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的民間文化——黃河戰鼓

2021-02-23 微靖遠在線

黃河戰鼓用鼓槌猛烈打擊戰鼓,利用鼓聲宣刻古代宏大雄偉的古代冷兵器戰爭場面。黃河戰鼓共分為三章八節二十二環,其鼓點節奏感、威武感、整齊感、震撼感都比較強烈,有凝聚民心、維繫團結、怡情樂性的作用,寄託著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黃河戰鼓的主要器具有鑼、鼓等,配合道具有門旗、彩旗、令旗、鼓車、四龍黃河戰鼓表演等。黃河戰鼓以叨喳子的形勢口傳。

北灣鎮高崖村李臺社李乃興,早年在他外爺家裡讀私塾,李乃興的外爺是現在天字劉家先祖,曾經任蘭州永登縣縣令,後移居到天字村,並建有劉家大花園,當時各地名流途徑北灣居住他家。李乃興小時耍社火,也學了黃河戰鼓。李乃興是北灣本地唯一會打黃河戰鼓的老人,他的黃河戰鼓是六歲開始學習,一直打到91歲,各種套路打法他們兄弟以及其他人都只學了皮毛,簡單的打法,也無法給他配合。目前四龍李臺的黃河戰鼓在社會及民間力量的努力下,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鬥轉星移,黃河戰鼓歷經滄桑歲月,流傳至今實屬不易。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這一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面臨諸多危機:由於黃河戰鼓是採用單一的口傳師承方式,熟悉「叨喳子」的民間藝人越來越少,大多數藝人年事已高,後繼乏人;由於制鼓技術人才的稀缺和費用的昂貴,戰鼓的添置顯得特別困難,鼓隊原始的將士盔甲服飾隨著年代越來越破舊,逐漸演化為百姓服飾或者太平軍服飾。2008年,白銀市成立了黃河戰鼓研究會,組建了黃河戰鼓表演藝術團。

歷盡千帆,筆者也走過了人生許多的風風雨雨,也見識了形形色色的鼓,讓人難以忘懷的還是童年時期縈繞在耳畔的雙獅狂舞、呼雲喚雨、震聾發聵的鼓!那才是賦予筆者無窮力量的故鄉!

靖遠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她猶如華夏文明搖籃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地理人文景觀,展現出不凡的氣勢,絢麗多姿,古樸典雅。追溯境內先民活動的蹤跡,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類生存繁衍,考古發現了堡子山、紅嘴子、廟窪山等多處人類生活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關於跳鼓子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來自當地的駐軍。相傳元朝軍隊曾長期佔領靖地,後大明軍隊打敗了蒙古人,明軍中間來自安徽一帶的將士們為了慶祝勝利,就敲響了一種鼓樂,因為這種鼓樂邊敲邊跳邊打,當地人看到以後,就把它叫做「跳鼓子」。

一說是由蘭州、皋蘭傳入,也是與明軍有關。據說明朝大將徐達率兵攻下蘭州城,元朝的殘兵敗將盤踞在白塔山上,明軍久攻不下,兩軍長期對峙。有一年元宵節,徐達讓精壯軍士扮演成耍社火的,每人手提一筒長鼓,將兵器藏入鼓內,社火隊在城內城外表演向老百姓拜年。到了白塔山下,元軍看到社火隊的每人手裡除了一把麻繩錘和一筒鼓而別無他物,就邀請他們上山表演社火,慰勞將士。社火隊上山以後,趁其不備,打開長鼓,取出兵器,把元軍殺了個人仰馬翻,徹底消滅了元軍的殘餘勢力,從此天下太平。因而,這種用麻繩錘敲打長鼓的社火就被叫做太平鼓。後來又被崇文尚武的靖遠人加進了一些新花樣,形成了靖遠人的打法,靖遠人還把它叫做「跳鼓子」。

網絡圖片

相關焦點

  • 靖遠碾子灣村——民國九年大地震故事擷集
    民間傳說,鴿子魚系鴿子群飛入黃河水中,幻化成型而來……於是,就有了鴿子魚。農曆十一月初七日這天,即地震日,靖遠一帶人,此後很長的時間裡,民間都忌諱進行傳統的婚喪嫁娶事宜。這成為一種民間禁忌和習俗。因為,這天巨災降臨,家園毀滅,乾坤易色,死去的親人太多、太多……故,被視作是個恐怖、不祥的日子。2.忌說倒、搖、塌、砸等語。大地震後,議論大地震成為一種口頭文化,人們幾乎將此時時掉在嘴上。
  • 楊貴妃與大廟梨花戲說——戊戌靖遠大廟梨花節感懷雜章
    楊貴妃與大廟梨花戲說 ——戊戌靖遠大廟梨花節感懷雜章原創2018-04-18武永寶 隴上風情大廟,梨花之鄉,文化之鄉,長壽之鄉!惹人的哨子嘛噢喲…………——花兒平堡是黃河流經靖遠,深情擁抱的第一個村子。
  • 靖遠的「雪裡紅」
    也就是在這天下午,我從靖遠東灣鎮卸完煤,站在落日的餘輝下,掏出手機,匍匐於黃河黃沙的紅柳叢裡去拍紅柳開花的勝景,當我從水漫黃沙堆裡抬起頭,看見一面國旗在岸上獵獵迎風,旗稈傍矗有一塊不顯見的綠漆標誌語,寫著「紅五軍渡河遺址。」
  • 地區文化 | 項目聯展—黃河號子
    地區文化 | 項目聯展—黃河號子 2020-12-03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俗文化】靖遠民謠、兒歌選編
    流傳在靖遠一帶的童謠,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傳、帶濃厚地方特色的歌謠,詼諧幽默、音節和諧……咕嚕雁*
  • 郭軍勝委員: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助力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河南作為黃河文化重要發源地及發散地,擁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時代發展條件,決定了河南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中的引領地位。」在河南兩會上,河南省政協委員郭軍勝提出,以黃河幹支流為代表的地域河流文化如洛河文化等文化內涵挖掘不深,相關黃河文化為標識的品牌彰顯不夠,有關黃河水體景觀建構質量不高,以黃河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影響力還不強,文化強省的目標尚需努力。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與魂,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和源泉。「在新時代,要保護好黃河文化和歷史遺蹟,傳承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弘揚好黃河文化。」
  • 黃河文化經典之《詩經》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了黃河流域產生的三部重要經典著作,分別是《詩經》《老子》《史記》,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我們需要重新認真學習這些文化精華。今天,我們先談談《詩經》。
  • 中國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文化,黃河藝術代表作成功的因素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接著前面說說黃河藝術代表作成功的因素,第二,到生活中去,汲取創作原料,激發創作靈感,《黃河兒女情》和《在《黃河一方土》中,他們又對山西民間舞蹈進行了深層的開掘,從中擷取了最能表現民風民俗的舞蹈形式和創作素材,大量的吸收了木偶、皮影、地方戲曲的韻律,廣泛借鑑了芭蕾舞、現代舞的動作,在山西的新的民間舞中融化了許多藝術形態的表現手段,創造出既有別於山西傳統的民間舞,又絕不同於現代舞的民間舞蹈。
  • 靖遠——小康漸近,貧困已遠
    白銀市委常委、靖遠縣委書記鄭鈺致辭活動現場,白銀市委常委、靖遠縣委書記鄭鈺致辭,靖遠縣委副書記、縣長劉力江作靖遠縣脫貧攻堅成就發布。靖遠縣委副書記高斌還現場推介了靖遠縣農特產品品牌。「今天的靖遠縣,一片片產業基地蓬勃興旺、一個個安置小區拔地而起、一項項基礎工程惠及民生,貧困群眾的腰包鼓了、日子好了、笑顏多了。」白銀市委常委、靖遠縣委書記鄭鈺自豪地說。
  • 黃河文化:燦若星辰 光耀大河
    □本報特約記者 郭旭帆  九曲黃河,蜿蜒不息。在黃河治理保護的漫長歷史中,無數先賢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  這些文化遺產是揭示黃河自然歷史、文明內涵、治理開發技術發展等方面的寶貴資源,歷經雨打風吹愈加源遠流長。
  • 時光如梭,我們一起看看二十世紀初靖遠很火的幾位企業家
    都居住在靖遠縣城。1、喬義:白銀市虎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獲獎品牌2、楊勳:靖遠中興公司廠長靖遠中興公司有職工108名,下設靖遠福利鋼材廠、甘肅省電信電纜廠靖遠分廠、靖遠鹿鶴商貿有限公司現有46名職工,擁有1672萬元資產,225萬元固定資產,1447萬元流動資金,下設蘭州富通、西寧福鵬、天水福通、景泰、會寧郭城、靖遠五合6個分銷點,靖遠城區、東灣、糜灘3個配件銷售分店,經營全國名牌「金蛙」、「時風」、「雙力」、「飛彩」 等系列三輪車,「川路」、「東風 神宇」、「時風」等系列農用汽車,批零兼營各種農用三輪車、農用汽車配件、各種農機具的中型農業機械銷售公司。
  • 靖遠籍作家陳志禮詩歌作品入選第一屆「朗誦者」
    嚮往自由 為了真理走向戰爭的最前沿用澎湃築就了中華不朽的精神在中國革命的倩影裡光榮的革命軍人浩然正氣 一腔熱血用長江 長城 黃山 黃河鑄就靈魂有捐款捐物的中華兒女還有毛澤東的外孫女——孔東梅更有中華背梁科學家的奉獻科學院的支撐中華的威武從這裡彰顯個性中華的的偉大因為有黃山黃河長江長城的恢弘
  • 《戰鼓擂》後期製作中 蔣愷:國術不可丟棄
    蔣愷飾演鄭光明網易娛樂11月6日報導  國內首部國術抗戰大劇《戰鼓擂》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的後期製作中。《戰鼓擂》講述了抗戰勝利前夕,一群民間高手反抗日軍侵略的感人故事。劇中,平靜的小鎮因日軍的暴行面臨危機,「武林隱俠」被迫現身,各施奇招,在危難關頭承擔起了保家衛鎮的崇高使命。小人物無可奈何變身大英雄,結成抗日版「英雄聯盟」,打出中國人的氣派。作為號稱國內首部國術抗戰大劇的《戰鼓擂》,光聽名字就知道冷兵器時代的中國武術是劇中最亮眼的部分。
  • 朱萬峰: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發展探索記
    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所以,黃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是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舉措與手段。在數千公裡的黃河流域,先民們便定居在這裡。
  • 《戰鼓擂》殺青 蔣愷苦練「八卦掌」
    蔣愷 飾演 鄭光明  搜狐娛樂訊 日前,國內首部國術抗戰大劇《戰鼓擂》於江蘇無錫殺青後進入緊鑼密鼓的後期製作中。  「武林隱俠」變身大英雄  《戰鼓擂》講述了抗戰勝利前夕,一群民間高手反抗日軍侵略的感人故事。劇中,平靜的小鎮因日軍的暴行面臨危機,「武林隱俠」被迫現身,各施奇招,在危難關頭承擔起了保家衛鎮的崇高使命。小人物無可奈何變身大英雄,結成抗日版「英雄聯盟」,打出中國人的氣派。
  • 《黃河大合唱》與《列寧格勒交響曲》
    戰爭是殘酷的,音樂是美好的,但自有人類以來,戰爭與音樂就糾纏一體,宛如一對形影相弔的歡喜冤家:既然要率部族殺入另一部族,就免不了要有節奏地吶喊、有節奏地擂響戰鼓,並在節奏的基礎上衍生出了戰歌的旋律;但是,有了這一方唱起歡慶勝利的凱旋曲,也就免不了會有那一方記錄屈辱與苦難的囚徒之歌。
  • 埋藏在黃河裡魚的秘密:躍龍門的不是鯉魚,早被「張冠李戴」了!
    黃河的魚資源匱乏,已是不爭的事實,甚至可用「無魚可捕」形容。但本文並非探究成因,而是挖一挖埋藏在魚深處的秘密。1、黃河鯉魚是黃河魚資源的代表,古人形容它「豈其食魚,必河之鯉」。孔子的兒子出生,魯昭公送去一條金鱗赤尾的黃河鯉魚,以表祝賀。孔子為表達謝意,將兒子取名為孔鯉,卻不知這個不經意的舉動,後世2000年裡子孫竟再未吃過鯉魚。2、2020年7月,漁業部門在黃河口發現一條活體刀魚,引起媒體的廣泛熱議,本以為滅絕的刀魚,竟然還有「倖存者」。建國初期刀魚是黃河裡再尋常不過的一種魚,高峰期時一日能捕撈上千斤。
  • 隴上傳說(92)丨黃河上有塊巨礁叫「洋人招手」
    阿鳳 整理相傳,民國時期的一年中伏天,黃河水位漲得非常厲害,浪頭快溢過蘭州的中山鐵橋了,桑葉峽口的狼舌頭(黃河邊一塊形狀像狼的石頭)也舐上了黃河水。過去蘭州一帶的筏客子有句諺語:「狼舌頭舐上水,筏客子見了鬼」,所以當黃河水位漲得淹過狼舌頭時,即使技藝非常高超的筏客子把式也不敢放筏擺渡。就在這狼舌頭被淹沒了的節骨眼上,一位洋牧師,要從蘭州坐筏子到包頭去,他找到官府指定要筏客子攬頭香老放筏送他去包頭。香老向他解釋說:「這樣破天荒的高水位,有天大的本事也不敢放筏去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