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是北京人,是演京劇而聞名於海內外,但他和上海特別有緣,這有緣不僅僅體現為他是在上海演出而聲譽鵲起的,還有他在上海定居將近20年。要完整地敘述梅蘭芳其人其事,一個是不能離開北京,另外就是不能離開上海。
在上海丹桂戲院一鳴驚人
1913年秋天,上海丹桂第一臺戲院老闆許少卿專程趕到北京,邀請名角王鳳卿以及梅蘭芳到上海來演出。
許少卿老闆在談到包銀也就是報酬的時候,給出的條件是:王鳳卿是馳名全國的鬚生,到上海掛頭牌,每月包銀3200元;梅蘭芳在北京雖說有點小名氣,但在上海無人知曉,到上海掛二牌,每月包銀只有1400元。
王鳳卿說梅蘭芳表演功夫深厚,應該加到1800元:「你如果捨不得這個價,那就在我的包銀裡勻給他400元。」
「那就照你的意見辦吧。」許少卿老闆不無勉強地答應了。
王鳳卿
初到上海時19歲
梅蘭芳跟著王鳳卿坐火車到達上海北火車站,乘坐馬車到達望平街平安裡許少卿的家,王鳳卿住樓上,梅蘭芳住在樓下廂房。
梅蘭芳跟著王鳳卿拜訪主持《時報》的狄平子、《申報》的史量才和《新聞報》的汪漢溪,跟著認識了一些文藝界的朋友,如吳昌碩、況夔笙、朱古微、趙竹君等,還有崑曲前輩,如俞粟廬、徐凌雲等。
梅蘭芳和王鳳卿還沒有正式開演,金融界的實力人物楊蔭蓀託人找到王鳳卿,希望在他的結婚堂會上唱一出《武家坡》助興。王鳳卿和梅蘭芳見來邀請的是老朋友,就答應了。
許少卿老闆知道後堅決反對,最後楊家託人來表示:如果唱堂會影響到正式演出的售票,楊蔭蓀就聯絡工商界朋友包上一個星期的場子。許少卿這才表示同意。
梅蘭芳跟隨王鳳卿來到張家花園,走進園中安塏第大樓的大廳。臺簾掀開,儘管是助興演出,可梅蘭芳的身段和唱功獲得臺下滿堂喝彩。
正式演出開始了。
1913年11月4日,位於鬧市四馬路(今福州路)大新街口的丹桂戲院人流如潮,坐滿了戲迷。
丹桂戲院海報
丹桂戲院
丹桂戲院的樂器班
那時,演員新到一個地方演出,最初3天演出的劇目被稱為「打泡戲」,又稱「打炮戲」,這打泡戲非常重要,關係到演員的未來藝術前途。梅蘭芳在上海頭3天的「打泡戲」分別是《彩樓配》《玉堂春》和《武家坡》。梅蘭芳那天的戲碼是《彩樓配》,排在倒數第二個節目,約在晚上10點上演。梅蘭芳8點半就到化妝間開始扮戲,同時豎著耳朵仔細聽前臺上演的戲。
梅蘭芳內心是緊張的。他出生於一個梨園世家,8歲開始跟隨伯父梅雨田學戲,9歲拜在京劇演員吳菱仙門下學習青衣,後來又學花旦。多年的功夫,就看今天的演出效果了。在上海成功,那就意味著能夠走向全國。上海觀眾能否接受他這個新人?上海這一臺戲決定了他的藝術前景啊!
輪到梅蘭芳上場,他優雅地走上舞臺。他事後回憶道:
」我打完引子,坐下來念定場詩、道白,接著唱完八句慢板。等上了彩樓,唱到二六裡面的『也有那士農工商站立在兩旁』的垛句,這在當時的唱腔裡面算是比較新穎的一句。觀眾叫完了好,都在靜聽,似乎很能接受我在臺上的藝術……」
上圖均為梅蘭芳舞臺劇照
三天的戲賣座很好,3天「打泡戲」結束的晚上,許少卿老闆設宴款待王鳳卿和梅蘭芳。許少卿老闆忙不迭地為他倆添酒加菜,連聲說:「臺上辛苦了,今晚應該舒舒服服地吃頓宵夜了。」
晚宴要結束時,許少卿老闆激動地舉著一小杯白蘭地對梅蘭芳說:「外面都傳這位新來的角兒,能唱能做,有扮相,有嗓子,沒有挑剔。」
梅蘭芳笑笑,沒有說話。
「我的運氣來了,要靠你們的福,過一個舒服年。」許少卿老闆說。
「許老闆,上海灘上的角兒都講究壓臺,我們都是初到上海的,你何妨讓我這位老弟也壓一次臺。」王鳳卿推薦說。
「只要您王老闆肯讓戲碼,我一定遵命。」許少卿老闆忙接著說。
梅蘭芳19歲時和王鳳卿合影
梅蘭芳很感激王鳳卿的提攜,經過仔細考慮,決定排演《穆柯寨》。
梅蘭芳趕著排練了好幾天,11月16日,梅蘭芳第一次在上海演出壓臺戲,主演《穆柯寨》。他扮演的穆桂英上場了,先是一個灑脫的亮相,然後登上高臺,開始了他的精彩演出。
那晚,觀眾彩聲不斷。
王鳳卿和梅蘭芳在滬演出原定一個月,最後實在是觀眾踴躍購票,續演了半個月。
梅蘭芳第一次來上海演出,滬上報刊紛紛讚美不絕,有的報紙稱譽梅蘭芳為「環球第一青衣」。著名戲曲評論家孫玉聲認為:「梅先生的扮相、嗓子和出臺的那種氣度,過去我們是沒有見到過的。」
演出期間,梅蘭芳到各個戲館觀摩新戲。他到「新舞臺」和「新舞臺」等新式劇場,觀看了時事新戲《新茶花》《黑籍冤魂》等,梅蘭芳看到了純用對白的話劇、新編京劇和西裝旗袍戲,看到了聲光電運用,看到了這些新戲的生活化化妝,注重實景擺設,甚至連真的黃包車也搬上了舞臺。梅蘭芳感到眼界大開,回到北京就編演了時事新戲《孽海波瀾》《鄧霞姑》《一縷麻》等,這些戲都引起了轟動,當然此是後話。
第二年年底,梅蘭芳和王鳳卿再度來上海演出。第一次他來的時候是新人,第二次已經是名角了。談到在上海的兩次演出,梅蘭芳認為第一次五十多天在上海的逗留,對他後來的舞臺生活起了極大的作用;第二次上海演出回到北京,他更深切地了解到戲劇的前途取決於是否跟得上觀眾的需要和時代的變化。
「我要走向新的道路上去尋求發展。」梅蘭芳說。
與四個女人的戀情
梅蘭芳的婚戀也是豐富多彩的。
1910年即清宣統二年,16歲的梅蘭芳由伯父作主,娶了出自京劇世家的王明華。婚後第二年和第四年,王明華先後生下一兒一女。
王明華侍奉公婆,養育兒女,還承擔了梅蘭芳演出的化妝梳頭,從扮相、髮型設計到妝容的改進和服飾的搭配等,全部到位。她還負責梅蘭芳演出的安排等具體事務。梅蘭芳應酬活動,王明華總是陪伴在側。
梅蘭芳每次唱完戲回家,和王明華聊著戲臺上的事,還逗著兩個孩子玩,歡聲笑語,闔家歡樂。
梅蘭芳第一任太太王明華
梅蘭芳和第一任太太王明華
王明華為了更好地照顧梅蘭芳,不顧家人的勸阻,毅然做了絕育手術。然而,災難不期而來,一雙兒女因為麻疹失去了生命。王明華悲痛欲絕,以淚洗面,梅蘭芳強壓悲傷,安慰王明華。
對王明華來說新的問題來了:梅蘭芳是獨生子,不能絕後,而她失去了生育能力。王明華的娘家建議他們收養侄子王少樓做兒子,遭到梅蘭芳拒絕。他認為自己不到30歲,完全應該有自己親生的孩子。梅蘭芳表態要再娶,王明華只好同意。
1920年,16歲的福芝芳和26歲的梅蘭芳在一場堂會上相遇,梅蘭芳對她一見鍾情。他向師傅吳菱仙表達了心願,他和福芝芳都是吳菱仙的徒弟。福芝芳的母親聽說梅蘭芳還有一個老婆,提出兩個條件:第一,她的女兒不能做小,要和王明華地位一樣;第二,自己要跟著女兒到梅家生活,將來梅蘭芳要為她送終。
梅蘭芳和和王明華都表示同意,於是梅蘭芳和福芝芳結婚了。結婚當晚,梅蘭芳怕王明華心裡委屈,先到她的房間裡聊天說話,後來王明華說不要讓人家守空房,他才離開前往新房。
福芝芳一年後生下了孩子,孩子出生第三天,福芝芳就讓奶媽把孩子送到王明華那裡,說是給她做兒子。王明華很感動,在孩子滿月後把孩子還給福芝芳。
梅蘭芳和福芝芳帶著孩子住在前院,王明華一個人住在後院,心情愈加憂鬱,身體每況愈下,後來竟染上了肺結核。王明華害怕傳染給梅蘭芳,獨自前往天津養病,最後在1929年客死他鄉,年僅37歲。
梅蘭芳和福芝芳
福芝芳和兒女們
福芝芳嫁給梅蘭芳後,自知所受教育有限,就請來家庭教師居住家中,為她補習功課,從《三字經》《百家姓》開始到學習《古文觀止》《左傳》等,僅僅4年,就能和丈夫梅蘭芳一起討論和改編戲文。
梅蘭芳在娶了王明華和福芝芳後,再度有了新戀情,他愛上了名角孟小冬。
1926年,梅蘭芳認識了孟小冬。他們合作演出《四郎探母》《遊龍戲鳳》等,轟動京城。說來有趣,梅蘭芳以男性扮女人名聞天下,孟小冬以女性扮男人名重一時。
兩人交往最初,孟小冬比較猶豫,梅蘭芳家中已有兩房太太,她算什麼名分呢?
梅蘭芳告訴孟小冬,他的大太太王明華重病在身,可能不久於人世。如果孟小冬嫁到梅家後,可以和二太太福芝芳平起平坐。孟小冬答應了他的求婚。
梅蘭芳和孟小冬
1927年2月,他們結婚了。婚後,孟小冬一直被梅蘭芳安排在外面居住,也沒有得到正式的名分。她婚後不再演出,每天在家等待梅蘭芳。梅蘭芳夜戲結束回到福芝芳那兒過夜,第二天下午過來看她,然後睡午覺、吊嗓和出外演戲。孟小冬實在寂寞,要求外出演戲,梅蘭芳總是回答,「你出外演戲,人家笑話我太太都養不活呢。」
1930年8月,梅蘭芳視同母親的伯母逝世,前來弔喪的人絡繹不絕,他們都被引領到靈堂燒香磕頭。孟小冬頭插小白花趕到梅家門口,卻被人攔下不讓進去。梅蘭芳聞訊出來,面露難色地對孟小冬,「你就先回去吧。」
「一般人都能給老夫人磕個頭,你把我看作是什麼人?」孟小冬十分憤怒。
梅蘭芳讓她等一等,進屋去對夫人福芝芳說,「小冬已經來了,讓她磕個頭吧。」
「這個門她就是不能進。否則,我拿兩個孩子,肚裡還有一個,和她拼了!」六甲在身的福芝芳威脅道。
梅蘭芳沒有再出來,讓人出來勸說孟小冬離開,孟小冬流著淚跑了……
1931年7月,孟小冬找到梅蘭芳攤牌,宣布離婚。梅蘭芳堅決不同意,孟小冬不容商量,執意要離婚。她最後說,「我今後要麼不唱戲,再唱戲不會比你差;今後要麼不嫁人,再嫁人也不會比你差!」
上兩圖均為孟小冬和杜月笙
1931年,孟小冬和梅蘭芳結束了婚姻關係。1933年,孟小冬登報宣布與梅蘭芳徹底劃清界限。孟小冬後來嫁給杜月笙,先是前往香港,後來移居臺灣。1961年8月梅蘭芳逝世,孟小冬聞訊後在臥室裡擺放了梅蘭芳的靈牌,每晚焚香禱告。據說,孟小冬的晚年,房間內只放著兩張照片,一張是恩師餘叔巖,一張是前夫梅蘭芳。
梅蘭芳在結婚前還有一段戀情,他愛上了名伶劉喜奎。
1915年,梅蘭芳和劉喜奎同臺演出。當時,追求劉喜奎的人不少,袁世凱三公子說:「我不結婚,我等著劉喜奎,我要等劉喜奎結了婚我才結婚。」可是,她未予理睬。
梅蘭芳愛上了劉喜奎,劉喜奎也愛上了梅蘭芳,最終,劉喜奎「拋棄」了梅蘭芳。
「在我的一生中,從來沒有愛過一個男人,可是我愛上了你,我想我同你在一起生活,一定是很幸福的……我預感到我身後邊會有許多惡魔將伸出手來抓我。如果你娶了我,他們必定會遷怒於你,甚至於毀掉你的前程。」劉喜奎態度果決地對梅蘭芳說。
「我不娶你,他們就不加害於你了嗎?」梅蘭芳問。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劉喜奎回答。
梅蘭芳沉默了片刻,說:「我決定尊重您的意見。」
於是,兩人分手了。
許多年以後,劉喜奎說:「我拒絕了梅先生對我的追求,並不是我不愛梅蘭芳先生,相反,正是因為我十分熱愛梅蘭芳先生的藝術,我知道他將來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演員,所以我忍著極大的痛苦拒絕了和他的婚姻。」
沒有婚姻的幸福美滿,梅蘭芳的藝術成就就會打折扣;當然,婚姻的曲折,也給他帶來了煩惱。平衡得失,梅蘭芳在婚姻中始終是大贏家。
以上三圖均為劉喜奎(最後一張為其晚年演出照)