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疫情
一個不同尋常的新學期
開啟了
清華大學
保持自強奮進姿態
履行教書育人職責
高質量開展在線教學
在這樣的背景下
如何應對「線下轉為線上」的挑戰?
如何做好教與學的準備?
如何探索有效的課堂新模式?
……
清華教師圍繞在線授課
分享了自己的觀點與經驗
同時也提出困惑
與大家一同探討
1
數學系 楊晶老師
責任與挑戰
疫情情況下,需要把我們習慣的實體課堂轉換為在線授課。作為基層數學基礎課教師,我深感責任與挑戰。
挑戰
1.由於缺乏真實課堂環境的約束,學生更容易分神。
2.教師們大多數缺乏網絡授課——特別是講授為主的數學基礎課的經驗,很難了解學生的真實聽課狀態。
3.軟體技術和網絡穩定等問題。
責任
1.清華一向把教書育人看得最重,無論身處怎樣的困境,清華師生始終堅持教學、上課。「課比天大」。
2.根據新的情況,調整課程設計,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甚至對某些學生還能提升學習效果。
藉助雨課堂,精心規劃和設計
「微積分」「線性代數」等數學基礎課,授課的前後邏輯關係很強,而且課程容量通常較大,師生互動不易展開。首創於清華的「雨課堂」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工具。除了視頻與音頻的直播外,雨課堂最重要的優點在於,能方便有效地展開課堂上的師生互動。
1.題目推送,投票,投稿,隨機點名等功能,可以幫助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撥動」和「刺激」一下學生,把學生注意力拉回課堂。
2.雨課堂能把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數據保留下來,為我們更加全面和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提供了數據保障。
3.通過學生學習成效的反饋,教師進一步改進和提高教學。
小結
在新形勢下,我們應樹立以學習成效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數據為本,交互為體,直播為用!」
最後,引用宋朝張耒的一句詩:「今春風雨稍依節,上田麥穗過數尺!」藉助雨課堂,精心規劃和設計數學基礎課堂,保證教學,全體清華數學教師一定同力協契, 共克時艱!
2
土木系馮鵬老師、生命學院楊揚老師
土木系馮鵬老師和生命學院楊揚老師基於雨課堂學習以及直播測試的經驗總結,提出了教學準備的十個「有沒有」,供教學準備工作參考。
第0條:最重要的「有沒有」
最重要的「有沒有」是教師有沒有教學方式轉變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決心。
1.有沒有針對直播授課進行預先測試
教師在演練時是否考慮到自己教學環節中的必需步驟,是否和助教嚴格有效分工,是否注意到操作中的技術細節、網絡卡頓等。
2.有沒有針對直播授課更新教學組織和教學內容
把教學內容重新組織,建議形成不超過20分鐘的小節,每一小節都應該有教學目標,並讓學生知曉。每小節建議有預習考核、主題陳述、知識點定位、回顧、關鍵知識點講解、小結、集中反饋、即時考核等環節。
3.有沒有針對直播授課調整教學資料
檢查PPT在網上平臺是否能正常播放。網上直播教學的PPT字應該更大,條目需要更清晰。應對直播教學有備案,比如自己錄製教學視頻。
4.有沒有要求課前預習和進行預習考核
預習的內容不宜過多,要儘可能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和關鍵概念的初步印象,教學過程是把印象提升到認識的過程。
5.有沒有師生同時實時在線課堂教學的儀式感
直播時間內要保持不受打擾,保證網絡暢通。在保證錄播或上課內容有其他渠道的情況下,允許學生不參加直播授課,但是也要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6.有沒有實時提問和實時回答的機制
學生有問題時,應該可以通過網絡實時提出,並能及時反饋。學生應參與在線展示的環節,可組間互評等方式提高學習參與度。英文授課應考慮到學生的英語水平和網速的影響,語音互動要慎重。
7.有沒有「講完就測」即時檢查教學效果和「測完補刀」
8.有沒有能隨時提供答疑共同學習的師生交流群
在課後提供即時、暢通的教學交流討論渠道。例如微信群、MOOC討論區和網絡學堂。
9.有沒有緊扣教學目標的線上課後作業以及檢測學生課後自學效果的機制
需要對學生的自學做出要求,並對學習效果進行檢查,縮短「教-學」反饋的周期。
10.有沒有提供豐富的拓展學習參考資料
為學生提供獲取學習資料的途徑和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料,對學科前沿類課程,網上學習資料比課本更重要。
【小妙招】如何防止對著屏幕走神?
同學們不防多做做紙質筆記,並在課後投稿提交。經過如期開課第一日,同學們紛紛反饋,效果不錯,而且筆記也很棒!
3
經管學院 張晨老師
對於本來就以互動討論式教學為主的課程(以下簡稱為「互動討論式課程」),又應當如何在這一特殊時期,同樣實現有效、有益的在線教學?又需要如何應對「線下轉為線上」的挑戰,更好地開展疫情期間的教學工作?
1.互動討論式課程轉變為在線教學
所面臨的挑戰與難點
(1)互動環節與討論過程的組織開展;
(2)課堂節奏的把握;
(3)社群的建立和培育。
2.互動討論式課程轉變為在線教學
所帶來的機遇
(1)以更大的熱情探索技術工具帶來的可能性;
(2)在更廣的範圍內鼓勵學生的表達和參與;
(3)以更充分的方式獲得課堂教學效果的反饋。
3.為互動討論式課程進行在線教學的
可能實施方式:當前的一些思考
(1)考慮以投票、彈幕、投稿等形式,代替部分的口頭討論互動;
(2)考慮結合其它額外的技術工具,以電話會議的形式實施一些集中性語音討論;
(3)考慮以個人分享和課外互動的形式,增強同學之間的社群感;
(4)靈活調整課堂素材的呈現形式。
4.為互動討論式課程進行在線教學:
下一步的準備工作和努力方向
(1)儘早學習並熟練運用相關技術工具;
(2)細緻進行前期備課,梳理課堂內容和教學方案;
(3)勇於向學生群體請教學習,師生共建,共同挖掘有用的教學工具和開展方式;
(4)主動爭取額外的技術支持乃至經費支持;
(5)在實驗和實踐中不斷迭代改進,並進行同行分享交流。
4
電機系 於歆傑老師
如何充分利用雨課堂工具和慕課資源,創建以直播為主要特徵的混合式教學新模式,遠程、異地、分散、實時地實現接近課堂教學的效果?
教師準備
1.設計每堂課的時間安排;
2.設計兩種在線學習內容:可以異步開展的自學性在線學習內容和同步開展的交互式在線學習內容。二者是互補關係,不是重複關係;
3.設計課後作業:教師要以原先行之有效的課後練習題為基礎,設計出適合當前教與學模式的課後作業布置和批改方式。練習題需要適度減少量,降低難度。
教與學過程
1.學生在上課之前,要根據教師教學設計,完成適度的預習任務。
2.每堂課的總時間被拆成若干部分。一開始,是基於預習任務和前面學習任務的前測,可以適度進行講評;然後是基於PPT的講解語音直播,學生可以用投稿來提問;在最後的幾分鐘中,教師進行本部分教學內容的集中答疑和後測。教師在課後布置作業(主觀題)。
3.學生課外,還需要根據教師教學設計,完成適度的延展性學校任務。
4.學生線下完成作業,拍照後線上提交。
5.教師和助教用手寫板對學生提交的作業進行在線批改和反饋。
該模式與慕課學習和純直播教學的區別
這種模式和學生完全用慕課自學、教師利用某個直播平臺開展講授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交互。
培訓流程
1.關於這種新教學模式整體概念的培訓,以大範圍直播的方式來進行,學堂在線平臺負責組織。
2.關於這種模式在不同類型課程中具體如何體現的培訓,以小範圍教師工作坊的方式來進行,教務處和教師發展中心和各院系負責組織。教務處和教師發展中心負責培訓骨幹講員(院系課組負責人、核心課教師),骨幹講員負責培訓本系和本課題組教師。
3.學堂在線平臺給出關於這種模式操作層面的若干教學視頻。關於雨課堂的基本培訓,由大範圍直播+小範圍工作坊的方式來進行。關於若干技能如何操作的培訓,由學堂在線平臺錄製若干微課,並最終構成一門慕課,放到學堂在線平臺來進行。
4.建立各種範圍的微信群,及時交流實施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
5
新聞學院 張錚老師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2020年的春季學期的教學秩序受到了極大衝擊。在學校和學院的統一部署下,我本人從以下幾個角度,對自身的教學工作進行了籌備:
1.給自己和學生通思想
面對疫情,每一個普通人除了必要關注、做好防護、力所能及支持一線抗疫之外,最重要的是「為所當為」,心理學的理性情緒療法並非虛設,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就是現階段每個人對抗疫情的重要方式。宅家就是戰鬥,當然宅家也可以依然履行一位清華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
2.為網上授課做好技術準備
在2月3日在線聆聽了校領導陳旭書記、邱勇校長主講的「師生共上一堂課」之後,我立刻按照學校部署開始就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籌備:
(1)搭建了自己的教學環境,並在學習學校下發的培訓材料的基礎上,調通了雨課堂的技術環境;
(2)將多種技術手段進行排列組合,與合教教師和學生配合,完成了多堂測試課,充分論證自己本學期負責的課程的合適的技術手段。
(3)最終確定了最適合自己各門課程的主流技術手段。
3.進行更加精細的教學設計
(1)對前四周的課程的所有教學點進行改造,力爭在在線教學中營造更真切的「現場感」;
(2)在技術支持下實現更加密切的師生一對一溝通;
(3)』在當前在線教學資源全面免費,非常豐富的情況下,我正為學生篩選適合的網課與我的教學進行配合,為學生的課外學習提供更加有效的輔助。
4.在線教學貫徹三位一體的教學理念
在線教學,我認為依然可以體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教育理念。在現階段教學設計中,我已經結合自己的教學內容,將疫情中的經濟現象、社會應激期的媒體內容生產規律與媒體倫理、疫情衝擊下的線下文旅產業與線上文化娛樂產業等內容補充其中,力求通過虛擬教學實現全方位的人才培養,鼓勵學生克服困難、頑強學習,引導學生建立正確三觀,不但能學到知識,鍛鍊能力,更能傳承清華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財富。
5.如期開課第一日的反思與建議
1.開始階段給個提示頁面,也就是於歆傑老師所說的「第0頁」,比如:
2.理論講授部分可能需要教師作為課程主持人,將全體成員一鍵靜音,保證同學們的聽課質量。在回答問題時,同學們可以自行開麥,無需主持人操作。
3.老師上課需要留意同學們在課程微信群中的反饋,手機不能靜音,或者另外放一臺電腦在旁邊,以便直播有問題時及時進行調整。
4.如果有條件,還是推薦同學使用電腦上課,比起手機,電腦上內容更清晰,且ZOOM的功能也更加齊全,聽課質量會更好。
5.還是得用好網絡學堂,文件及時分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