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一條爸爸輔導孩子功課怒點作業的熱搜,腦海中頓時想起那句話:輔導作業一時氣,一直輔導一直氣。輔導作業這事兒看似不大,但卻被眾多家長稱為是「要命」的活兒。
據說這位爸爸在家給四年級的兒子輔導功課,怎奈熊孩子頑皮不聽話,30多歲的父親勃然大怒,將一本練習簿點燃後放在陽臺外燃燒,心有怒氣的爸爸當時以為這本練習簿快要燒沒了,於是在盛怒之下將練習簿扔到樓下,沒想到的是,由於戶外風力較大,導致練習簿復燃,對樓下居民造成驚擾。
好在沒有因為自己的過失,給鄰居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事後,派出所民警接報趕赴現場,對這個父親進行了嚴肅批評教育,他也為自己不恰的行為向鄰居道了歉,並寫下了承諾書。
這件事一出,再次引起廣大家長朋友們的共鳴,紛紛表示:「我太難了!」關於輔導孩子寫作業,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網上隨便一搜:輔導作業氣到腦梗!氣到吞安眠藥!氣到崩潰大哭,更為可笑的是一位爸爸氣到「自殘」,怕自己忍不住怒火,打兒子只能把自己的雙手綁起來。
這樣的情景看似可笑,卻在每個家庭真實上演著,輔導作業這個活兒,真的不分男女,誰幹誰上頭,即便心中默念再多個親生的,也難以控制心中那團熊熊燃燒的怒火。不免讓人捫心自問:「這是上天派來收拾我的嗎?」
01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原因在這?
網上流行一句話: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是由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所決定的。不寫作業的時候,媽媽就是媽媽,爸爸就是爸爸,但當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和孩子的角色都發生了轉變,爸爸媽媽變成了那個嚴厲的助教員或者老師,孩子則成為家長的學生,這樣的角色轉變會讓孩子倍感壓力。
對於孩子來講,家應該是充滿愛和溫馨的。當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的那一刻起,家的感覺就變得和學校一樣壓抑,讓他們時刻想要逃離。因此,馬虎應付、無法專斷,這期間不斷的出錯,家長不斷地糾正,最終導致雙方情緒崩潰。
輔導作業時的親子關係,就好比演員拿錯了劇本,每個人都做著和角色不相稱的事情,所以才會怎麼演都演不好。
02輔導作業讓家長心力交瘁,我們為什麼還要輔導?
從上面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輔導作業真的是件讓家長心力交瘁的事,為什麼家長還要費心費力地去做,深層次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
1、寫作業磨蹭,擔心孩子完不成作業
網上看到一個視頻,視頻中媽媽一邊抹眼淚,一邊哭訴說:「作業就光讓他抄,晚上7點能寫完,現在寫到11點了還沒寫完」看她無奈又崩潰的神態莫名有點心疼。
寫作業磨蹭似乎是孩子們的通病,在寫作業過程中各種「小動作」,喝水、上廁所、找文具等等,這些皆因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看著孩子慢吞吞的磨蹭,家長就會著急,為了讓孩子快速完成作業,家長不得不陪坐在一旁做監工。
2、題不會做,擔心孩子成班級差等生
孩子不積極完成作業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在學校學的內容沒學會,為了完成作業不得不向爸媽請教,而通常情況下父母教題的方式和老師有所區別,講一遍孩子不理解,再講一遍孩子還是不有理解,三遍之後父母就明顯會有情緒。
但為了孩子成績不掉隊,心中默念無數遍親生的,依然會苦口婆心的講解,難就難在孩子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有限,達不到父母的預期,家長就會表現出焦慮和擔憂。
3、根深蒂固「別人家的孩子」中毒太深
從小在「別人家的孩子」的打擊下成長起來的我們,千萬不要再犯老一輩父母常犯的錯誤。輔導孩子學習,不要對比。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長階段和認知階段。有的孩子開悟早,有的孩子開悟晚,不要老是拿其他孩子的成績來對比自己孩子的不足。
這麼想的話,再輔導孩子的作業是不就輕鬆得多,只要孩子今天比昨天進步一點,明天進步更多,就是在一點點靠近成功。建立他的自信,遠比成績更重要。
03不做崩潰式家長,正確輔導孩子作業,這些方法要知道
輔導孩子作業,首先心態要擺正,心裡不能想著這是一場「渡劫」,而應該想成是一種親子活動,陪寫作業其實並不完全是痛苦的,掌握好的方式方法,過程也可以很愉快。
輔導孩子學習,不要著急。要清楚一點絕大多數孩子都是普通人,不要奢望自己的孩子天賦異稟,一點就通,還要明白孩子年紀小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不要指望孩子一口吃成胖子,因為所有的知識體系都是逐步積累而成的,知識體系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升華,就會舉一反三,反十,反百。
輔導孩子學習,家長一定要明白,學習終歸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論家長怎麼督促孩子學習也不能代替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先自己思考探索,待孩子思考後,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勇敢地去找老師討論、提問,經過自己的思考、老師的講解,孩子對於知識一定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們不必為孩子一時的成績起伏而焦慮擔憂,也不必為孩子的作業不會而著急上火,與其糾結這些,不如激起孩子對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幫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自己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