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衛戰中真有國軍狙擊手存在嗎?抗戰中他們表現如何?|輕武專欄

2021-02-13 軍武次位面


輕武專欄是軍武打造的單兵武器類欄目,不求最高深但求最有料

在我國槍械迷的圈子中,狙擊手一直是個經久不衰的話題,相應的,以狙擊為賣點的影視作品也就屢見不鮮。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中,佟大為飾演的國軍狙擊手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以高超的槍法和民族大義彰顯了狙擊手的榮譽。

那麼關於歷史上真實的抗戰國軍狙擊手應該是什麼樣子呢?今天軍武菌就來帶你考證這個問題。

《金陵十三釵》中狙擊手與日軍大部隊

周旋這一幕其實很難出現

說到國軍狙擊手,我們想到的第一個問題可能就是,抗戰期間國軍究竟有沒有狙擊手呢?網上普遍流傳的一種說法,是認為當時是有國軍狙擊手的,並且從各種渠道挖出了相關證據和戰例。

例如,江陰文史資料當中的一段回憶記錄在南京保衛戰期間曾發生過國軍與日軍的狙擊對戰,甚至還有其它考證說武漢會戰期間曾有1名國軍狙擊手3天內擊斃日軍57人,擊傷42人的記錄。

這裡強調一點,關於網上流傳的國軍狙擊手

原始考證文獻,軍武菌一個都沒找到

所以難證明真偽

關於這種說法,軍武菌也查閱了大量文史資料,但得出的結論也只能用模稜兩可來形容。在國軍參與的八年全面抗戰當中,軍武菌能找到唯一有關狙擊手的官方證據來源於1941年國民黨第六戰區政治部編纂的《第六戰區荊宜攻勢戰役忠勇事跡》當中的《膽大心細的神槍手》一文,其中記載了一位名為史繼法的下士班長狙擊手狙擊日軍的事跡。

但文章內容並沒有提到擊殺時間、位置、擊斃人數等佐證信息,甚至連「神槍手」都只是別人給他的綽號。而關於上文中武漢會戰與南京保衛戰時的狙擊戰更是沒有找到有力的直接證據加以證明。

文中信息相對匱乏,從事跡表彰來看

單獨行動的史繼法執行的是偵察任務

更類似優秀射手而非專業狙擊手

從這裡其實也可以看出一點:由於種種問題,相比同時期的外軍狙擊手,國軍狙擊手的證據過分零碎,證據缺失和孤證、偽證夾雜,很難直接證明其是否存在。

例如2015年臺灣出版的《抗戰陸軍武備圖志》

中的國軍狙擊手照片,就被學者證實服裝與身份不符

極有可能是偽造

但難以證明不代表無法證明,有很多證據其實可以從側面證明在抗戰中確實可能有狙擊手存在,這些證據來源也非常廣泛。例如,抗戰時國軍參謀部編纂的有關蘇軍作戰內容的彙編中就有狙擊作戰的文獻參考作為當時國軍的內參,甚至當時根據地的一些八路軍宣傳機構也開始宣傳蘇聯的一些狙擊手,結合當時蘇德戰場相持階段的狙擊戰考慮,並不難看出國軍有可能採取類似狙擊戰的考慮。

國軍總參部編纂過外軍的內參當中

有相應的狙擊作戰記載

另一方面,同時期根據地的八路軍也在評比、宣傳狙擊手

不過當時狙擊手稱謂五花八門,朱德射手就是

根據地對優秀狙擊手的一種稱謂

而相關的證據也不只是來源於軍方,同時期民間的一些文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證抗戰中狙擊手的存在。例如,1940年昆明明日社出版的《慰勞信集》中就有《隨便給哪一位神槍手》這樣的信件。由於地處西南的昆明一直位於抗戰大後方的緣故,不難反推出國軍抗戰中確實有狙擊手的存在。

同時期《青年特等射手》一歌更是可以證明當時的民眾不但知道國軍有狙擊手,而且「子彈絕不空放」的國軍狙擊手也更受民眾歡迎。

1940年的書信《隨便給哪一位神槍手》

證明抗戰時期國軍確實存在狙擊手

1942年的《青年特等射手》這樣的歌曲表明

那個年代的國統區民眾

對國軍狙擊手是十分認可的

那麼可能有同學要問了,既然證明了有國軍狙擊手的存在,那麼為啥戰例卻這麼少呢?其實軍武菌覺得可能有這幾種可能:國軍狙擊手要麼大多是如同上文中提到的神槍手史繼法一樣是槍法相對較好的特等射手,而且數量本身較少並沒有留下太多有效的記錄;要麼就是更多相關的記錄因為年代久遠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而且由於長期以來對於狙擊手沒有一個官方稱呼,這也導致了即便在既有文獻當中也很難做到一個全盤的梳理和檢索,增加了為國軍狙擊手乃至抗戰時期中國狙擊手證明的難度。

1946年華野十縱司令員謝祥軍將軍在漣水保衛戰中

被國民黨反動派狙擊手殺害,從時間上反推

國軍在抗戰時大概率是有狙擊手的

不過雖然證據大多缺失,卻並不妨礙我們對國軍狙擊手做進一步探究,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國軍狙擊手可能用什麼槍?也通過這些槍側面探討一下國軍狙擊手可能的情況。

▲當今影視劇中,國軍狙擊手的配槍五花八門

例如《四十九日》裡胡歌飾演的狙擊手就拿了

一支在1937年不可能出現的美制詹森

M1941半自動步槍

關於國軍狙擊手用什麼步槍的問題其實更是眾說紛紜。有種說法是1935年,國民黨軍隊曾在德國顧問的建議下採購了毛瑟24獵槍120支,每支配備2000發子彈,外帶30支望遠式瞄準鏡作為狙擊槍使用。

這裡的毛瑟24其實就是毛瑟M1924,也就是國軍標配中正式的德國前身,也就是說此時國軍購買的所謂狙擊槍其實就是加了瞄準鏡的獵槍而已,而且最重要的瞄準鏡數量更是嚴重不符。

南斯拉夫產的毛瑟M24搭配望遠瞄準鏡

而從另一張疑似國軍狙擊步槍展示的照片當中我們其實也能發現類似的內容。照片中的軍官向士兵展示的狙擊步槍雖然帶著望遠瞄準鏡,但其實卻是一支類似毛瑟M1909這樣的重管運動步槍,設計初衷是用來競賽或者狩獵的,並不是作為專業的狙擊步槍。

所以其實像《金陵十三釵》中佟大為那樣手持帶光學瞄準鏡的專業狙擊步槍的場景其實是不存在的。

網上流傳的疑似國軍軍官向士兵展示狙擊步槍照片

(關於本照片真實性及狙擊槍來源目前說法不一

毛瑟M1909運動步槍

另一方面,實際上國軍在抗戰前和抗戰中能獲得軍用狙擊步槍的渠道也很窄。當時國軍能接觸到的國家以德國、日本和英美三方面為主,這也就意味著要想獲得像樣的軍用狙擊步槍,要麼得從日軍手中繳獲,要麼得從德國、英美方面採購,沒有第三條路。

而且由於1938年德國停止對華軍售的緣故,所以中國很難在抗戰中從德國獲取德軍使用的毛瑟98K狙擊型和瓦爾特G43狙擊型等優秀狙擊步槍。

二戰中德軍的98K狙擊型其實並沒有

流入中國的可能

而日本方面的狙擊步槍有在38式和99式步槍當中挑選精度較好的改裝而來的97式狙擊步槍和99式狙擊步槍。但這兩種狙擊步槍不論性能和數量上都很少,而且由於優先供給給戰爭壓力更大的太平洋戰場的緣故,進入中國戰場的數量就更少了。

但就算如此,這兩種步槍也有繳獲的經歷,例如在1945年的時候,當時的八路軍就繳獲了一支日軍的99式狙擊步槍,為此還驚動了賀龍、林彪等人,可見當時狙擊步槍在中國有多稀奇。

賀龍和參謀長張經武給林彪展示繳獲的

日本九七式狙擊步槍

日本97式狙擊步槍也有一定的繳獲記錄

由於1941年後中國加入同盟國陣營,派出中國遠徵軍遠赴緬甸、印度對日作戰,同時有一部分遠徵軍滯留印度後在印度修整並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參加了對東南亞和大西南的反攻作戰,所以不排除獲得英美裝備的駐印軍通過租借法案列裝美制的M1903A4狙擊步槍和英制李·恩菲斯特Mk 1型狙擊步槍的可能性。但由於駐印軍本身人數就少,再加上參戰已經是抗戰後期,所以狙擊手能派上用場的機會也很少。

二戰歐洲戰場的美軍狙擊手在清理其

M1903A4狙擊步槍

講完國軍可能獲得的狙擊步槍的情況,其實我們就能得出一個結論:由於條件限制,絕大多數的國軍狙擊手都不能獲得優秀的步槍,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用著手裡最普通的步槍,利用機械瞄準具目視完成狙擊作戰的。普通步槍的射擊精度不會太好,目視瞄準的距離更是有著天生的局限性,所以國軍狙擊手能起到的作用極其有限。

所以歷史上的國軍狙擊手極大概率就如同朝鮮戰場上的

狙神張桃芳一樣,只能在中近距離裸眼瞄準

射擊難度和危險性都相當高

▲歷史上絕不會像抗日神劇這樣

在600米擊穿鬼子望遠鏡還傷不到人

可以想像,一個普通的國軍狙擊手為了狙殺日軍,除了有高超的射擊技術外,還需要足夠近的瞄準距離,這將直接導致狙擊手射擊後極其容易暴露目標,增加了狙擊手的陣亡率。

然而就是在艱苦的環境裡用著如此簡陋的武器,他們依舊願意用自己的身軀趕走目露兇光的侵略者。今天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這裡軍武菌也要提醒大家,珍惜當下,不忘歷史。

相關焦點

  • 戰爭中狙擊手被捉到就槍決?真實的二戰比這更冷酷|輕武專欄
    一、二戰中,狙擊手的大規模出現,極大的改變了戰爭形態,也讓自己的存在成了敵軍眼裡的「魔鬼」。一個美軍軍官回憶說,他的部下一旦遭遇狙擊手,就會陷入驚慌失措的狀態,整個分隊就地臥倒進退不得,隨後他們被德軍狙擊手挨個點名。
  • 南京保衛戰慘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請大家注意,守南京,蔣介石把他精心打造的、最精銳的德械部隊全都投入進去了,試想一下:如果蔣介石是抱著「以犧牲換重視」的想法守南京,他捨得把老本都搭進去嗎?蔣介石之所以把精銳德械部隊全部投入到南京保衛戰中,一是因為德械部隊在淞滬會戰中有上佳表現,他信任這些部隊;二是蔣介石認為德械部隊一定會在堅守南京中發揮中堅力量、有更大的作為,對他們寄予了厚望。
  • 南京保衛戰,為什麼會輸?
    很簡單,國軍嫡系部隊戰力低下!然後,最高層卻看不清現實。12萬-15萬國軍精銳部隊(多數是嫡系,少部分是戰鬥力較強的粵軍)守城,被兵力可能還少一些的日軍近乎全殲。日軍雖然號稱6個甲種師團和2個旅團,但戰線分散,投入攻擊的兵力估計只有10萬左右。
  • 南京保衛戰中,一批高級將領丟下部隊逃跑,傷兵們破口大罵
    在書面的突圍計劃中,這些部隊不應該自下關渡江,因此挹江門的78軍36師與這些湧入的部隊發生了衝突,最終把36師部隊也給衝散了,數萬名軍人就擁擠在下關江邊。這時候,國軍高級將領的劣根性就表現出來了。時任261旅旅長的陳頤鼎即回憶:南京城的保衛戰,糊裡糊塗地打了五天。在這五天戰鬥過程中,上級沒有同我們見一次面;沒有盡他們應盡的責任,也沒有告訴我們南京保衛戰的一般部署情況,更沒有向我們下達撤退的命令,事後也沒有聽說哪個指揮官因失職受處分。
  • 近些年讓人欣慰的影視劇創作——正面戰場國軍抗戰劇的不斷湧現
    《中國遠徵軍》劇照後來國共內戰兄弟相殘,再之後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國共雙方都否定對方在抗戰中所起的作用,無法還原真實的抗戰歷史。早些年大陸表現抗戰時期的影視劇,大多以敵後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抗戰經歷為題材,而正面戰場國軍抗戰為題材的影視劇不多。臺灣方面更沒有一部影視劇中有共軍抗戰的情節表現。近些年來,大陸越來越尊重歷史,並還原歷史,以正面戰場抗擊日寇的影視劇不斷湧現,這讓人非常欣慰。
  • 如何才能辨別抗日神劇?|輕武專欄
    獨立團變身髮膠團大家好,這裡是輕武專欄1日軍講漢語還是日本味兒的漢語抗戰時期還真有不少日軍會說漢語日軍開始系統性的學習漢語開始於19世紀中後期,當時日本開始了罪惡的侵華戰爭,為了策應戰爭需要,日本漢語學界在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中期,編撰發行了大量應用於軍事侵略目的的軍用漢語教科書。而且抗日戰爭爆發前,日本已經有200多萬在中國生活的僑民。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有不少日軍能說一口漢語,但是比例就很少了。
  • 國軍中土木系「四大金剛」指的分別是誰,他們最終的結局如何
    但其實,當時的國民政府軍事系統中除了地方軍閥,就連蔣介石自己的中央軍內部也產生了嫡系和旁系之分,大的有陳誠的土木系、胡宗南的黃埔系,而小的也有杜聿明的第五軍系等。今天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下當年國軍中這支嫡系中的嫡系,被稱之為「四大金剛」的將領都分別是誰,他們最終結局如何。羅卓英,廣東大埔人,上將軍銜,早年曾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上司陳誠是同窗好友,兩人一同畢業後,只要陳誠被晉升,下一位就鐵定是羅卓英,由此可見,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
  • 南京保衛戰:二戰最慘烈的首都保衛戰
    因為各種影視作品只專注於表現南京大屠殺,所以大多數人只知道在南京是發生了中世紀式屠城。但對於南京保衛戰很多人或是不知道,或是存在種種誤解和謠傳。南京不是華沙,不是巴黎,不是雅典,也不是布魯塞爾。這座城市的保衛戰曾經有悲壯和慘烈的開始,也有過令人嘆息和硬咽的結局。當時南京背靠長江,三面絕地,國軍海軍早已在江陰海戰中全軍覆沒,這代表南京守軍的大後方交給日本海軍了。
  • 抗日劇中川軍也戴德式鋼盔,實際抗戰中,真會如此嗎?
    我們在生活中肯定都聽過這句話: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雖然簡單,但其實在很多方面都適用,比如在戰爭類影視作品中。這一類影視作品都有年代背景,所以道具就是影視創作者們所要過的第一關。有人可能會說,影視作品不是紀錄片,沒必要這麼認真。可是講二戰的電影,本來是用謝饅頭的,您這開來一輛艾布拉姆斯,合適嗎?本來是講山海關之戰呢,突然出來一挺馬克沁,這合適嗎?
  • 從四行倉庫保衛戰,盤點國軍四大德械師
    四行倉庫遺留下來的滿目瘡痍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軍戰鬥力最強的莫過於4大德械師:教導總隊、第87師、第88師和第36師。教導總隊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在接到撤退命令後,後有追兵,前有軍艦封鎖,由於唐生智的指揮失誤,導致這支世所公認的國軍中最精銳部隊在長江邊幾乎全軍覆沒。南京失守後,教導總隊整編為27軍,桂永清繼任軍長。除了教導總隊,其餘三個德械師先後都劃歸到了國軍第71軍。第71軍由第87師擴編而來,首任軍長是王敬久。
  • 抗戰時國軍打雜多打仗少?
    騰訊文化:抗戰時長期擔任戰區司令長官的張發奎晚年回憶:「我感覺敵人能攻佔任何他們想要的目標;倘若他們沒有佔領某地,那是因為他們不想要。在整個抗戰期間我思路一貫都是這樣。一切都是時間問題。」國軍士兵的戰鬥力有這麼差嗎?張瑞德:一個國家士兵戰力的培養,有其各項先決條件,例如國民教育的普及、兵役制度的健全、後勤補給制度的完善等。
  • 《八佰》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究竟在保衛什麼?是演戲還是博弈?
    800國軍壯士,但實際上,進駐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的只有400多人,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是剛招募幾個月尚未完成訓練的新兵,當時為了壯大聲勢,對外謊稱800人,所以才有了電影《八佰》的名字。這個營原本是個加強營,最初確實有接近800人,但是經整個淞滬會戰的消耗,國軍損失了大量經過德式訓練的士兵,基本上每三周左右就要補一次兵源,到四行倉庫保衛戰前夕,88師部隊剛好進行了第5次來自湖北的兵力補充,由於湖北方面不願意將他們訓練最好,曾與共產黨作戰過的軍隊送到上海,所以這批被送到上海的兵源都是些在
  • 石牌保衛戰——抗戰中最大規模白刃戰,用血肉戰勝日軍
    大家在電視裡經常看到一些抗戰神劇,每當我軍發起衝鋒進行白刃戰的時候,日軍都會退出子彈進行接戰。當然這樣的編劇是不嚴謹的,只有極少數的時候才會發生。不過日本人自恃後勤補給好,身體素質強,即便是白刃戰也不把中國軍隊放在眼裡。在鄂西的這場石牌保衛戰終於讓日軍看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毅力,不屈的精神。
  • 抗日戰爭大場保衛戰,前線國軍大敗而歸,日軍為何卻心有餘悸?
    1937年10月23日,抗日戰爭時期最為慘烈的淞滬會戰已經接近尾聲,國軍前線總指揮陳誠下令將防線退至大場地區,而這也是國軍在上海市區最後一道防線。在國軍退守大場之前,日軍在淞滬戰場上的傷亡人數已經接近六萬,日軍指揮官松井石根面對後撤的國軍甚至已經無力下達追擊命令。
  • 石牌保衛戰:中國抗戰史上慘烈一勝!
    抗戰時期,曾有記者採訪戰場上的國軍軍人,問:「那抗戰勝利後,你打算做什麼?」那名軍人回答道:「那時侯,我已經死了。在這場戰爭中,軍人大概都是要死的。」1938年武漢「4.29空戰」中,國軍飛行員陳懷民的戰機在擊落一架敵機後受到5架敵機圍攻,他的飛機油箱著火。當時他本可跳傘求生,但他沒有,而是撞向敵機,與日軍「紅武士」高橋憲同歸於盡。陳懷民說過:「每次飛機起飛的時候,我都當作是最後的飛行。與日本人作戰,我從來沒想著回來!」抗戰時期,有多少中國軍人就像他們這樣,為了中華民族能夠生存,萬死不辭。
  • 電影中經常出現的「一槍開鎖」是真的存在嗎?|輕武專欄
    輕武專欄是軍武全新打造的單兵武器類欄目,不求最高深,但求最有料!現代影視劇往往有這麼一個情節,主人公從危險地帶急速逃出(往往還帶著妹紙),突然被一扇鎖上的門攔住去路,只見主人公不慌不忙掏出手槍就是一槍,槍響鎖開,主人公順利逃之夭夭。那麼,這個情節靠譜嗎?現實中手槍真的能「一槍開鎖」嗎?
  • 國軍抗戰的巔峰之作《血戰臺兒莊》:川軍浴血奮戰打出了尊嚴
    《血戰臺兒莊》這是一部抗戰電影題材的巔峰之作,從上映到現在國內外好評如潮,也是解放以來第一部高調宣傳國軍正面戰場的電影。現在看另有一番感觸:戰爭很慘烈,國家貧窮落後就要挨打。在臺兒莊戰役打響之前,1937年的中國都籠罩在國破家亡的氣氛當中,北平、上海、南京相繼淪陷,日本侵略軍肆意蹂躪著中華民族的土地,毫無人性的殘殺中國同胞。
  • 蔣介石曾花重金打造的30個德械師,難道真的在抗戰中一無是處嗎?
    然而由於當時的中國因工業基礎薄弱,以及財政緊張等原因,僅僅只完成了對國軍30個師的調整,其中大部分都是蔣介石中央軍的嫡系。雖然這30個師頂著德械師的番號,但真正能夠達到標準的,僅有少數幾支部隊,比如第36師、87師、88師等。
  • 南寧18歲男子劫持女人質,被狙擊手腳踏「洞洞鞋」當場擊斃!|輕武專欄
    輕武專欄是軍武打造的單兵武器類欄目,不求最高深但求最有料!雖然說開槍射擊只需要一個人加一桿狙就能搞定,但在現實中狙擊手獨自執行任務的情況並不多見,目前編制合理的狙擊小組最少也要有一名狙擊手外加一名觀察手,這樣的狙擊小組才能發揮出狙擊作戰的優勢。我們最常見的狙擊小組通常是由兩人組成,一人負責觀察、另一人射擊。
  • 南京保衛戰:15萬守城國軍為何被5萬日軍破城
    戰前誓與「首都共存亡」的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派出督戰隊封鎖江面燒毀渡船,放言後退一步者死,卻為何最終食言,乘坐沾滿牛糞的板車狼狽北逃?在嚴令堅守與相機撤退中搖擺不定的蔣介石,到底打的是什麼牌?美英蘇德日意六大國,在南京保衛戰血雨腥風的歲月裡,隱伏著幾多鮮為人知的「大國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