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清華經管學院31門課程的老師和同學隔著屏幕準時相聚。身在各地,心系學院,五湖四海彼此牽掛的人們被看不見的雲端網絡緊緊串聯在一起。一次次流利暢快的線上互動、一串串妙語連珠的精彩講解、一份份精心設計的課件案例,「新主播」們瀟灑自如的背後,是絞盡腦汁的嘗試、精確到每分每秒的設計、不斷探索完善的堅持,是這個春寒料峭的日子裡一份特殊的溫暖。
用最優秀的人教育更優秀的人,全院師生在這場戰「疫」裡為做好防疫和教學科研工作,上上下下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勇挑重擔的青年教師們更是保持向上的姿態,大步向前。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正是不懼於各種各樣的挑戰,有能力做好應對和準備,清華經管人才有了底氣遇事衝到一線,踐行自己的職責。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專業學位教育辦公室主任連彥青老師作為在防控疫情期間大學委派專門指導經管學院教學工作的代表,在了解了幾位青年教師雲端授課的情況後,給了每人一句精彩點評,為他們熱情點讚:「真切感受老師們精心準備,熱情授課的風採,也體會到經管學院管理團隊敬業、專業的風格。」
//
8:50 北京 曹靜 《能源與環境經濟學》
精心評估載體 ,六歲女兒監督全家支持
一門上了十年的課,一夜之間成了經濟系曹靜老師「最熟悉的陌生人」,「二十人的小課,一點小的問題都不能出。最大的困惑是怎樣在雲端同時滿足小組討論,學生個人展示,回放等所有需求。備課第一周全用在學習各種軟體了。」曹靜老師通過反覆嘗試摸索出不同網絡平臺的特點,最後選擇了zoom加雨課堂。「一節課同學們各自做了自我介紹,和大家分享各自研究的題目,後續個人展示用zoom也比較方便,學生可以分享自己桌面,老師學生端的ppt和視頻都可以隨時分享,我的課後面還會有一些coding的指導,zoom的屏幕共享功能會非常方便。唯一不足是有的學生網不好掉線了進不來,要時時留意誰掉線了,要再次授予準入權把他們拉回來。」有了第一堂課的經驗,曹靜老師對後面的課程充滿信心,同時給予她信心的還有六歲的女兒,「本來還擔心她會不會影響我上課,結果她反而化身『小督查』,不但自己不出聲還監督其他人不能打擾我。」 相信多年以後,曹靜老師的女兒長大,當她回憶起2020年的春天,一定會記得媽媽在屏幕前認真的背影,一個人的成長,有時就在不經意的觸動間。
9:50 美國 施新政 《發展經濟學》
線上授課思考「科技帶給教學的改變」
上課帶來的疲倦感依舊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經濟系施新政老師此刻正遠在美國。雲端首課,他提前30分鐘到了辦公室,一臺電腦,一杯咖啡,打開騰訊會議和雨課堂,做好課前準備,按照計劃平穩授課,一切似乎和線下教學並無兩樣。等課程結束後,施新政老師的心情一時間五味雜陳,「技術是很強大,一個軟體就能把分布在全國各個省份,美國,日本,還有馬來西亞的師生連結起來,可技術似乎又太冰冷了,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師生的交流,同學的交流。雲課堂裡對著軟體,方便的同時總感覺少了些什麼。」的確,如果是春光和煦的平常日子,課間休息時,在教室裡老師可以和同學閒聊兩句,即使什麼都不做,坐在黑板前看著同學進進出出也有種說不出的幸福,相信這一天很快就能到來。
13:30 北京 陳昊《商業倫理》《跨文化管理》
換位思考,突顯「教學相長 師生同心」
「可行!線下基於案例分析與討論的課程,通過對內容的重新設計、編排、與實施,再搬到線上,我們做到了!」領導力與組織管理系陳昊老師難掩對之後課程的期待。畢竟兩堂3小時接近50人的管理碩士課程英文課程全程僅使用ZOOM封閉式直播與討論,其難度可想而知。陳昊老師總結了兩點乾貨經驗:一是同理心,即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如何應用技術如何編排內容,如何在課程內外調整策略,幫助學生把精力放到課程內容之中,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二是做好準備的同時,如何有效傳遞信息,在不增加學生溝通成本的基礎上,及時提醒和追蹤,幫助學生解決課堂內外遇到的實際問題。「同學們是最棒的!一位身在法國的國際生,克服了凌晨2-5點的時間與體力雙重挑戰,儘管她可以選擇觀看課程錄像還是堅持到下課;大家自覺維護課堂秩序,相互協助,第一次課也能把app裡面的功能用得特別溜;還有助教孔奕淳同學的專業支持……三個小時,一晃就過去了。」教學相長,師生同心,大概是陳昊老師如期開課第一周最暖的收穫。
13:30 北京 林麗慧 《大數據與社會化背景下的知識管理》
在「大數據下的知識管理」課程中實踐「知識管理」
「課堂上一位身在武漢的同學還在堅持學習,他和家人都很健康。同學們不管是在國內的,還是英國、德國、新加坡等地的都給他加油打氣,」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林麗慧老師今天全英文授課的雲端教室裡MBA、MiM的學生佔了多數,「我需要讓學生有直接的交流,所以在Zoom會議當中鼓勵大家打開音頻和視頻。」 林麗慧老師表示學校和學院幫助老師和同學們做好準備的過程也處處體現了知識管理的規律,從教師的在線培訓,到各種文字、視頻資料的分發,再到社交媒體上各個社群的交流學習,多種知識分享的方式各顯神通。這一過程中,林老師感覺自己的知識技能在短期內有了顯著提升。「如期開課」後,不少老師有了「最佳實踐」就及時分享給大家,更是讓她受益匪淺。這些「案例」也成為她的收穫,將融入今後的教學當中。「雲端授課本身也是知識傳授的新方式,對老師對學生來說,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體驗不同以往的信息交流和知識傳播方式,機會難得。」
13:30 深圳 林志傑 《計算機語言與程序設計》
攜124學生雲端祝福「風雨同舟中國加油」
「我用全班122名學生、2名助教以及我共125人的姓名組成了「風雨同舟、中國加油」的文字雲作為第一堂課PPT的第一頁,以表達大家與武漢同在和祝福祖國的心情。」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林志傑老師的一副圖瞬間燃爆雲端,把「宅」家多日的同學們的心緊緊凝聚在了一起。作為一枚資深「技術宅」,面對首次雲端授課,林志傑老師著實做了深刻的思考,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課堂有一定的特殊要求,比如,他需要即時知道學生程序設計的上機實驗環節中的每個細節。即便是在線下授課也一樣是挑戰。經過摸索,他發現騰訊會議共享屏幕的功能可以在學生遠程操作碰到問題需要指導時,通過共享屏幕及代碼,及時溝通、討論、予以指導,從而儘可能地還原線下的實驗課堂。3個學時的課程進行的十分流暢,但是林志傑老師說:「初戰告捷並不意味著最終的勝利,反而激發了我進一步的思考:線上教學不只是簡單地把教學工作從線下搬到線上,而應該研究如何發掘、發揮線上獨特的優勢,進一步改善教學效果。」
19:20 北京 郝潔 《商務溝通》
全副武裝,優雅雲端,從容授課
兩部手機、三臺電腦、單眼相機、定焦攝像頭、三腳架、麥克、大尺寸投屏電視、補光器……各類直播「神器」齊上陣,創新創業與戰略系郝潔老師早在課前半個月就已經開始為線上授課做足了準備。「撲面而來的商務風,我也要努力優雅!」「武裝到牙齒啊,感謝老師!」「今天的課程我要回看100遍」,一進「教室」,郝潔老師的「硬核」裝備便迎來佳評如潮。美女老師的教學手法一樣漂亮,變革課堂形式的同時,郝潔老師也及時變革課程內容和考核方式,增加「線上演講」的個人作業,及時為同學們在未來商務環境的訓練做探路。在她看來:「雲端模式對於《溝通》這樣的軟性學科不僅僅是種挑戰,也是一種契機,讓同學們更深刻的體會溝通的本質、內涵和影響因素 。這種新的模式也從另一個緯度,讓老師和學生重新思考教學中溝通的方式和價值。」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一代的青年教師,雲端在教學場景中的優勢正被他們發揮的更深更遠更好。
19:20 北京 劉豐《中國文明》
從「小白」到「博主」的華麗轉身
「課前二十分鐘,我就打開了雨課堂。同學們陸續進來,測試音量時,有個別同學反映沒聲音,立刻就有人提示是我的麥克沒打開,順利解決後很自然地進入狀態。上課期間,同學們偶爾寫幾句感言,提一些問題,也十分流暢。看著眼前閃過的一句句話,幾個表情符號,仿佛就是置身課堂裡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言的日常畫面,完全沒有之前擔心的生疏感。中途只有一次斷網,很快重啟恢復,有驚無險。」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劉豐老師從最初的高度緊張到今天的激動興奮,心情總算得以暫時放鬆。回想起自己從「小白」變身「博主」一路走來的過程,那些接受培訓、重組課件、不斷演練、甚至為了網絡效果更好在客廳臨時打造直播臺的有趣故事此刻更加難忘。「雲端課堂也是課堂。我打算接受同學們的建議,下次上課使用騰訊會議,期待有更好的效果。」
「小屏幕」連接著「大課堂」,變的是見面的方式,不變的是學風和熱情。當網絡、設備、課件、互動、甚至時差都不再是問題,師生之間的配合也越來越默契,你會發現,讓一切悄然改變的是「自強不息,創新不止」的精神底色。青年教師們在學院的大舞臺裡施展著自己,漸漸彰顯出榜樣的潛能。他們敢於破舊立新,敢於挑戰極限,用青春和智慧踐行的諾言從來不是豪言壯語,而是用心守護住學生身旁那一方書桌的安靜平和。
撰稿:鄭黎光
編輯:韓旭
審核: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