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好的影評人,但我想把好的藝術品推薦給大家,我認為一部電影的感情基調,往往在於劇情,若要回首曾經發生的悲慘經歷,人們大多會以沉重的敘事、悲傷的背景音樂和黑白畫面來鋪墊,比如著名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這很正常,悲劇就應該被還原成它本來的樣子,黑色和悲傷充斥在裡面,讓觀眾的靈魂得到震撼,這就是悲傷的電影。
但電影《美麗人生》是一個例外,說實話,我認為《美麗人生》是一部偉大的喜劇,並且是充滿了矛盾的喜劇,它的感情基調明明很鮮明,但是它故事的悲劇性不亞於任何一部二戰題材的電影,我覺得它是一部很矛盾的童話,讓人歡笑的同時也讓人痛哭,《美麗人生》不符合人之常情,但它卻讓人欽佩苦難中的人性,我想,這是一部偉大的喜劇。
電影的導演兼演員——羅伯特·貝尼尼,是一個天生的喜劇家,他從小就開始去登臺演出,為什麼我說他是天生的喜劇家呢?因為他有著滑稽的長相,讓人一看就想捧腹大笑,但我認為他是一個天才,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刻畫正常電影的細節,在電影中,他不曾流露過悲傷,最多只是抱怨幾句幹活太累,即便他的臉已經因為痛苦而扭曲,但他卻依舊用他快樂日子裡的語調說著一切,好像他並不是這個時代的人,只是有些倒黴,他時刻保持微笑,像一個樂觀的天使,而這一切只為了他的兒子。
我相信很多人覺導演肯定是把那些黑暗的東西隱藏了起來,但卻恰恰相反,在電影《美麗人生》中,慘烈並未被絲毫隱藏,只是用了藝術手法適當去弱化,它的黑暗諷刺都隱藏在白色謊言中,在裡面,主角們都帶著一點點的神經質,圭多是個簡單樂觀的年輕人,在追求公主的過程中,所有預言和期待都碰巧成了真,與公主在一起後,他開了一家書店。
有一天他同兒子漫無目的的走在街上,碰見一家看起來很美味的餅店,可惜上面寫著:猶太人與狗不得入內,他的兒子特別的疑惑: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寫呢?圭多說:「只是因為不喜歡而已,每個人都有所喜惡,而他們把這種喜惡展現出來了而已,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權利。」為了兒子的美麗人生,圭多不斷的解釋世界上的一切,他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是個天使,所以他像個不知疲倦的小說家,編織著童話,我不禁感嘆父愛的偉大。
當在火車上被押下來的時候,看到集中營骯髒潮溼的環境——蟑螂在地上爬行,發黴的衣物堆積在牆角,他還是震驚了,但他想到了自己的孩子,隨即化作微笑說:真棒,我們將要住在這裡了,為了讓兒子堅持下來,他許諾了坦克大獎,他讓這一份禮品成了信念,去支撐孩子的世界,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即便是戰亂,仍有人在保護著自己的孩子,不僅是身體,還有靈魂。
我突然理解了為什麼很多電影要以孩子為主題,古人有云:人之初性本善,他們作為這個最純真的一環,身上代表著無數可能性,也代表了未來,一旦毀滅了他們,就是毀滅了人類,所以在那個時代,他的呵護分外珍貴,他不僅是守護著孩子,也是守護自己最後的希望,即便自己已經疲憊不堪,我在其看到的,是一個疲憊的父親,用自己的方式對抗著世界的汙流,只為了守護自己的孩子。
我在《美麗人生》種看不到任何一點的控訴跟埋怨,更沒有所謂的任何感人的手法,但無時無刻不在告訴人們,黑暗的時代裡也有快樂,儘管生活不好過,但溫柔會在暗處發光發亮,故事的結尾是一場悲劇,他告訴自己的孩子:如果我很久都沒回來,你不要離開,不要動,直到全部都安靜了,你再出來,我想,他的兒子大概知道會發生了什麼,所以,雙眼間都是不舍,他死了,在強權面前,但他沒死,他活在了編制的童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