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已經播完,但留給人們的思考卻很深,很多人說孫若微是菩薩人設,一生都在委曲求全,其實徐濱才是真正的菩薩人設,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不但清醒理智,還高風亮節,對喜歡的女人始終堅守如一,對別人的承諾一諾千金。
徐濱一直都是一個淡泊名利的君子,這劇裡面他是看得最開的。什麼時候都拎得清,而且做了的事從來不後悔,手起刀落。在他是反賊的時候,他和那些一味報仇的人就不同,理智大於衝動,雖然對殺父仇恨很憎恨,但是聽說犧牲自我可以挽救三萬人的性命,他馬上著手去聯繫建文帝,心懷大義,也為三萬人放棄了愛情,離開京都流放他鄉。
他的影響是深遠的,孫若微一直在報仇和三萬人之間搖擺,直到徐濱上線,她的思想覺悟瞬間提高,後續發展是大家沒預料到的,太孫逼她入宮,養父自殺。若微是真心想要私奔,徐濱知道以朱棣的性格自己根本走不了,而且他不希望若微跟著他繼續過顛沛流離的生活,所以為若微做了選擇。徐濱看著孫父死去,若微難受但是後面也明白沒得選擇。
徐濱放下復仇計劃後,其實人生再無什麼遠大理想,他愛的女人已成了皇妃,答應孫父會護她周全,但因為朱瞻基會吃醋,為了讓皇上安心,他主動申請跟鄭和一起下西洋,在朱瞻基駕崩前,終身不履故土,說到做到。
他很愛若微,但他一直和她保持著發乎情止乎禮的關係,朱瞻基駕崩後,怕宮裡人說閒話,特意入道當了道士,讓若微斷了念想,徐濱最大的缺點就是以己度人,他認為若微的養父自殺主要是因為成全大義,其實他才是這樣的人。
徐濱大半生都在漂泊,直到接到若微在找他的消息,才回到若微身邊,但他依然和若微保持著距離,哪怕若微為他吃醋,他也巧妙地用別的話給分散了,他心裡也想帶若微一起坐船出海,但是他有自知之明,人家是太后,自己不過就是一個俠客罷了。
徐濱不但護了若微周全,還幫助若微的兒子朱祁鎮成功回到了中原,所以徐濱才是最符合菩薩人設的,心懷大義,做事果斷知進退。他最大的優點就是豁達,而且遇到任何事情都能抽離感情選擇最優解和最好最有利的,而且手起刀落絕不後悔。
看老喬的採訪他說了這個人物沒啥苦的,因為他看得開,豁達知進退,同時他也完成了自己的大義救了那三萬人。他最後對女主更多的是一份責任,因為在他的心裡一直都知道不可能,所以他早就放下了。這劇裡面人最學不會的東西就是放下樂觀豁達。但是這些都是徐濱身上有的閃光點,真的太喜歡這個人物了。雖然近乎完美,但是卻又是那麼有血有肉。
這劇很多人都是依賴型偏執人格,所以徐濱哥哥真的很累。因為他一直是被依賴的那個,而且很多人還就是不想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