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不輔導功課,母慈子孝一輔導功課,雞飛狗跳」這不因為輔導作業又出事了12月14日晚上滬上一小區上演驚險一幕:一位家長輔導孩子功課時情緒失控一氣之下點燃練習簿並將燃燒的練習簿丟下樓差點燒了鄰居的家!
近日,上海一小區上演驚險一幕:一位家長輔導孩子功課時情緒失控,一氣之下點燃練習簿並將燃燒的練習簿丟下樓,差點燒了鄰居的家!
事情發生的起因很簡單:家住該小區的一對夫妻正在給小學四年級的兒子輔導作業,但沒想到的是,孩子頑皮不聽管教,爸爸勃然大怒,將一本練習簿點燃後放在陽臺外燃燒。
據這位爸爸介紹,事發時他以為這本練習簿快要燒沒了、幾近熄滅,於是才一怒之下將練習簿扔到樓下,沒想到的是,由於戶外風力較大,導致練習簿發生復燃,對樓下居民造成驚擾。
事發後,派出所民警對這個父親進行了嚴肅批評教育,家長認識到:這樣的行為暴露了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情緒管理,而且也體現出了對火災安全意識的缺失,並對受到驚嚇的居民進行了上門賠禮道歉,手寫了保證書。
只是因為孩子作業沒有寫完,就燒掉作業本扔下樓,真的至於嗎?好在沒有釀成大錯,萬一燃燒的的作業本飄落在草坪上或者葉子堆上,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孩子有不良行為,父母有責任管教。但有一點,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出現過激行為或言語,以免對孩子的身心造成無法彌補的創傷。
情緒失控有多可怕?
自從當了父母,控制情緒變得越來越不容易。在日常育兒過程中,情緒失控時有發生,輕則大吼大叫,重則拳腳相加。
衝動是魔鬼。一個人在情緒失控的時候,失去了理智,不但傷了他人,也傷了自己。
微博上曾有一個熱門話題:易怒的父母會養出怎樣的孩子。
一位心理醫生詢問了許多在這樣原生家庭中成長出來的孩子,總結出15個特點:
評論區近3萬條留言,屏幕背後是一個個無奈又無助的靈魂。
最高贊的一條留言這樣寫到:
我媽真的前一秒笑嘻嘻後一秒可以因為一點小事就破口大罵,家庭真的很影響孩子的性格,我在家裡都很沉默,因為秉持少說少錯的原則……
父母太過情緒化,不僅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而且給孩子示範了錯誤的情緒處理方式,無形中為孩子未來的發展設置了重重阻礙。
千萬別低估了父母情緒失控對一個孩子的殺傷力!
有的家長說,我也知道亂發脾氣不好,可是不知道怎麼,看到孩子不聽話,心中的火苗就會忍不住地蹭蹭往上竄。
父母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中,誰還沒有過翻臉急眼的情況呢?但是衝突過後,往往又會後悔。
怎樣儘可能避免親子之間的衝突呢?情緒管理就成為一個必修的課程了。
01 在溝通前,先覺察自己是否帶著不良的情緒
很多時候父母情緒爆發不見得是當下的事件引發,而是因為自己本身就積累了一些負面的情緒,孩子的行為可能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
本身帶有的情緒可能是工作上帶來的,也可能是身體不適帶來的,總之就是自己本來就不舒爽,孩子再不聽話,氣真的就不打一處來,但其實對孩子是相當不公平的。
孩子也覺得家長莫名其妙,至於嗎,為什麼呀,今天發這麼大火?
所以我們和孩子溝通前要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把任何負面情緒帶到與孩子的互動中,也就是在和孩子溝通時就事論事。
臺灣親子作家蔡穎卿說過一句話叫做:穩定的情緒應該在一種深切的自我期待和誠懇的自我反省中慢慢學習養成,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期待和反省,我們慢慢就能以平和的情緒去和孩子溝通和互動了。
02 在馬上要爆發的那一刻,怎麼辦?
管住自己的身體,不要打孩子,不摔東西;管住自己的嘴,不罵人。因為這個時候,理智已經不起作用了,打孩子罵孩子都只會讓你後悔,讓親子關係受到傷害,所以家長要緊緊控制住壞情緒。
在爆發來臨前,可以深呼吸,讓自己轉身離開現場,如果可以的話,還可以對孩子說:「我現在很生氣,不適合再談下去,我需要平靜一下。」
這個確實也挺難的,但是如果真的想改變自己愛發脾氣的習慣,就可以要求自己這麼做。一次、兩次、三次,慢慢的,就能在情緒最激烈的時候停下來。停下來不是要把這個情緒壓抑下去,而是用別的方式去表達,而不是圖一時之快而傷害關係。
至於如何自己排解,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方法,很多人說其實當時停下來,過一會好像就不會那麼衝動了。家長的理智回來之後,就可以冷靜分析,可以尋找解決辦法了。
03 已經對孩子造成傷害,應該怎麼補救?
(1)要反省錯誤。父母在感到內疚的當下(最好當天)要跟孩子進行情感交流溝通,告知孩子剛才生氣的原因,清晰表達自己是愛他的,只是不喜歡他的錯誤行為。這樣孩子下次便更容易懂得父母的意思。
(2)要為自己的情緒失控說對不起。無論如何,父母對孩子大喊大叫都會對孩子產生心理傷害,說一聲對不起,是癒合孩子內心傷口的良藥。但這只是為情緒失控說對不起,而絕不能放棄之前自己所堅持的原則。
(3)要記得冷靜客觀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告訴他父母的期待,並就某件事定個規則、做個約定等。
(4) 謝謝孩子的原諒。和孩子約定彼此生氣時的表達方式不能傷害自己和別人,不隨便亂發脾氣,而要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心情及想法。
心理學家黃杏貞曾說過「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的情緒智慧」。用好的情緒去回應孩子,我們的孩子才會在健康、自由的環境中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