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一定很少有人看過「花鼓戲」,
更不知道花鼓戲竟然已有200年的歷史!
對,我說的就是我自己......
當我看了一場花鼓戲,
見了20多個老花鼓藝人,
我真想告訴全世界,
花鼓戲的驚豔!
隨州花鼓戲是隨州獨有的地方劇種,它發源於隨州,發展於隨州,是隨州勞動人民和歷代藝人心血和智慧的結晶。也是全國74個瀕臨滅絕的劇種之一。於2008年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兜兜轉轉,
一批又一批的人來了又去。
在這如此宏大廣闊的歷史裡,
花鼓戲像一涓清流,
細潤著這一座小城!
臺上1分鐘,臺下10年功
探秘舞臺背後的苦辣酸甜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是對戲曲人演繹生活的真實描述。要想真正的了解花鼓戲,一定得走近後臺,尋覓他們舞臺背後的故事。嗯,這次我就從幕後開始講吧。
11月22日,我非常有幸的參加了隨州花鼓戲建團60周年慶,也很幸運的能和隨州的這些老藝術家們在一起聊聊天。這讓我對花鼓戲有了一個初步了解。(拍攝:牧馬人)
原來,花鼓戲的表演者要會唱,會奏,還得會化妝。剛到後臺的時候,演員們正在化妝,一人拿著一個小花鏡子,自己給自己化,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場景,我的內心無比激動。(拍攝:李大江)
花鼓戲妝容的區別不像京劇臉譜那麼明顯,不同角色的妝容大體上是差不多的。但在這差不多之中,又講究細節。(拍攝:小永遠)
劉老師告訴我,她這次扮演的是《雙借親》中的一錠金,是個丑角,所以妝容要誇張,把自己化越「醜」越好。上臺前劉老師一直對著鏡子練表情,就算醜,也要演到極致。在我看來,她這叫敬業,是對美的另一種詮釋。(拍攝:小永遠)
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間就能體現他們的專業,伴奏響起,表情、眼神、手指一秒到位。(拍攝:小永遠)
劇團現在差不多還有25人左右,他們大部分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演員,但是多年來修煉出的舞臺氣質,讓他們都顯得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現在,也有幾個新加入的90後。(圖為湖北劇院後臺)
燈光轉暗,樂聲響起,幕後一聲天沔音的多情吟唱,立刻讓我淚流滿面。我沒想到現場的花鼓戲如此高亢激越,其質樸悠揚,一如家鄉的親人。(拍攝:李大江)
由觀眾們臉上漏出的笑容可以看出來,花鼓戲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快樂。他們是一群熱愛花鼓戲的老年聽眾,因為喜歡,便成為了忠實粉絲。(拍攝:牧馬人)
堅守在戲臺上的藝術家
經過:上過央視下過鄉
左邊的是辛紅團長,花鼓劇團的臺柱子。12歲被選入實驗小學的文藝班,一直唱到了54歲。年紀長一點的隨州人,估計都看多她的演的不少劇。右邊的是劉域敏老師,她曾是豫劇團的演員,後來還是回到隨州的花鼓劇團。(拍攝:神舞高)
劉迎春,花鼓戲傳承人,13歲走上了花鼓戲之路,一唱就是幾十年。她家裡祖祖輩輩都唱花鼓戲,耳濡目染她從小就特別喜歡花鼓戲,第一次演的角色是「樊梨花」,後來出演了《不下馬的將軍》中的陳少敏,《狀元與乞丐》中的胡氏等等。(拍攝:李大江)
兩位新生80後演員,讓我們看到了些許希望,新演員為花鼓劇團注入了新的力量。
花鼓戲中少不了的幕後者——劉師傅。他告訴我,邊鼓是花鼓戲中最重要的。我對劉師傅的印象是極深的,從我去到後臺,到演出開始,他一直在練習。(拍攝:神舞高)
他們告訴我,以前下鄉演出還是很辛苦的,那時候交通也不方便,演出時遇到天氣寒冷,常常冷得直打哆嗦,但看到臺下的老鄉看得津津有味,覺得自己吃點苦受點累也值。
這些年,他們的足跡遍布隨州的各大小村落。演出的內容由於貼近群眾的現實生活,深受農民歡迎,每到一個村演出時,當地群眾都早早前來迎接。
現在每周一到周五隻要沒有演出,他們都會堅持在劇院排練,對自己要求高的甚至天不亮就起來練功、吊嗓子。
非物質文化遺產 培養傳承人
200多年的文化,卻瀕臨滅絕
自從電視機興盛之後,花鼓戲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但花鼓戲是古老稀有劇種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她們最擔心的是花鼓戲會失傳。
如果他們不唱了,可能就沒有人唱了。於是,培養傳承人成了他們的任務與使命。
圖為劉迎春老師在何店中心學校教授花鼓戲表演
隨州花鼓戲《劉 海砍樵》成果展
除了這些,花鼓劇院也在漸漸走進校園,花鼓戲傳承發揚從我們娃娃抓起。近日,全市「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隨州各大高校,表演了《狀元與乞丐》等戲曲節目。不少學生說,這是他們第一次近距離觀看戲曲表演,原以為很枯燥無味,沒想到這麼精彩!
共同的回憶
這些年我們看過的花鼓戲
新的民營性質的隨州花鼓藝術劇院成立近4年來,先後排練上演了《白銀千兩》、《公路孝女》《狀元與乞丐》《牛二寶經商》《雙借親》等6臺大戲和小戲、小品、曲藝20餘個,總計惠民演出600餘場;特別是紀實劇《公路孝女》, 獲得了湖北省第九屆「屈原文學獎」,實現了隨州市此項大獎零的突破,並上了中央電視臺「戲曲採風」欄目。
2016年11月22日,在隨州花鼓戲建團60周年慶的日子裡,大型古裝花鼓戲《雙借親》首映在隨州花鼓劇院精彩上演。整場劇目劇情詼諧幽默,又發人深思。
紀實劇《公路孝女》, 獲得了湖北省第九屆「屈原文學獎」,實現了隨州市此項大獎零的突破,並上了中央電視臺「戲曲採風」欄目。
2015年,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隨州花鼓劇團出品出品《不下馬的將軍》。
該劇由國家二級編劇李永朝執筆整理改編,國家二級演員陳小寶、周永芳、餘雙英擔綱主演。是劇團改革後、新公司成立以來的第一部開山之作,也是近二十年來,我市首部對外公演的花鼓戲劇目,值得觀賞。
後記
一場戲,近2個小時,在鄉音婉轉中,我後悔沒有早一點好好的看一場花鼓戲。這些藝術家們把演戲當成一份無法捨棄的事業,全身心地投入。我相信,花鼓戲在他們的帶領下會越走越遠。這大概就是我對咱們大隨國「花鼓戲」的初步了解吧。
對花鼓戲感興趣的,
可以加小編微信咱們繼續探討哦
— END —
▼
在隨州
總有一些人,一些故事
會觸動我們的內心,
值得我們品味......
隨州網《尋覓》欄目,
講隨州人自己的故事!
我們走遍大街,穿過小巷,
去尋覓,他們生活的痕跡。
記錄他們歲月的故事,
用鏡頭留住時間,
讓夢想與心靈相逢。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故事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
請長按下方二維碼推薦或報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