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京劇名角訪臺 體味「神閒氣定」的藝術境界

2021-01-18 中國臺灣網
隨京劇名角訪臺 體味「神閒氣定」的藝術境界
2010年09月28日 11:47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收音機裡聽過,電視機裡看過,一個大大的京劇名角,就在你的近旁。不是在走廊裡,擦肩而過;也不是在沙發上,即刻便起;而是在奔馳的大巴車上,走不了你也逃不了我。這是怎樣一種感覺?

  我說的是京劇名家尚長榮老先生。

  真是幸運,9月上旬,隨文化部專家團訪臺,一路上竟能與尚老比鄰而坐。

  座位絕非刻意安排,就那麼上了車,就那麼隨意坐了下來。年輕或自認為年輕的人,習慣地往後走,我這不年輕也不能算太老的,揀了個中間靠前的位置。剛坐下只顧看外面的景致,待看倦了打量左右,哈,隔著一個窄窄的過道,那一旁頭皮錚亮、面若粉團的老者,正是尚長榮先生。 

 

  出門多了,知道這種初定的格局,往後幾天不會有什麼變化,也就不必忙著搭訕,由不得暗自欣喜,且待洒家從容消受是也(這句話,若是在京劇舞臺上,一定要抬起長袖遮住半個臉,一手朝那邊詭譎地指指才夠味兒)。

  我的小算盤全打錯了。還沒容我躬身請教,尚老先生已展示了他的學識與風採。

  9月3日上午參觀「兩廳院」。此乃臺灣著名的文化機構,也是臺灣著名的建築群落,分為兩部分,一為音樂廳,一為戲劇院,合稱「兩廳院」。出來上車,有人問尚老,可在戲劇院演出過。尚老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數度訪臺,曾在此演出且不止一次。問感覺如何,說設計之合理(幾乎沒有回音)、設備之精良,現在不知道,當年真的是一流,臺上唱起來,有種滋潤的感覺,一點都不費勁兒。

相關焦點

  • 大陸京劇名角裴豔玲在臺表演《桃園三結義》
    原標題:大陸京劇名角裴豔玲在臺表演《桃園三結義》新華網臺北10月21日電(記者孟昭麗、陳鍵興)一反平日裡武生的豪氣形象,21日晚,在臺灣戲曲學院,大陸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裴豔玲首次反串花臉張飛,給學生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京劇表演《桃園三結義》。
  • 人物故事|寧夏京劇新秀馬智的藝術之路
    演出中,馬智在上海崑劇團經典保留劇目《借扇》中飾演孫悟空、在京劇折子戲《訪鼠測字》中飾演婁阿鼠、在《三岔口》中飾演劉利華,扮演的角色各具特色、形象鮮明。他利落的身手,醜行特有的詼諧表情,深深吸引了現場觀眾。 2019年,寧夏演藝集團京劇院將京劇成功申報自治區級非遺,這讓京劇人備受鼓舞,也使寧夏京劇院湧現出一批優秀的青年演員,馬智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 18位京劇名家同臺獻唱慶祝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建院75周年
    12月18日晚,石家莊人民會堂燈火通明,京韻聲聲,來自全國的18名京劇名家齊聚,同臺聯袂演繹經典戲曲唱段,慶祝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建院75周年,為觀眾帶來一場國粹饕餮盛宴。演出現場此次慶祝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建院75周年京劇名家名段演唱會,在省京劇藝術研究院全體演奏員帶來的鏗鏘悅耳的京劇曲牌聯奏中拉開帷幕,隨後,省京劇藝術研究院優秀青年演員帶來名段聯唱。整場演出分為冀京風採、流派紛呈、八方來賀、國韻流芳等四個篇章。
  • 從「百變女神」到「直播新人」,這位京劇名角美得讓人看不夠!
    文武昆亂不擋唱念做打俱佳既叫好又叫座既傳統又時尚當今中國戲曲界有這樣一位能夠稱得上如此難得褒獎的名角她的從藝經歷和個人性格也頗有幾分傳奇色彩:從學習武術體操跨界到專攻戲曲;卻去長江商學院學習還創辦了「弘依梅公司」勇敢迎接市場化的挑戰;……她在一個傳統藝術受到衝擊戲曲演出走向衰落的時代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奇蹟讓耄耋老者和年輕一代都願意為其走進劇場去感受京劇藝術依然生機勃勃的美和魅力她就是史依弘
  • 戲迷票友的玩戲與藝術京劇的區別
    愛好京劇的戲迷票友愛說"玩",這個"玩」字高度摡括了票界活動的本質屬性,它大摡包括幾層意思。
  • 「不忘初心 再譜華章」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75周年演唱會在石家莊...
    河北新聞網訊(楊慧麗、毛雨禾 通訊員曹淑敏)12月18日晚,由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舉辦的「慶祝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建院75周年河北籍名家演唱會」在石家莊人民會堂啟幕。12月18日晚,「慶祝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建院75周年河北籍名家演唱會」在石家莊啟幕。圖為沈春林表演 毛雨禾攝演唱會上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的全體演員齊上陣,向觀眾們展示了河北省京劇藝術的魅力。
  • 《鬢邊不是海棠紅》:京劇的錦灰堆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國粹京劇曾經輝煌一時,如今也常常通過影視作品與觀眾見面。電影《霸王別姬》《梅蘭芳》《進京城》,電視劇《女子戲班》《荀慧生》《大老闆程長庚》《北方有佳人》《我就是角兒》等,都以京劇藝術和京劇人作為核心內容,京劇的流風餘韻,經歷歲月沉澱,如今依然令人心動。
  • 言慧珠與京劇「梅派」藝術
    1961年8月10日北京各界公祭梅蘭芳  京劇大師梅蘭芳博士逝世後,在北京王府井大街首都劇場舉行規模宏大的追悼會
  • 辜振甫先生在上海唱京劇 馬博敏、劉建
    辜先生此舉,一直為海峽兩岸傳作佳話。鮮為人知的是,臺前幕後辜振甫先生和時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的汪道涵先生由來已久的京劇情緣。我們當時都在上海市文化局擔任領導職務,親歷了這臺晚會的組織工作,見證了兩位長者的家國情懷和傳奇故事。  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的友誼還得追溯到1993年4月27日,在新加坡舉行的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
  • 他是張派創始人,15歲登臺、16歲成名,是京劇旦角藝術的集大成者
    張君秋挑班謙和社之後,藝術之路漸於成熟,他每天在陶然亭練功喊嗓,雖然他已成名,但依然練功不輟。今年適值京劇藝術大師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張君秋先生是京劇旦角藝術最後一個主要流派——張派的創始人,也是繼民國京劇旦角藝術四大流派梅、尚、程、荀之後的一位集大成者。
  • 《青春京劇社》,京劇也可以這般青春
    《青春京劇社》收官不久,但是餘溫仍在,小Z覺得還是值得一看的。而且我每一次開電視,優酷也總是推這個綜藝。《青春京劇社》是以京劇為載體,把它融入綜藝的形式,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京劇,愛上京劇。而請來的京劇名角都是來教授幾位年輕嘉賓,讓幾位年輕嘉賓掌握京劇的一些技能。在每一期裡,京劇名角都會給我們呈現經典的唱段,比如《薛仁貴回窯》、《白蛇傳》、《智鬥》、《坐宮》等。不得不說,京劇的韻味還是值得探尋。在節目中,各位名家還就自己所在的行當,給大家表演。
  • 京劇大師梅蘭芳:男扮女裝好戲連臺(上)
    1913年秋天,上海丹桂第一臺戲院老闆許少卿專程趕到北京,邀請名角王鳳卿以及梅蘭芳到上海來演出。他出生於一個梨園世家,8歲開始跟隨伯父梅雨田學戲,9歲拜在京劇演員吳菱仙門下學習青衣,後來又學花旦。多年的功夫,就看今天的演出效果了。在上海成功,那就意味著能夠走向全國。上海觀眾能否接受他這個新人?上海這一臺戲決定了他的藝術前景啊!      輪到梅蘭芳上場,他優雅地走上舞臺。他事後回憶道:    」我打完引子,坐下來念定場詩、道白,接著唱完八句慢板。
  • 杭州西湖京劇茶座臺灣訪問雜記
    浙江民革省直四支部與京劇的淵源很深,當年在省民革主委何志斌、民革成員胡美成等幾位前輩倡議成立浙江民聲業餘京劇研究社,為當時浙江省內會員最多、名票最為集中的京劇票社,而四支部的大多數成員都愛好京劇,成為民聲京劇社的主力。其中杜新甫、袁鶴林等前輩後來也一直都在京劇茶座參加活動。現在京劇茶座的張曉鶯、顧雙龍、聞君等也都是四支部的成員,沿襲著四支部「京劇支部」的「京脈」。
  • 京劇演員為何因唱大軸結仇?
    在「名角制」京劇班社中,名角居於班社組織和運營核心的地位,名角和其他演員之間呈現等級森嚴的金字塔結構,這是「名角制」京劇班社區別於傳統的「腳色制」班社的最大差異。位於這個金字塔結構頂端的是名角,也稱頭牌,多屬老生和旦,偶有以武生、花臉和小生、醜挑班者。
  • 捷克布拉格市長將隨參院議長「訪臺」 趙立堅:有些人註定遺臭萬年
    參考消息網8月13日報導 據臺灣「中央社」8月12日報導,捷克首都布拉格市長茲德涅克·赫日布宣布,將隨捷克參議院議長維斯特奇爾在月底「訪問」臺灣。赫日布臺北時間12日清晨在社交媒體貼文說,維斯特奇爾已邀他一起「訪問」臺灣,他已接受,並且相信此行「對大家都有益處」。
  • 訪名角→「花鼓皇后」李春華!
    近日,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傳來消息,這位花鼓名家將於12月28日晚7點30分登臺曹禺大劇院,為觀眾呈獻從藝50周年個人演唱晚會。現在,先隨小編一起走進李春華老師的藝術人生。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隨父母舉家遷往潛江張金河,跟父親到機械廠當起了工人。後來,公社成立文宣隊,選她演「鐵梅」,她就照著樣板戲電影學,辮梢一結,嗓音一亮,居然還有模有樣。1970年,她被招進縣花鼓劇團,每天從早到晚苦練基本功,膝蓋腫了,胳膊青了,還咬牙堅持。1974年,她飾演《平原作戰》中的小英一角,這個人物必須具備文唱武打的招式,為了練好這個角色,她不知經歷了多少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
  • 國粹生香 | 京劇藝術的介紹
    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曲調經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 杜月笙之女病逝,杜美霞曾擔任董事長培養京劇人才
    上海大亨杜月笙在上海可呼風喚雨,他的後人在臺處事低調,以推廣、傳承京劇為主。杜美霞生前擔任孟小冬女士國劇獎學基金會董事長,以培養京劇人才為主,杜美霞之子金祖武表示:「我的母親以傳承孟小冬的精神和藝術為人生一大重心,提攜後輩是她的心願。」
  • 最新開票 話劇《網子》帶你看看京劇幕後的藝術
    「京劇作為曾經盛極一時的國粹,演盡了千年往事,是值得我們整個民族去堅守的。網子是京劇演員勒頭的一項重要工具,我們以它為引子,講述一出發生在京劇戲班的故事,也是我們對傳統藝術新的探索和嘗試。」松巖說。「今年年初我們開始策劃這部劇目,五易其稿,反覆排練,就是想把京劇藝術介紹給年輕人,但現在年輕人對京劇的表達形式不太熟悉,而《網子》就是利用話劇的殼,京劇的魂來表現。」話劇《網子》今日開票!
  • 【京劇人物】杜月笙與姚玉蘭、孟小冬的京劇情緣
    姚玉蘭與孟小冬(後中)、杜美如、杜維善杜月笙與姚玉蘭、孟小冬的京劇情緣 幾年前在津謝世的孫老乙先生,少年時候在天津中南國劇社等票房學演京劇,20 世紀30 年代在上海拜苗勝春為師,繼續深造,很快成為當地票界的名人。1947年上海組織京劇界工會,他被公推為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