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光影句讀」關注我們哦!
光影句讀 第179期
直面恐懼
實施行動的意志力
你的身高不再是從頭頂到地面的距離
而是從頭頂到天上的距離
「小男孩(Little Boy)」是一顆原子彈的名字。
它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對日本廣島軍事工業基地的襲擊。
2015年初由阿加多·蒙特沃德導演的同名電影Little Boy在美國上映。這是繼《貝拉》之後,阿加多·蒙特沃德的第二部導演作品,也將他再一次帶到了觀眾面前,再一次帶到風口浪尖。
影片中由雅各布·薩爾瓦蒂飾演的小男主佩珀,呆萌無公害,看起來怎麼都不會和殺傷力極大的原子彈扯上關係。
《小男孩》以二戰為背景,以8歲男孩佩珀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尋父的故事。
天真的小男孩佩珀認為可以通過自己的「魔力」早點結束戰爭,用自己的力量讓父親可以早點從戰場上平安回家。
而被稱為「Little Boy」的原子彈,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產物。
「Little Boy」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使用的核武器。日本廣島約七萬人直接死於小男孩的原爆,隨後又有大量的人死於核子塵埃放射引起的癌症。截止到1999年,死於小「Little Boy」的人數已上升至20萬。目前廣島市相生橋附近的地區依然被列為放射汙染區。
原子彈不僅給廣島帶去難以磨滅的傷痛,作為首次使用核武器的國家,美國在勝利的歡呼後,剩下的似乎是更多的懷疑與焦慮。
就像是約翰鄧恩的布道辭,「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份如果海浪衝。每個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傷,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所以,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
投下的「Little Boy」是否可以結束這場戰爭,結束噩夢,摯愛的人是否能回到我們身邊?
導演似乎用小男孩的夢說明了一切,同時也彰顯出了導演反思與諷刺「Little Boy」的勇氣。
除了這些,讓小編幹了這碗雞湯的原因還有很多。
電影裡的神父形象終於有了點童趣,不再教條,也終於開始有了神父也不懂的東西。拋去了以往的說教與死板,神父帶給小男孩的是善良與愛。
生活在美國的日本人Hashimoto與佩珀之間從仇視到依靠的友情也是本片精彩之處,衝破了種族之間的仇恨與隔閡。
Hashimoto也將日本的武士價值觀與小男孩的迫切的願望融合,這時的願望開始不僅僅是願望,真正的變成了無所畏懼的信念,他帶給了小男孩真正無畏的勇氣。
另外,場景與場景之間高效率的平行剪輯,不僅增加了電影的精彩程度,還為觀眾傳達更多的意義。
同樣是戰爭片,《小男孩》中沒有什麼大義凌然的口號,他眼中的世界單純又執著,而面朝大海,此時的戰爭與死亡也變的不再那麼遙遠,每個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傷,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所以,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