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名角→「花鼓皇后」李春華!

2021-02-07 今日潛江


近日,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傳來消息,這位花鼓名家將於12月28日晚7點30分登臺曹禺大劇院,為觀眾呈獻從藝50周年個人演唱晚會。現在,先隨小編一起走進李春華老師的藝術人生。

1955年,李春華出生在湖北省黃陂縣一個工人家庭。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隨父母舉家遷往潛江張金河,跟父親到機械廠當起了工人。後來,公社成立文宣隊,選她演「鐵梅」,她就照著樣板戲電影學,辮梢一結,嗓音一亮,居然還有模有樣。1970年,她被招進縣花鼓劇團,每天從早到晚苦練基本功,膝蓋腫了,胳膊青了,還咬牙堅持。1974年,她飾演《平原作戰》中的小英一角,這個人物必須具備文唱武打的招式,為了練好這個角色,她不知經歷了多少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在表演中她流動飛揚,雖顯稚嫩,但很亮眼,成為整個舞臺一道靚麗的風景。1979年秋,她在農村的稻場上拜著名導演餘笑予為師,這給她的藝術天空安插了騰飛的翅膀,她先後參加了《放鴨姑娘》、《插標記》、《園丁之歌》等現代小戲的排練演出,漸而有了紮實的藝術積累。

傳統戲開放後,她被團裡挑選飾演《站花牆》裡的千金小姐王美容,一方面向團裡老藝人學習花鼓戲演唱的韻味,一方面專程到武漢向教授學習民族聲樂,利用科學的運氣發聲融入花鼓戲的演唱,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她的音域有兩個半八度,小荷尖尖質樸清新,被觀眾譽為百年難得的「金嗓子」。李春華在實踐中體會到:「唱戲不是一味地追求響亮,或者弄技巧,而是要唱人物,唱心聲,有時一個氣口的妙用,就可以成為『絕活』。爆發情感的高潮,就是要心中有數的掌控恰到好處的『旋鈕』,這大概是藝術美的法則。」 上世紀80年代,劇團的演出條件異常艱苦,打背包,睡地鋪,拖板車,裝卸道具,演員還帶一把鐵鍬下鄉,方便填平舞臺。李春華什麼都幹,同科的姐妹大多離開了劇團,她卻堅持下來。那時,她拖著七個月的身孕下鄉為農民演出,1981年春,她生下了一對「龍鳳胎」,滿月不久,就一條扁擔兩隻筐,挑著兒女演四鄉。廣大觀眾熱愛她,她也用心去演戲。為了探索花鼓戲聲腔辨識度和感染力,她跑到大自然尋找靈感,還對鳥語進行分辯;畫眉的歌聲清亮悠揚,杜鵑的叫聲哀婉綿回,黃鶯的啼聲流利嘹亮,鴉雀的喊叫嘰喳串串……她巧妙地把這些天賴之聲融入進聲腔中。收到絕妙的效果。除了這些,她還從江漢平原民歌中吸取「依字行腔」的營養,從兄弟劇種中吸收長處,將京劇的板式變化和吐字行腔,豫劇的「梆子腔」、越劇的「吟板」、滬劇的「數板」,黃梅戲的「歌謠板」、秦腔的「灌頂腔」等,適當地安插到自己的韻腔中,使得她的演唱風格別具特色,自成一派。1982年,她飾演《家庭公案》中的李雲霞,她把雲霞姑娘多情、羞澀、忍隱、驚恐、絕望的複雜情感演繹得絲絲入扣,首獲湖北省專業劇團比賽演出一等獎。隨後又在改編自曹禺經典著作《原野》中飾花金子,將「水塘試夫」、「酒中探情」、「三開窗」、「花巴子掌」等細節刻畫得入木三分,渾然天成,一舉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桂冠。隨著表演藝術的日臻成熟,她擔負的角色越來越多。這期間,她經歷了父母雙亡等家庭變故的沉重打擊,但這些都沒有擊倒她,沒有動搖她對藝術的一往情深。為延續戲曲文化血脈,李春華除了繼續加強自身的修養外,還對新生代進行傳播輔導。2007年,武漢音樂學院一名高材生專程來潛江找她學習花鼓戲,她細心地向她傳授演唱方法和運氣技巧。在她的個人演唱會上傾情演唱了李春華的戲曲片段,獲得意外成功。對此,李春華十分欣慰。而後,京山、洪湖、監利、天門等地的青年演員紛紛慕名而來,拜師學藝。在戲曲傳承的過程中,李春華充分履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義務,對學徒因材施教,規範施教,眼下,已有大部分學徒獲得湖北省戲劇牡丹花獎,其中,付潛芬獲得上海戲劇「白玉蘭」新人配角獎。近幾年,她在華中師大授花鼓戲課,在湖北大學辦花鼓戲班,在武昌放鷹臺舉辦了湖北省老幹部花鼓戲研修班,疫情期間,在湖北電臺「戲曲雲課堂、名家教我唱」欄目成功進行了雲教學,還為天門市花鼓劇團舉辦了一期訓練班,為傳播弘揚民族文化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一襲梅香 半世春華


50年來,她唱過了春天與秋天,唱過了今年復明年,唱醉了南來北往的客……始終對戲曲藝術抱著一顆敬畏之心,處處留意從「藝」到「道」的修煉,對角色命運的拿捏更加準確,呈現了王美容、秦雪梅、王憐娟、柳懿兒、柳明月、花金子等眾多精彩角色。在現代戲《河西村的故事》中飾演的荷花嬸,演唱上情依其詞、詞依其曲、質如暗玉,表演上的張弛有度、收放自如、別具一格,給觀眾以極大的審美享受。

梅香如許,大家風範,藝術芳華,歷久彌馨。讓我們共同期待由湖北省戲劇家協會和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聯合推出的李春華從藝50周年大型演唱會,共同享受精美絕倫的花鼓戲視聽盛筵。

視頻/關洪磊 通訊員/佘鴻傳 


編輯丨徐詩琴

責編丨熊暢

     

相關焦點

  • 隨京劇名角訪臺 體味「神閒氣定」的藝術境界
    隨京劇名角訪臺 體味「神閒氣定」的藝術境界 2010年09月28日 11:47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懂點戲曲】花鼓催春 ——花鼓戲探源(3)
    地花鼓、花鼓小戲,能夠擁有第2個條件,及第1個條件的某些部分;但要靠地花鼓、花鼓小戲的演出來佔領市場、贏得收入,並有足夠的收入用來養活藝人、維繫班社正常運轉,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大型演出劇目的出現,才能使一個新劇種壯大、成型。花鼓戲從小戲到大戲的過程,可能是兩條途徑:一是移植湘劇、從半湘半花的演出形式中演化過來,一是從儺戲劇目中演化而來。
  • 今晚,「中國葫蘆絲王子」李春華將在臨海辦音樂會
    近日,著名葫蘆絲演奏家李春華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葫蘆絲精英匯聚臨海進行考察交流互動。今天(12月23日)晚上,「絲韻臨海」台州府城葫蘆絲新創作品賞析音樂會,將在臨海市新聞媒體集團演播大廳舉行。12月22日上午,著名葫蘆絲演奏家李春華帶領演出團隊和工作人員來到臨海市新聞傳媒集團演播大廳,為即將上演的音樂會做相關的準備工作。
  • 新年歌曲:鳳陽花鼓
    新年歌曲:鳳陽花鼓2016-02-12 12:16:38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左手鑼 右手鼓  手拿著鑼鼓來唱歌  別的歌兒我也不會唱  只會唱個鳳陽歌  鳳陽歌啊 咿呀哎呦  得兒鐺鐺飄一飄  得兒鐺鐺飄一飄  得兒飄 得兒飄  得兒飄 得兒飄飄飄一飄  得兒飄飄飄一飄  repeat  鳳陽花鼓 安徽曲種。
  • 【全文】花鼓催春——湖南花鼓戲探源
    這塊土地上,至今花鼓遍地;各地花鼓有文獻記錄的名班社、名演員數這裡最早、最明確;這裡,曾誕生了一個以地域命名的花鼓戲流派「西湖路子」。事實上也是如此:清同治年間,南縣一帶地花鼓興盛,花鼓小戲脫穎而出,湘劇靠把老生魯文智在這裡開「懷德堂」科班,收徒習藝,教學湘劇,兼演花鼓小戲。結果,花鼓戲比湘劇更為受湖區民眾歡迎,魯文智即與徒弟創建花鼓「得勝班」,遍演南(縣)華(容)安(鄉)地區。
  • 梳理一下方清平的師承關係,確實和李春華沒什麼關係
    李春華,在相聲師承家譜中沒有找到他的名字。
  • 古時祈雨、趕廟會活動助興表演,古滎「對花鼓」
    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的對花鼓起源於20世紀初。當時古滎鎮為澤縣縣政府所在地,每條街都有一支小型鼓樂隊,主要為祈雨、趕廟會活動打鼓助興。鼓隊匯集,從對陣比賽,到學習交流,最終達到融合重組,合眾為一。古滎鎮「對花鼓」應運而生。對花鼓也稱「鼓戲」。參加表演者一般由20人組成,每人各執一件樂器,邊擊邊舞。樂器有大鼓、大鑼、鐃、馬鑼、鑔各4面。演奏雄渾有力,恢弘大氣,雅俗共賞,撼天動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花鼓的演奏不僅具有其他鼓樂隊的喜慶熱烈,且富於歷史文化內涵。它的每個段子都圍繞一個主題,都聯繫著一個歷史故事。
  • 鳳陽形象代言人丁於演唱《中國花鼓鳳陽》MV正式發布
    近日,由鳳陽城市形象代言人丁於演唱的城市宣傳主題歌《中國花鼓鳳陽》MV正式對外發布。歌曲MV像是一幅動態的山水畫,鳳陽最負盛名的名勝古蹟、自然風景、城市風光等一一展現,特別是這座「花鼓之鄉」對花鼓的傳承與發揚,各式各樣,美不勝收,彰顯了「大美鳳陽」的獨特魅力。
  • 走近非遺之落地花鼓:落地花鼓聲,聲聲客家情
    平遠文化館副館長 洪樹湘:原來的落地花鼓人員比較少,只有生旦醜一組人,現在我們經過初步的改革,保留原有的精髓,一組人馬生、旦、醜,加入六個伴舞,舞臺就比較活躍,再加上音樂,用比較現代的,加入了民族的,加入了西洋音樂,做鋪墊,出來的效果使現在的觀眾比較容易接受。
  • 文化 | 走近非遺之落地花鼓:落地花鼓聲,聲聲客家情
    平遠文化館副館長 洪樹湘:原來的落地花鼓人員比較少,只有生旦醜一組人,現在我們經過初步的改革,保留原有的精髓,一組人馬生、旦、醜,加入六個伴舞,舞臺就比較活躍,再加上音樂,用比較現代的,加入了民族的,加入了西洋音樂,做鋪墊,出來的效果使現在的觀眾比較容易接受。
  • 《名揚花鼓》十幾年過去了只有陳坤一人活躍在娛樂圈?其他演員呢
    古裝劇《名揚花鼓》大家還記得嗎?這部劇主要講述的是遺落在民間的公主花鼓與金鵬王府小少爺名揚從鬥氣冤家發展成生死戀人的故事。四位主角分:陳坤飾演的名揚、曾寶儀飾演的花鼓、陳志朋飾演的名祖兒、鄒娜飾演的晴兒。
  • 為什麼《名揚花鼓》這麼火,陳坤卻一直不願提,那可惡的粉色裙子
    名揚和花鼓劇照《名揚花鼓》這部劇簡直承包了我的童年,劇中無論是名揚和花鼓的虐戀,還是片中的插曲,又或是電視劇中的打鬥場景都深深地吸引了我。首先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這部劇的主題曲也叫《名揚花鼓》我敲鼓,你打鑼,手拿著鑼鼓來唱和,別的歌兒我也不會唱,只會唱這支花鼓歌……這熟悉的曲調,聽著感覺像又回到了童年一樣。
  • 為什麼《名揚花鼓》那麼火,陳坤卻一直不願提,那可惡的粉色裙子
    名揚花鼓劇照《名揚花鼓》這部劇簡直承包了我的童年,劇中無論是名揚和花鼓的虐戀首先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這部劇的主題曲也叫《名揚花鼓》我敲鼓,你打鑼,手拿著鑼鼓來唱和,別的歌兒我也不會唱,只會唱這支花鼓歌……這熟悉的曲調,聽著感覺像又回到了童年一樣。
  • 鳳陽花鼓《中都鼓韻》震撼上演!好評不斷!(內附視頻及現場圖片)
    還原版古裝舞《花鼓獻瑞》再現了花鼓藝術曾經的尊貴。辭章優美,氣勢磅礴的《鳳陽賦》朗誦則追溯了鳳陽的歷史變遷,頌揚了從未遠去的鳳陽精神和情懷。  據介紹,鳳陽花鼓是首批國家非物質遺產之一,歷史悠久,特色鮮明,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鳳陽花鼓《中都鼓韻》由安徽科技學院師生於2011年著手創意策劃,2013年正式推出花鼓情景劇。
  • 鄧麗君第一張專輯裡的歌《鳳陽花鼓》
    我第一次聽《鳳陽花鼓》這首歌是聽的臺灣歌手閻荷婷唱的版本。那是去年的事情。
  • 還記得當年這部小眾劇《名揚花鼓》嗎
    女二號晴兒又名銀花鼓,善解人意溫柔大方,從小與花鼓一起長大,長大後因失去記憶,傾心於師哥名揚,後得了不治之症,為了成全名揚與花鼓,謊稱去雲南尋訪神醫而默默離開。
  • 花鼓新「聲」|付潛芬:花鼓戲讓我的人生充滿溫暖與激情!
    開 欄 語「聽了花鼓喲喂喲,害病可以不吃藥」,花鼓戲是潛江人的情結。
  • 安化縣奎溪鎮新龍村:2020年「益陽花鼓大戲臺」貧困村專場演出
    新龍村「益陽花鼓大戲臺」貧困村專場演出現場。紅網時刻益陽12月25日訊(通訊員 張情)「今天的節目很不錯,希望以後多多舉辦這樣的活動。」安化縣奎溪鎮新龍村一位村民說到。近日,安化縣奎溪鎮新龍村舉行了「益陽花鼓大戲臺」貧困村專場演出,此次活動通過花鼓戲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評,現場不斷有群眾拍手叫好。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既對美麗和諧新農村建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還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幫助。
  • 兩淮文化的精粹——花鼓燈,是怎樣走進千家萬戶的?
    人們邊唱秧歌變起舞,這就是所謂的"花鼓秧歌",即花鼓燈的雛形。宋元之後,越來越多的民間藝術家不斷對這一藝術形式經行加工改造,並結合多種民間舞蹈特點,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演變成如今廣為傳唱的藝術形式——淮上花鼓燈。
  • 隨州這批最後的花鼓藝人上過央視也下過鄉!
    左邊的是辛紅團長,花鼓劇團的臺柱子。12歲被選入實驗小學的文藝班,一直唱到了54歲。年紀長一點的隨州人,估計都看多她的演的不少劇。右邊的是劉域敏老師,她曾是豫劇團的演員,後來還是回到隨州的花鼓劇團。兩位新生80後演員,讓我們看到了些許希望,新演員為花鼓劇團注入了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