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10個外地人有3個是湖南人!敢為天下先的弗蘭人是怎樣的存在?

2020-12-25 戴小姐的店

要說起深圳,第一印象就是那句「來了就是深圳人」!是的,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深圳持續吸引著全國的追夢人,五湖四海的奮鬥者們如魚兒一般,遊到深圳這個大海裡。而其中,看看滿街的湘菜館也知道,當屬「弗蘭人」最多!

「弗蘭人」佔領深圳

是的,你沒聽錯,雖然滿大街潮汕砂鍋粥、番薯粥、潮汕牛肉火鍋……但潮汕人並不是深圳的主力軍,而是敢為天下先的湖南人!據不完全統計:深圳的常住人口約2100萬,其中外來人口1200萬。而這之中,湖南人約350萬左右,佔比近30%。也就是說,在深圳,每10個外地人中就有3個是「弗蘭人」。

其實也很好理解,湖南與廣東接壤,北上廣裡,湖南人外出打拼也就更願意選擇廣東,加上深圳特區的優勢,大家「以訛傳訛」,且湖南到深圳的火車高鐵又有上百趟。敢為天下先的湖南人出外就大多往深圳跑,湖南人在深圳打拼的故事也就數也數不過來。

這個湖南伢子,有想法有擔當

為了給家鄉孩童募捐建設一座公益圖書館,這個湖南人從湖南徒步到深圳,走了1000公裡!

董謙是湖南人,也是個老深圳,回家鄉期間,偶然有一次去汨羅圖書館借書閱讀,眼前破敗不堪的情形讓他大吃一驚,「可能趕不上深圳的一個社區圖書館!」他當即心生了為家鄉建一座高標準公益圖書館的念頭。

董謙不是有錢人,之前買雙運動鞋還要掂量半天,建圖書館起碼需要100萬,沒有錢怎麼辦?他靈光一閃,想要通過個人徒步行動,發動大家來籌款!這個不可思議的想法,一開始受到了親朋好友的嘲笑,但他說到就要做到!排除了種種困難,2020年6月12日,他回到深圳,完成了50天共1000公裡的徒步,也順利實現了募捐100萬元的任務。

一個普通人,就這樣辦成了一件不普通的事情。湖南伢子的韌性,確實不簡單呀。

為了家人,一切都值得

湖南人不止有想法有擔當,他們「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其吃苦的精神與對家人的責任也為人津津樂道。90年代的長沙攸縣人來到深圳開的士,他們蟄伏於石廈村,一半時間在車上,被稱為「無腳鳥」的他們就為自己和家人在深圳掙得了一席之地。

而來深10年多的Kin先生,家鄉在湖南株洲,是一名建築設計師,如今30多歲的他,也在深圳紮根了下來。談起深圳的交通,他說在深圳塞車這種事太平常了,因此每天可能上班時間比別人早一個小時,晚上比別人晚一個小時回到家,但每天回家看到寶寶,一切都覺得值得。

他住在坪山,在福田上班,每天往返要花2.5個小時,90000米!一年有600個小時,不是在上班的路上就是在回家的路上,行程22500公裡。每天6點起床,自己開車到福田,來回往返要2個半小時,開車有時會堵車,但是早點出門也就還好。每天這樣辛苦嗎,是會有一點點累,但每天回家看到寶寶,他的一切不好都會瞬間治癒。

或許Kin先生沒有做出像董謙那樣的「大事」,但為了家人努力奮鬥,用自己的光榮勞動換來美好未來,何嘗不是另一種「偉大」!

湖南人,好樣的

長沙妹坨李敏敏畢業後也加入深圳工作大軍,在深圳的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做策劃。畢業前她一般不用剛過完年就離開家,而畢業後,春節剛過完正月初五,她就要去深圳上班了。在這一次的遷徙中,她似乎體會到了更多拼搏的味道。

當然,從湖南來的人,有的變成大街小巷裡的的士司機、餐館服務員;有的成為高樓大廈裡的白領、創業者;也有的成為工廠上的流水線工人和建築工人······

每年春節,他們往往來不及留在湖南老家過元宵,就要趕在正月初就回到深圳打拼,「多出去一天,多賺一份錢,都是為了這個家。」對於很多人來說,深圳還只是一個「流動的家園」,是一個努力想要紮根下來的城市。而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前行,造就了湖南人如今在深幾百萬的規模,「佔領」了深圳的湖南人,正在為自己和家人打拼一個更好未來~

何以慰鄉黨,唯有湘江名謠

深圳,見證著一個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與故事,見證著遍地湖南人的辛酸與夢想,除卻那些光彩奪人的成功故事,也還有更多版本的湖南故事,有些人來了又匆匆回到湖南老家,有些人來了艱難紮根下來,有些人還在努力尋找生活的路徑……

如果說鄉愁都長在胃裡,那麼深圳那遍地開花的湘菜館裡,大概蘊含了湖南娃兒們無法揮散的家鄉思念。畢竟,要一個湖南人不吃辣是不可能的,估計這輩子都不可能的。

點開大眾點評搜索「湘菜」,就有7500+家商戶,這其中,有你喜歡吃的那家湘菜嗎?「湘江名謠」滿足了來來往往很多弗蘭人的湖南胃~

百萬年薪湘妹子,辭職創立湘江名謠

從一名房地產經紀人,成長為部門銷冠、公司內聘金牌講師,直至深圳前海、後海區域總經理,湘江名謠的創始人戴燕嬪管轄過一百多人的業務團隊,多次帶領團隊創下單店業績第一、優秀區域獎、優秀百萬門店!後又創業成立了友家青年社區並任創始人兼總經理,從無到有打造出4000萬估值的企業。

事業有成的她,為何放棄房地產事業,轉身做起了湘菜呢?其實還是湖南胃「作祟」!以前工作忙,飲食不注意,自己和團隊一起經常吃著地溝油外賣,導致身體健康出問題,因此想到市場上真的缺少一些不使用地溝油的良心湘菜館。

而老家的母親更是因為在深圳吃不慣而不願久居,深圳工作的妹妹因為吃不慣深圳的飯菜而營養不良進了醫院打點滴,戴姐這才萌發了自己辦一家讓家人吃得好的湘菜館的想法。

真正開始做這件事,戴姐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湖南老鄉的期盼,在尋找食材的路上也得到了湖南老鄉們的大力支持。為了讓在外的鄉親們能吃上健康美味的家鄉菜,戴姐決心做一家「從農場到餐桌,引進最新鮮、美味、營養還不貴的好食材的連鎖湘菜館。」

店裡的招牌菜——洞庭湖刁子魚和韭菜炒河蝦的原料,戴姐力排眾議,堅持從洞庭湖直採原料。正宗的食材,在湘菜師傅手中,做成一道道家鄉美食。而湘菜館必點的辣椒炒豬肉,堅持使用來自樟樹港的辣椒炒湖南的土豬肉。簡單的翻炒,飄出陣陣辣椒肉香,仿佛回到湖南老家的街頭巷尾,路過的遊子,怎能不停下腳步來品嘗家鄉的味道!

湘江名謠希望能為更多都市白領和來深創業者提供健康、正宗、營養、安全的湘菜!讓在這裡體驗過的食客們都能發出:湖南的味道,就在湘江名謠的感嘆。我們的地址在深圳市福田區新洲四街綠洲花園,歡迎常回家吃飯~

相關焦點

  • 深圳特區40年的青島啟示①:敢為天下先的 「紅色引擎」是什麼
    王春河說,「來深圳體悟實訓,切身感受深圳經濟特區40年創造的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奇蹟,更體悟到黨的領導是深圳奇蹟的『關鍵密鑰』,是深圳經濟特區各項事業發展的根本保障。」深圳特區40年,以黨建引領的改革春潮深圳,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探路者、堅守者。40年裡,深圳誕生了無數個「第一」,也讓「敢為天下先」成為深圳精神的真實寫照。
  • 十幾年了,外地人為何依然偏愛廣東?東莞10人中有7個是外地人
    如今早已身為人母的她還清楚地記得2002年到2004年,她在深圳福永鎮友利電電子廠的那段日子。那時候的深圳,到處都是中外合資的電子廠,一個廠一兩萬人,管吃管住。「每天基本工時8小時,加班4小時,一個月能拿七八百。有的人周末也加班,最高能拿一千一二。」
  • 看我《湖湘敢為天下先》!
    湖南科技創新大會致敬主題曲來啦!《湖湘敢為天下先》MV新鮮出爐!主題曲《湖湘敢為天下先》歌譜湘水環繞 洞庭澎湃南嶽屹立 崇山巍峨湖湘大地居於此 風景秀麗 人才濟濟人文聖地 科教殿堂有人在此尋求真知,潛心鑽研科技成果有人在此談笑風聲,探討文化源遠流長湖湘人兒 意氣軒昂風華正茂 揮斥方遒俯仰間上天入地 縱橫間博古通今奮發向上 為國為家
  • 湖南人和湘菜,是怎樣「徵服」深圳的?
    80年代,中國還是自行車的天下,摩託車在後期也才逐漸興起。省份之間有客車,卻是班次少、人多、路難走。有些地方的路甚至還是土路,如果遇上天氣不好路太爛,全都要下去推車。當廣西人、江西人、福建人開著摩託、爬上客車,一路風塵僕僕之時,湖南人則洗完澡,收拾東西,擠上了火車,一路向南。
  • 「移民」指數居全國首位,深圳近8成房源被外地人買走
    深圳、東莞、佛山居全國TOP3深圳憑藉大灣區規劃利好、經濟發展活力強、相對寬鬆的落戶條件等優勢,對人口表現出強大吸引力,成為外來人口購房佔比最多的城市,移民指數為100。東莞承接深圳產業外溢,製造業較為發達,外來流入人口大,2019年常住人口戶籍比達到3.37,在樣本城市中居於首位,移民指數為97.1位居第二。佛山移民指數在第3位,為89.2。與此同時,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了移民意向最為明顯的城市群,其總常住人口增加177.65萬人,同比增幅達到1.46%。粵港澳大灣區的新居民多來自湘鄂贛豫四省。
  • 上海小吃不合弗蘭人口味?那是儂還沒有試過這家店>福利
    因為沒人敢開。其次,特地為弗蘭人開發了有辣味的新品種,比如龍小面系列的香辣肉醬面、辣肉拌麵和等。你大可以上海點心和湖南味道玩混搭。而這海鮮菠蘿飯裡面也是誠意十足,裡面有鳳梨、雞蛋、胡蘿蔔、玉米粒、火腿丁、魷魚等。更加誠意的是,所有的鳳梨殼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想想一天要削掉多少個鳳梨吧。因為鳳梨肉不需要使用那麼多,據說店員小妹都吃鳳梨吃得想吐啦。這讓愛吃鳳梨的小鹿再次咽下口水。
  • 特區40年 敢為天下先
    40載敢為人先,40年砥礪奮進,深圳創造了1000多項「全國第一」,GDP從1979年的1.9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69萬億元,增長超過1.3萬倍。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紮實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全面發展,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本報今日推出專版,從多個方面「數說」深圳取得的成績。
  • 老子讓什麼人不敢為天下先
    文/赫LILING知常不病 2020-01-15 16:27:15老子有語:不敢為天下先!何出此言?老子《道德經》文筆簡練,字句含玄,不僅是中華人文集成,也是全人類不可多得的智慧經典。有識之士不出門就知道天下事,不用看見就明白天下事理,不費心機就有成就。由此清楚的看到,老子的學說,是說給有社會話語權的人,說給撐握社會命運的人,也就是人們說的社精英人士。老子的文字,處處在講天道,實則是苦口婆心讓人們通人道。
  • 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的正解
  • 深圳人口圖鑑:86%的人在打拼 外省人中湖南佔比最多
    40年深圳人口增長42倍 GDP增長近1.4萬倍改革開放的春風,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讓深圳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人為其發展做貢獻。據21數據新聞實驗室統計,40年來,深圳常住人口從31.41萬人增長至1343.88萬人,增長42倍。同期,北上廣人口增長均在1-2.5倍之間。
  • 外地人在深圳怎麼辦理離婚手續
    外地人意味著戶口不在深圳,最初的婚姻登記也不是在深圳的民政部門登記的,而辦理離婚又和戶口息息相關,那麼外地人到底能不能在深圳辦理離婚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外地人在深圳辦理離婚手續也是完全可能的。按照我國《婚姻法》的相關規定,離婚方式有兩種:協議離婚和訴訟離婚。
  • 湖南塑普,中國最大規模的傳染性殺傷武器
    其實確實也不能怪湖南人的口音,雖然外地人都覺得塑普太魔性,但是其他人不提醒,湖南人並不知道自己在說塑普啊,本來標普說的好好的,聊得一激動就飆起了塑普,然後就變成了方言,完全控制不住,根本停不下來,還覺得自己的普通話說得相當的嬲塞(厲害):
  • 廣東人敢為天下先
    近代中國很多事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多為廣東人,所以有句話說,廣東人敢為天下先正是這個道理,因為政冶的原因,多數不為宣傳,而沒多少人知罷了,中國航空之父、中國第一架飛機的研製者、中國第一個飛行員——廣東人馮如 中國鐵路工程之父、中國第一條國產鐵路的設計者——廣東人詹天佑 中國現代音樂之父
  • 「在深圳,我不敢講粵語。」
    深圳全攻略無底限有底線的「吃喝玩樂」自媒體平臺!深圳,一個擁有1400萬常住人口的移民城市,外來人口的比例卻高達67.7%。很多人經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深圳本地人少,怎麼連廣東人好像也不多?」根據深圳全市辦理居住證數據統計:目前,深圳全市的居住證發證量已經突破了1000萬,其中非廣東籍的居民有847萬人。也就是說,在深圳的外來人口裡面,廣東人的比例其實還不到20%,你在深圳街頭碰到的5個人裡面,可能有4個都不是廣東人。幾個生活在深圳的朋友也表示,自己身邊幾乎沒什麼廣東人。
  • 溫州「敢為天下先」的十大原因
    敢為天下先,怎麼做到的,為什麼敢? 從褒義的角度來說,溫州人敢為天下先,初為生計,而後發揚了自身勤奮好學,吃苦耐勞,團結一致的精神,又借著先發優勢,以敏銳的商業眼光,大膽的嘗試投入,逐步在世界各地立足。
  • 講述中國航展輝煌歷史 長篇紀實文學《敢為天下先》開播
    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珠海航展」以及它所代表的中國航空航天事業走過了一條怎樣的路?知名紀實文學作家李鳴生用紀實文學《敢為天下先》給出了答案。《敢為天下先》使珠海航展的發展歷史浮出水面,讓更多默默無聞的英雄故事走向大眾。
  • 老子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接下來我們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先看一下原文,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 不敢為天下先:老子究竟是消極還是積極?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在這一章中,老子重點講述了「大道無形」以及任持與保任「大道」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三寶」。關於「慈」《說文解字》曰:慈,愛也。
  • 外地人深圳買房有什麼要求嗎?限制要怎麼打破呢?
    提問:你好宅姐,想諮詢一下,如果我用留學生指標落戶到深圳親戚家的戶口本裡,隨後我可以買房嗎?如何適用限購規定?回答:你好,限購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對你沒有影響。在深圳買房需要符合以下條件,第一是購房者必須在深圳有連續五年以上的個人所得稅納稅證明,或者是在深圳有連續滿五年以上的社會保險證明。第二是購房者名下在深圳沒有其他房產,是屬於第一次購房。
  • A-Fire酒精壁爐——敢為天下先
    30年,難動敢動;30年,攻堅克難;30年,迎難而上;30年,敢闖敢幹。英國A-Fire公司1990年成立,從零起步,用了短短30年。成功服務全球100萬個家庭,實現了從常規真火壁爐到模塊化酒精壁爐、從普通燃燒到二次燃燒技術、從英國到國際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