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陳彬
打磨了10年之後,它終於正式發布了。前天,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組織制定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出爐。根據該漢字表,我國通用規範漢字總數為8105個。
據了解,2009年該字表徵求意見時共收錄8300個字,而新出爐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比徵求意見版減少了195個字。
《通用規範漢字表》將所有漢字分為三個級別。其中一級字表為常用字集,收字3500個,主要滿足基礎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二級字表收字3000個,使用度僅次於一級字。三級字表收字1605個,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學技術術語和中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進入一、二級字表的較通用的字,主要滿足信息化時代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專門領域的用字需要。
本表在以往相關規範文件對異體字調整的基礎上,將《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皙、昇、喆、淼、邨」等45個異體字恢復為規範字,並在各級字表中相應的字下增加注釋,說明這些字恢復為規範字後的使用範圍。
據了解,《通用規範漢字表》是在整合1955年以來中國制定的幾個主要字表的基礎上制定的。能夠入選一、二級字表的漢字,主要根據其使用頻率來確定。《通用規範漢字表》公布後,社會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使用應以此表為準,原有相關字表將停止使用。
新聞背景
異體字「轉正」
電腦輸入不再尷尬
新頒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的一大亮點是將《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喆」、「淼」等45個異體字恢復為規範字。這也使得不少名字「中招」的網友直呼:「終於轉正了!以後登機牌再也不用蓋章了!」
「登機前 我的名字要手寫確認」
「從小學開始,周圍的同學和鄰居都不叫我的真名,大家親切地叫我『吉吉』,這種叫法一直持續到了現在,我也就習慣了。」名字裡含有「喆」字的王小姐告訴北青報記者。
王小姐表示,在智能輸入法出現之前,有好幾次在機場換登機牌時都不是特別順利。「電腦微軟系統自帶的輸入法無法打出『喆』這個字,登機前,機場要求我手寫確認自己的名字並蓋章,才能換到登機牌,所以每次我的登機過程都比別人漫長。」
另一位名字裡含有「淼」的王女士,也因為自己的名字在生活中遇到了尷尬事兒。她說,每到一個新的環境都有很多人不確定她的名字叫什麼,常在念完姓氏之後就會停下來,「身邊所有的同學都會稱呼我為『三水』,對於女孩而言這名字可不好聽」。
生僻字的馬甲:「?」
對於銀行、通訊公司等辦事機構而言,他們在為客戶辦理業務時遭遇生僻字又該如何解決?
中國移動營業廳團結湖分部的相關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由於營業廳採用的是內部電腦,從業務安全角度出發不支持安裝其他智能輸入法,只能採用電腦自帶的傳統輸入法,因此這種因姓名生僻而打不出字的情況時常出現。
「在打不出顧客名字的時候,會採用兩種解決辦法,其一是將生僻字拆開來輸入;另一種辦法就是直接將打不出來的生僻字輸入成問號。」該負責人表示。
為求準確 生僻字用拼音
同樣的問題也曾困擾著銀行櫃檯前的辦事人員。中國銀行北京白家莊支行的大堂經理表示,由於銀行業務的特殊性,所以必須要確保顧客信息的準確度,否則顧客的財產安全將會受到影響。
一位在該行工作多年的業務員稱,在沒有智能輸入法之前,採用電腦自帶的微軟輸入法有很多生僻詞是無法顯示出來的,這個時候就會用漢語拼音來代替,比如「喆」字,就會打成漢語拼音大寫「ZHE」,顧客的信息不能隨便亂寫,也不能用其他讀音相同的字來代替。
思考
《通用規範漢字表》能否適應「信息化」
儘管很多人對於《通用規範漢字表》的出爐表示支持,但是北青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部分人士對於這個「規範字表」的實用性也產生了疑問。特別是在網絡時代,它能否跟上時代的腳步,這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新技術能否取代「規範漢字表」?
北青報記者在探訪中發現,部分辦事機構的工作人員對於新出爐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並不知情。據交通銀行東三環支行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現在由於客戶名字生僻打不出來的情況已經很少。「現在銀行採用的都是身份證識別裝置,即身份證識別裝置與電腦互相連接,只要將顧客的身份證放在機器上識別,顧客身份證上的信息就會自動顯示在電腦上,然後將信息複製粘貼,就可以順利地為顧客辦理業務,業務單上的名字及地址等信息也不會出現錯誤。」
「規範漢字表」能否適應「個性化」
在當今一些智能輸入法中,一些網絡流行字也能被輕易敲出。北青報記者向一家智能輸入法公司諮詢後發現,目前第三方中文輸入法採用的是國家計算機標準字符集編碼——GBK字符集編碼,而輸入法的字詞排序順序是根據當前網絡網民所輸入的頻率和熱度來決定的,用戶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備份自己的個性化詞庫和配置信息。
網絡流行字能否被轉正?
在網絡語言高速發展的今天,《通用規範漢字表》的更新是否可以借鑑智能輸入法,在增強更新頻率的同時,把例如「囧」這樣的網絡流行字也儘早納入規範漢字之列?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葉敬中表示,網絡語言的高速更新對於規範漢字的界定標準會有一定影響,但是將網絡流行用字納入規範漢字之類仍需謹慎。「因為網絡用語太短命了,它能反映的是時代特色,也是社會高速變化的一個壓縮體現,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網絡流行字仍舊缺乏了一些文化底蘊。雖然我們不能徹底排斥它,但是保持一定距離仍是需要的。」文/見習記者 桂田田 線索提供/楊先生
解讀
規範漢字與《通用漢字規範表》
在中國大陸,規範漢字是指經過整理簡化並由國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簡化字和未被整理簡化的傳承字。而「不規範漢字」則包括已被簡化的繁體字、已經被廢除的異體字、已經被廢棄的二簡字和亂造的不規範的簡體字和錯別字。
《通用規範漢字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配套規範,是現代記錄漢語的通用規範字集,體現著現代通用漢字在字量、字級和字形等方面的規範。經過規範整理的8105字,都是現代社會需要的通用字。
2009年8月,教育部語信司王翠葉處長在和網友互動時曾指出國家制定《通用規範漢字表》背景和意義主要基於兩點:
第一點是為了更好地滿足新世紀語言生活的需要。21世紀的中國社會語言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用字的範圍發生了很大的變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文字觀念和需求,出現了多元化、開放性的特點。特別是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信息儲存和交換,生僻字在字庫裡找不到,會產生很多問題,這是信息化帶來的新問題,對漢字標準化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說各個領域的漢字應用需要制定一個漢字規範。
第二點是為了貫徹落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這個法律的第三條規定: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到底哪些是規範漢字呢?我們如何使用呢?我們過去已有的規範標準,是分散的幾個字表,要落實貫徹這個法,就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範本。(見習記者 桂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