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正當盛年。
深圳,大鵬展翅,璀璨絢麗。但繁華背後,不知道有多少人為它付出了汗水,獻出了青春。
四十年來,這個充滿機遇的希望之城成就了千千萬萬個奮鬥者:打工妹變身上市公司創始人,打工仔成為行業巨擘,流水線工人成長為設計師……一代又一代「外地人」懷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來到這裡,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深圳。
奮鬥深圳正青春!自改革開放以來,一批又一批長沙人奔向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投身深圳這個改革開放的主戰場,在這個先行先試的改革開放靚麗舞臺上,肆意展示出長沙人的風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深圳投資創業的長沙籍人士過100萬人,有數千家企業(公司),其中不少長沙籍企業是各自領域的領頭羊。建設深圳,服務長沙,他們積極響應「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號召,真金白銀地回長沙投資興業。據不完全統計,他們回湘投資總額達500多億元,並為長沙的招商引資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多年來累計為長沙引進項目資金過千億元。
昨日,長沙晚報記者連線採訪多位在深圳打拼的長沙人,聆聽他們「闖」「創」「幹」的創業故事和家鄉情誼。
曾勝強:電子行業大咖反哺家鄉
曾勝強,長沙寧鄉人,1987年在深圳的窗口單位任職,1993年辭職投入創業大潮,現為深圳市證通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愛上深圳的理由
深圳這座城市很年輕、有活力,是創新之都,是奮鬥之城,給個人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給企業提供了自由開放的營商環境。
創業座右銘
行穩致遠,若想走得遠,必須首先走得穩。人生的道路如此,企業的經營亦是如此。
創業生活故事
1963年,曾勝強出生在寧鄉一個農村家庭,父親是生產隊修理工,受父親影響,他從小就對搗鼓各種東西感興趣。1980年,曾勝強考入國家級重點中專貴州無線電工業學校,選擇了計算機軟體專業。1987年,他被國營企業派到在深圳的窗口單位任職,工作之餘,還在深圳大學讀夜校。
當時,歐美發達國家的計算機水平和信息技術遙遙領先,國內各方面受限落後。1993年,曾勝強辭職投入創業大潮,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證通電子。他租了一間不到30平方米的辦公室,用一臺自己組裝的電腦和幾張桌椅,開啟了創業生涯。
如今,深圳市博物館陳列著國內首款銀行櫃檯密碼鍵盤,這就是證通電子1994年生產的首款密碼鍵盤。該公司事後還成為國家商用密碼定點單位,並迅速打開了海外市場。
「那時,深圳股票市場異常火爆,但證券買賣都靠人力,效率低。」洞悉市場需求的曾勝強率領企業在1996年生產出國內第一臺證券自助服務終端。後來,他們又相繼研發出國內首款自助存摺補登機、E-POS機等一系列產品。2007年,曾勝強意氣風發地在深交所敲響了上市的鐘聲。
一旦有個想法,並且認定這個想法有市場,就不等不靠,馬上付諸實踐。自己做不了,就把能做的人找過來做,反正就是一定要做出來……曾勝強在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基礎上,發揮著一個長沙人「吃得苦、霸得蠻」的精神,讓證通電子在金融設備服務領域一直處於引領地位。隨後的10多年裡,曾勝強又率企業先後進軍LED及城市亮化、IDC(網際網路數據中心)及雲計算行業。
在深圳創業有成的他,不忘反哺家鄉。2015年10月,證通電子與長沙市政府、中國電信湖南分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證通電子在望城區投建中部最大的網際網路大數據科技產業園。
「我們會將在深圳光明區參與智慧光明建設的經驗推廣到長沙,助推長沙智慧城市建設。」現任深圳市長沙商會會長的曾勝強介紹,其公司還將對長沙的產業園進行持續投資,並積極參與湖南醫療大數據建設,推進一系列項目落地。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聶映榮 實習生 徐甜)
劉正南:雷鋒夥伴拓荒電子市場
劉正南,長沙望城人,1979年10月創建深圳市志華電子有限公司,現為深圳市鵬金山科技電子市場有限公司董事長。
愛上深圳的理由
如果你敢闖、敢想、敢拼,深圳是一個夢想之城,在這裡用智慧武裝,不停跟著科技潮流逐浪,永遠保持奮發向上的精神。創業41年,我還將繼續拼搏,將自己的一生獻給特區建設事業,更樂意當個引路人,成為長沙與深圳交流發展的橋梁。
創業座右銘
我是雷鋒家鄉人,用雷鋒精神指導做事,艱苦創業更要做到科技領先。誠信是立身做人的基礎,更是企業生存的基石。
創業生活故事
他曾是雷鋒的小夥伴,更是第一批來到深圳「拓荒」的長沙人。紮根深圳41年,他是深圳特區從無到有、從荒蕪到繁榮的見證者、建設者,如今已成為深圳電子市場的引領者,連接長沙與深圳電子商業的引路人。他就是深圳市長沙商會副監事長、深圳市鵬金山科技電子市場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正南。
劉正南是長沙望城人,1958年他與雷鋒一起參加鞍鋼建設,「我們是老鄉,經常一起吃飯、一起活動。」1979年10月,時任國家電子工業部國營七二二廠工會主席的劉正南,受命來到深圳創建深圳市志華電子有限公司。「那時的深圳到處是荒山,路也都是爛泥巴,大家都住茅棚。」創業之初條件艱苦,軍人出身的劉正南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離開國企自立門戶的他深刻感受到,「只有創新,走自己的路,才有出路」。他衝破重重封鎖,足跡遍布世界,只為把科技產品淘到國內。
憑藉敏銳的商業嗅覺,1983年劉正南在深圳市海豐園樓下創辦了全國第一個電腦商場,電子市場這一拓荒之舉引發全國轟動;1984年,他在深圳華強北創建了第一個科技電子商場,提供全球最前沿的電子元器件、軟體光碟、電子類書刊等產品;1990年他又創辦第一家電子產品專業市場,為後來被譽為「中國電子第一街」的華強北開創了先河;他創辦的鵬金山科技電子市場也佔據全國電子市場龍頭地位,20多年來一直挺立潮頭。
在深圳耕耘多年,劉正南時刻不忘家鄉長沙,積極投身家鄉建設及慈善事業。他還藉助深圳市長沙商會平臺,將深圳領先的科技帶回家鄉,幫助家鄉發展,培養更多人才。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洋子)
李波:敢闖敢拼開闢嶄新天地
李波,長沙望城人,1997年從中南大學畢業後赴深圳,現為深圳市華曦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愛上深圳的理由
如今,提起深圳,所有人的印象無不是「年輕有活力」「創業創新」等。這吸引著千千萬萬追夢人來到這裡,為夢想奮鬥、為青春吶喊,而我也是其中一個。
創業座右銘
成功都需要煎熬,偉大產生於歷練。
創業生活故事
李波是長沙望城人,1997年,他從中南大學工業自動化專業畢業後,便直赴科創氛圍濃厚的深圳。
「敢闖敢拼才會有不一樣的天地!」短短幾年,李波從一名初出茅廬的畢業生成長為一家上市公司的項目總監。2003年,他毅然辭去高薪工作,創辦深圳市華曦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數位電視機頂盒相關晶片設計。
行業發展迅速,原來的數位電視朝網際網路電視轉型。2010年,李波便敏銳地嗅到變化的氣息。「必須跟著市場走,做一次重大轉型。」轉型可能是一條危險之路,公司不少人心存擔憂,但李波仍痛下決心,將公司業務重點向OTT網際網路電視軟體平臺、智能終端整體技術和商業解決方案轉變。
從技術儲備到產品研發、市場開拓,轉型摸索期果然讓李波嘗到了「大苦頭」——產品做出來了,但市場沒反應,有時接連兩到三個月沒有一個訂單,收入為零,而當時整個公司兩個月就有五六百萬元的開支。2012年,公司雪上加霜,因下遊客戶欠款而陷入資金危機,李波甚至抵押掉自己的房產,給員工們發工資。
妻子看著他的焦灼與痛苦,心疼不過,勸他放手出去打工,這樣反而過得更舒適。「既然闖到這一步了,就不能『怕死』,何況我還得對公司100多人負責。」李波硬是帶著公司撐了過來,為了一次合作,他甚至在一年內先後十幾次到同一個國家做方案推廣工作。
柳暗花明又一村,2014年,公司迎來了與一家英國運營商的合作訂單,而就在這一年,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掛牌上市;2015年,他們又拿到了泰國移動的訂單;2017年,公司與芒果TV在國內有線電視領域開展獨家合作,並成為全球Android TV第一家通過Google認證的企業。如今,李波創辦的這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營銷網絡遍布全球,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餘家運營商、1億多家庭提供產品和服務。預計公司今年銷售額有8~10億元,未來3年有望業績保持翻倍增長。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聶映榮)
張躍華:放下鐵飯碗闖出一片天
張躍華,長沙寧鄉人,1991年到深圳尋求發展,現為深圳安華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愛上深圳的理由
深圳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也是一座適合年輕人的城市。只要勤奮,任何人在這裡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
創業座右銘
想要事業成功,實在、誠信和勤奮必不可少。長沙人「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無論身在何處,無論事業多成功,我都要反哺家鄉,都不會忘記家鄉。
創業生活故事
「樹挪死,人挪活。放下鐵飯碗,闖出一片天!」上世紀80年代,充滿活力和朝氣的深圳,吸引了長沙伢子張躍華的關注。他決心放棄穩定的生活,到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1964年,張躍華出生在寧鄉。17歲的他被招工到煤炭壩煤礦,成為一名下井工人,後來又當上了專職司機。「那時候經常有機會外出,視野就慢慢開闊了,心裡慢慢滋生了想出去闖一闖的念頭。」3年後,張躍華被調到縣環保局工作,曾擔任建委系統的團委副書記。1991年,張躍華遞上一紙辭呈,到深圳尋求機會。
初到深圳的張躍華人生地不熟,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由於駕駛技術嫻熟,他很快在一家公司當上了司機。不管身在何處,張躍華身上總有著長沙人「敢為人先」的拼勁,不斷學習,得到了領導信賴,先後擔任業務經理、公司副總經理。公司在他的打理下井井有條,業務量不斷上升。
張躍華一直沒有忘記打拼,一路披荊斬棘,繼續前進。他在先後擔任兩家企業的管理者後,加入深圳安華公司,一片全新的天地呈現在他面前。他一步一個腳印,從基層崗位做起,到1996年,成為公司總經理。3年後,他被任命為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多年來,張躍華不斷挑戰自我,深化企業改革,不斷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如今,深圳安華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已經成長為擁有30餘家分支機構的知名企業,涉及珠寶、高科技、房地產等多類業務,旗下員工有數萬人,貿易夥伴遍布全球各地。
「我是長沙寧鄉人,不管走到哪裡,都不會忘記家鄉。」事業上取得成功的張躍華一直牽掛著家鄉的發展。在擔任深圳市長沙商會會長期間,他一直致力於引導會員企業反哺家鄉,努力做好家鄉招商引資的宣傳員。「帶著感情辦商會」,多年來,商會會員在湘投資金額超過500億元。他多年來一直堅持在寧鄉捐資助學、扶危濟困,累計捐贈物資價值近3000萬元。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琦)
於廣沅:困境中咬牙堅持迎曙光
於廣沅,長沙人,1992年5月踏上南下深圳打工的道路,現為深圳市順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愛上深圳的理由
深圳是年輕人的「戰場」,到處充滿活力、機遇和「誘惑」,這就是我愛上深圳這座城的原因所在。
創業座右銘
選好適合自己的項目,勤奮努力,堅持不懈!
創業生活故事
1966年,於廣沅出生在長沙的一個普通幹部家庭。20歲那年,他在長沙曙光電子管廠職工電大脫產進修學習,畢業後在廠裡做助理工程師。電子技術突飛猛進,企業生產的電子管產品受到電晶體產品衝擊,市場需求急劇下降,加上國企改制,年輕的於廣沅為此苦悶不已,不知前路在何方。
1992年5月,26歲的於廣沅在《長沙晚報》上看到深圳的一家港資公司在長沙招聘技術人員的信息。抱著好奇的心理,他去應聘了,結果在「200選6」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告別老家,拎著一個枕頭包,口袋裡揣著2000元錢,於廣沅踏上了南下深圳打工的道路。10年時光轉瞬即逝,通過努力學習和工作實踐,他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成長為一名高級工程師。
2002年9月,於廣沅離開此前工作的大型上市公司,創立深圳市順源科技有限公司,從事模擬混合集成電路的研發生產。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不久後,非典疫情在全國肆虐,於廣沅的企業也深受打擊。
「當時,深圳市正在大張旗鼓地修建地鐵,我之前在公司做主管工程師時帶的幾個技師徒弟和實習生都去了深圳地鐵。他們很熱心地幫我找好了職位,只等我去上班了。」那年,於廣沅36歲,他想再扛一段時間。「如果把之前上班的積蓄花光了,到40歲還沒有建樹,我就死心塌地去地鐵公司上班。」於廣沅不服輸,咬牙堅持著。
「以前長沙街頭有句俗話——頭可斷血可流,派頭不能丟!」儘管身在異鄉,於廣沅身上那股長沙人的勁頭一直保留著。2003年下半年,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市場運營好轉,又趕上國家電網大力進行智能電錶升級改造,於廣沅研發的一款DC-DC模塊電源專利產品被多家智能電錶終端製造商廣泛採用,他賺到了「第一桶金」。經過十多年的創業努力,他創辦的企業已擁有國家專利50多項,產品暢銷全國和世界各地。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琦)
廖卓:努力付出成為人生贏家
廖卓,長沙人,80後,2002年大學畢業後到深圳工作,現為深圳市匯金坊珠寶有限公司總經理。
愛上深圳的理由
深圳是一座城市氣質與個人價值觀最為融合的城市。
創業座右銘
專業、專注、極致與回歸初心。
創業生活故事
深圳市匯金坊珠寶有限公司總經理、80後長沙人廖卓與深圳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是以實習生的身份,從那時候起,深圳的活力與效率就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裡。「周圍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充滿著朝氣和活力,大家對於工作都無比熱情,工作和生活的節奏特別快。」廖卓說。
出生於1981年的廖卓與深圳特區幾乎同齡,自從第一次踏上深圳這片土地,他就愛上了這座城市,那時尚在大學校園的他就下定決心,畢業後要在深圳幹一番事業。
2002年大學畢業後,廖卓沒有和很多同學一樣到處投簡歷,他直接來到深圳找工作。來到深圳的每一個年輕人都有一個創業夢,廖卓也不例外。當時,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的深圳各行各業都蓬勃發展,廖卓在挑選工作時並不注重眼前的收入,他想找一個能夠學到行業知識並且可以學以致業的實業,最終進入了珠寶行業。在這個行業裡,廖卓再一次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效率與激情。「身邊的同事都拼勁十足,到處都洋溢著為夢想、為生活努力打拼的青春的氣息。」廖卓說。
工作3年後,積累了一定的行業知識和工作經驗,廖卓開始創業。創業初期,沒有什麼人脈的他舉步維艱,幾次都想轉行。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時,由於擴張速度過快和進行跨行業投資,導致資金鍊斷裂,那一次廖卓幾乎破產。這時候,廖卓敢做敢當、堅持到底的性格使他堅持了下來,他勒緊腰帶降低成本,使公司慢慢渡過了難關。「深圳的商業氛圍能夠容許你失敗,但不容許你消沉。」廖卓說,度過金融危機後,他很快得到了合作夥伴的認可和支持。
如今的廖卓已經在深圳擁有自己的公司,也在深圳收穫了愛情。回首來深圳18年的歷程,他認為自己當初來深圳是一種必然。「如果有創業夢想,當時的深圳應該是最適合創業的城市。」廖卓認為,深圳是一座創新之城、效率之城,在深圳創業,必須特別努力。同時深圳也是一個最為公平的城市,這座城市相信努力和付出,年輕人只要努力付出了,就會有回報。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豔紅)
(長沙市臺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