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熱的歷史劇《燕雲臺》經過網友十數集的觀望後,
終於登上了熱搜。
從唐嫣演技,再到原作者diss「大宋迷」,全面包攬了話題熱度,討論更是如火如荼,
普羅大眾對遼代這段蒙著迷紗的歷史不禁開始追問探索:
歷史的真相是否真的如同電視劇那樣狗血嗎?
蕭燕燕和韓德讓之間的風流史到底是野史杜撰還是確有其事?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
這類型的影視作品,大多是作者對歷史中疑竇叢生的事件展開豐富的想像,
然後用自己的邏輯體系先建立出人物,然後再根據人物設計出一個看似合理的故事。
比如清宮的大女主劇,諸如《甄嬛傳》、《如懿傳》皆是如此,
所以當所有人接觸到《燕雲臺》這部劇的劇情時,首先都會聯想到「大女主」、「瑪麗蘇」、「狗血」這樣的字眼,
而唐嫣也總是出演類似的瑪麗蘇歷史劇,所以很多觀眾就急著給這部《燕雲臺》定評。
然而小編想告訴大家的是:
雖然這劇是有很多不實的部分,唐嫣的表演也的確不盡人意,
但要說它愛情故事「狗血」,還真的有點兒冤枉它了。
事實上,歷史中記載的蕭燕燕和韓德讓,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蕭太后其人本身就是「大女主」一般的存在,這部分內容和史書的契合度可以說是蜜汁一致,
蕭太后和韓德讓之間那點事兒,更是連正史都毫不掩飾的直白:
「初,蕭氏與樞密使韓德讓通……隆緒每以父事隆運……(韓德讓)無子,以吳王隆裕子周王承業為後。」
——《續資治通鑑長篇》
這一個「私通」直接官方認證了兩個人的不正當關係,
而且,隆緒作為遼國的皇帝,竟要對韓德讓一屆下臣畢恭畢敬,像對父親那樣禮待,
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韓德讓終身無子,蕭太后下令讓歷代皇帝都要選出子侄過繼到韓德讓膝下,
從史書中不難看出蕭太后對韓德讓的厚愛。
於是,就有大量文獻直指二人關係非常,
尤其是還出現了蕭太后在被選召前與韓德讓已有婚約的說法,這也讓觀眾對這段風月史和蕭太后這個女人多了一絲遐想,
如果歷史中「狗血」是真的?那蕭燕燕這個人是不是也和劇中一樣呢?
小編只能說:呵呵,你想多了~
雖然史書中確實記載了蕭太后和韓德讓之間的風流韻事,但蕭太后和韓德讓的人設遠遠比劇中的人物更加深刻立體。
我們先來看看他們到底是什麼人吧:
蕭太后,原名蕭綽,小字燕燕,父親蕭思溫是契丹四朝元老,家族歷代皆為契丹後族,
從劇中我們也能看出,蕭家在契丹王朝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尊貴,
而歷史中的蕭綽作為家裡的小女兒也比兩個姐姐更加受寵,並且聰明伶俐,堅毅果敢,秀外慧中,
在這點上並不像劇中說的那樣大姐賢德,燕燕調皮。
韓德讓的祖上是被契丹人當做奴隸帶進領地的漢人,
後來由於出色的處事能力,家族始終被耶律王族厚待,韓德讓作為韓家的後備力量,更是深受重視和信任,
但話說回來,無論他再怎麼得王族的心,對於契丹王族來說,他們始終是奴隸,或者也可以理解為滿清時期的「包衣」,
這樣天差地別身份的兩個人是絕對不可能有婚約的,所以這個說法不攻自破。
我們再來說唐嫣飾演的蕭燕燕,且不說前面鬧出那些扣圖替身的瑣事,
拋開一切不談,唐嫣的蕭燕燕也絕對是個失敗的角色,
雖然是成長過程中的女主,並不用太過苛求人設上的成熟穩重,但異於常人的聰慧和冷靜總應該體現一點兒吧?
唐嫣的蕭燕燕變成了一個遇事不講道理,易怒衝動,動不動就約架打人的紈絝少女。
自己想贏得射柳大賽,就強買強賣人家男主的馬,
強行製造和男主偶遇的機會,轉了幾個圈就「不小心」親了上去,
國產劇什麼時候才能長點心,走出這種爛俗的設定?
這樣性格有缺陷的少女,如何能夠說服觀眾,她會成長為歷史上傑出的女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呢?
歷史中的蕭太后自16歲封后之後,
就經常與耶律賢共同商議國政,蕭綽驚人的政治才能也深受契丹王朝的信任和擁躉,
耶律賢死後,蕭太后扶持幼子執掌朝政,領軍打仗、促進文化交流,與北宋的大戰中越戰越勇,生擒楊業,割其首級震懾三軍,
二姐謀反後,她毅然地殺了親姐姐,她攝政的時期成為契丹王朝最鼎盛的時期,
對比這樣鐵血手腕的蕭綽,還能看出來這是唐嫣演的蕭燕燕嗎?
可見想要演好蕭太后這個角色可不是服化道好看,顏值漂亮就可以的。
唐嫣多年來出演的女主類型大都是傻白甜小可愛,要不就是戀愛腦的冷峻女主人設,
好不容易出演一個腹黑的李未央,口碑嚴重撲街,足見以她的形象、能力和演技深度,還沒到能出演城府極深政治家的水平,
可以說唐嫣的戲路已經定型,多年以來一直都沒有什麼進步,
並且從演員素質本身來說,小編也對她的做法不太買帳。
孕期拍戲,很多動作戲都需要找替身完成這無可厚非,
但被網友扒出很多鏡頭靠後期扣圖實現就不太合適了,這和之前的《扣圖不自賞》又有什麼區別?
當然了,我們為了保護演員不可能非要演員懷著孕做那麼危險的動作,
但是演員在接戲時不考慮自己身體狀況,只考慮個人資源,也是對觀眾和小生命的極大不負責任,
畢竟畫面不連貫,場景太假,替身穿幫都不是什麼敬業的行為。
《燕雲臺》這部劇自播出開始,小編就開始關注,
不僅是因為此劇話題度高,更多的是介於這是一部罕見描述少數民族執政朝代的作品,
歷史上著名的蕭太后,不僅加速了北宋王朝的沒落,還是一個高瞻遠矚促進多民族融合的風雲大女主。
但世人似乎更對她和韓德讓的花邊新聞感興趣,
甚至連史書也不惜大費筆墨來描寫這段風月,然而這些推測和臆斷只要仔細推敲就知道站不住腳,
我們只知道韓德讓是整個遼朝最受寵的漢人,卻不知他對於遼朝的貢獻居功至偉,
從他父親那輩起就與耶律阿保機交好,一個漢人做到了南京留守這樣的高位,
父親死後韓德讓繼任,在與北宋的作戰過程中又展現出了難得的將帥之才,蕭太后攝政時身兼南院樞密使和北府宰相,
後來又做到統領皇室禁衛軍,無數次恩賜姓名(相當於滿清的抬旗),甚至同吃同住,
種種表現似乎都表現出蕭韓關係不言而喻。
然而韓德讓的出現讓一直以來動蕩不安的遼朝發生了質的改變,
遼朝在蕭太后攝政之前的幾代都出現了宗親之間謀反篡位的事情,就連蕭太后自己的二姐夫也對王位覬覦,一度想要置她於死地,
韓德讓在蕭後攝政期間提出類似「削蕃」的政策,
將親王手中兵權一一收回,並將其親眷傳喚,至宮中起到人質的作用,
一舉平定了宗室反叛,後世再無大變。
而韓德讓本人也是勤奮好學,致力於改革和文化融合,
《契丹國志》說他「孜孜奉國,知無不為,忠孝至誠」,
他居於宰輔之位,促進了遼朝和漢文化的諸多融合,改善了民生,把北宋打得滿地找牙,將遼朝推到鼎盛時期,
這樣的人無論受到任何封賞都不為過,
現在再來看看《燕雲臺》這部劇對韓德讓和蕭燕燕的描寫,只知道說其鶯鶯燕燕,人物高度格局卻捉襟見肘,實在不是上乘之作。
至於許多網友吐槽蕭太后殘暴,殘害愛國名將楊業,打擊大宋,我們不應該褒獎她,
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對《楊家將》的故事感情深厚,熱愛這些愛國英雄,
另外一方面也是在逃避屈辱的歷史,遼朝已經過去了,我們始終是要向前看,
《遼史》為宋人編纂,所以對蕭後很多言辭不實,無論史官如何用「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但這段歷史不能被抹殺,
我們也必須得承認蕭太后是位傑出的政治家,
接受多民族融合是過去在做的事,也是未來我們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