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傳來消息,這位花鼓名家將於12月28日晚7點30分登臺曹禺大劇院,為觀眾呈獻從藝50周年個人演唱晚會。現在,先隨小編一起走進李春華老師的藝術人生。
1955年,李春華出生在湖北省黃陂縣一個工人家庭。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隨父母舉家遷往潛江張金河,跟父親到機械廠當起了工人。後來,公社成立文宣隊,選她演「鐵梅」,她就照著樣板戲電影學,辮梢一結,嗓音一亮,居然還有模有樣。1970年,她被招進縣花鼓劇團,每天從早到晚苦練基本功,膝蓋腫了,胳膊青了,還咬牙堅持。1974年,她飾演《平原作戰》中的小英一角,這個人物必須具備文唱武打的招式,為了練好這個角色,她不知經歷了多少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在表演中她流動飛揚,雖顯稚嫩,但很亮眼,成為整個舞臺一道靚麗的風景。1979年秋,她在農村的稻場上拜著名導演餘笑予為師,這給她的藝術天空安插了騰飛的翅膀,她先後參加了《放鴨姑娘》、《插標記》、《園丁之歌》等現代小戲的排練演出,漸而有了紮實的藝術積累。
傳統戲開放後,她被團裡挑選飾演《站花牆》裡的千金小姐王美容,一方面向團裡老藝人學習花鼓戲演唱的韻味,一方面專程到武漢向教授學習民族聲樂,利用科學的運氣發聲融入花鼓戲的演唱,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她的音域有兩個半八度,小荷尖尖質樸清新,被觀眾譽為百年難得的「金嗓子」。李春華在實踐中體會到:「唱戲不是一味地追求響亮,或者弄技巧,而是要唱人物,唱心聲,有時一個氣口的妙用,就可以成為『絕活』。爆發情感的高潮,就是要心中有數的掌控恰到好處的『旋鈕』,這大概是藝術美的法則。」 上世紀80年代,劇團的演出條件異常艱苦,打背包,睡地鋪,拖板車,裝卸道具,演員還帶一把鐵鍬下鄉,方便填平舞臺。李春華什麼都幹,同科的姐妹大多離開了劇團,她卻堅持下來。那時,她拖著七個月的身孕下鄉為農民演出,1981年春,她生下了一對「龍鳳胎」,滿月不久,就一條扁擔兩隻筐,挑著兒女演四鄉。廣大觀眾熱愛她,她也用心去演戲。為了探索花鼓戲聲腔辨識度和感染力,她跑到大自然尋找靈感,還對鳥語進行分辯;畫眉的歌聲清亮悠揚,杜鵑的叫聲哀婉綿回,黃鶯的啼聲流利嘹亮,鴉雀的喊叫嘰喳串串……她巧妙地把這些天賴之聲融入進聲腔中。收到絕妙的效果。除了這些,她還從江漢平原民歌中吸取「依字行腔」的營養,從兄弟劇種中吸收長處,將京劇的板式變化和吐字行腔,豫劇的「梆子腔」、越劇的「吟板」、滬劇的「數板」,黃梅戲的「歌謠板」、秦腔的「灌頂腔」等,適當地安插到自己的韻腔中,使得她的演唱風格別具特色,自成一派。1982年,她飾演《家庭公案》中的李雲霞,她把雲霞姑娘多情、羞澀、忍隱、驚恐、絕望的複雜情感演繹得絲絲入扣,首獲湖北省專業劇團比賽演出一等獎。隨後又在改編自曹禺經典著作《原野》中飾花金子,將「水塘試夫」、「酒中探情」、「三開窗」、「花巴子掌」等細節刻畫得入木三分,渾然天成,一舉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桂冠。隨著表演藝術的日臻成熟,她擔負的角色越來越多。這期間,她經歷了父母雙亡等家庭變故的沉重打擊,但這些都沒有擊倒她,沒有動搖她對藝術的一往情深。為延續戲曲文化血脈,李春華除了繼續加強自身的修養外,還對新生代進行傳播輔導。2007年,武漢音樂學院一名高材生專程來潛江找她學習花鼓戲,她細心地向她傳授演唱方法和運氣技巧。在她的個人演唱會上傾情演唱了李春華的戲曲片段,獲得意外成功。對此,李春華十分欣慰。而後,京山、洪湖、監利、天門等地的青年演員紛紛慕名而來,拜師學藝。在戲曲傳承的過程中,李春華充分履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義務,對學徒因材施教,規範施教,眼下,已有大部分學徒獲得湖北省戲劇牡丹花獎,其中,付潛芬獲得上海戲劇「白玉蘭」新人配角獎。近幾年,她在華中師大授花鼓戲課,在湖北大學辦花鼓戲班,在武昌放鷹臺舉辦了湖北省老幹部花鼓戲研修班,疫情期間,在湖北電臺「戲曲雲課堂、名家教我唱」欄目成功進行了雲教學,還為天門市花鼓劇團舉辦了一期訓練班,為傳播弘揚民族文化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一襲梅香 半世春華
50年來,她唱過了春天與秋天,唱過了今年復明年,唱醉了南來北往的客……始終對戲曲藝術抱著一顆敬畏之心,處處留意從「藝」到「道」的修煉,對角色命運的拿捏更加準確,呈現了王美容、秦雪梅、王憐娟、柳懿兒、柳明月、花金子等眾多精彩角色。在現代戲《河西村的故事》中飾演的荷花嬸,演唱上情依其詞、詞依其曲、質如暗玉,表演上的張弛有度、收放自如、別具一格,給觀眾以極大的審美享受。
梅香如許,大家風範,藝術芳華,歷久彌馨。讓我們共同期待由湖北省戲劇家協會和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聯合推出的李春華從藝50周年大型演唱會,共同享受精美絕倫的花鼓戲視聽盛筵。
視頻/關洪磊 通訊員/佘鴻傳
編輯丨徐詩琴
責編丨熊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