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在華盛頓的遊說成功地讓金改立法大打折扣,不僅如此,華爾街在中期選舉加大了對反對金改的共和黨候選人的政治捐款,期望能夠通過中期國會選舉實現金改立法翻盤,進一步拔掉其 「牙齒」。
據路透社報導,在2008年選舉中,高盛把25%的競選現金給了共和黨,而中期選舉則是59%,JP摩根也把押在共和黨上的競選資金從40%提高到52%,花旗、美國銀行也押了同樣賭注。共和黨最終成功獲得了眾議院多數黨地位。雖然共和黨無力廢除金改法,但選舉結果一出來,共和黨眾議院領袖約翰·博尼爾 (JohnBoehner)就發誓要廢除歐巴馬強推的醫療服務法案,在金改法配套規則制定和實施上,尤其是華爾街最關心的衍生交易和金融保護消費者保護局的設立和預算上最大限度施加影響,以放鬆對華爾街的管制。準備接替民主黨人擔任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共和黨人斯賓塞·博卡斯 (SpencerBachus)也宣稱,將對幾百個聯邦監管機構落實金改法實施規則的制定進行嚴格監督。在11月3日,他還給財政部長寫信,表示對 「沃爾克規則」可能對美國在國際競爭力和創造新的工作崗位上產生影響表示擔心。他在信中說: 「如果沃爾克規則禁止被擴大解釋和僵化實施,在其他國家沒有採取同樣做法的情況下,對美國的競爭力和工作崗位創造損害可能非常大。」
民主黨在國會中期選舉中遭受的挫折表明,歐巴馬在金改上對華爾街妥協的政策慘遭失敗,它不僅沒有能夠換得華爾街的合作,而且也讓許多改革的支持者非常失望。實際上,在醞釀金改計劃開始,歐巴馬政府就對華爾街進行安撫,企圖換得華爾街在金改上和政府推動經濟刺激計劃上與政府合作,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投入。2009年初,獲得政府救助1800億美元的AIG對其管理人員和交易員支付1.65億美元獎金激起了全國性的怒潮,場面大有失控之勢,AIG的不少員工都接到了死亡恐嚇。
面對席捲全國的怒潮,華爾街開始向歐巴馬尋求庇護。2009年3月27日,美國13家最大金融機構的負責人代表華爾街齊聚白宮與歐巴馬總統會晤。對於這次會晤,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院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顧問 (首席經濟學家)西蒙·詹森 (SimonJohnson)在其和凱瓦克合著的 《13銀行家:華爾街接管和下一次金融奔潰》中描述,歐巴馬態度誠懇地希望華爾街與政府合作。他對13位銀行家說: 「幫助我就是幫助你們」。在隨後與記者見面吹風會上,白宮新聞發言人羅伯特·吉布斯對媒體說,總統在會晤時表達的意思是: 「每個人都必須參與進來。我們全都在一起。」花旗集團CEO威客瑞姆·潘德緹 (VikramPandit)趕緊回應說: 「我感覺我們在一起」。西蒙·詹森和凱瓦克認為,歐巴馬這樣做有其苦衷。因為 「儘管這些銀行是導致金融危機和衰退的罪魁禍首,歐巴馬和他的顧問最終決定美國經濟繁榮還是得依靠這些銀行。面對席捲全國的民眾怒潮,他們加入到為華爾街辯護行列。」歐巴馬也自我表白說:「我很憤怒,但我想做的是把我們的憤怒以建設性方式轉化過來。」
事實證明,歐巴馬低估了華爾街的陰險。2009年6月金改計劃公布,而JP摩根、高盛等大銀行盈利又恢復到創歷史紀錄的水平,華爾街對歐巴馬推動的金改採取完全對抗的立場。2009年9月,歐巴馬專門奔赴紐約,對華爾街喊話,當其在紐約聯邦大廳發表演說,呼籲華爾街支持重大改革時,這13家金融機構沒有一個CEO露面。2009年12月,這些大銀行盈利超過2007年,高管年終獎也超過2007年 (即發生危機的前一年),達到創紀錄的水平。歐巴馬在白宮會上忍不住發牢騷說: 「等等,這些傢伙正在收穫創紀錄的獎金,因為他們盈利了,他們盈利僅僅是因為我們救了他們。」
西蒙·詹森和凱瓦克認為,在白宮,代表華爾街與歐巴馬會晤的美國最大13家金融機構實際上支配了美國整個金融體系,接管了美國。他們通過傳統的資本——貨幣,用以影響選舉和國會立法,通過人力資本,即輸送金融專業人才把控聯邦政府、國會和監管部門重要崗位,培育一代又一代代理人;除此之外,華爾街還控制了最重要資源——文化資本,即通過意識形態的滲透和操控,讓 「大的、複雜的金融行業對美國是福」的觀念得以廣泛散播並給人們洗了腦。因此,他們認為,歐巴馬政府推出的金改計劃治標而不治本,無法有效防範下一次金融危機。他們警告說,新的金融寡頭威脅的不僅是國家經濟,而且是其政治核心 (politicalcore),「這是政治的核心問題,而不是監管技術問題」。他們呼籲解散高盛、美國銀行、J.P.摩根.蔡思、花旗集團、摩根斯坦利和富國 (WellsFargo)6家最大銀行,並且要採取措施限制銀行發展成為政治和金融權力中心。
不幸的是,歐巴馬政府提出金改計劃和國會通過金改法案都並沒有對華爾街金融寡頭加以實質的限制與約束,也沒有辦法對這些金融寡頭對國會遊說採取任何限制措施,而且作為國會多數黨的民主黨議員和參議員,許多人就是金融寡頭遊說的實際受益者,無法擺脫與華爾街之間勾勾搭搭的利益交換關係。
歐巴馬政府在金改上對華爾街的妥協讓許多支持者異常失望,甚至是憤怒。就在法案通過之時,即2010年6月25日,美國 《新聞周刊》資深編輯麥可·赫爾西(MichaelHirsh)在 《新聞周刊》發表了題為 《金融改革讓最大銀行更強大,太大而不能倒的怪物繼續存活:多德-弗蘭克法案是如何維持現狀的?》的文章,對金改法進行了尖銳的批評,表達了改革支持者對歐巴馬及其政府的失望和憤怒。赫爾西認為,金改法不但沒有對直接導致危機發生的華爾街大金融機構採取更有效的約束辦法,防止其製造下次危機,反而是給它們塗脂抹粉,進一步將其神化。他認為,歐巴馬對金改不夠重視,一味沉迷於醫療服務改革,把金改計劃的制定完全委付給其顧問薩默斯和財政部部長蓋特納,對民眾呼聲和要求根本不重視,反而不斷地向華爾街示好。而薩默斯和蓋特納二人本身就具有華爾街的 「血統」,或者說是華爾街的同情者,他們都曾是魯賓的助手,而魯賓與格林斯潘都是20世紀90年代放鬆監管的主要操刀者,因此,這二人的親華爾街立場不但軟化了聯邦政府金改立場,而且推動歐巴馬對華爾街妥協,幻想取得華爾街對金改的支持。因此,他憂心忡忡地警告說: 「歐巴馬並沒有走得更遠使自己成為羅斯福,他可能通過減少失業和促進增長來贏得再次當選,如再來一個巨大的財政刺激計劃。但目前這已經造成茶黨和溫和民主黨對花更多政府開支來推動醫療服務計劃進行抵制,所以他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就是:他是否有足夠政治資本保住總統寶座。經過了兩年金融改革戰鬥,問題仍然存在,華爾街是否再次成為最大的贏家?」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蘭克·瑞奇 (FrankRich)則把金改遭受挫折歸咎於美國政治體制上的缺陷。他不認為薩默斯或蓋特納等個別人物能夠左右金改。他認為,華爾街金融行業已經 「一步一步地俘獲了政治體系」, 「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邊都一樣。但單純把薩默斯或任何歐巴馬政府個別官員作為追求金融上好處的糟糕演員挑出來都是錯誤的,因為調子是上面定的。」而且更糟糕的是,金改法並沒有帶來任何實質的改變。他說:「不管歐巴馬如何吹噓他最嚴厲的、新的監管改革或對華爾街的貪婪進行生搬硬套的譴責,很少有人相信存在真正的改變。這不僅是因為許多人失去了工作、儲蓄和住房,而是因為如此多的人知道導致全國性災難的首犯獲得了自由進出監獄的門卡,太大而不能倒的銀行變得更大了,富人仍然只是那些變得更富裕的美國人。」
瑞奇的看法其實代表了相當多美國知識分子和公眾的看法。美國 《國家》雜誌2009年10月26日的一篇評論就指出: 「政治體制才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金融利益集團影響力推動國會和總統廢除監管。要恢復可靠的代議制民主,就必須從國會開始改革,禁止主要委員接受其監管行業的政治捐款,防止監管機構被其監管行業俘獲。」
美國一位歷史學家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名言: 「沒有人民與其前行,你會走進黑暗。詛咒黑暗只能耽誤黎明的到來。」美國金改最大的教訓就是,歐巴馬政府試圖依靠既得利益集團來改革,其結果必然是改革者被被改革者改革了,而沒有人民與其前行的改革,也註定要走向黑暗的。
賀紹奇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長策智庫高級研究員
heshaoqi22@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