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4 1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研究成果:One Step at aTime: Does Gradualism Build Coordination?
作者:葉茂亮,鄭捷,Plamen Nikolov, Sam Asher
發表期刊:Management Science (2020年1月)
團隊協作是在社會經濟活動和組織管理與運行中繞不過的話題,而高效率的協作離不開良好的協作機制。協作機制研究也是組織管理領域、頂尖商業期刊的常青主題。清華經管學院經濟系鄭捷教授與合作者在最新發表的研究中,從理論上解釋並在實驗中驗證了「循序漸進」這一促進團隊協作建立機制的有效性。
研究概況
所謂循序漸進的團隊協作方式,是讓團隊成員首先從事規模較小或難度較低的項目開始建立協作關係,隨著時間推進逐漸提高項目的規模與難度。如果這個機制有效,當團隊首先協作完成簡單的任務後,再完成較為困難的任務就相對容易了。這一機制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有廣泛的應用:在公司中,新入職的成員與新團隊通常會被分配到比較容易的工作;初創企業往往開始於較小的體量與融資規模,並隨著融資輪次的推進一步步成長;國際組織也會使用這一機制增加成員的凝聚力。
本研究首次探討了「如何設置項目規模的動態變化路徑以更好地促進團隊協作水平」這一問題。作者通過開展實驗室實驗,對比了以下三種機制下團隊協作的效果:項目從小開始並慢慢增大的「漸進主義」、項目從小開始但在某一輪突然巨幅增大的「半漸進主義」、項目從一開始就規模很大的「大爆炸」方式。研究主要有以下發現:(1)首次執行任務時,項目規模越小、團隊協作成功率越高。(2)當項目規模不變時,如果本次協作失敗,下一次協作也會失敗。(3)當本次協作成功時,下次項目規模比本次增加越多、協作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小。(4)在後期需要貢獻值較大的任務上,「漸進主義」組的成功率顯著高於其他兩組。
綜合而言,「漸進主義」是一個相對有效的合作機制。在缺乏協作基礎並旨在達成長期協作的團隊中,循序漸進相比保持高要求的貢獻水平、突然提高貢獻水平更能促進團隊協作,使團隊在建立一定基礎後能完成更高難度的任務。這和基於信念的學習模型(belief-basedmodel)的預測結果相一致。根據這一模型,人們基於初始需要貢獻的水平來形成他們的信念,並據此決定是否要做出貢獻,並根據之後每輪的協作結果更新信念。
此外,協作經歷會產生溢出效應,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原先處在循序漸進並成功協作的團隊中,在進入新的團隊時,會有更高的貢獻意願。反之,處在上一次協作失敗的團隊中的人,也更不願意在新團隊中做出貢獻。前者的正面效應可能會被後者的負面效應抵消,並使新團隊無法達成協作。因此,管理者在組建新團隊時需要注意這一「短板效應」,並採取措施提高成員的貢獻意願。
在實踐中,循序漸進能夠與更靈活、複雜的管理機制結合,發揮重要作用。在實驗條件下,團隊成員完全由系統隨機分配決定,參與者只能選擇貢獻某一給定的水平或不做出貢獻。管理者還可以根據合作情況更新團隊成員、引入獎懲措施、加強團隊內的溝通,結合循序漸進這一機制達到更好的合作水平。循序漸進同樣還可以被用於管理風險,管理者可以及時重整沒有辦法完成簡單任務的團隊,避免團隊在面臨高難度任務時不能齊心協力。
研究價值
本研究涉及到了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結合了理論和實驗兩種方法,是用信息經濟學、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科學系統地研究組織管理問題的一個嘗試。研究想法來自於公共經濟管理、勞動管理、組織管理、政治學和國際關係中團隊內部以及團隊之間的協作問題,源於現實又做了適當的抽象化處理,以提煉出具有代表性學術問題、總結出具有一般性的研究結論、凝聚出具有指導性的經濟學管理學啟示。
清華經管說
封面圖片:視覺中國
原標題:《鄭捷 等:循序漸進是否促進協作 | 清華經管說》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