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致回顧了幾種常見的中文拼音方案,想在公眾號上推送幾篇文章做一個小小的總結。各種拼音方案與國際音標的對照表我會在最後統一發出來。大致的規劃是這樣的,可能推送的內容包括官話的威妥瑪拼音、郵政式拼音、國語羅馬字、漢語拼音、注音符號、耶魯拼音,廣東話的粵語拼音方案、耶魯拼音、教院拼音、粵語羅馬字、廣州話拼音方案。如果這些能完成,可能接下來會推送一些關於中古漢語與上古漢語的拼音方案,其他漢語方言的拼音方案等等。注意,本文中會出現一些IPA符號,部分設備可能無法正常閱讀。
威妥瑪拼音(Wade-Giles system)
威妥瑪拼音,又稱作韋氏拼音、威氏拼音。該拼音由英國漢學家威妥瑪(Thomas Wade)與19世紀中葉創立,在翟裡斯(Herbert Giles)1892年的漢英字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中完成。
A. 聲母
雙唇音
唇齒音
齒齦音
捲舌音
齦顎音
軟顎音
鼻音
m
n
塞音
p p ʼ
t t ʼ
k k ʼ
塞擦音
ts ts ʼ
ch ch ʼ
chi ch ʼi
擦音
f
s
sh j
hs
h
邊音
l
註:按照一般規則,每格中,左手邊為清輔音,右手邊為濁輔音。ʼ記號(右單引號)表示送氣音,注意這個符號不同於ASCII中的撇號』。
B.韻母
單元音
前元音
央元音
後元音
閉元音
i ü
u uh
u
中元音
eh
êrh
ê/o o
開元音
a
註:前元音、後元音兩列左邊代表非圓唇元音,右邊代表圓唇元音。央元音一列左邊代表舌尖元音,右邊代表捲舌元音。
註:[ɤ]寫作o,如果出現在h,k或kʼ之後,否則寫作ê。單獨出現時,兩種寫法均可。
註:與漢語拼音方案不同,ü上的Umlaut在齦顎塞擦音後不會省略。
複合韻母
韋氏拼音的複合韻母記號包括:ai, ei, ao, ou, an, ên, ang, êng,ia/ya, ieh/yeh, iao/yao, iu/yu, ien/yen, in/yin, iang/yang, ing/ying, ua/wa,uo/wo, uai/wai, ui/wei, uan/wan, un/wen, uang/wang, ung/wêng, üeh/yüeh, üan/yüan,ün/yün, iung/yung.
註:i代表介音[i], u代表介音[u], ü代表介音[y]。n代表輔音[n], ng代表輔音[ŋ]。當音節由介音開始時,採用斜槓後的寫法,否則採用斜槓前的寫法。[i]單獨出現時,可寫作i或yi。
註:ts,tsʼ,s與空韻[ɿ]拼寫成音節時,寫作tzu,tsʼu,szu/ssu。舊式拼法使用û/ŭ代替u。ch,chʼ,sh,j與空韻[ʅ]相拼寫作chih,chʼih,shih,jih。
註:ui寫作uei,如果出現在k或kʼ之後。uo寫作o,除非出現在sh, h,k或kʼ後。
C.聲調
韋氏拼音的音調用1,2,3,4四個上標標記在音節末尾,分別對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輕聲不標記,變調不另外標記。
D.其他符號
韋氏拼音用分號分隔一個詞中的不同音節。除在詞首外,所有字母都不大寫。(這一點在人名、地名中經常被違反)
韋氏拼音的使用範圍、特點與例子
韋氏拼音是歷史上重要的拼音方案,主要通行於中華民國(包括臺灣)與新加坡等地,有逐步被其他拼音方案取代的趨勢。比如,臺灣自2003年起推行通用拼音為主的統一譯音政策。儘管如此,由於歷史原因,一些名詞仍然保留著韋氏拼音譯法。
韋氏拼音與漢語拼音方案的最顯著的區別在於:
1.韋氏拼音顯示了漢語中捲舌塞擦音與齦顎塞擦音是同音位的特點,即漢語拼音的j,q與zh,ch構成互補分布。
2.韋氏拼音可以區分兩種不同的空韻。
3.聲調系統標記簡單,拼音方案中所有字母都可以在法語、德語中找到。
4.韋氏拼音反應了晚清時漢語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對立,如kuo,ko。
我們將在下次介紹韋氏拼音演化出的郵政式拼音。
例子:太極 Tʼai4-chi2,(今做Taichi),道 Tao4,臺北 Tʼai2-pei3(多寫做Taipei),功夫Kung1-fu(今做Kungfu)
蔣介石Chiang3 Chieh4-shih2,應當注意,通常見到的拼寫Chiang Kai-Shek不是韋氏拼音,我們會在日後介紹粵語拼音時介紹。
李顯龍 Li3 Hsien3-lung2,但通常見到的拼寫Lee Hsien Loong中,只有中間的「顯」字採用了韋氏拼音。
最後是主頁君的名字,夏銘辰Hsia4 Ming2-chʼên2。各位童鞋是不是也知道該如何拼寫自己的名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