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過去對漢字讀音的標註方法有文字切音、符號注音等,儘管使用起來諸多不便,相當長的時間內卻是不二之選。直至一百多年前的清末,英國漢學家威託瑪(Thomas F. Wade)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明了一套系統的官話(「國語」、普通話)羅馬拼音方案,即「威託瑪拼音」。這套拼音方案後來經過改進,1906年被簡化吸收為郵政式拼音(Postal Romanization)並廣泛用於中文地名的拼寫。郵政式拼音最有趣的地方是非常尊重「原創」,按當地熟知的讀音拼寫地名。既有北方官話讀音的「北京Peking」、「天津Tientsin」、「上海Shanghai」,又有南方方言讀音的「廈門Amoy」、「汕頭Swatow」、「豐順 Fungshun」等等。別有一番趣味。
威氏拼音、郵政式拼音雖不能說至善至美,對中文羅馬拼音發展的卻有裡程碑意義,也為後來的《漢語拼音》作了鋪墊。至於作為方言的客家話,廣東省教育廳曾於1960年制定以梅縣聲(腔調)為標準的《客家話拼音方案》,時至今日部分內容已不合時宜,不能直接用於潘田聲。
因為與周邊鄉鎮的客家話讀音有明顯差異,潘田聲曾經被稱為「蛇話」、「畲佬話」,當地過去有畲族人活動,甚至現在還有與畲族有關的地名。據《嶺南文化書系:客家文化叢書》之一的《客家方言》一書介紹,博羅、新豐等地的客家話叫「蛇話」,屬於早期的客家話,至於有何特徵、是不是沒有受到後來客家話形成期的影響或影響較少,書中並未說明。有人說「蛇話」是惠州、河源等靠近粵中、受粵語影響的畲族語言「畲佬話」,也有人說「蛇話」是受畲語影響較大的客家話,眾說紛紜。筆者認為「蛇話」應該是所謂「純客」地區對部分「畲話」影響明顯的客家話的蔑稱。
曾經接觸過博羅、龍川某地客家人的潘田人反映,潘田聲與當地客家話驚人地相似。從地理上看,地處粵東的潘田與這些地方相去甚遠,過去並無直接聯繫。同被稱為「蛇話」似乎隱隱指向各自與畲語的某種聯繫。事實上,所謂「純客」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按照《客家方言》介紹,粵語、客家話都與北方楚語關係密切,是傳入到百越地區過程中的不同演變,變遷的路徑、次數、時間和形成的目的地不同,決定了客家話外部和內部的各種異同。
也因為這樣,筆者決定主要依據廣東省《客家話拼音方案》進一步擬定《潘田聲拼音方案》,現附於文末供各方參考。冀望對神秘的潘田聲的保護與傳承有所裨益。
《客家話拼音方案》和《潘田聲拼音方案》對聲母(如y和r)的取捨稍微不同,聲韻母的組合也有區別。前者有19個聲母,74個韻母,後者經過取捨和補充,得到20個聲母和68個韻母。另外,梅縣聲有13個潘田聲沒有的韻母,潘田聲則有8個韻母在梅縣聲中是不存在的。因此,筆者特意為《潘田聲拼音方案》作了如下歸納:
一、所有聲母和韻母均以國際音標(IPA)輔注,並舉例漢字讀音,方便讀者識別和掌握正確讀音。其中,「mm」是「唔」字的固定搭配。
二、威氏拼音以p、t、k加單引號代表吐氣與否,後來郵政式拼音取消了符號,但字母並沒有相應變化,以致聲母不分清濁。香港政府使用的粵語「港拼」就存在這個問題。家客話拼音對此已作更改,以p、t、k和b、d、g清楚區分吐氣和不吐氣的爆破聲母,能準確反映中文讀音。所以這裡繼續沿用。
三、取消聲母j、q、x。因為潘田聲以i為首的韻母有21個之多,非常豐富。由z、c、s和i為首的韻母組合可以覆蓋j、q、x的發音,省卻非必要的聲母數量。書寫時因此出現重複i的,不是表示長音,而應當縮寫為一個i並且連讀。如:jiang = ziiang = ziang。
四、借鑑普通話《漢語拼音》中的聲母,增加吐氣摩擦音zh、ch、sh和翹舌音r,改變舊式拼音中常常以一個聲母泛指若干摩擦音的做法,更加準確反映中文摩擦音聲母的多樣性和彼此之間的區別。也許有人聽過英語「Ching Chong」或「Ching Chang Chong」,被認為是辱華的詞語。實際上開始並無任何含義,不過是老外無法理解中文相對複雜的摩擦音聲母,無知當有趣地模仿、取笑說話人。由此可見,完全寄望老外來完善中文拼音不太現實。
五、潘田聲中聲母沒有「y」和「w」。而沒有聲母的拼音則稱為「零聲母」,如「安on」、「盎ang」等。
六、拼音對於中文的作用,如同英語單詞背後的國際音標(IPA)或美語中的KK音標。和英語類似,客家話中的「e」音有重輕讀之分,因為拼音本身就起音標的作用,所以書寫時必須有所區別。這裡繼續沿用《客家話拼音方案》中e及其變體 ê 來區分輕音e[ə] 和重音 ê[e](見韻母表),拼讀和錄入時需要留意。
七、韻母i和ê(e)只有前鼻音in和ên(en),沒有後鼻音ing和êng(eng)。
八、ong和ung有別,與普通話的對應關係是:ong = 無;ung = ong;iung = iong;iên = ian(前為客家話,後為普通話)。客家話元音o、u和ê在不同組合中保持讀音不變,不會出現普通話中個別不符合拼讀規律的怪現象。如:o在ong和iong中的發成u音,即[ʊŋ]和[ɪʊŋ];a在an中發[ɑ:]音,過渡到ian時又莫名發成ê[ɪen]。習慣國際音標的人會對這種硬生生的轉換感到納悶,實則韻母數量差異導致的結果。
九、廣東《客家話拼音方案》中入聲字的不發音韻尾使用濁輔音b、d、g結尾,卻又分別以清輔音p、t、k作國標音標讀音標註,不甚協調。《潘田聲拼音方案》參考粵語拼音,採用清音p、t、k結尾代表不發音的韻尾。
十、書寫原則:1、漢字拼音之間以空格隔開;2、每句話開頭的第一個字母大寫; 3、特殊詞語如地名、人名第一個字母大寫;4、名詞可以連寫,出現元音相連而無法區分韻母時,用隔音符號(』)隔開。
關於拼音方案的具體內容,請查看以下《潘田聲拼音方案》正文。
和廣東《客家話拼音方案》一樣,平、入兩聲以下分別再分陰、陽兩聲。即:平(陰平、陽平)、上、去三聲和普通話四聲相對應。加上普通話沒有的入聲(陰入、陽入),潘田聲共有六聲(見「表一」)。
廣東《客家話拼音方案》聲符採用1至6的數字,前四聲與普通話對應,5、6聲為入聲字聲符。潘田聲拼音繼續沿用數字,但潘田聲聲調並非絕對固定,可以寬鬆地將數字可以標於右上角,也可以直接置於拼音後,非必要時甚至可以不標。
「字例1」行的最後兩個字「服」和「福」在潘田聲與梅縣聲中的讀音陰入和陽入相反,這也是潘田聲與梅縣聲發音差異之一。
表一:
潘田聲共有聲母20個,基本與《客家話拼音》相同。聲母沒有「y」,由「r」、「ng」、「v」等代替。
表二:
共68個,「囗」表示只有讀音、沒有或未能確定的文字。
表三:
編後:本文作者對於「潘田聲」的拼音方案,分析得比較詳細,很有見地。歡迎大家對我們潘田人的母語-潘田聲深入探討,期待那一天出一本潘田聲的字典。
參考資料:
【1】 《1947年廣東政區及郵政式廣東地名一覽》
【2】 《漢語拼音》.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58
【3】 《客家話拼音方案》.廣東省教育廳,1960
【4】 《客家語拼音方案》.臺灣,2012
【5】 溫昌衍,王秋珺.《客家方言》.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