體長可達到 3~5 cm,即可捕撈投放到稻田中進行養殖。捕撈的方法採用放水收蝦法。
4 商品蝦的養殖
3 月底 4 月初可在蝦溝或大田中直接放養蝦苗進行養殖,根據大田裡水草欠豐欠等水體條件,一般放養量為 5 000~8 000 尾/667m 2 ,規格為 3~5 cm的幼蝦。經過 50~70 d 左右即可培育出可上市的商品蝦,提早了上市時間,避開了龍蝦「五月瘟」,降低了養殖風險,提高了經濟效益。
江蘇省建湖縣回鄉創業大學生夏思成探索稻蝦綜合種養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