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是一個神秘又夢幻的王朝,從建立、恢弘、鼎盛、幻滅到後被發掘,每一個階段都透著濃鬱的浪漫主義色彩。
吳哥王朝在被遭暹羅軍隊入侵破壞後遺棄淹沒於叢林之後,直到19世紀60年代被法國博物學家亨利.穆奧發現,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我時常在腦海中浮現當初的畫面,叢林暮野中尋得一座精美的雕刻,一步步挖掘,一座龐大而精美的古城赫然觸目。
吳哥 | 歷史
提及吳哥,自然會想到「高棉的微笑」,也就是吳哥王朝統治者之一闍耶跋摩七世那愛恨包容、美若蓮花的靜謐一笑。
高棉的微笑代表了吳哥從印度教到大乘佛教的信仰轉折。吳哥建築與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3000多座寺廟包含了吳哥王朝從9世紀到15世紀曆代都城和廟宇,不同時期的雕刻內容和建築風格反應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吳哥窟(Angkor Wat)是印度教的代表建築,代表世界處於正邪兩股力量互相抗衡的狀態,巴楊寺則是大成佛教的代表之作,有一種超脫欲望的安靜祥和。
去過吳哥的人大多都知蔣勳其人,蔣勳將吳哥之美講述的淋漓盡致,讓每一個還沒去的人都心生蕩漾。相關的紀錄片一共有兩個版本,一版是臺灣節目《殷瑗小聚》的吳哥之美系列,每集20分鐘,內容相對零散,另一版是大學公開課《吳哥窟之美》,共八集,每集80分鐘,分建國、鼎盛、領悟、幻滅四個系列對吳哥的歷史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講述,如果有時間,建議觀看後者。
吳哥歷史簡單來說要了解幾個時期:
公元1世紀到6世紀,扶南王朝,扶南(bnam)在高棉語中是山的音譯,信仰印度的溼婆神、比溼奴和佛教,男性生殖器官林咖(linga)是宗教儀式的核心,是君主權利和神王崇拜的符號。
公元6世紀到8世紀,真臘王朝,分為「水真臘」和「陸真臘」。
公元9世紀,闍耶跋摩二世統一柬埔寨,成為第一位君主。他在羅洛地區修建寺廟,最著名的的是巴空寺。
11世紀初期,蘇利耶跋摩二世重新統一動亂後的吳哥王朝,修建了著名的吳哥窟,獻給印度神比溼奴。
1181年,大乘佛教的信徒闍耶跋摩七世登基,修建了吳哥王城及大量寺廟,高棉的微笑至此產生,巴揚寺便是他的傑作。闍耶跋摩七世是一位很有傳奇色彩的帝王,多次主動退位又多次被推上帝王之座。
蔣勳將這些時期的歷史、建築和自身的感悟相結合,娓娓道來吳哥的興衰起伏。並沒有蔣勳深厚的美學功底和歷史知識,只得簡單串聯一個時間軸,基本也可了解吳哥重要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君主帝王及各自的代表建築,多少能對觀賞吳哥古蹟有個基本的概念,否則,你的眼前只是一堆亂石和女神像堅挺的乳房。
吳哥 | 建築
吳哥古蹟非常多,其中,小圈、大圈與外圈是必去之處。門票有一日票、三日票(七天內任意三天使用)和七日票(一個月內任意七天使用),門票不包含崩密列、荔枝山和洞里薩湖,需要額外購票。如果你不是建築美學發燒友,建議購買三日票,否則很容易審美疲勞。
小圈比較小,出發路線是順時針,包括吳哥窟、巴揚寺、茶膠寺、塔普倫寺,小圈的古蹟都比較經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大圈出發路線是逆時針,依次包括荳蔻寺、班蒂喀黛、皇家浴池、變身塔、東美蓬寺、將軍廟、涅盤寺、寶劍塔、巴肯山。
外圈相對較大,主要有女皇宮、崩密列、羅洛斯遺址。小圈和大圈都可以租坐突突車,外圈建議租汽車,安全又舒適。很多人逛外圈的人同時會去高布斯濱和洞理薩湖,但是兩個地方處於對角線,無法一天成形,索性兩個地方都沒有去,主要是真的有些審美疲勞。
【小圈系列】
吳哥窟
吳哥窟,又名小吳哥,是吳哥古蹟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廟,堪稱柬埔寨的象徵,柬埔寨國旗的五塔標誌就是此建築。
在吳哥古蹟600多座寺廟中,吳哥窟是唯一一座朝西的寺廟,吳哥窟為何與眾不同坐東朝西至今尚無合理的解釋,但卻造就它成為世界上欣賞日出的絕美之處。遠觀吳哥寺,水中的倒影將建築的空間感發揮的淋漓盡致
寺廟裡隨處可見的猴子
吳哥窟裡的僧侶
這裡是吳哥寺的天堂,也是最高的觀景點,臺階有些陡峭,又叫「愛情的階梯」,是一位父親為紀念失足喪命的妻子和兒女而出資修建
登高后的景色無比開闊
巴揚寺
著名的「高棉的微笑」就是指巴揚寺中佛像的微笑,也代表了吳哥從印度教到大乘佛教的信仰轉折。
整個寺廟都沉浸在那看盡蒼生美若蓮花的微笑中,在平和與寂然間滲透著普度眾生的力量,彰顯著歷盡繁華和苦難的釋然。
巴楊寺和吳哥窟的雕刻也呈現出兩種不同風格,後者歌頌偉大,前者趨於平和。
微笑中呈現的力量在歲月的斑駁下絲毫不退
塔普倫寺
塔普倫寺是電影《古墓麗影》的拍攝地,也是將人文與自然演繹的最纏綿悱惻和糾纏不清的寺廟。千年古樹在歷史的建築裡盤根錯節,難捨難分。
吳哥古蹟被發掘後,為讓其得到更好的修護和保存,各國均認領了負責維護的寺廟,寺廟的維護風格也體現了不同國家的性格。塔普倫寺被印度認領,古樹得以存留,體現了印度這個國家的浪漫主義色彩。
這裡的每一個小洞都曾經鑲嵌著鑽石,鑽石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灼在整個寺廟中,看著而今的裂石,我的腦海時常在想像著那一世的繁華。
【大圈系列】
吳哥城的南門
大吳哥指的就是吳哥城,是吳哥過往所建的國都。曾到訪的元朝使節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中曾記載吳哥城金碧輝煌,象徵著高棉興盛的國力。
四面佛
歷經歲月洗禮,威嚴依舊不減
南門的前方是一條長108公尺跨越護城河的參道,左右各有石神五十四座,手扶蛇身,左側為善神,右側為阿修羅,即惡神,象徵著印度教所表達的世界永遠處於動的狀態,有善惡相爭,兩股力量互相拉扯,時而善勝,時而惡勝。
聖劍寺
聖劍寺建於12世紀,是吳哥最著名的國王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他父親而建立的寺廟,兼具寺廟和佛學院的職責。寺廟呈方形,中央有一座浮屠石雕呈十字形向四方輻射,輻射後的聖劍寺空間感很強烈。
吳哥的畫框藝術很是驚豔
長廊由外向內越來越小,越往中心點,門的寬度越寬,高度卻越來越低,建築的設計使得進入的人們逐漸的低頭彎腰,表達了對闍耶跋摩七世對父親的尊敬。
巴肯山的日落
著實沒有勇氣四點起床看日出,於是選擇去巴肯山看日落。我們大約下午三點爬上山頂,很多人佔據要位,於是隨著大流傻傻的坐在烈日下暴曬了近三個小時。
然而事實是,待到太陽下山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位置都可以看到美景,當下內心有千萬頭草泥馬奔騰而過。
沒有建築的襯託導致日落沒有太多驚豔之處,建議大家如果能早起還是去看日出。
女王宮
女王宮並不是紀念女王的地方,而是供奉溼婆的寺廟,以紅色砂巖建造,雕刻精美,在吳哥浮雕中堪稱一絕。
女王宮的女神像堪稱東方的蒙娜麗莎
羅洛斯遺址
羅洛斯遺址是真臘王國遷都吳哥之前的首都,目前共有三處重要遺址:洛雷寺、普力科寺、巴空寺。
洛雷寺尚在修復中
在洛雷寺遇到一所志願者學校,老師在大學任職,周末及閒暇時間來這裡志願教書
柬埔寨的教育相對落後,這個學校的電腦及課桌几乎都靠捐贈
學生在看書,未曾抬頭看過我們一眼
巴空寺
崩密列掩埋在廢墟中的崩密列未經任何修復,真實的呈現出吳哥在叢林裡沉睡多年的模樣。
身體不知所蹤的神像,僅僅是遺留的雙腳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神聖和威嚴
碎石與古樹
吳哥 | 夜市
吳哥夜市位於酒吧街旁,查攻略說是不去必後悔,當突突車把我們放在一個小商品市場一樣的地方的時候,我整個人都凌亂了。
「小商品市場」真的很小,五分鐘逛完,後來七拐八拐穿過暹粒夜市走到酒吧街,才發現了另一番天地。可能是因為之前去過泰國、越南的夜市,雖覺得很是熱鬧,但並沒有特別欣喜之處。
這裡逛街如果你沒打算買千萬不要隨意問價格,否則很容易被粘上,如果被黏上,意志力一定要堅定,不要被牽著鼻子走。我被黏後好不容易才脫身,走的時候感覺老闆那眼神兇到分分鐘會拿刀砍我。因此,問價有風險,開口需謹慎。
暹粒 | 交通
暹粒難得能看到計程車和公交車,滿大街都是突突車,起步價2刀左右,造型是中國的三輪車,價格卻與計程車持平。坐突突車一定要討價還價,我們每次都被要價4刀,我直接對半砍,然後補一句「I have been here for manydays」,司機幾乎秒答應。
很喜歡坐突突車,微風拂面,穿過老街鬧市,穿過兩岸叢林,風景無限盡收眼底,簡直是人間天堂。
暹粒時常能看到由警車開道的車輛,據說是當地身世顯赫的人出行才會有的待遇,想來腐敗不輕啊。
我們的突突車司機Tom,非常有耐心,我們在巴肯山等日落的時候,Tom在山腳下等了四個小時。
暹粒 | 美食
暹粒的菜系以咖喱和香料居多,味道見仁見智。總體來說我是一個吃什麼都覺得好吃的人,換言之就是對吃毫無追求,旅行中也較少關注美食。
「高棉的廚房」是當地比較出名的餐廳,位於酒吧街,聞名而來,食物並沒有給我太大的驚喜,只能用還不錯還形容。
就這麼一小杯酒喝完居然很嗨,論酒量的重要性。
我們逛大圈的時候突突車司機Tom把我們載到一家小店,味道反倒出奇的好吃,當然當天晚上就開始拉肚子。
去了當地很出名的一家漢堡店,店裡的全部是當地人
柬埔寨的咖啡廳不是坐著,是躺著!
暹粒 | 人民
柬埔寨的小孩有乞討的習慣,在景區時常會遇到伸手跟你要錢的孩子,我大多繞道而行。倘若你好心給一個孩子錢,最終你會被一群孩子圍攻。
貧富差距拉大其根本往往也是觀念差距的加大,我們去往崩密列包車的司機是個自由職業者,車屬個人,與平臺合作接送遊客,在暹粒已然算是相對富有的人,但他依舊在努力學習中文。
賣水果的小姑娘發現我們拍她時立馬綻放出燦爛的笑。
在突突車上發現一群孩子戲水,貧窮與快樂並不衝突。
時常見到不穿鞋的小孩
鏡頭感十足的小姑娘
柬埔寨雖看起來並不富裕,卻處處散發著慵懶自在的氣息。
在去外圈景點的時候沿途看到很多村民,搭著簡易的木屋,卻樂得卻悠閒自在,男人們躺在吊床上睡覺,小孩子光著屁股奔跑,女人們圍坐一圈聊天。
這裡
對生活的滿足
才是最觸動我的地方
---END---
認真碼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