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深圳正青春——在深長沙人的創業故事和家鄉情誼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

  四十歲,正當盛年。

  深圳,大鵬展翅,璀璨絢麗。但繁華背後,不知道有多少人為它付出了汗水,獻出了青春。

  四十年來,這個充滿機遇的希望之城成就了千千萬萬個奮鬥者:打工妹變身上市公司創始人,打工仔成為行業巨擘,流水線工人成長為設計師……一代又一代「外地人」懷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來到這裡,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深圳。

  奮鬥深圳正青春!自改革開放以來,一批又一批長沙人奔向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投身深圳這個改革開放的主戰場,在這個先行先試的改革開放靚麗舞臺上,肆意展示出長沙人的風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深圳投資創業的長沙籍人士過100萬人,有數千家企業(公司),其中不少長沙籍企業是各自領域的領頭羊。建設深圳,服務長沙,他們積極響應「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號召,真金白銀地回長沙投資興業。據不完全統計,他們回湘投資總額達500多億元,並為長沙的招商引資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多年來累計為長沙引進項目資金過千億元。

  昨日,長沙晚報記者連線採訪多位在深圳打拼的長沙人,聆聽他們「闖」「創」「幹」的創業故事和家鄉情誼。

  曾勝強:電子行業大咖反哺家鄉

  曾勝強,長沙寧鄉人,1987年在深圳的窗口單位任職,1993年辭職投入創業大潮,現為深圳市證通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愛上深圳的理由

  深圳這座城市很年輕、有活力,是創新之都,是奮鬥之城,給個人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給企業提供了自由開放的營商環境。

  創業座右銘

  行穩致遠,若想走得遠,必須首先走得穩。人生的道路如此,企業的經營亦是如此。

  創業生活故事

  1963年,曾勝強出生在寧鄉一個農村家庭,父親是生產隊修理工,受父親影響,他從小就對搗鼓各種東西感興趣。1980年,曾勝強考入國家級重點中專貴州無線電工業學校,選擇了計算機軟體專業。1987年,他被國營企業派到在深圳的窗口單位任職,工作之餘,還在深圳大學讀夜校。

  當時,歐美發達國家的計算機水平和信息技術遙遙領先,國內各方面受限落後。1993年,曾勝強辭職投入創業大潮,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證通電子。他租了一間不到30平方米的辦公室,用一臺自己組裝的電腦和幾張桌椅,開啟了創業生涯。

  如今,深圳市博物館陳列著國內首款銀行櫃檯密碼鍵盤,這就是證通電子1994年生產的首款密碼鍵盤。該公司事後還成為國家商用密碼定點單位,並迅速打開了海外市場。

  「那時,深圳股票市場異常火爆,但證券買賣都靠人力,效率低。」洞悉市場需求的曾勝強率領企業在1996年生產出國內第一臺證券自助服務終端。後來,他們又相繼研發出國內首款自助存摺補登機、E-POS機等一系列產品。2007年,曾勝強意氣風發地在深交所敲響了上市的鐘聲。

  一旦有個想法,並且認定這個想法有市場,就不等不靠,馬上付諸實踐。自己做不了,就把能做的人找過來做,反正就是一定要做出來……曾勝強在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基礎上,發揮著一個長沙人「吃得苦、霸得蠻」的精神,讓證通電子在金融設備服務領域一直處於引領地位。隨後的10多年裡,曾勝強又率企業先後進軍LED及城市亮化、IDC(網際網路數據中心)及雲計算行業。

  在深圳創業有成的他,不忘反哺家鄉。2015年10月,證通電子與長沙市政府、中國電信湖南分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證通電子在望城區投建中部最大的網際網路大數據科技產業園。

  「我們會將在深圳光明區參與智慧光明建設的經驗推廣到長沙,助推長沙智慧城市建設。」現任深圳市長沙商會會長的曾勝強介紹,其公司還將對長沙的產業園進行持續投資,並積極參與湖南醫療大數據建設,推進一系列項目落地。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聶映榮 實習生 徐甜)

  劉正南:雷鋒夥伴拓荒電子市場

  劉正南,長沙望城人,1979年10月創建深圳市志華電子有限公司,現為深圳市鵬金山科技電子市場有限公司董事長。

  愛上深圳的理由

  如果你敢闖、敢想、敢拼,深圳是一個夢想之城,在這裡用智慧武裝,不停跟著科技潮流逐浪,永遠保持奮發向上的精神。創業41年,我還將繼續拼搏,將自己的一生獻給特區建設事業,更樂意當個引路人,成為長沙與深圳交流發展的橋梁。

  創業座右銘

  我是雷鋒家鄉人,用雷鋒精神指導做事,艱苦創業更要做到科技領先。誠信是立身做人的基礎,更是企業生存的基石。

  創業生活故事

  他曾是雷鋒的小夥伴,更是第一批來到深圳「拓荒」的長沙人。紮根深圳41年,他是深圳特區從無到有、從荒蕪到繁榮的見證者、建設者,如今已成為深圳電子市場的引領者,連接長沙與深圳電子商業的引路人。他就是深圳市長沙商會副監事長、深圳市鵬金山科技電子市場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正南。

  劉正南是長沙望城人,1958年他與雷鋒一起參加鞍鋼建設,「我們是老鄉,經常一起吃飯、一起活動。」1979年10月,時任國家電子工業部國營七二二廠工會主席的劉正南,受命來到深圳創建深圳市志華電子有限公司。「那時的深圳到處是荒山,路也都是爛泥巴,大家都住茅棚。」創業之初條件艱苦,軍人出身的劉正南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離開國企自立門戶的他深刻感受到,「只有創新,走自己的路,才有出路」。他衝破重重封鎖,足跡遍布世界,只為把科技產品淘到國內。

  憑藉敏銳的商業嗅覺,1983年劉正南在深圳市海豐園樓下創辦了全國第一個電腦商場,電子市場這一拓荒之舉引發全國轟動;1984年,他在深圳華強北創建了第一個科技電子商場,提供全球最前沿的電子元器件、軟體光碟、電子類書刊等產品;1990年他又創辦第一家電子產品專業市場,為後來被譽為「中國電子第一街」的華強北開創了先河;他創辦的鵬金山科技電子市場也佔據全國電子市場龍頭地位,20多年來一直挺立潮頭。

  在深圳耕耘多年,劉正南時刻不忘家鄉長沙,積極投身家鄉建設及慈善事業。他還藉助深圳市長沙商會平臺,將深圳領先的科技帶回家鄉,幫助家鄉發展,培養更多人才。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洋子)

  李波:敢闖敢拼開闢嶄新天地

  李波,長沙望城人,1997年從中南大學畢業後赴深圳,現為深圳市華曦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愛上深圳的理由

  如今,提起深圳,所有人的印象無不是「年輕有活力」「創業創新」等。這吸引著千千萬萬追夢人來到這裡,為夢想奮鬥、為青春吶喊,而我也是其中一個。

  創業座右銘

  成功都需要煎熬,偉大產生於歷練。

  創業生活故事

  李波是長沙望城人,1997年,他從中南大學工業自動化專業畢業後,便直赴科創氛圍濃厚的深圳。

  「敢闖敢拼才會有不一樣的天地!」短短幾年,李波從一名初出茅廬的畢業生成長為一家上市公司的項目總監。2003年,他毅然辭去高薪工作,創辦深圳市華曦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數位電視機頂盒相關晶片設計。

  行業發展迅速,原來的數位電視朝網際網路電視轉型。2010年,李波便敏銳地嗅到變化的氣息。「必須跟著市場走,做一次重大轉型。」轉型可能是一條危險之路,公司不少人心存擔憂,但李波仍痛下決心,將公司業務重點向OTT網際網路電視軟體平臺、智能終端整體技術和商業解決方案轉變。

  從技術儲備到產品研發、市場開拓,轉型摸索期果然讓李波嘗到了「大苦頭」——產品做出來了,但市場沒反應,有時接連兩到三個月沒有一個訂單,收入為零,而當時整個公司兩個月就有五六百萬元的開支。2012年,公司雪上加霜,因下遊客戶欠款而陷入資金危機,李波甚至抵押掉自己的房產,給員工們發工資。

  妻子看著他的焦灼與痛苦,心疼不過,勸他放手出去打工,這樣反而過得更舒適。「既然闖到這一步了,就不能『怕死』,何況我還得對公司100多人負責。」李波硬是帶著公司撐了過來,為了一次合作,他甚至在一年內先後十幾次到同一個國家做方案推廣工作。

  柳暗花明又一村,2014年,公司迎來了與一家英國運營商的合作訂單,而就在這一年,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掛牌上市;2015年,他們又拿到了泰國移動的訂單;2017年,公司與芒果TV在國內有線電視領域開展獨家合作,並成為全球Android TV第一家通過Google認證的企業。如今,李波創辦的這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營銷網絡遍布全球,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餘家運營商、1億多家庭提供產品和服務。預計公司今年銷售額有8~10億元,未來3年有望業績保持翻倍增長。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聶映榮)

  張躍華:放下鐵飯碗闖出一片天

  張躍華,長沙寧鄉人,1991年到深圳尋求發展,現為深圳安華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愛上深圳的理由

  深圳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也是一座適合年輕人的城市。只要勤奮,任何人在這裡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

  創業座右銘

  想要事業成功,實在、誠信和勤奮必不可少。長沙人「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無論身在何處,無論事業多成功,我都要反哺家鄉,都不會忘記家鄉。

  創業生活故事

  「樹挪死,人挪活。放下鐵飯碗,闖出一片天!」上世紀80年代,充滿活力和朝氣的深圳,吸引了長沙伢子張躍華的關注。他決心放棄穩定的生活,到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1964年,張躍華出生在寧鄉。17歲的他被招工到煤炭壩煤礦,成為一名下井工人,後來又當上了專職司機。「那時候經常有機會外出,視野就慢慢開闊了,心裡慢慢滋生了想出去闖一闖的念頭。」3年後,張躍華被調到縣環保局工作,曾擔任建委系統的團委副書記。1991年,張躍華遞上一紙辭呈,到深圳尋求機會。

  初到深圳的張躍華人生地不熟,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由於駕駛技術嫻熟,他很快在一家公司當上了司機。不管身在何處,張躍華身上總有著長沙人「敢為人先」的拼勁,不斷學習,得到了領導信賴,先後擔任業務經理、公司副總經理。公司在他的打理下井井有條,業務量不斷上升。

  張躍華一直沒有忘記打拼,一路披荊斬棘,繼續前進。他在先後擔任兩家企業的管理者後,加入深圳安華公司,一片全新的天地呈現在他面前。他一步一個腳印,從基層崗位做起,到1996年,成為公司總經理。3年後,他被任命為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多年來,張躍華不斷挑戰自我,深化企業改革,不斷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如今,深圳安華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已經成長為擁有30餘家分支機構的知名企業,涉及珠寶、高科技、房地產等多類業務,旗下員工有數萬人,貿易夥伴遍布全球各地。

  「我是長沙寧鄉人,不管走到哪裡,都不會忘記家鄉。」事業上取得成功的張躍華一直牽掛著家鄉的發展。在擔任深圳市長沙商會會長期間,他一直致力於引導會員企業反哺家鄉,努力做好家鄉招商引資的宣傳員。「帶著感情辦商會」,多年來,商會會員在湘投資金額超過500億元。他多年來一直堅持在寧鄉捐資助學、扶危濟困,累計捐贈物資價值近3000萬元。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琦)

  於廣沅:困境中咬牙堅持迎曙光

  於廣沅,長沙人,1992年5月踏上南下深圳打工的道路,現為深圳市順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愛上深圳的理由

  深圳是年輕人的「戰場」,到處充滿活力、機遇和「誘惑」,這就是我愛上深圳這座城的原因所在。

  創業座右銘

  選好適合自己的項目,勤奮努力,堅持不懈!

  創業生活故事

  1966年,於廣沅出生在長沙的一個普通幹部家庭。20歲那年,他在長沙曙光電子管廠職工電大脫產進修學習,畢業後在廠裡做助理工程師。電子技術突飛猛進,企業生產的電子管產品受到電晶體產品衝擊,市場需求急劇下降,加上國企改制,年輕的於廣沅為此苦悶不已,不知前路在何方。

  1992年5月,26歲的於廣沅在《長沙晚報》上看到深圳的一家港資公司在長沙招聘技術人員的信息。抱著好奇的心理,他去應聘了,結果在「200選6」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告別老家,拎著一個枕頭包,口袋裡揣著2000元錢,於廣沅踏上了南下深圳打工的道路。10年時光轉瞬即逝,通過努力學習和工作實踐,他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成長為一名高級工程師。

  2002年9月,於廣沅離開此前工作的大型上市公司,創立深圳市順源科技有限公司,從事模擬混合集成電路的研發生產。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不久後,非典疫情在全國肆虐,於廣沅的企業也深受打擊。

  「當時,深圳市正在大張旗鼓地修建地鐵,我之前在公司做主管工程師時帶的幾個技師徒弟和實習生都去了深圳地鐵。他們很熱心地幫我找好了職位,只等我去上班了。」那年,於廣沅36歲,他想再扛一段時間。「如果把之前上班的積蓄花光了,到40歲還沒有建樹,我就死心塌地去地鐵公司上班。」於廣沅不服輸,咬牙堅持著。

  「以前長沙街頭有句俗話——頭可斷血可流,派頭不能丟!」儘管身在異鄉,於廣沅身上那股長沙人的勁頭一直保留著。2003年下半年,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市場運營好轉,又趕上國家電網大力進行智能電錶升級改造,於廣沅研發的一款DC-DC模塊電源專利產品被多家智能電錶終端製造商廣泛採用,他賺到了「第一桶金」。經過十多年的創業努力,他創辦的企業已擁有國家專利50多項,產品暢銷全國和世界各地。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琦)

  廖卓:努力付出成為人生贏家

  廖卓,長沙人,80後,2002年大學畢業後到深圳工作,現為深圳市匯金坊珠寶有限公司總經理。

  愛上深圳的理由

  深圳是一座城市氣質與個人價值觀最為融合的城市。

  創業座右銘

  專業、專注、極致與回歸初心。

  創業生活故事

  深圳市匯金坊珠寶有限公司總經理、80後長沙人廖卓與深圳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是以實習生的身份,從那時候起,深圳的活力與效率就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裡。「周圍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充滿著朝氣和活力,大家對於工作都無比熱情,工作和生活的節奏特別快。」廖卓說。

  出生於1981年的廖卓與深圳特區幾乎同齡,自從第一次踏上深圳這片土地,他就愛上了這座城市,那時尚在大學校園的他就下定決心,畢業後要在深圳幹一番事業。

  2002年大學畢業後,廖卓沒有和很多同學一樣到處投簡歷,他直接來到深圳找工作。來到深圳的每一個年輕人都有一個創業夢,廖卓也不例外。當時,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的深圳各行各業都蓬勃發展,廖卓在挑選工作時並不注重眼前的收入,他想找一個能夠學到行業知識並且可以學以致業的實業,最終進入了珠寶行業。在這個行業裡,廖卓再一次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效率與激情。「身邊的同事都拼勁十足,到處都洋溢著為夢想、為生活努力打拼的青春的氣息。」廖卓說。

  工作3年後,積累了一定的行業知識和工作經驗,廖卓開始創業。創業初期,沒有什麼人脈的他舉步維艱,幾次都想轉行。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時,由於擴張速度過快和進行跨行業投資,導致資金鍊斷裂,那一次廖卓幾乎破產。這時候,廖卓敢做敢當、堅持到底的性格使他堅持了下來,他勒緊腰帶降低成本,使公司慢慢渡過了難關。「深圳的商業氛圍能夠容許你失敗,但不容許你消沉。」廖卓說,度過金融危機後,他很快得到了合作夥伴的認可和支持。

  如今的廖卓已經在深圳擁有自己的公司,也在深圳收穫了愛情。回首來深圳18年的歷程,他認為自己當初來深圳是一種必然。「如果有創業夢想,當時的深圳應該是最適合創業的城市。」廖卓認為,深圳是一座創新之城、效率之城,在深圳創業,必須特別努力。同時深圳也是一個最為公平的城市,這座城市相信努力和付出,年輕人只要努力付出了,就會有回報。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豔紅)

(長沙市臺辦供稿)

相關焦點

  • 建功新時代,奮鬥正青春——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青年說」第二...
    建功新時代,奮鬥正青春——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青年說」第二季開講 2020-06-14 04: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勵志片│離不開深圳 奮鬥的青春
    >此刻,也許你正迷茫於南下深圳,北上京津,或留守家鄉的困惑中此刻,也許你正像肉餅一樣被前後左右的人擁擠在地鐵上,過著朝九晚五,不知下一站幸福在何方的迷茫生活;此刻,也許你正煎熬在丈母娘和女朋友的雙重「房脅」下,你說憑你的努力,你會有房子車子票子,請等一等,可是他們卻說對不起
  • 王雷劉濤《追夢》演繹深圳40年奮鬥故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深圳11月2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 記者 劉芳)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年,一部以深圳特區建立發展為創作原型的史詩大劇《追夢》將再次登上廣東衛視、深圳衛視,再次引領深圳精神的追夢熱潮。《追夢》以一個家庭的奮鬥反映歷史變遷,以一座城市的崛起映射時代之變與中國精神。
  • 青春長沙創業熱土:長青創·品牌講學堂「開課啦」!
    紅網時刻長沙12月21日訊(見習記者 蔣雨岑)麓山腳下,創新創業正絢爛如花;當打之年,青年企業家奏響雙創華章,迎來群雄奮起的「創時代」。共青團長沙市委黨組書記、書記葉妙,副書記劉飛米,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湖南大學中國軌道交通文化研究院院長彭祝斌見證青企協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揭牌,並為中心聘任專家頒發聘書,市青年企業家協會、省商標品牌協會、長沙銀行中小企業金融部等有關負責人和市青企協會員、湖南大學學生等500餘人參加活動。
  • 王雷劉濤攜手演繹創業故事
    這是一部以我國改革開放為背景的電視劇,故事發生在40年前的深圳,以小人物的情感歷程和創業之路為切入點,描繪了改革開放的親歷者憑藉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品質和過人的經商智慧,書寫了一部改革開放創業先驅的奮鬥史,更展現了改革開放四十年深圳乃至中國令世界驚嘆的建設成就。劇中王雷和劉濤攜手創業,這也是兩人繼《鐵在燒》《拼圖》之後第三度搭檔,他們扮演的角色更將跨越近四十年的年齡段。
  • 深圳40年,10位武漢人的奮鬥之歌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貫徹新發展理念,踐行高質量發展要求,不斷戰勝各種新挑戰。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將在深圳市隆重舉行。13日,本報多路記者採訪了10位從武漢到深圳奮鬥的各行業代表,傾聽他們敢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的創新創業故事,他們大膽探索、勇於開拓的經歷,成為深圳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生動註解。
  • 誰的青春不迷茫?我的創業日記1(連載,敘述最真實的奮鬥故事)
    經常會有粉絲找到我,問我很多各種問題,關於西語、愛情、創業、困難..可我還在路上,不敢妄談失敗和成功,其實我們每個人身邊不缺正能量,可為何我們還要苦苦尋找那遙遠的榜樣。我有寫日記的習慣,於是我想在兩周年之際記錄些什麼,讓大家了解我的經歷和改變,把我原本在Q空間寫的日記公開到這裡,希望大家真心把我當朋友,一起鼓勵,一起堅強,可否?
  • 百年風華正青春!長沙啟動慶祝建黨100周年大型融媒採訪活動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26日訊(記者 陳新)今天上午,「百年風華正青春——長沙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別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在長沙縣開慧鎮舉行。在為期一年的時間內,百名黨媒記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探尋共產黨人在湖南、長沙紅色熱土上譜寫的一首首英雄壯歌。
  • 湖南工藝美院@長沙衛生職業學院|無奮鬥,不青春!
    昨天,我們的好朋友@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發來了奮鬥與青春的召喚「大眾傳媒」是一所非常優秀的高職學院...我們也將攜手@長沙衛生職業學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不懼風雨,勇挑重擔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美院青年
  • 深圳10個外地人有3個是湖南人!敢為天下先的弗蘭人是怎樣的存在?
    要說起深圳,第一印象就是那句「來了就是深圳人」!是的,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深圳持續吸引著全國的追夢人,五湖四海的奮鬥者們如魚兒一般,遊到深圳這個大海裡。而其中,看看滿街的湘菜館也知道,當屬「弗蘭人」最多!
  • 《一點就到家》:不動聲色的鄉村變遷與掠動人心的青春奮鬥 | 名家
    本片似乎不去刻意表現青春的故事,但是青年人的創業,新人創業路途上的苦楚,青年人的自己和上一輩人以及和環境、和他們生活理想之間的搏擊,卻體現出青春固有的一種伴隨著成長、伴隨生活而凸顯的進取意味影片中的青年們把青春的汗水灑落在一個邊遠的雲南的鄉村黃路林之中,最需要看到的是擺脫了既往的青春在鄉村表現中的苦難的奮鬥,尤其是祛除了苦情戲的表現而意味深長。因為現代青年的心理和環境已經不是舊有形態的感知,同時,青春和喜劇相聯繫是一種最巧妙的聯姻,對於青年而言,青春的所有可能是個體遭際的青春期苦楚,再「創痛巨深」卻很大可能會被時間歷史一帶而過,回望卻是一種喜劇。
  •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當地湖南人回憶往昔:有人為愛情隻身來此...
    她8月26日接受採訪時表示:「我這些年的歡快和悲傷、自信和打擊、成功和掙扎,都是在這座城市之下產生的。深圳經濟特區發展到了不惑之年,而我的青春年華都紮根在這座城市的發展進程裡。」(2020年8月13日拍攝的深圳市區一景(無人機照片)。
  • 電視劇《吉他兄弟》:用奮鬥的汗水澆灌青春年華
    夕桐:用奮鬥的汗水澆灌青春年華電視劇《吉他兄弟》,以農民工返鄉創業為題材,以脫貧攻堅為背景,講述了方清明、方清華兩兄弟從外出打工到返鄉創辦吉他廠,帶動其他鄉民致富的故事。正安是吉他之鄉,這部電視劇也是以正安人為創作原型來構建的,展現了正安人民和幹部的風骨,展現了時代大潮中每一個小人物應該有的奮鬥精神。
  • 共商共建、共話創業故事 青深兩地企業家和赴深圳體悟實訓幹部交流...
    ,未來一定會有巨大的增長潛力」……11月16日上午,青深企業家聯誼會2020年年會在深圳舉行,來自青深兩地230多名企業、商協會、基金等機構負責人和第四批150名赴深圳體悟實訓幹部齊聚一堂,分享青深企業家聯誼會成立一年來的收穫感悟以及交流合作成果,共商共建、共話創業故事。
  • 《我和我的家鄉》,有一種家鄉叫遠方
    不過筆者覺得這部電影的名字有點問題,除了第一則《北京好人》講述了衡水農村人在北京看病的小故事,涉及了宗族鄉情,並最終闡明了農村醫改的主題,比較緊扣「家鄉」這個主題,其餘四則故事,更多傳遞了時代的共鳴,而不是家鄉的共情。導演的視角,多是放在農村的奮鬥者身上。這些奮鬥者有的是本地人,也有外來者。但現實裡,一直生活在家鄉的人對家鄉情感未必這麼深沉。
  • 《青春須早為》:奮鬥的青春最美!
    說起正能量,喜歡看劇的寶貝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又紅又專的奮鬥劇和年代劇。的確,那種一聽名字就讓人猜到什麼劇情的電視劇已經不能滿足當代觀眾的觀影需求了。於是,與各種題材相結合、變得豐富和深刻的內容就成了當下熱播劇的基本操作。
  • 青春新警色,奮鬥正當時
    青春新警色,奮鬥正當時 2020-12-23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夢》央視熱播 王雷劉濤演繹深圳奮鬥故事
    創業年代劇《追夢》已於11月10日起在央視一套開播,該劇反映深圳經濟特區的故事,王雷和劉濤搭檔演繹創業夫妻,兩人在創業的路上一波三折,困難重重,最終實現了「華麗轉身」。《雞毛飛上天》的餘丁執導,作為同類題材的《追夢》,也延續了《雞毛飛上天》的時代感與奮發向上的精神內核,它以魏東曉和杜芳這對夫妻的創業故事為切入點,展示了一個海濱村落一步步走向國際化都市的非凡歷程。
  • 終於等到你——慶祝資陽建市20周年微電影《正青春》即將上映
    在經過了徵集故事線索、劇本和演員;進行劇本創作、演員篩選和具體拍攝等一系列工作後,這部微電影正式殺青,即將上映。微電影圍繞「正青春·勇往直前」「正青春·在路上」「正青春·再出發」三個主題,講述了一群與資陽共成長的青年學習、就業、失敗再創業的感人故事。
  • 致敬深圳40周年:傑美特「決色」創新創業正當時
    8月26日正值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之上發生過無數創新創業的故事,而兩天前剛剛成功登陸創業板掛牌深交所的傑美特,作為A股市場第一家聚焦移動智能終端防護領域的上市企業,正是深圳這片熱土上成功創新創業故事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